蘇亞湞
內容摘要:《生活的藝術》是林語堂的代表作之一,該書出版后便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并被譯為多個中文版本。基于翻譯美學理論,本文從詞匯層面研究《生活的藝術》越裔譯本、黃嘉德譯本以及筆者自譯文,對比分析不同用詞對原文語義和風格的傳達產生的影響。研究發現,語義的明確要做到選詞言簡意賅、用詞準確達意和把握好詞匯的豐富程度;風格的再現要注意選詞契合原文的文本類型、詞語搭配的行文得體和用詞符合譯者的創作風格。
關鍵詞:《生活的藝術》 翻譯美學 詞匯
林語堂的人生哲學著作《生活的藝術》(The Importance of Living)一書,一經出版就獲得了極大的成功,林語堂向西方世界充分地傳達了中國人曠懷達觀、陶情遣興的生活方式和高雅浪漫的東方情調,體現了閑適哲學的深刻內涵。《生活的藝術》一書有多個中文版本,本文選取了黃嘉德譯本和越裔譯本,以及筆者自譯文,以翻譯美學為理論基礎,從詞匯層面對比分析三個版本的譯文,研究不同的用詞對于原文語義的傳達和風格的再現產生的影響。
一.翻譯美學
翻譯美學就是運用現代美學的理論來分析、闡明和解決語用轉換中的美學問題,包括對審美客體、審美主體和接收者的研究,對翻譯中的翻譯審美標準及審美再現手段的探索等等[1]。其中,翻譯審美客體包含形式系統和非形式系統,形式系統包括語音、詞匯和句法三個層面,非形式系統則包括意象和意境兩個層面。
在翻譯美學視角下,詞是語言中能承載審美信息的最重要的基本單位,作為形、音、義三者的結合體,詞具有非常強的審美信息承載能力,其中涉及選詞、語域、搭配等問題。原語中的用詞都經過了作者的精心選擇,通常都具有用詞準確、用詞精練和能給讀者帶來愉悅的特點[2]。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應該重視不同的用詞對原文的審美再現所產生的影響。
在翻譯美學視角下分析文學作品的翻譯,有助于我們總結經驗,提高翻譯質量。文學作品的翻譯對審美再現有著極高的要求,譯者在準確傳達意義的同時,還要考慮譯入語讀者的接受程度和審美范圍。文學翻譯的目的不僅在于意義的傳達,更重要的是傳遞原語的美。文學作品的美體現在每個詞語上,因此,翻譯時詞匯層面的審美再現極為重要。
二.《生活的藝術》譯文對比分析
詞是語言中能承載審美信息的基本單位之一,本文主要從形式系統的審美再現中的詞匯層分析《生活的藝術》的漢譯,分別從語義和風格兩方面分析翻譯過程中不同用詞對于原文美感傳遞的影響。
1.語義明確
語義的理解是翻譯的基礎,準確理解詞義之后,還要將其準確傳達給目標讀者。本文將從選詞的言簡意賅、詞匯的豐富程度和用詞的準確達意三方面來對比分析《生活的藝術》漢譯文。
1.1選詞言簡意賅
翻譯的選詞要準確簡練、言簡意賅,這就要求譯者充分理解原文含義,揣摩原作者用意,以精練的用詞準確傳達語義。對于原文中一些重復的表達,有時需要保留以達到特殊的表達效果,但有時需要做出調整,改變原文的重復表達,以更簡潔凝練的詞語達到更好的表達效果。
例1:prevents them from going out of their way to…go out of their way to disagree...[3].
黃譯:他們不至于越出范圍說出令人震恐的事情…他們絕不會越出范圍跟圣賢表示異議[4]。
越譯:他們不至于逾越本分而以危言聳人的聽聞…他們不會矯情而持異說[5]。
自譯:這使他們不會逾越他們的規矩而聳人聽聞…他們就不會逾矩而反對圣賢。
例1原文重復使用“going out of their way”,黃譯文保留原文的重復,將其都譯為“越出范圍”,但短距離的重復會讓讀者產生審美疲勞,而且此處的重復并不利于語義的準確傳達;筆者自譯也有些單調乏味;越譯文將重復表達譯為“矯情”,聯系上下文,此處是說當孔孟的觀點與“性靈”派的觀點一致時,“性靈”派不會也沒有必要再提出異議,因此,越譯為“矯情”是合理的,言簡意賅,用詞精練,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了“性靈”派獨樹一幟、堅持真理、明辨是非的特點。
1.2詞匯豐富多樣
我們強調,文學作品的用詞貴在有變。這樣,寫出來的文字才會生動形象、不單調、不呆板、富于藝術魅力,在遣詞造句方面也顯得豐富多彩。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在不影響原文意思的前提下,譯者也應該適當考慮詞匯的豐富程度,避免讀者產生審美疲勞,失去閱讀興趣。
例2:A mans character is partly born, and so is his style[3].
黃譯:一個人的風格,一部分是與生俱來的,他的風格也是這樣[4]。
越譯:一個人的品性,一部分是天生的,他的文體也是如此[5]。
自譯:一個人的品性,一部分是天生的,文體也一樣。
例2的原文讀來十分清晰,強調人的性格一部分是天生的,而風格(由上下文得,此處指寫作的風格)也一樣。黃譯文將兩個詞都譯為“風格”,會使讀者混淆,意思傳達得也不夠清晰,根據原文,前后兩個“風格”是有區別的。“character”強調一個人的性格、品性,“style”指的是一個人寫作的風格或者文風,兩個詞在譯入語文化中都可以理解為“風格”,但其側重點不同,這就需要譯者在選詞時突出各自的側重點。越譯和筆者自譯分別將其譯為“品性”和“文體”,表達較為清晰,以豐富多變的用詞將各自的側重點準確地體現出來,使讀者一目了然。
1.3用詞準確達意
翻譯美學視角下,用詞準確有兩層意思,一是準確地表達了原意;二是準確地適應了上下文語境和交際情景、語法和邏輯上的合理性以及用詞習慣上的切合妥帖[2]。譯者要對原文進行透徹的剖析,關注到每一個詞的意義,并聯系上下文,選擇最恰當的詞傳達其意義。
例3:It accepts the dictum of Mencius[3].
黃譯:它接受孟子的一句至理名言“言以達志”[4]。
越譯:他們尊奉孟子“言以達志”的說法[5]。
自譯:他們認同孟子“言以達志”的主張。
例3原文中“accept”一詞具有多方面的含義,黃譯為“接受”,越譯為“尊奉”,筆者自譯為“認同”,“接受”與“尊奉”這兩個詞在表示認同的意思時,其程度也有所不同,前者比較客觀,與后文提到“性靈”派對于孔孟的態度是相符的,他們不會因為與孔孟觀點有分歧而懼怕權威,趨炎附勢,屈服于孔孟;也不會因為與孔孟觀點一致時又矯情持異說。結合上下文,可以看出,“性靈”派對于孔孟的觀點持有客觀的態度,而越譯文中的“尊奉”一詞,其主觀色彩過于濃烈,似乎與后文所表達的“性靈”派對孔孟的態度有些矛盾。因此,黃譯文中的“接受”以及筆者自譯的“認同”相對而言更為客觀,也更符合上下文語義。
2.風格契合
風格是一種氣質的、內在的因素,風格主要涉及到功能文體類別問題、正式的程度、流派或個人的行文和語用傾向等。翻譯風格受制于原文的風格,翻譯時必須要緊緊把握文本的特色,譯者要考慮用詞對于風格的影響,這需要我們準確把握原文的文本類型、譯者的創作風格等。
2.1用詞符合哲學文本的語言風格
《生活的藝術》是林語堂的人生哲學著作,其中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思想,其語言也具有哲學文本的特點,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應該在語言方面體現出一定的哲學性,要注意到一些普通文學作品中為大家熟知的詞匯,在哲學文本中出現時可能具有不同的內涵,翻譯時的選詞要體現出一定的邏輯性和推理性。
例4:The other part is just contamination[3].
黃譯:其余的一部分不過是污染的罷了[4]。
越譯:還有一部分則完全是由感染而來的[5]。
自譯:還有一部分則是靠被感染而形成的。
例4是林語堂在談論一個人寫作時的風格和他的品性一樣,一部分是天生的,另一部分則是后天受影響而形成的。原文中的“contamination”一詞是“污染”的意思,僅從詞義來看,這是一個貶義詞,但是結合上下文分析,其中提到每個人都會有自己喜愛的作家,都會閱讀一些其他作家的作品,此處作者表達的意思是寫作風格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而并沒有指明會受到積極影響或是消極影響。黃譯文直接保留詞義譯為“污染”,而越譯和筆者自譯用的是“感染”一詞,將其轉化為中性的詞,說明學習寫作的過程中會受到無形的感染,至于后期產生的影響是好是壞,這是未知的,具體要看寫作者自身。此處,林語堂表達的是作家的思維產生的變化,這是一種深層次的、潛移默化的、抽象的變化,“感染”一詞可以形象地反映出這種變化,也更具有哲學意味。
2.2詞語搭配的行文得體原則
詞語搭配就是詞語在組合關系上存在著習慣性連用和共現現象,詞語搭配得好才能確保句子正確性、得體性。詞語搭配是翻譯中應該考量的一個重要因素,詞語搭配的得體具體表現在譯文中的用詞在譯語語言文化環境中自然且具有可接受性[6]。
例5原文:People who... talk sensibly, and I respect their good sense[3].
黃譯:一些說話不多,但總是很合情理的人。我佩服他們的明達[4]。
越譯:他們說的話并不多,但說得總是那么近情,我佩服他們的曉事[5]。
筆者譯:話雖不多,但都說到點上,我很佩服他們的才能。
例5原文中,“sensibly”意為“合理地、明智地”,“good sense”表達的是“很有道理”的意思。此處表達的意思是作者所佩服的人就是說話合情合理的人。筆者的翻譯選詞過于通俗,不符合原文的文體風格,而且前后詞語的搭配不夠得體。越譯選擇了“近情”搭配“曉事”,黃譯則簡單明了地以“很合情理”搭配“明達”,相比之下,越譯的選詞更具有文學性,符合原文文體風格,“近情”指的是“切近情理,親近人之間的感情”;“曉事”義為“明曉事理”,既做到了意義的準確傳達,又清晰地突出了“情”和“理”兩個重要內容,搭配也更加得體,讀來更加流暢自然。
2.3幽默創作風格的再現
在翻譯的過程中,原文作者的創作風格是值得譯者關注的重要問題,譯文中的用詞、表達方式的選擇對于原文風格的再現也極為重要。被稱為“幽默大師”的林語堂在《生活的藝術》的創作中也不乏幽默的語言,幽默可以給人帶來愉悅,顯然是不容忽視的審美信息,而幽默往往是通過詞語表達手段來表現的,因此,在譯文中如何再現原文幽默的語言風格也值得譯者關注。
例6原文:I only read life at first hand[3].
黃譯:我不讀哲學,可是直接把人生閱讀[4]。
越譯:我并不讀哲學而只直接拿人生當做課本[5]。
筆者譯:我沒有讀過哲學書,而僅以生活為第一手資料。
林語堂提到自己并沒有像正統哲學家那樣接受過學院派的訓練、系統研讀過哲學書,自己讀的書是“人生”,此處是作者的幽默表達。筆者此處的翻譯沒有將原文的幽默表達再現,忽略了“讀哲學書”和“讀生活”的關聯。黃譯直接將兩個“read”都譯為“讀”,越譯則表達為“拿人生當課本”,相比之下,黃譯簡單明了,但是幽默感和通順度有欠缺;越譯則準確傳達作者以人生經歷為靈感來源的意思,同時語言不失幽默感。
例7原文:a personal testimony, a testimony of ...[3].
黃譯:這是一篇個人的證言,一篇說及我的思想和生活經驗的證言[4]。
越譯:本書是一種私人的供狀,供認我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所得的經驗[5]。
筆者譯:這本書算是我的個人陳述,就思想和生活經驗發表我個人的見解。
例7原文中“testimony”一詞正是作者幽默創作風格的體現,該詞意為“證詞,宣言”,似乎要向讀者證明某個案件或者真相。作者在序言的開篇以幽默的表達向讀者“坦白”,點明了本書的主要內容。而且還運用了重復的修辭,起到了強調作用,而此處的強調在譯文中也應該體現出來。筆者將其譯為“陳述”,程度不夠深,讀來較為平淡,沒有達到原文幽默表達的效果,而且沒有恰當處理原文中的重復。越譯和黃譯選用的“供狀、證言”符合原文語言的幽默風格,黃譯通過“證言”一詞的重復來達到強調的效果,而越譯用“供認”與“供狀”搭配,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文的重復,通過名詞向動詞的額轉化來達到強調的效果,讀來更加流暢自然,幽默意味也更加強烈。
三.思考
文學翻譯具有很大的挑戰性,不僅需要譯者對于原著有著準確而深刻的解讀,更重要的是,能通過譯作傳達出原著的文字、意象、文化等各方面的美,在翻譯的同時還要考慮到目標受眾的審美期待。詞語作為承載著審美信息的基本語言單位,全面有效地反映出語言的基本特征,為語言的美感的產生創造條件,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恰當的選詞是關鍵的。
一方面,要關注到原文中每個詞的意義、功能以及表達效果,選詞要注意言簡意賅、豐富多樣和準確達意,在明確語義的同時能滿足讀者的審美期待。另一方面,要注意譯文語言與原文語言的風格相契合,要考慮原文本的類型、詞語的搭配和作者的創作風格。
此外,特定詞語在特定篇章內的功用、與其他詞語的搭配情況、在上下文中的前后呼應關系等也是譯者應該考慮的因素,要關注詞語的特殊用法和特殊效果,以整體眼光處理文本,結合上下文分析詞語的含義。
最后,譯文的選詞是否恰當的一個重要衡量標準就是所選的詞給讀者的感受是否與原文給讀者的感受相一致。成功的翻譯往往能使目標讀者獲得接近閱讀原著的享受,這也是文學翻譯的目標與關鍵。
基于翻譯美學理論,本文從語義和風格兩個層面對比分析了《生活的藝術》黃嘉德和越裔兩位譯者以及筆者自譯三個版本的譯文,研究發現,不同的用詞對于原文語言的美感的傳遞會產生不同效果。選詞是翻譯過程中的關鍵要素之一,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有時需要有創意,任何時候均需做出明智的判斷,始終需要牢記喬納森·斯威夫特的名言:恰當的詞放在恰當的地方,就是風格的定義[7]。
參考文獻
[1]劉宓慶.新編當代翻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
[2]劉宓慶.翻譯美學導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
[3]林語堂.The Importance of Living [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
[4]林語堂.生活的藝術[M].黃嘉德譯.上海:上海西風社,1941.
[5]林語堂.生活的藝術[M].越裔譯.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6]王斌傳.析譯文得體性[J].井岡山學院學報,2007(6):43-45+57.
[7]蔡力堅.論翻譯的選詞[J].中國翻譯,2016(1):117-120.
(作者單位:天津外國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