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想純 彭再新
內容摘要:梁紹輝等名家搜集并整理出版的《彭玉麟集》是湖湘文庫中的重要著作,其中的奏稿專輯又是反映彭玉麟軍事思想和水師經營策略的重要內容,標點符號的正確使用對文本的閱讀與理解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從標點符號的現行用法角度,分析文集中少數標點符號混用的句例,以便于人們的閱讀和理解。
關鍵詞:《彭玉麟集》 奏稿 標點符號 混用
標點符號是書面語言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用來表示停頓、語氣及詞語的性質和作用,是書面語準確表辭達意的重要輔助手段。若使用正確,便能使讀者對文句意義一目了然,反之,語義表達就會不清楚,甚至造成錯誤理解,與原意差之千里。二零零八年出版的《彭玉麟集》,是梁紹輝搜集并整理了國學大師俞樾的《彭剛直公奏稿》和《彭剛直公詩集》后出版的一部文集。作為湖湘文庫中的重要著作,內容豐富,包括了奏稿、詩集、文集、聯語、書信等,篇數繁多,單單奏稿就有一百九十九篇。經過各大名家的整理輯校,該文集中的錯漏闕誤大部分已被校正、校補,但文集中奏稿部分依然還存在一些標點符號的混用,使得文段翻譯不通,不好理解。據此,本文從以下四個方面來分析《彭玉麟集》奏稿部分標點符號的混用。
一.句號與問號的混用
問號是句末點號的一種,主要表示句子的疑問語氣,形式是“?”。句號也是句末點號的一種,形式是“。”。句號“用于句尾,表示陳述語氣。語段前后有較大停頓、帶有陳述語氣和語調。”[1]凡是表疑問的句子,包括詢問、責問、反問、選擇問、設問等或不需要回答而語氣是疑問的句子,末尾都用問號。如:
(1)“苗沛霖背國如此,虐民如此,而尚復議撫,則逆黨愈以得志,良民誰不寒心?”(《遵議苗逆剿撫事宜并再辭皖撫折十二月初七日》)
例(1)句是典型的反問句,“良民誰不寒心”表達的是“天下百姓誰都會寒心”的意義,故句尾使用的是問號。
在多個問句連用或表達疑問語氣加重時,可疊用問號。如:
(2)“西貢是否防守嚴密?該處華人果否蓄恨甚深,內應可靠?暹羅國君臣果否實心樂助軍力?該處華人果否真心報效,愿助餉需?”(《密籌暹羅布置片五月》)
在例(2)句中,連用四個問句,從防守到內應到“實心樂助”再到“愿助餉需”,層層遞進,不斷鋪敘,以此來說明彭玉麟對戰事的嚴密籌劃與思考。
另,當一個句子中含有疑問詞,但不表示疑問語氣時,則不需要用問號,如:
(3)“著彭玉麟將各該員在廣東居官聲名若何,確切查明,據實具奏。”(《奏復鄧承修罰捐貪吏折三月二十日》)
在例(3)句中,雖有疑問詞“若何”,但表達的是陳述式地問“……怎么樣”的意義,并不是疑問之義,故使用的是表示陳述語氣的句號。
以上都是正確使用問號、句號的文句,下面,將指出它們的混用。該文集中問號與句號的混用主要體現在:在應使用問號的位置使用句號。如:
(1)“倘此次粵海設防,如前此山海關之役,為時不久,尚易運籌,萬一曠日相持,兵聯禍結,而未奉指撥有著之款,何以贍軍。”(《請撥軍餉片十一月二十四日》)
按:句中,“何以贍軍”一句帶有疑問詞“何以”,聯系上下文語境,可理解為“萬一此次戰爭持續時間長久,士兵、禍患相續到來,卻沒有支持款項撥發,用什么來供應軍隊呢”,能明顯讀出其疑問語氣,但此處并沒有用表疑問語氣的問號“?”,而是使用了表陳述語氣的句號“。”,故文中“何以贍軍。”處應改為“何以贍軍?”。
(2)“督臣以軍中辦事不能不略崇名位,既未赴任,何必固辭。”(《再辭署漕督并請開侍郎缺折三月二十五日》)
按:句中“何必固辭”可譯為“為何要堅決推辭呢”,亦有明顯的疑問語氣,故“何必固辭。”處應改為“何必固辭?”。
(3)“兼賴諸軍累月之勞。微臣區區,何力之有。”(《謝賞世職并加太子少保銜恩折八月十七日》)
按:句中“何力之有”,使用了賓語前置的句式,正確格式應是“有何力”,可譯為“(出了)什么力呢”,也是疑問語氣,故“何力之有。”處應改為“何力之有?”。
(4)“所援公法,語有來由,豈有平白遽禁商船、違即取其船貨之理。”(《遵旨加意鎮定片十一月二十四日》)
按:句中“豈有平白遽禁商船、違即取其船貨之理”可理解為“怎么有平白無故迅速嚴禁商船、違反則繳取船貨的道理呢”,即沒有這個道理,是一個反問句,應使用問號結句,故“豈有平白遽禁商船、違即取其船貨之理。”應改為“豈有平白遽禁商船、違即取其船貨之理?”。
(5)“當此外侮憑陵,豈忍偷安株守。”(《奏報到粵布置折十一月二十四日》)
按:句中“豈忍偷安株守”可理解為“怎么能夠容忍貪圖眼前安逸、不知變通呢”,即明顯是一個反問句,應該使用問號結句,故“豈忍偷安株守。”處應改為“豈忍偷安株守?”。
(6)“吏治與疆事相輔而成,茍非大法,小廉何能使元氣不虧,足以御風寒之漸入。國脈與民生相須而治,茍非心勤民瘼,念切民依,俾民情無隱而不可以上通,上恩無時而不可以下究,何能使民心安靖不擾,而邦本日固,外侮潛消。”(《辭兵部尚書折三月初二日》)
按:句中的“茍非……何能使……”句式的使用,可解釋為“如果沒有……怎么能使……”,表示的是反問語氣,應使用問號結句,但原文卻使用了句號。故句中“足以御風寒之漸入。”應改為“足以御風寒之漸入?”;“何能使民心安靖不擾,而邦本日固,外侮潛消。”應改為、“何能使民心安靖不擾,而邦本日固,外侮潛消?”。
二.頓號與逗號的混用
頓號是句內點號的類型之一,用在語句中分隔并列詞語或表示某些序次語之后的停頓。頓號用“、”來表示。
(1)“各湖濱業魚之處曰三山湖、月山湖、橫山湖、銅山湖,惟三山袁姓、月山楊姓為巨族。”(《遵查樊口情形折九月十九日》)
例句中“三山湖”、“月山湖”、“橫山湖”、“銅山湖”等都是名詞短語,是湖的名稱,他們之間是并列的關系,“這些并列成分不是一句完整的話,只是幾個能成為一句話的一部分的詞的組合”[2],故用頓號“、”來將它們隔開,避免混淆句意。
逗號,亦是句內點號的一種,“表示句子或語段內部的一般性停頓”[3]。如句子內部主語與謂語之間需要停頓,動詞與賓語之間需要停頓,此時就可以用逗號。逗號的文本表現形式是“,”。例如:
(2)“李成謀督同各營官在江面乘駕師船,轟擊水路之賊。”(《克復魯港及南陵縣城詳細情形折四月十五日》)
例句中,主語與謂語之間用逗號隔開,可理解為“李成謀和各營督官在江面駕駛著戰船,轟擊走水路的反賊”,句意明白通暢。
頓號和逗號雖然“都有表示停頓的作用”, 但“在表示停頓的長短上, 是有一定的排序的”[4]。在文集中兩者也有用混之處。如:
(1)“二十一日,蕭慶衍令趙太和率為左營、郭鵬程率毅右營,攻陶家觜第一壘。洪致祥率亨中營,胡發達率強右營攻陶家觜第二壘。復令朱吉玉率為右營、蕭恒書率為前營,攻大申村賊壘。”(《會奏巢縣小挫銅城閘兩次獲勝折正月十二日》)
按:文段中,“趙太和率為左營、郭鵬程率毅右營”、“洪致祥率亨中營,胡發達率強右營”、“朱吉玉率為右營、蕭恒書率為前營”三句為相同的結構,但第一句和第三句中間是使用頓號“、”隔開,而中間一句則使用了逗號“,”。結合上下文,我們可知,第二句表達的是洪致祥和胡發達分別率領亨中營和強右營一起攻打陶家觜,“洪致祥率亨中營”與“胡發達率強右營”是并列的關系,故它們之間也應該使用頓號來隔開,即“洪致祥率亨中營,胡發達率強右營攻陶家觜第二壘。”應改為“洪致祥率亨中營、胡發達率強右營攻陶家觜第二壘。”。
(2)“……蔡光元、董明山、袁恒耀、張成洪、歐陽惟忠,蔡作新、陳長友、周倫才、楊連升、陳光前、凌鈞焯、鄒長茂、張長松、趙長太等五十四名,均請以外委盡先拔補,并賞戴藍翎。”(《力保蕪湖金柱關及克復灣沚等處出力員弁請獎折七月二十七日》)
按:此文段中,是要列舉出將要褒賞的將領名字,“歐陽惟忠”和“蔡作新”之間同樣是并列關系,但五十四個名字之間唯有它們倆用“,”隔開,這是十分突兀的,且它們之間的停頓明顯要比逗號所表示的停頓時間要斷。故應將“歐陽惟忠,蔡作新”改為“歐陽惟忠、蔡作新”。
三.逗號與句號的混用
根據上述內容,可知句號是表陳述語氣的話語結尾時使用的句末點號,標志著一句話的完結;逗號是句子內部一般停頓的句內點號,表示一句話的意思或內容沒有表述完畢。“在眾多標點中,逗號和句號的功能最為單純,只用于標記篇章距離大小和關系疏密。”[5]如:
(1)“竊原任狼山鎮總兵王吉,于光緒七年四月十四日病故,經前督臣劉坤一奏奉恩旨,從優議恤在案。”(《會奏已故總兵功績折十月十七日》)
該例句表述的意思大致是“原任狼山鎮總兵王吉在光緒七年四月十四日因病去世,經過前督臣劉坤一上奏,皇上下恩旨,給予優渥撫恤”。句中“于光緒七年四月十四日病故”是對前一句中王吉的表述,整句的意思已表述完畢,應使用句號結句;后一句則是對王吉病故這件事的處理,是另外一層句意。
而在文集中,也有兩者混用的句例。例如:
(1)“幸近奉寄渝,總理衙門業已給予照會,告以法如侵及我軍駐扎之地,不能坐視等語。稍正師名。”(《會奏派營駐守瓊州折十二月初十日》)
按:例句可理解為“所幸近期收到皇上諭旨,總理衙門已經給予了察照知會,告訴說法國如侵入我軍駐扎的地方,我軍不能坐視不管等話,(因此)稍稍調整、端正軍隊名氣”。由此可以看出,原文中前一句和后一句之間存在一個因果關系且停頓是比較短暫的,若直接在“不能坐視等語”后結句,那么后面“稍正師名”便缺少了主語,是什么使得“稍正師名”呢?由此可見,文中“不能坐視等語。稍正師名。”應改為“不能坐視等語,稍正師名。”
(2)“記名總兵楊宏勝,盡先游擊盧福良,補用副將康壽怡、蕭國仕,盡先游擊易嵩祝、楊友勝。該總兵等嚴斷江面接濟,晝夜辛勤,此次攻克中關攔江磯石壘,克復城池,尤為出力,楊宏勝請賞加提督銜;盧福良請以參將盡先補用,并賞加副將銜;康壽怡、蕭國仕均請賞給勇號;易嵩祝、楊友勝均請以參將盡先補用,并賞給勇號。”《奏報攻克金陵盡殲全股悍賊并生俘逆酋李秀成洪仁達折六月二十三日》
按:在該例句中,“該總兵等嚴斷江面接濟,晝夜辛勤,此次攻克中關攔江磯石壘,克復城池,尤為出力”一句是敘述將領們在戰事中的功績,到“尤為出力”時這部分句意已經敘述完畢,下半句則是對該將領們的褒獎措施,前后句意是處于不同層面的,故“此次攻克中關攔江磯石壘,克復城池,尤為出力,”處應改為“此次攻克中關攔江磯石壘,克復城池,尤為出力。”。
四.分號與逗號的混用
分號,是句內點號的一種,用“;”表示。《用法》規定:分號用來“表示復句內部并列分句之間的停頓”;“分號表示的停頓比逗號大,主要用來隔開并列的分句”[6]。分號與逗號之間的區別在于:用逗號隔開的兩小句話之間一般是承接關系,后半句話延伸著前半句話;而用分號斷開的句子之間則是并列關系,前半句與后半句之間一般是意思或者形式相近、相關、相同。如:
(1)“得其人,庶足以資佐理;不得其人,即難免受欺蒙。”(《查復兩江營務處被參各員折八月初一日》)
(2)“無事則巡緝洋面,盡其力所能到,以靖海盜;有事則齊集海口堵御,或誘敵擱淺,我船環而攻之,可以制勝。”(《會商海防事宜折七月二十九日》)
(3)“目下先就現有之兵輪,無事率之出洋,操巡并重;有事則以戰以守,咸取資焉。”(《會復侍講張佩綸海防事宜折七月二十九日》)
以上三個例句,例(1)句中的“得其人”與“不得其人”、例(2)句中“無事則巡緝洋面”與“有事則齊集海口堵御”及例(3)句中“無事率之出洋,操巡并重”與“有事則以戰以守,咸取資焉”,都是使用了相近的形式來表達兩種相對的情況,說明兩種不同的情況會帶來怎樣的影響或如何去應對,形成對比,是并列分句,故使用了分號來斷句。
但是,如:
(1)“鮑超、劉連捷察知其詐,于初九日引軍疾進,蕭慶衍出烏江,與各水營會師約戰。”(《會奏攻克江浦浦口及九洑洲折五月二十七日》)
按:例句中,一方面鮑超、劉連捷知道有詐,所以在初九那天進軍,另一方面蕭慶衍又從烏江出發,與其他水師匯合約定戰事相關事宜,這兩方面是并列的關系,中間的停頓是比較大的,故于“初九日引軍疾進”與“蕭慶衍出烏江”之間應使用分號斷句,即“鮑超、劉連捷察知其詐,于初九日引軍疾進,蕭慶衍出烏江,與各水營會師約戰。”應改為“鮑超、劉連捷察知其詐,于初九日引軍疾進;蕭慶衍出烏江,與各水營會師約戰。”
(2)“第俟該船駛到再行商辦,誠恐一時選派難得其人;且停泊過久,難保洋人不另出主見,流弊不可不防。”(《密陳購買外國船炮預籌管帶員弁折十二月十二日》)
按:例句可理解為“如果等到船只駛到岸邊在商量營辦,擔心一時間選派不出人手,而且停泊過久,很難保證外國人另有想法,不能不防止這些問題”。雖然在“《用法》中指出:‘有時在非并列關系的多重復句內也用分號”,但“這里所說的非并列關系主要指轉折關系和因果關系”[7]。此句是一個復句,但前半句與后半句之間并非轉折或因果關系,且從句意上看,可以說還帶有遞進關系,那么分句間的停頓就不用分號,應改為逗號,即原句“第俟該船駛到再行商辦,誠恐一時選派難得其人;且停泊過久,難保洋人不另出主見,流弊不可不防。”應改為“第俟該船駛到再行商辦,誠恐一時選派難得其人,且停泊過久,難保洋人不另出主見,流弊不可不防。”
通過閱讀和分析發現,《彭玉麟集》中奏稿部分少數句號、問號、逗號和分號出現了混用的情形。該文集的整理輯校按照了我國現行的古籍整理通則進行,且分別對原編、原稿中的一些錯誤和闕漏進行了校正和校補,一經出版,便受到學術各界的歡迎。但可能由于疏忽,在某些標點符號處出現了混用的情況。但總的來說,這是瑕不掩瑜的。
注 釋
[1]焦秋英.標準中標點符號用法[J].中國質量與標準導報,2019(10):18-22.
[2]張昕.逗號 頓號作用有別[J].成才,1999(06):25.
[3]焦秋英.標準中標點符號用法[J].中國質量與標準導報,2019(10):18-22.
[4]李銘,張穎,徐紅梅.句號與分號在標準文本中的正確使用[J].數字與縮微影像,2016(04):27-30.
[5]郭昭軍,關英妹.從逗號、句號的使用看標點規范的篇章動因[J].漢語學報,2016(02):75-80.
[6]李興昌.分號(;)的用法[J].科技與出版,1996(04):45-46.
[7]李興昌.分號(;)的用法[J].科技與出版,1996(04):45-46.
基金資助:2022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彭玉麟集>中奏稿譯注?階段性研究成果;湖南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資助(項目編號:202210555117)
(作者單位:南華大學語言文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