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思遠 班建武
摘 要
蘇霍姆林斯基的勞動教育思想是其教育人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鮮明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特征。他主張勞動教育要立足本質的人,要扎根歷史的人,要著眼發展的人,要造就個性完滿的人。歸根結底,蘇霍姆林斯基的勞動教育思想是要培養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的社會公民。這對于改變當前勞動教育過于強調勞動之于個體的社會生產意義而相對忽視勞動對于人的個性發展價值的問題,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
蘇霍姆林斯基;勞動教育;人學;個性全面和諧發展
作者簡介
馬思遠,華中科技大學附屬中學高中部教師;班建武,北京師范大學公民與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勞動教育的有效推進,需要廣泛吸收一切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在這方面,蘇霍姆林斯基的勞動教育思想無疑是非常寶貴的思想資源。當前,有關蘇霍姆林斯基勞動教育思想的相關研究很多,但總體而言,這些研究一方面側重于描述蘇霍姆林斯基勞動教育思想的基本內容,另一方面則更多的是將蘇霍姆林斯基的勞動教育思想作為相對獨立的內容進行分析。這些成果固然能使我們對蘇霍姆林斯基勞動教育思想的基本概貌有初步的認識,但是,由于這些研究較為缺乏將蘇霍姆林斯基的勞動教育思想與其整個教育思想的價值底色結合起來進行系統分析,因此不可避免地造成我們對蘇霍姆林斯基勞動教育思想理解的表層化。這必將影響我們對蘇霍姆林斯基勞動教育思想的充分了解和有效利用。在很大程度上,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蘊含著豐富的人學意涵,其教育學就是一種人學。[1]勞動教育作為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亦是自始至終穿插著人學的主線。因此,深入分析蘇霍姆林斯基勞動教育理論與實踐中所包含的基本人學主張,對于深刻洞見蘇霍姆林斯基勞動教育思想的深層內涵,以及思考其對我國勞動教育的借鑒意義,無疑都具有非常重要理論和實踐價值。
一、勞動教育要立足于本質的人
蘇霍姆林斯基關于勞動教育的理論和實踐,基本上都是圍繞著他對人的理解而展開的。可以說,以人為中心是其勞動教育思想最鮮明的特色。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現實的人雖然具有不同的面向,但其人性的共通之處在于崇尚真善美。基于唯物主義世界觀,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人的本質在于其社會屬性和精神屬性。[2]如若撇開這些本質,人就不能稱之為人。而這些人的本質共性,正是他開展勞動教育的基礎。
(一)勞動教育要基于兒童天性的善良品質
蘇霍姆林斯基一直堅持“善良情感、情緒素養——這是人性的核心”[3]。他相信人,相信孩子,相信孩子的可教性,這種飽含樂觀主義的昂揚斗志,成為他所有教育思考和教育實踐的大前提。在勞動教育中他也一直堅信沒有人是天生不愛勞動的。他認為,“在每一個心理上健康的孩子的頭腦中,已為創造性才能得到廣泛的發展奠定了可能性”[4],只是有關勞動的習慣、興趣和素養是需要從小培養和激發的。這就需要教師相信兒童,花費更多的時間、精力、耐心和愛心對兒童進行引導,而不能早早地就給孩子貼上“問題兒童”和“懶惰”的標簽。
(二)勞動教育要重在形成人的社會本質
人的社會屬性是人最重要的本質屬性。蘇霍姆林斯基一直強調,人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與萬事萬物相聯系的。每個人都“生活在人們中間”,這種社會屬性與生俱來,而“人的社會本質表現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和相互關系之中”[5]。在勞動教育中,蘇霍姆林斯基一直致力于去揭示這些聯系,讓孩子們在勞動中看到自己與自然、與他人、與集體、與祖國、與全世界的緊密聯系,從而積極主動地將自己融入社會,不僅享受為自己勞動的快樂,而且享受為他人勞動的幸福感,樹立高尚的勞動信念。此時,勞動就不僅僅是一種生存需要和社會義務,還是一種“滿足別人需要的具體手段”[6],是一種實現自身社會本質的重要路徑。
(三)勞動教育要致力于豐富人的精神世界
人的精神屬性是人與動物的根本性區別。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人會思考,有情感,有道德,能創造,擁有一個豐富的精神世界,“人的內心里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總想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尋者”[7]。他將勞動看作人類生命活動的本質特征:勞動不光創造出了各種各樣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更創造了人本身。[8]所以蘇霍姆林斯基提倡將勞動生活融入每個人的精神世界,力求調動每一位學生勞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自己美好的精神品質都傾注到勞動過程之中,同時也通過勞動來體現、發揮、壯大自己的精神力量,獲得人的價值感、意義感和幸福感,感覺自己是一位“大寫的人”。
勞動教育要立足本質的人,就是要在相信人的大前提之下,揭示勞動豐富的人學內涵:勞動不僅是一種生存需要,是一種社會義務,更應該成為彰顯人與人之間人道主義關系的具體手段,成為每個人精神世界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狀態。
二、勞動教育要著眼于發展的人
蘇霍姆林斯基人學主張研究的并不是抽象的人,每一位學生在他看來都是鮮活的發展的個體,充滿著無限可能。他將孩子們置于縱向的時間軸上,看到了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將孩子們置于某一個時間點的橫截面上,看到了每位學生在體力、智力、能力、品德等方面的發展狀態。正是基于對孩子們發展趨勢和狀態的敏銳把握,蘇霍姆林斯基的勞動教育才能真正地走進人的心靈,進而塑造人的心靈,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
帕夫雷什中學包含了小學、初中、高中三個學段。一方面,蘇霍姆林斯基結合不同階段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設置了勞動教育的重點和內容;另一方面,他還用統籌全局的眼光將這一系列的勞動教育有機銜接起來,一以貫之,讓學生每一階段的所學所得都能夠為之后進一步的豐富發展奠定基礎,不斷深化每位學生的勞動興趣、能力和素養,[9]促進他們德智體美勞諸育的全面發展。
(一)童年期的勞動教育重在激發學生的勞動興趣
童年期是人發展的關鍵期,這一時期孩子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今天的幼兒將成為什么樣的人,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如何度過童年,童年時代由誰攜手領路,周圍世界中哪些東西進入了他的頭腦和心靈。”[10]根據兒童的發展特點,在這一時期他們的情感、思維、道德等方面的發展與直觀形象緊密相連,教師必須好好把握這一特點,將他們早早地引入勞動之路,從小培養起他們的勞動習慣。并且,這一階段勞動教育的主要目標在于培養兒童情感的敏銳性和心靈的高尚化,讓兒童能夠從自己的所做、所看、所聽和所思中,滋生出高尚的意愿,激發出由于各種善良情感而勞動的內在動機。[11]這就需要學校和教師共同努力,給孩子們展現一幅豐富多樣的勞動景象,來激發孩子們的勞動興趣,建立起正確的勞動初印象;尤其是要培養孩子們對于勞動的高尚情感:他們感受和贊嘆勞動的美,感恩和尊重勞動,并愿意在勞動中展現自我的力量,體現對他人的關懷,從中獲得歡樂、滿足和自信心。要讓孩子們在童年時期就能夠把勞動作為自己精神世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為以后更為復雜、更具有創造性的勞動生活打好基礎。
(二)少年期的勞動教育強調學生勞動能力的提高
進入少年期,孩子們的生理、心理、思維都發生著質的變化,仿佛“人的第二次誕生”。蘇霍姆林斯基敏銳地捕捉到孩子們在身高、性、心態等方面的發展,他們“不僅看到周圍世界,而且也看到自己本身的積極的、有思想的、正在起作用的人”[12],并且少年期的種種矛盾心理存在一個共同特征:“在希望和努力達到自我肯定與實現這種愿望的能力之間不相適應”[13]。他們的抽象思維不斷發展,注意力也逐漸從物質的世界轉向觀念的世界,不僅發現人是怎么樣的,而且有意識地探索自己該怎樣去做一個人,他們渴望在復雜的社會活動中積極主動地表現自己,渴望對他人產生影響。因而這一階段勞動教育的重點任務就是進一步揭示勞動活動的無限復雜性,提升學生們的勞動技能和技巧,使其逐漸從簡單動手的勞動過渡到更加復雜精細、摻雜著更多的智力和創造力元素的勞動活動,從中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挖掘自己獨特的潛力;同時,讓孩子們能夠在學校集體、教師集體和各種基于興趣、班級、年級等組織起來的學生集體中享受為集體勞動的幸福。
(三)青年期的勞動教育強調學生的職業準備
到了青年期,孩子們身心發展日趨成熟,隨著自我意識的發展,他們的視線轉向更深的自我內心和更廣闊的社會背景,逐漸建立起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勞動的認識更加深化。這時勞動不僅僅是一種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手段,還應內化于人,成為個人本身熱愛的生存方式。因此,這個階段勞動教育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獲得廣泛的綜合技術教育、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高度素養、扎實的實際技能和技巧、培養起對勞動和知識的熱愛,為學生自覺選擇職業做好準備”[14];同時,學校的勞動教育實踐要“加強勞動的公益性和生產性,在發展天賦、傾向和才能的基礎上增強興趣的區別”[15],為每位學生找到個性化全面和諧發展的勞動道路。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們多參與“以為社會利益而獻身的崇高思想為目的的自我確立的活動”[16],使他們樹立崇高的共產主義理想,將個人的力量融入社會發展的洪流。
勞動教育要著眼發展的人,既要把握不同年齡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并據此安排每一階段的勞動教育內容和重點;又要注重每一階段德智體美勞諸育的全面發展,不斷深化發展每位學生的勞動技能、素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三、勞動教育要造就個性完滿的人
蘇霍姆林斯基承認每個學生在天賦、興趣、能力等方面存在著諸多差異,但他認為并不應該依據這些差異將學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應該將這些差異綜合來看,視作一個人的個性特色。“沒有抽象的學生可以對之機械地搬用一切教育和教學的規律。沒有什么統一的先決條件能使全體學生都獲得好的學習成績。”[17]教師必須在了解、尊重孩子個性的基礎上因材施教,能夠通過仔細觀察去發現每位學生的閃光點和獨特之處,并將其進一步擴充、豐富和發展,最終將“人的個性提到完美人格的高水平上來”[18]。
(一)學生的個性在創造性的勞動中得以彰顯
學生的個性雖各有不同,但這些不同的個性具有一個最大的相似點,那就是“進行創造性的勞動,有能力創造某種新的東西,用一雙手把自己的思想和自己的創意變為現實”[19]。這種想要創造、想要竭力變得更好的內在動機,正是蘇霍姆林斯基所要激發和加強的,他深信,只要提供良好的教育條件,只要施以適宜的教育引導,每個孩子都可以發現和施展自己的獨特才華。為此,他提倡教師們應該創造各種條件來喚醒每個學生的自我意識,引導他們認識自己、發現自己、完善自己,尤其是發現和發展自己的創造力和才能,使他們最終都能充滿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地展現自己獨特的人格之美,走上屬于自己的幸福的勞動生活道路。
(二)學生的個性在社會化的勞動中得以升華
學生的個性不僅在勞動中得以彰顯,更在社會化的集體勞動中得以不斷升華。共產主義的最高人道主義原則就是為個性的全面和諧發展提供條件。教育的社會方向性并不意味著抹殺個性,理想的集體將會是由無數個具有鮮明個性的人組成的集合。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集體教育的奧秘就在于其潛移默化的自發性:集體之中不同個性的人總會不斷地相互影響,每個人也都經受著來自集體其他人的實時評價,因而不用強迫不用灌輸,每個人自己就會在這種影響和評價的反饋中學會反思,學會成長,學會在以后的時光里正確地為人處世和學習生活。[20]毫無個性的人組成的集體將會是黯淡無光、平庸無奇的,也不會有什么作為,只有每個人各有所長、各盡其能,相互影響、相互學習,才能共同進步,實現個人與集體的雙贏,培養出真正的人,塑造真正的社會主義公民。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要完成勞動個性的社會化,完成認識和改造世界——認識和改造自己——將自己置身于世界之中達到和諧的轉變,在每個人心目中樹立普遍的共產主義勞動信念和勞動幸福觀,這將是個性的升華。如果創造性的個性化勞動僅僅是一種自己區別于他人的標志,僅僅停留在展現和發揮個人的價值,那么這種勞動也不具有特別大的教育意義。勞動教育還應該追求讓每位學生都能夠生出為他人做些什么的愿望,體驗到為社會造福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讓“造福于人的創造性勞動”成為他們極為重要的精神需求。[21]因而,在勞動教育中,蘇霍姆林斯基一直關注勞動之于人的意義和價值,讓每位學生從最初勞動帶給自己的快樂、成就感出發,逐漸將視野輻射到家庭、學校、遠方的他人、宏大的社會,讓他們在為他人勞動的過程中意識到勞動的社會價值,意識到個人與社會的緊密關系,并逐漸樹立起愿意為他人勞動的幸福觀和價值觀。這樣,在更遠的未來,每個孩子步入社會后都能夠走上獨立的個性化勞動道路,與社會發展相適應,也使得個性的發揮有更多的用武之地,共同為建設共產主義社會添磚加瓦。
勞動教育要造就個性完滿的人,就是要引導學生將創造性的個性化勞動與集體、社會的發展緊密聯系起來,將個人的勞動才能與社會發展需要更好地融合起來,實現從學校勞動教育到社會勞動生活的完美接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既具有生動活潑的個性,又具有社會擔當的責任,從而能夠將自我的發展和社會、國家的進步和諧統一起來。
四、結語
蘇霍姆林斯基一直堅定地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他的勞動教育思想始終把人的成長放在首位,堅持以相信人為前提,在勞動教育中著重把握個人發展(發展的人)與社會發展(歷史的人)兩條主線的有機統一。一方面,他主張培養學生對勞動的正確情感態度,通過參加豐富多樣的勞動活動,發現勞動興趣所在,掌握不同的勞動技能,在此基礎上通過創造性的勞動使自我個性得以充分發展。另一方面,蘇霍姆林斯基將勞動教育根植于各種社會關系網絡之中,主張讓學生從參與身邊的家庭勞動,到參與學校、遠方他人、宏大社會的勞動,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勞動信念。這樣一種勞動教育的設計路徑,使得學生對勞動的認識不斷深化。可以說,蘇霍姆林斯基的勞動教育思想深深扎根于人的信念之中:既強調學生要在勞動中實現個性全面發展,又主張學生要將個性化勞動投身于共產主義社會的建設,實現個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最終造就蘇霍姆林斯基真正想要培養的人——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的社會公民。
蘇霍姆林斯基的勞動教育思想所追求的個性全面發展與共產主義社會建設之間的和諧關系,對于我們思考當前的勞動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當前的勞動教育更多地看到了勞動之于個體的社會生產意義,但是,對于勞動在個性全面發展方面的積極作用則相對忽視。這就需要我們重新認識勞動與個體、社會之間的辯證關系,使勞動不僅成為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沃土”[22],并且成為每個人對社會利益、全體幸福的利益的責任感的體現[23]。唯有如此,勞動教育才能更好地發揮其育人功能。
參考文獻:
[1]肖甦.超越時空的人道主義教育學——紀念蘇霍姆林斯基誕辰一百周年[J].比較教育研究,2018(11):4-11.
[2]孫孔懿.蘇霍姆林斯基教育學說[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4.
[3][10]蘇霍姆林斯基.我把心給了孩子們[A]//蔡汀,王義高,祖晶.蘇霍姆林斯基選集(第三卷)[C].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80,15.
[4][5][5]蘇霍姆林斯基.怎樣培養真正的人[A]//蔡汀,王義高,祖晶.蘇霍姆林斯基選集(第二卷)[C].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316,581,646.
[7][17]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100條建議[A]//蔡汀,王義高,祖晶.蘇霍姆林斯基選集(第二卷)[C].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611,555.
[8]蘇霍姆林斯基.家長教育學[M].杜志英,等,譯.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82:205.
[9][22]蘇霍姆林斯基.全面發展的人的培養問題[A]//蔡汀,王義高,祖晶.蘇霍姆林斯基選集(第一卷)[C].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229,280.
[11][21]蘇霍姆林斯基.人民教師[A]//蔡汀,王義高,祖晶.蘇霍姆林斯基選集(第五卷)[C].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360,355.
[12][13]蘇霍姆林斯基.公民的誕生[A]//蔡汀,王義高,祖晶.蘇霍姆林斯基選集(第三卷)[C].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480,478.
[14][15]蘇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學[A]//蔡汀,王義高,祖晶.蘇霍姆林斯基選集(第四卷)[C].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426,474.
[16]蘇霍姆林斯基.學生的精神世界[A]//蔡汀,王義高,祖晶.蘇霍姆林斯基選集(第一卷)[C].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482.
[18][19]蘇霍姆林斯基.開發出每個學生獨特的人格之美[A]//蔡汀,王義高,祖晶.蘇霍姆林斯基選集(第五卷)[C].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125,115.
[20]蘇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長的談話[A]//蔡汀,王義高,祖晶.蘇霍姆林斯基選集(第四卷)[C].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628.
[23]蘇霍姆林斯基.年輕一代的道德理想教育[M].陳炳文,王樹椿,等,譯.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17-18.
責任編輯︱何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