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新瑞 張麗華
摘 要 勞動課程是以項目為載體,以實踐為特征,以素養提升為目標的課程,與項目式學習理念高度契合。將項目式學習融入勞動課程,可以破解課程實踐中的諸多問題,有利于教與學方式的轉變,有助于學生勞動素養的提升。項目式學習在具體操作時要從勞動課程目標、內容、方式和評價等要素進行科學設計。同時,實施過程中要拓寬勞動實踐場域,構建完整的實踐情境;挖掘勞動深層內涵,實現有深度的學習過程;轉變管理思維,促進課程目標有效落實。
關鍵詞 勞動教育;項目式學習;核心素養
作者簡介 馮新瑞,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張麗華,沈陽市沈河區勞動與綜合實踐活動教研員、正高級教師
《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勞動課標》)指出,勞動課程要以豐富開放的勞動項目為載體,通過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培養學生的勞動素養。可以看出,勞動課程是以項目為載體,以實踐為特征,以素養提升為目標的課程,與項目式學習理念高度契合。對于習慣了學科教學方式的一線教師來說,課程的有效落實是個不小的挑戰。針對目前的實施現狀,專家學者呼吁要“避免勞動教育只見物不見人,擯棄像‘菜譜式‘使用說明書的勞動課程,讓勞動教育走向情景化、項目化、品質化”[1]。如何基于課標要求和項目化學習特點選取合適的勞動項目進行項目化學習設計,如何探索項目實施過程中組織、指導、管理、評價等策略引導學生基于項目進行深度學習提升勞動素養,是中小學一線教師踐行《勞動課標》理念,推動《勞動課標》落地實施的重要課題。
一、項目式學習在勞動課程中的應用價值
項目式學習是一種建構性的教與學方式,教師將學生的學習任務項目化,指導學生基于真實情境而提出問題,并利用相關知識與信息資料開展研究、設計和實踐操作,最終解決問題并展示和分析項目成果。[2]項目式學習突出真實情境,立足學生素養,將其融入勞動課程,可以破解課程實踐中的諸多問題,有利于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課程目標的達成。
(一)項目式學習契合勞動課程的性質和特點
勞動課程是落實勞動教育的主要途徑,具有鮮明的思想性、突出的社會性和顯著的實踐性,與學科課程有較大區別,其中最本質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實踐性上。《勞動課標》明確指出,勞動課程要以勞動項目為載體,構建以實踐為主線的課程結構。因此,實踐性是勞動課程的本質屬性。項目式學習作為一種學習方式,聚焦社會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真實問題的解決和探索,它的突出特點也是實踐性,通過解決一個個真實的問題或完成一個個真實的項目,提高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發展學生核心素養。項目式學習倡導“任務導向”“做中學”等,從本質上可以將其看作一種精致的、模擬的勞動形式,在很多方面體現了勞動教育的特點和要求。[3]整個項目式學習的過程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與《勞動課標》“強調直接體驗和親身參與,注重動手實踐、手腦并用,知行合一、學創融通,倡導‘做中學‘學中做,激發學生參與勞動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理念高度契合。
(二)項目式學習可以促進勞動課程教與學方式的變革
新時代勞動課程倡導以豐富開放的勞動項目為載體,讓學生在真實任務解決和勞動實踐中,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的勞動品質。受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目前的勞動課程還主要是以教師課堂講授的方式來落實。一部分教師認為,只要把勞動的知識技能講清楚了,教學任務就完成了。課堂講授的內容也往往與學生課下勞動實踐的內容脫節,沒有實現知識技能的及時應用與遷移,更談不上勞動素養的發展。項目式學習主張開展建構性學習,體現出的學習觀和方法論特征有助于促進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項目式學習提供學生運用知識技能解決真實問題的情境,在問題的驅動下學生有目的地學習知識技能,靈活地應用知識解決問題,這種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成為實踐者與創造者,教師成為合作實踐者與指導者,進而實現從“講授”到“建構”的轉變,很好地解決“知識”和“實踐”脫節等問題,使課程與教學指向核心素養。
(三)項目式學習有助于學生勞動素養的提升
對情境的學習力和應變力是素養的核心。素養在情境中形成、抽象、遷移、轉換。素養的形成意味著個體在以往的情境中具有足夠的學習力,能在新情境中迅速尋找到自己想要的資源,建立知識間的聯系,對新情境進行判斷和問題解決。簡而言之,這種在不同情境中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是“素養”。[4]勞動素養的形成也是這樣,它是在真實的勞動任務和問題解決過程中不斷發展形成的,需要真實的勞動情境、學生的主動參與以及與人合作交往,這些都是項目式學習的主要特征。項目式學習提供真實的勞動問題或勞動任務,為完成一個項目或解決一個問題,需要學生全方位審視各種不確定的因素,調動認知、動作、情感等多方面與各要素進行深度互動與融合,知識技能得到施展和運用,從而實現素養的發展。同時,項目式學習可以把一個人的價值感和意義感外化為一個產品,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創造出產品來滿足自我、他人或社會的需求,有助于學生正確勞動觀念和良好勞動品質的形成。
二、勞動課程項目式學習的設計
把項目式學習作為勞動課程的教學方式,在設計時要關注課程的關鍵要素,即目標、內容、方式和評價。其中,學習目標是整個項目式學習的中心,學習任務是項目式學習的載體,學習支持是項目式學習的保障,同時通過學習評價去引領整個項目式學習。
(一)學習目標設計:以核心素養為中心,突出不同勞動內容實施重點
項目式學習的目標設計是整個項目開展的關鍵,緊緊圍繞課程目標的要求設計項目式學習,才能實現項目式學習在達成勞動課程目標中的增值效果。項目式學習開放的學習方式很容易使教師偏離課程要求,導致項目實施停留在單純的勞動體驗或勞動知識技能學習層面,呈現活動化、技能化傾向。造成這兩種傾向的原因,一是目標在整個項目當中的引領作用還沒有得到教師的重視,二是教師沒有理解勞動知識技能與勞動素養的關聯。《勞動課標》指出,勞動素養包括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和品質、勞動精神四方面。應該明確,知識技能目標是通向素養的手段,它只是學習的階段性目標,其本身不是項目實施的最終目的。目標的設計要緊緊圍繞《勞動課標》中對年段課程內容的要求進行設計,將內容要求里涉及的知識技能進行擴充、轉化、升華,借助知識的學習培養勞動觀念,在技能淬煉和問題解決中培養勞動習慣和勞動精神。要體現不同勞動任務的實施重點,日常生活勞動可以側重勞動方法和技巧的探究與運用,培養學生的生活能力和良好的衛生習慣,樹立自理、自立、自強意識。生產勞動可以側重產品的設計與制作,經歷物質財富的創造過程,體會物質產品的來之不易,認識勞動與自然界的基本關系。服務性勞動可以側重服務活動的策劃與實施,樹立服務意識,體悟勞動中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強化社會責任感。
(二)學習任務設計:以驅動問題為引領,呈現解決問題的邏輯
項目式學習的任務設計關鍵就是將真實世界中的真實勞動任務以項目的形式轉化為蘊含邏輯、富有張力的課程內容。學習任務設計要圍繞“驅動問題”去進行,呈現解決問題的邏輯。驅動性問題的設計是項目式學習關鍵環節,決定著項目化學習的質量。勞動項目的驅動問題可以從勞動成果切入,將成果轉化為驅動問題。設計時要充分考慮現實生活的多樣性,通過增加背景、條件或賦予角色等要素增強問題的驅動性、真實性和挑戰性,還原現實世界的情景。如制作果汁的勞動項目,驅動問題可以設計為如何為敬老院老人制作一份果汁?課間志愿者服務的驅動問題可以設計為:如果你是學校體育部長,如何改善學校課間現狀?繩結編織的驅動問題可以設計為:如何利用繩結讓我們的生活更便利?這些問題由于與真實生活緊密結合,使單純的“做”變為了有目的的“做”,蘊含了豐富的活動任務。例如,為老年人制作果汁的項目,老年人本身胃腸功能減弱且患有多種疾病,對果汁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因此,制作果汁時食材的選用和制作的方法都應該符合老年人的特點和需求。在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完成敬老院老人身體情況調查,了解水果特點、營養價值及果汁制作方法,以及制作果汁三個活動任務。這里,驅動問題成為整個項目式學習的“骨架”,統攝所有的任務,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就是一個個活動任務,呈現的是解決問題的邏輯。
(三)學習評價設計:與目標任務相一致,為教學活動指引方向
項目式學習不同于學科教學,需要與之相匹配的評價方式、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學生在項目式學習中對知識的綜合和創造性應用更適合進行表現性的評價。表現性評價是伴隨著項目的進程而展開的,因此,項目式學習評價設計是前置于教學過程的。通過評價設計,指引整個項目活動,連接教學目標和教學過程,為高質量教學活動指引方向。只有基于評價標準的項目式學習才是有準備的、有計劃的、有目的的學習,師生的教學決策也才能更合理和有根據。設計評價標準時教師要對應學習目標和具體的學習任務,將教學目標具體化、表現化,確保目標、任務、成果和評價的一致性。對于不同活動任務類型,評價標準的設計和采集行為數據的方式也應該有差別。例如,為敬老院老人制作果汁項目中的三個活動任務,了解敬老院老人身體健康狀況、水果特點及營養價值屬于信息收集活動,重點考察的是學習素養中的信息收集與整理能力,主要依據學生的研究報告來評價;設計并制作果汁屬于勞動實踐,重點考察的是勞動素養中勞動工具的使用、勞動方法的運用、勞動觀念和品質等,主要依據學生制作過程中的表現和制作成品來評價。
(四)學習支架設計:分析預設學情,提供積極的提示和支援
項目式學習是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主要作用不是教,而是輔助學生完成項目,建立學習共同體,在活動的不同階段給予積極的提示和支援。教師要在活動之前預設學生可能出現哪些問題,遇到哪些困難,進行相應的支架設計,更好地促進學生達成學習目標。
提供程序性支架,引導學習流程。對于程序和要素比較復雜的勞動項目,教師可以通過“過程清單”對完成事情的程序和要點進行提示,引導學習流程。“過程清單”可以寫清解決問題的程序階段、引導性問題、行為提示等內容。
提供支持性支架,推進學習實踐。對于較復雜的勞動技能,教師可以提供示范樣例,給學生力度最大的指導,使學生可以直觀地看到他人是如何正確完成任務的,識別其中的原理、程序和方法等。例如,植物的種植項目,教師可以結合種植過程中的技術難點錄制相應的微課,如扦插的方法、營養土的配置方法等,推進學生的學習實踐。
提供管理性支架,調控學習進展。在項目式學習中,教師的指導不可能關注到每一個富有個性的學習歷程,項目式學習更依賴于學生的自我管理。教師可以根據實踐任務,通過提供勞動記錄單、活動日記、評價單等支架,引導學生對活動進行定向、規劃、監控、調整、反思和評價,將自我管理貫穿整個活動過程,形成自我反思意識和責任意識,提高活動質量。
三、勞動課程項目式學習的實施
運用項目式學習的方式落實勞動課程,不能僅僅滿足于“做完”項目,而是要借助“做好”項目來發展學生的勞動素養,要避免形式化、淺薄化的項目式學習需要在場域、內容和管理上下功夫。
(一)拓寬勞動實踐場域,構建完整的實踐情境
以項目式學習的方式實施勞動課程,就預示著將課程帶入了真實的生活,活動的場域也相應擴大。在現實中,一部分教師認為,只有在學校課堂里的教學內容才是課程,課堂之外的實踐環節不屬于課程或教學的一部分,課外實踐環節往往省略或簡單布置、放任自流,這樣的項目式學習效果可想而知。因此,要提高項目式學習的效果,需要拓寬勞動實踐場域,構建完整的實踐情境。完整的實踐情境,包括問題的理解和感知、知識和能力的建構、成果的形成與應用情境等,這些都應該是真實的。例如,為敬老院的老人制作果汁的項目,為什么要為敬老院的老人做果汁?需要做什么樣的果汁?這些對問題情境的理解需要通過實際的考察才能獲知;果汁的制作需要在專門的操作場地(家中或勞動教室)完成并親自送給敬老院的老人。這些實踐環節無法在必修課的課堂中完全實現的。因此,項目式學習只有確保實踐情境的完整性,才能使學生真正體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形成成果并將成果服務于自我或他人的價值和意義。
(二)挖掘勞動深層內涵,實現有深度的學習過程
項目式學習的價值不僅體現在最終成果上,更體現在成果形成的過程中。很多項目式學習直達結果,沒有真實而深度的學習與遷移;只有出力流汗,沒有體現勞動深層次的內涵;這種淺表性的學習,無法指向核心素養。教師在指導過程中除了提供設計好的支架,更要關注學生的實踐動態,將勞動實踐與社會、科學、經濟、技術、環境等相關領域建立聯系,激發學生的思維與創造,促進勞動素養的形成。
認知勞動知識,形成勞動觀念。勞動實踐中的認知包括對勞動實踐所需要的基礎知識的認知,還包括對勞動、勞動者、勞動成果的認知。例如,洗衣服時可以引導學生認知洗衣服背后的勞動事件——水、洗衣粉或者肥皂從哪里來,衣架從哪里來。看起來是自己洗一件衣服,背后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勞動系統來支撐著個體洗衣服這個事情,[5]進而實現對勞動與人類生活、勞動與社會發展、勞動與個人成長之間關系的認知。
參與過程決策,發展籌劃思維。在項目式學習中學生不單單是體驗者,還應該是決策者。教師要引導學生像專家一樣思考和實踐,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發現問題,基于實證調查與理論分析進行決策,提出解決方案,并分析和驗證方案的合理性,還可以去遷移。給學生思考和決策的機會,不要將學生直接引向預設的活動中,讓學生體驗從產生勞動需要到滿足勞動需求的全過程。
探究操作原理,提升勞動能力。注重相關學科知識的融入,引發對學科概念的思考和探索。例如,烹飪類的項目主題,可以融入“營養”“均衡”等學科大概念;蔬果擇洗時可以引導學生探究為什么淘米水可以去除農藥等。基于探究的方法來處理與勞動項目相關的豐富、真實的問題,實現學科整合,搭建運用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的橋梁,促進知識的遷移與應用,提升勞動能力。
復盤勞動成果,追求勞動品質。勞動實踐往往需要多次、反復地修正,才能達成理想的效果,因此,項目式學習要注重對成果的反思復盤。不能只追求作品形式上的精致和美觀,還應該引導學生從材料和功能等方面反思作品的實用性、創新性和可遷移性,使成果對自己、他人產生實際的意義和作用,體會開拓創新、追求卓越的勞動精神和品質。
(三)轉變管理思維,促進課程的有效落實
課程管理體現在課程的制定、實施以及評價的過程中,以項目式學習的方式落實勞動課程,需要更大的、更開放的課堂滿足實踐的形態和過程,需要跳出學科教學思維,用實踐教學的思路去設計、組織、安排勞動課程。首先,在課程制定上,學校要結合校園文化和資源特點對勞動課程進行整體設計、系統規劃,用項目式學習統整必修課和勞動周的內容。每學期項目式學習的內容不宜過多,深入實施1~2個項目為宜。可以針對一類勞動項目去設計,也可以將不同類別的勞動項目整合設計;同時,要協調各方資源,為項目學習的實施提供必要的保障。其次,要運用評價手段管理課程,實現有效地反饋和改進。項目化學習中的驅動性問題和學習任務為評價創設了情境,教師需要收集學生的表現并對照評價標準檢測學生勞動素養發展水平與預期目標是否一致,還存在哪些差距,進而調整教學;同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讓學生看到自己的表現水平,明確努力的方向,實現素養發展。
參考文獻:
[1][5]班建武.給孩子創設真實的“勞動世界”[J].教育導報,2022(48):導報三版.
[2][3]楊明全.核心素養時代的項目式學習:內涵重塑與價值重建[J].課程·教材·教法,2021(2):57-63.
[4]夏雪梅.指向創造性問題解決的項目化學習:一個中國建構的框架[J].教育發展研究,2021(6):59-67.
責任編輯︱劉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