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媛,祝盼盼,肖杰,李芳,郭強
1.河南省直第三人民醫院椎間盤病科,河南 鄭州 450000;
2.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骨科,河南 鄭州 450000;
3.鄭州市中心醫院骨科,河南 鄭州 450007
腰椎間盤突出癥(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為脊柱退行性病變常見類型,突出髓核可對神經根造成刺激或壓迫,導致腰腿疼痛,降低腰椎功能[1-2]。大部分輕度LDH保守治療后癥狀可顯著減輕,但對伴鈣化且病程較長患者推薦行手術治療[3]。椎板開窗髓核摘除術(fenestration discectomy,FD)雖能有效摘除髓核,消除神經壓迫,但需對局部肌肉進行廣泛剝離、牽拉時間長,創傷較大,術后易遺留慢性腰背部疼痛[4]。近年來,椎間孔鏡下經椎間孔脊柱內鏡系統(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TESSYS)手術是一種新型的微創術式,具有創傷小、術后恢復塊等優勢,通過微創孔鏡技術對壓迫的神經根進行松解,且不會損傷周圍的椎體,減少手術創傷,可有效緩解突出的椎間盤對脊髓和腰椎神經的壓迫,重建腰椎脊柱的穩定性,改善腰椎和脊髓功能,療效較好[5]。本研究旨在比較椎間孔鏡下TESSYS 術和FD 術治療單節段鈣化型LDH患者的臨床療效。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0 年1 月至2021年12 月河南省直第三人民醫院收治且符合以下納入和排除標準的105 例單節段鈣化型LDH 患者的臨床診治資料。納入標準:(1)臨床診治資料完整者;(2)均符合LDH診斷標準[6],經CT、X線片、MRI等影像學檢查證實為鈣化型LDH;(3)均為單節段病變;(4)經藥物、康復訓練保守治療3 個月,癥狀改善不顯著;(5)具有手術指征,且患者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1)由于腰椎結核、感染、腫瘤與其他非椎間盤疾病導致的腰腿痛者;(2)合并重度骨質疏松癥、嚴重骨軟化癥者;(3)重要臟器發生器質性病變者;(4)存在嚴重脊柱側凸與先天性畸形者;(5)合并凝血功能、認知功能障礙者。根據治療術式不同將患者分為TESSYS 術組53 例和FD術組52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例(%)]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 n(%)]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例(%)]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 n(%)]
?
1.2 手術方法
1.2.1 TESSYS術組 該組患者采用經皮椎間孔鏡下TESSYS 術。具體方法:俯臥位,局部麻醉,采取穿刺;采用C型臂X線機準確定位突出椎間盤,確認突出的位置、脊髓的高度和椎間孔的大小。穿刺針定位后,逐級插入套管;置入椎間孔鏡,以磨鉆去除壓迫神經鈣化灶,采用髓核鉗將突出的髓核進行摘除,采用一次性等離子刀對開窗處進行電凝止血處理,使撕裂的纖維環形成皺縮;檢查確認未見活動性出血且神經根得到有效減壓松懈后,吸出術區殘余水分,撤出工作通道,置引流管,包扎固定。
1.2.2 FD 術組 該組患者采用椎板開窗髓核摘除術。具體方法:俯臥位,全身麻醉;C 型臂X 線機進行透視,明確病變節段,以突出髓核節段作為中心點,腰椎后正中行4~5 cm縱形切口,將皮膚、皮下組織、背部筋膜依次切開,以骨膜剝離子分離橫豎肌,而后應用半椎板拉鉤牽開,徹底顯露突出椎間隙椎板與關節突關節,以咬骨鉗將部分椎板咬除,形成1.5 cm×1.5 cm骨窗,游離并切除黃韌帶,采用神經根拉鉤將神經根牽開,充分暴露突出的椎間盤,采用尖刀將后縱韌帶切開,并用髓核鉗摘除髓核組織,明確神經根已實現有效減壓松解后,常規方式置引流管,逐層縫合切口,并進行固定包扎。
1.3 觀察指標與評價(檢測)方法 (1)圍術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手術用時、術后首次下床時間、住院時間。(2)炎性反應和氧化應激反應指標:術前、術后1 d、術后3 d,采集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樣6 mL,3 000 r/min離心離心10 min(離心半徑10 cm),提取上層的血清,置于-80℃冰箱中凍存待檢;應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患者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10(IL-10)、IL-6水平,放射免疫沉淀法檢測患者血清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3)脛總神經、腓總神經潛伏期(DL)、傳導速度(NCV):術前、術后1個月和3個月,應用肌電圖檢測儀(生產廠家:上海涵飛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型號:NDI-092)測定脛總神經和腓總神經的DL、NCV。(4)腰椎功能和疼痛程度:術前,術后3 個月、6 個月和12 個月,采用Oswestry 功能障礙指數(ODI)[7]評價腰椎功能障礙程度,總分值0~100 分,分值越低,腰椎功能障礙程度越低;視覺模擬評分表(VAS)[8]評價患者的疼痛程度,總分0~10 分,分值越低,疼痛程度越輕。(5)術后并發癥: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21.0 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且方差齊,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多個時間點的組間比較采用重復測量的方差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圍術期手術有關指標比較 TESSYS術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明顯低于FD 術組,切口長度明顯小于FD 術組,手術用時、術后首次下床時間、住院時間明顯短于FD 術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圍術期手術有關指標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perioperative operation related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2 兩組患者圍術期手術有關指標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perioperative operation related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
2.2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的炎癥反應指標比較 兩組患者TNF-α、IL-10、IL-6 水平的時間、時間·組間、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 d、3 d,兩組患者的血清TNF-α、IL-10、IL-6 水平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趨勢,但TESSYS 術組患者的血清TNF-α、IL-10、IL-6 水平波動小于FD術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的炎癥反應指標比較(,pg/mL)Table 3 Comparison of inflammatory reaction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pg/mL)

表3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的炎癥反應指標比較(,pg/mL)Table 3 Comparison of inflammatory reaction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pg/mL)
?
2.3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氧化應激反應指標比較 兩組患者血清MDA、SOD、GSH-Px 水平的時間、時間·組間、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 d、3 d,兩組患者的血清MDA水平呈現先升高后降低的趨勢,而SOD、GSH-Px水平呈現先降低后升高的趨勢,且TESSYS 術組患者的血清MDA、SOD、GSH-Px 水平波動小于FD 術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氧化應激反應指標比較()Table 4 Comparison of oxidative stress response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表4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氧化應激反應指標比較()Table 4 Comparison of oxidative stress response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
2.4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脛總神經和腓總神經的DL、NCV 比較 兩組患者脛總神經和腓總神經DL、NCV的時間、時間·組間、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 個月、3 個月,兩組患者的脛總神經和腓總神經的DL 呈逐漸降低趨勢,NCV 呈逐漸升高趨勢,且TESSYS 術組患者的脛總神經和腓總神經的DL、NCV 改善程度高于FD 術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和表6。
表5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脛總神經DL、NCV比較()Table 5 Comparison of DL and NCV of common tibial nerv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表5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脛總神經DL、NCV比較()Table 5 Comparison of DL and NCV of common tibial nerv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
表6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腓總神經DL、NCV比較()Table 6 Comparison of DL and NCV of common peroneal nerv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表6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腓總神經DL、NCV比較()Table 6 Comparison of DL and NCV of common peroneal nerv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
2.5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的ODI、VAS 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ODI、VAS 評分的時間、時間·組間、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 個月、6個月、12個月,兩組患者ODI、VAS評分均呈逐漸降低趨勢,且TESSYS術組患者的ODI、VAS評分降低幅度大于FD術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7。
表7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的ODI、VAS評分比較(,分)Table 7 Comparison of ODI and VA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points)

表7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的ODI、VAS評分比較(,分)Table 7 Comparison of ODI and VA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points)
?
2.6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比較 TESSYS 術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3.77%,明顯低于FD術組的17.3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126,P=0.024<0.05),見表8。

表8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比較(例)Table 8 Comparison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7 TESSYS 術組典型病例 患者男性,49 歲,入院后確診為單節段鈣化型LDH,病變節段為L4~L5,采取經皮椎間孔鏡髓核摘除術,術后癥狀顯著緩解,腰椎功能明顯改善,典型圖片見圖1。

圖1 TESSYS術組典型病例圖片Figure 1 Typical cases in TESSYS operation group
LDH 好發于男性,病因可能與椎間盤病變、腰骶部外傷、先天性發育異常、遺傳等多種因素有關,對保守治療無效的LDH患者,可采取外科手術摘除突出髓核、消除神經根壓迫,以改善患者臨床癥狀[9-10]。但常規外科手術需對局部肌肉進行廣泛剝離、牽拉時間長,手術創傷較大,術后恢復慢,并發癥較多,影響腰椎功能恢復效果。
本研究比較椎間孔鏡下TESSYS 術和FD 術治療單節段鈣化型LDH患者的臨床療效,結果顯示,TESSYS 術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明顯低于FD 術組,切口長度明顯小于FD 術組,手術用時、術后首次下床時間、住院時間明顯短于FD術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 個月、6 個月、12 個月,兩組患者的ODI、VAS 評分均呈逐漸減少趨勢,且TESSYS 術組ODI、VAS 評分降低幅度大于FD 術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TESSYS 術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FD術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鄭笑臣等[11]研究結果一致,表明椎間孔鏡下TESSYS 術治療可減輕手術創傷和術后疼痛程度,改善腰椎功能,減少并發癥。分析原因可能為,FD術手術切口較大,術中為了有效暴露術野還會牽拉與剝離椎旁肌肉,導致術中出血量較多,且術后易出現肌肉損傷、瘢痕黏連與纖維化等改變,遺留腰背疼痛,不利于脊柱穩定性,同時還易發生切口感染、神經根損傷、腦脊液漏等并發癥,影響患者預后[12-13]。而椎間孔鏡下TESSYS術為微創手術,手術切口較小,且在椎間孔鏡下能清晰探查椎間盤損傷部位、程度,在椎間孔鏡直視下摘除突出髓核,不需破壞椎板與小關節突,且無需剝離后方韌帶與肌肉,縮短了術中操作時間,最大程度上維持了脊柱的穩定性,減輕手術創傷,降低術后腰骶部疼痛、脊柱失穩、切口感染、神經根損傷等情況發生風險;手術可于局麻下進行,術中患者保持清醒,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對椎管中的結構影響小,有利于防止術后神經根、硬膜與附近組織產生嚴重黏連,改善患者預后情況[14-15]。
手術創傷可引發機體炎癥因子、氧化應激等內環境指標改變,通過測定其表達可更客觀反映手術對機體造成的影響[16]。TNF-α、IL-10、IL-6均為炎癥因子,是機體防御反應重要調節因子,與手術創傷反應密切相關,是術后組織損傷重要標志物[17-18]。MDA、SOD、GSH-Px 為氧化應激指標,機體出現氧化應激反應時會不斷形成的活性氧可與蛋白質、脂質反應,產生MDA等氧化產物,同時,SOD、GSH-Px 等抗氧化酶于清除活性氧過程中會不斷被消耗[19]。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1 d、3 d,兩組血清TNF-α、IL-10、IL-6、MDA水平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趨勢,而SOD、GSH-Px水平呈現先降低后升高的趨勢,但TESSYS 術組血清TNF-α、IL-10、IL-6、MDA、SOD、GSH-Px水平波動小于FD 術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椎間孔鏡下TESSYS術治療單節段鈣化型LDH患者,可有效減輕機體炎癥與氧化應激反應,手術創傷較小,有助于術后快速康復。可能是因為,椎間孔鏡下TESSYS 術可通過微創孔鏡技術對壓迫的神經根進行松解,無需對局部肌肉進行廣泛剝離、牽拉,不會損傷周圍的椎體,減少手術創傷,進而機體的炎性反應與氧化應激反應較輕。
LDH 對脊髓造成的壓迫與手術創傷均會對機體脊髓功能造成損傷,可通過肌電圖測定患者術后脛總神經和腓總神經的DL、NCV 驗證神經傳導功能和脊髓功能恢復情況,DL 越短,NCV 越快,表明神經傳導功能與脊髓功能越好[20]。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1 個月、3 個月,兩組脛總神經和腓總神經的DL 呈逐漸降低趨勢,NCV 呈逐漸升高趨勢,且TESSYS 術組脛總神經和腓總神經的DL、NCV改善程度高于FD術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椎間孔鏡下TESSYS術更有助于神經傳導速度、脊髓功能的恢復。分析原因為,雖兩種術式均能解除脊髓壓迫,但椎間孔鏡下TESSYS術術中創傷更輕,手術操作對脊髓損傷的更小,因此術后神經傳導速度、脊髓功能的恢復更快。
綜上,經皮椎間孔鏡下TESSYS 術應用于單節段鈣化型LDH患者可減少手術創傷,減輕機體的炎性和氧化應激反應,提高神經傳導速度,促進脊髓功能及腰椎功能的恢復,減輕疼痛程度,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安全有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