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人們在評價一個人的道德品行時,有時會用到“正經”或者“不正經”。“正經”即正當、正統、正派的意思。“不正經”,顧名思義,就是不正統、不正派,屬于“旁門左道”。
其實,“正經”一詞來源于古代教育制度,具體來說,“正經”指的是儒家經典,以別于諸子百家之書。它是學生的主課,相當于現在的“語數外”。在我國古代,國家主辦的“官學”和民辦的“私學”都以儒家經典為主要教學內容。
但儒家的經典也有主有次,也就是有“ 正經”和“ 旁經”之分。“正經”分為三類共九種,是主要課程,包括《禮記》《春秋左氏傳》《周禮》《儀禮》等,“正經”必須精通一部分,否則不能畢業。“旁經”是“副課”,重要性遠遠比不上“正經”。
不知從何時起,人們把“正經”一詞慢慢用到現實生活中,成了正當、正派的代名詞。
摘自《文史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