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世衛組織官網14日消息,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世界衛生組織(WHO)和糧食及農業組織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JECFA)今天發布了阿斯巴甜對健康影響的評估結果。
IARC引用了對人類致癌的“證據有限”,將阿斯巴甜歸類為可能對人類致癌(IARC 2B類),JECFA則重申了40mg/kg體重的可接受每日攝入量。
JECFA的結論是,評估的數據表明沒有足夠的理由改變先前確定的阿斯巴甜每日可接受攝入量(ADI)0-40毫克/公斤體重。因此,委員會重申,一個人每天的攝入量在這個限度內是安全的。例如,假設沒有從其他食物來源攝入,一罐含有200或300毫克阿斯巴甜的無糖軟飲料,一個體重70公斤的成年人每天需要消耗9-14罐以上才能超過可接受的每日攝入量。
阿斯巴甜是一種人工(化學)甜味劑,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廣泛用于各種食品和飲料產品,無糖可樂、口香糖都少不了它。
據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教授范志紅介紹,阿斯巴甜是兩種氨基酸,即L-苯丙氨酸與L-天冬氨酸,催化制成的一個二肽,并含有一個甲酯。它的甜度大約是蔗糖的200倍,所以用于增甜時的實際用量要比蔗糖少很多。而白砂糖、冰糖、綿白糖、紅糖等的主要成分都是蔗糖。
近年來,隨著消費者健康意識的不斷增強,“低糖”“0糖”成為新的消費熱潮,也催熱了食品飲料行業的代糖市場。
有業內人士表示,阿斯巴甜屬于比較低端的人工甜味劑。“現在很多食品用天然甜味劑取代了人工甜味劑添加?!?/p>
天然甜味劑一般是指從植物中提取得到的,目前實現商業化生產的主要有三種,其中在全世界用得最多最廣泛的天然甜味劑是甜菊糖苷,它是從南美洲一種菊科植物的葉片中提取出來的天然物質,而我國是世界最大的甜葉菊種植國和甜菊糖苷生產國;此外,羅漢果里面的羅漢果苷以及甘草中的甘草酸也是天然甜味劑,但這兩種甜味劑目前因為種植量和生產成本問題,價格相對較高,沒有大規模推廣。
對于市民選購帶甜味劑的食品或飲料,建議優先選擇添加天然甜味劑的。天然甜味劑的原料是植物,并且有較長的食用歷史,像甜菊糖苷在人的大腸中可以被微生物發酵代謝;而人工甜味劑則是通過化學反應合成的,人體一般不能代謝,安全性存在一些疑問。
阿斯巴甜只是合成甜味劑中的一種。其他常用合成甜味劑還包括三氯蔗糖、甜蜜素、安賽蜜等。此外,人們最熟悉的是糖醇類甜味劑,包括幾十種糖醇,如木糖醇、麥芽糖醇、赤蘚糖醇等,它們是天然存在的甜味物質,通過發酵或氫化的方式來大量生產。
關于甜味劑是否會損害健康的爭議從未停止。曾經宣傳健康安全的“代糖寵兒”赤蘚糖醇在幾個月之前就爆出新聞,《自然·醫學》雜志刊登的研究結果發現,大量攝入赤蘚糖醇會促進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每天攝入30克的量就會產生不良效果,而這個量和一瓶甜飲料所需要的增甜數量是基本相當的。
范志紅介紹,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對各種物質的安全相關研究進行了梳理,按照與癌癥風險的聯系,做了致癌可能性的分級。其中1類是“確定的人類致癌物”;2類包括2A類(對人類很可能致癌)和2B類(對人類可能致癌);如果被列入3類,那就是目前的證據還沒有提示它有致癌作用。
國際癌癥研究機構根據人類癌癥(特別是肝細胞癌)方面的有限證據,將阿斯巴甜歸類為對人類可能致癌(2B類)。
被列入可能致癌物的名單,并不一定等于“吃了就要得癌癥”。做這些分類,是為了警示人們,在職業防護和日常生活中應當注意控制,乃至避免接觸那些可能增加癌癥風險的物質。
范志紅坦言,實際上,很多種食物中含有國際癌癥研究機構所列出的1類致癌物,或者食物本身就被列入1類或2類致癌物,但各國也不會禁止銷售,很多公眾還是會食用的。
她舉例,如酒精飲料中的酒精被列入1類致癌物,但酒、酒心巧克力、朗姆酒蛋糕、酒釀甜食、糟魚、糟蛋之類含酒精的食物,仍然備受喜愛。比如亞硝胺類物質也是確定的致癌物,但海米、干貝、蝦皮、魚干之類,天然就會帶著點亞硝胺類物質。再比如,燒烤食物、油炸食品中的苯并芘之類多環芳烴物質也是確定的致癌物,但人們對烤串的熱情絲毫不減。
因此,世衛組織也提醒大家,喝無糖甜飲料、使用各種甜味劑,對預防各種慢性疾病是沒有什么益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