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文
摘 要: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大眾審美的提高,藝術市場變得更加繁榮,音樂劇等舞臺藝術形式逐漸融入人們的生活。例如《貓》《歌劇魅影》等外國經典劇目,《金沙》《聶小倩與寧采臣》等中國原創劇目。相較于外國作品,國內原創音樂劇數量略顯稀少,但也很受觀眾的歡迎,這離不開中國特有的“本土化”藝術特色。本文將以中國原創音樂劇《鋼的琴》為例,淺析中國音樂劇中“本土化”的表現。
關鍵詞:音樂劇;本土化;中國原創;《鋼的琴》
一、中國原創音樂劇發展現狀
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音樂劇被引入中國起,距今已有四十余年,在我國音樂劇的舞臺上已公演過三百余部作品,但作為一種“舶來”藝術,音樂劇在中國市場上還是不夠景氣。雖然國內的劇作家、音樂家也創作出了不少反響不錯的原創音樂劇,如《金沙》《蝶》《媽媽再愛我一次》《聶小倩與寧采臣》等,但是不得不說的是,觀眾對音樂劇的熱情似乎常常是轉瞬即逝。有實力的原創新作品少之又少,經典老劇目的復演難上加難……諸如此類的現象,是阻礙目前國內音樂劇發展的主要問題,而問題的根本又在于——“本土化”內容的缺失。
二、“本土化”的含義與研究意義
(一)什么是“本土化”
在探究“本土化”之前,首先要確定什么是本土化?本土化實質指的是促使某種現實事物局部化,使之具有地方色彩。而中國本土音樂劇的定義是:“在一般理解的意義上,凡是我國藝術家學習歐美音樂劇的成功經驗,結合中國觀眾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市場消費需求而創作的音樂劇,都是‘中國音樂劇,也有人將他們統稱之為‘原創音樂劇或‘本土音樂劇。”[1]對于本土化的含義,學術界百家爭鳴,至今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界定。在筆者看來,“本土化”無疑是以“本土”為核心進行泛化,可以是目標,也可以是手段;可以是過程,也可以是結果。歸根結底,“本土化”是對當地元素的一種接納與傳播。中國音樂劇的“本土化”可以理解為通過音樂劇這個載體使中國本土文化獲得理解與傳承。
(二)為什么要注重中國音樂劇的“本土化”
隨著外國優秀音樂劇作品不斷地被引進及對外國著名作品進行中文翻版創作,如今音樂劇在中國戲劇舞臺上的發展越來越廣闊,受眾群體也從音樂界的專業人士擴散到大眾。但音樂劇這個藝術形式想要在中國扎根,必須要擁有自己的特殊之處。“觀眾將傾向于選擇那些與他們自己的文化最接近和更緊密的節目。”[2]這就要求國內音樂劇無論是選材立意還是表演方式都要民族化、本土化,“講中國故事”無疑是最為直接的方式。只有在音樂劇中融入中國本土文化元素,國內音樂劇才能具有更高的中國文化藝術價值。因此,“本土化”是當前音樂劇創作當中的重中之重。
三、音樂劇《鋼的琴》中“本土化”的表現
音樂劇《鋼的琴》是由三寶作曲、關山編劇,根據同名電影改編的。與電影相比,內容沒有較大的變化。故事主要講述了主人公陳桂林和前妻爭奪女兒小雪的撫養權,女兒提出,誰給她鋼琴她就和誰走。由于自己下崗后一窮二白,根本買不起鋼琴,于是陳桂林和二車間的工友們合力手工制造了一架鋼做的琴。全戲共分兩幕六節,人物涉及陳桂林、前妻、現女友、女兒,以及工人兄弟們。劇中本土化的表現,我認為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
(一)“沉浸式”的舞美設計
舞美不“美”。開場幕布拉開,映入觀眾眼簾的不是如同《歌劇魅影》中華麗的歌劇院場景,也沒有《芝加哥》中炫目的燈光,而是一個只有人物追光的廢舊工廠車間。橫跨16米,進深近20米,兩側又是高達9米的廠房墻壁,讓觀眾感覺自己置身其中。交錯分布的各種管道、銹跡斑駁的冷卻塔,在舞臺的背景、角落出現的“鑄造二廠”“安全生產責任重于泰山”“為民小賣部”等標志也無不透露出改革開放后處于轉型期中國社會的時代氣息。再看演員的服飾,除了隨有錢的商人而去的前妻小菊,以及陳桂林及工友們為了生計所組建的樂隊進行演出時,其他情況下劇中人物身上幾乎沒有流行元素出現。白背心、工裝褲,“接地氣”的穿搭,讓觀眾“沉浸式”地回到九十年代。正是界于這樣“缺少美感”的場景——將破舊廠房搬上舞臺,做到了用小空間展現大情懷,不僅沒有降低觀眾預期,反而成為了這部戲舞美設計上的亮點。
(二)極具特色的音樂風格
音樂劇《鋼的琴》在音樂方面也體現了大量的中國元素,將東北二人轉、民間小調、重金屬、紅色歌曲等融合在一起,又以獨唱、對唱、輪唱、合唱等多樣化形式展現。從劇目開始,樂隊就演唱了俄羅斯民歌,以及唱段間用蘇聯歌曲作為串場,這是否違背了中國音樂劇本土化的特點呢?答案是否定的。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蘇聯對我國東北地區的工業實施了有力的援助,當時蘇聯文化對東北地區影響頗深,而后蘇聯民歌在我國也得到廣泛傳唱,可以說當時中國工人階級的精神生活與蘇聯民歌是密不可分的。所以這里引用蘇聯民歌,極具獨特的時代氣息,帶領觀眾從聽覺上回到當時的年代,不僅沒有與本土化發生矛盾,反而加深了對本土化的表現。
除了與眾不同的蘇聯民歌,更為突出的是第二幕中東北二人轉的出現。簡單直接的方言歌詞加上干脆利落的舞蹈動作,體現了“草根階層”的生存狀態,也將東北人直來直往的性格巧妙地展現出來。“大家伙造琴的第一天兒啊,汪工他變成一個小青年兒呀,上下躥騰他蹦跶的歡兒啊,就像是小兔崽子碰上過年啊。”語言詼諧接地氣兒,用歌詞講述陳桂林與工友們造琴的過程。但與普通二人轉唱段不同的是,“在這個音樂片段中,巧妙地使用若干音樂元素的‘混搭,按音樂陳述順序,包括:東北風格二人轉、彈撥樂器吉他、京劇打擊樂小鑼、西洋打擊樂馬林巴、重金屬搖滾樂、西洋銅管。這些元素的‘混搭,形成了西洋與民族、古典與搖滾等對立因素在聽覺上的沖擊感”[3]P120。在劇情“每一天”的高潮部分,重金屬搖滾加上具有張力的舞蹈,與前面的音樂風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將此段做到了“民”而不“土”。
(三)本土化立意
劇本乃一劇之本,音樂劇與歌劇最大的不同即在于歌劇是以音樂為主導,而音樂劇是以戲劇為主導,以戲劇為框架,用歌舞來講故事。因此,劇本在音樂劇的本土化表現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音樂劇《鋼的琴》將“中國式父愛”體現得淋漓盡致。筆者觀劇后認為:其實陳桂林心里早已清楚,即使自己親手做出一架鋼琴,小雪大概率也不會和自己走,但依舊為了哪怕一絲的希望,也要拼盡全力去爭取;又或是當自己得知小雪不是自己親生的之后,依然選擇為女兒、為自己把琴造完。《鋼的琴》是一部反映中國社會形態的原創音樂劇,在表現父愛的同時,又通過工友們合作完成不可能的造琴任務這一橋段,歌頌了過往時代背景下工人階級群體敢拼敢搏、不斷進取的中國精神。劇本的立意是體現“本土化”的載體,也成為了這部音樂劇能夠引起觀眾共鳴的主要來源。
四、中國原創音樂劇中“本土化”的發展與反思
(一)我國音樂劇中關于本土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綜上,音樂劇本土化發展很重要,但現如今,中國音樂劇對此做出的表現還遠遠不夠,很多時候還在搬演西方音樂劇,例如《安娜·卡列尼娜》《劇院魅影》等,這不是長久之計。“價值是客體對主體需求所具有的作用和意義。從這個角度講,如果一部歐美音樂劇無法提供中國觀眾所需求的作用和意義,即使它有再高的潛在藝術價值,對大多數中國觀眾而言,也毫無實際價值和意義。”[3]P34~35只有書寫中國故事、中國精神、具有中國特色的本土音樂劇,才能比百老匯、倫敦西區的作品更深入人心。
(二)利用“本土化”提高國內音樂劇的商業化
音樂劇的誕生與發展,無論是演員還是后期團隊之間都需要資金運作。換句話說,音樂劇的發展也需要商業化去帶動。不管是在制作過程還是營銷傳播時,都會把經濟效益擺在相當突出的地位。其中表現最為明顯的一點是,音樂劇對于各種版權的處理方式非常嚴格,不輕易對外出售舞臺表演的影像制品。這就導致想看音樂劇的人們必須買票到現場觀看。但是近年來由于社會“內卷”越發嚴重,打工族的休息時間普遍大大減少,加上票價逐年增高,前排位置高達千元,相比于翻版外國劇目的一票難求,中國原創劇目的一些場次仍會有余座現象出現。這就需要更加注重國內音樂劇的劇本選擇、音樂與舞蹈的表現、舞美設計等,“本土化”內容要更加清晰,才能體現出中國音樂劇的特色,才會獲取更多的忠實觀眾與好的口碑。
(三)當前提高“本土化”所具備的優勢
悠久的文化歷史是“本土化”最直接的來源。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幾千年的歷史是外國不能比擬的。而在中國原創音樂劇的票房中,由小說、散文或電影IP改編的劇目普遍比普通原創劇目高,多數觀眾的心理更愿意花時間和金錢去體驗已知的、有把握的劇本。改編已有IP也是一個值得嘗試的選擇。
“歌”“舞”“劇”是音樂劇的三個核心元素,因此,好的音樂劇不僅需要好的劇本,更重要的是表現形式——歌與舞,這就離不開中國傳統音樂的融入。我國的音樂文化毫不遜色于歷史文化,從最早距今9000年的樂器賈湖骨笛到當代的華語流行音樂,從漢族傳統音樂到少數民族音樂,無不為音樂劇的“本土化”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新的思路。
如今,音樂劇市場已經繁榮開闊起來,但音樂劇這一藝術形式想要在中國站穩腳跟,就必須要有“本土化”的內容來進行支持。只顧享受當下的成果,并不是明智之舉,國內音樂劇的提升空間還很大,立足于“本土”,放眼于“世界”,這才是研究本土化的意義所在。
注釋:
[1]居其宏總編撰,滿新穎:《中國歌劇音樂劇通史》,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14,第14頁
[2]尹鴻,蕭志偉:《好萊塢的全球化策略與中國電影的發展》,《當代電影》,2001年第4期
[3]周映辰:《全球化時代下的中國音樂劇》,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參考文獻:
1.袁禾:《論音樂劇在中國的“本土化”》,《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22年第6期
2.侯瑩瑩:《論中國音樂劇的本土化發展》,《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21年第3期
3.耿林:《音樂劇〈鋼的琴〉音樂與表演創作研究》,河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
5.杜雪梅:《中國音樂劇產業的建構與運營》,中國戲曲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6
(作者單位:首都師范大學)
責任編輯 姜藝藝 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