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衛菊
摘 要:“雙減”政策是指《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于2021年7月24日被中共中央辦公廳與國務院辦公廳聯合提出,重點指出要推動作業減負,減少作業的數量,提高作業的質量。“雙減”政策對義務教育階段各個學段、年級和學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單元作業是一項系統化的數學作業,能將單元知識和相關知識關聯在一起,從整體上強化學校效果,完善學生的數學知識體系。鑒于政策要求,本文將重點探究高年級數學大單元作業設計提質增效的有效措施,以期落實利用作業設計強化學科教學效果的目的。
關鍵詞:雙減;高年級;數學;大單元作業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6?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13-0163-03
數學學科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空間想象能力的主要學科,在學校課程體系中居于重要位置,旨在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大單元作業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能通過系統化數學作業,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強化學習效果,將知識學習和知識鞏固延續至生活中。基于“雙減”政策對學科作業設計的新要求,以下將結合筆者多年的數學從教經驗,立足于大單元作業設計,探究作業設計遵循政策要求的有效路徑。
1.明確學科教學目標
不同學科的知識體系和知識結構不同,對學生能力的要求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即,新課標對不同學科教師設置的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不同,對以理論性為主的數學學科,學科教學目標以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和思維發展水平為主。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思維能力,大單元作業設計不僅能滿足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需求,還能以多樣化的形式,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主動探索的欲望。數學教師要立足于高年級學生的學習需求、能力情況等,依據學科教學目標,合理設計大單元作業,既滿足“雙減”政策減量提質的作業設計要求,又與學科教學目標相契合。教師以課堂作業和課后作業為大單元作業做鋪墊,可以逐步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科素養和學習能力。
以小學五年級“小數乘法”為例,在乘法運算、小數相關知識的學習鋪墊下,經過教師的課堂教學,學生基本能掌握小數乘法這一數學概念。對此,教師作業設計要立足于學科教學目標,即“讓學生掌握小數乘法這一運算規則,具備小數運算的能力”。教師可以結合實際的生活情境,為學生布置開放類數學作業,如讓學生在購物場景下,尋找標價為小數的商品,根據自己尋找的小數形式的產品單價,設計數學問題,自行設計數學作業進行小數乘法練習。開放類作業不僅能激發學生主動完成作業的興趣,還能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設計能力和組織能力,引導學生在生活與數學知識的交匯點處,逐步樹立創新意識。比如,某位學生的鋼筆用完了,需要去超市購買鋼筆,該生發現超市中的鋼筆正包括在超市的促銷活動中,原價為2元一支的鋼筆,現在的單價為1.6元一支,于是該生決定多買幾支鋼筆留以備用。學生在購買鋼筆的過程中,受到鋼筆優惠價格的影響,而產生較為強烈的購物心理,并可以根據這一情境,設計與小數乘法相關的數學作業。即“學生分次購進鋼筆5支、10支、15支、20支,并計算按照原價與促銷價格購買鋼筆的總價,將總價進行對比,計算超市的優惠力度。”學生可以完成自己設計的作業,并于第二天提交作業。
根據2022年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教師要培育學生的學科綜合素養和核心素養,要求學科教師不僅要以知識教學為主要任務,還要重視學生思維的發展和能力的提升。尤其“要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為人民提供高質量教育服務”的要求下,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師設計和應用大單元作業時,要立足于教學目標,從知識、思維、能力和素養多個角度,綜合設計數學單位作業。即,數學教師設計的單元,不僅要包括單元重要知識點,還要對單元內的知識點進行合理設計,讓難度不同的知識點有效聯合在一起,引導學生在完成數學作業的同時,提高數學思維能力,學會在生活情境下應用數學知識。
接上文數學教師針對“小數乘法”這一單元內容設計的數學作業,學生自己設計和完成作業之時,能在生活的情境下應用數學知識,并主動完成數學作業。較于教師布置的作業,學生在完成作業時的積極性更為強烈。之后,教師要對學生設計的作業進行分析,并對其進行二次利用,如依據“小數乘法”的教學需求,設置問題“小明只有10元錢,按照原價,可購買幾支鋼筆;按照促銷價格,可以購買幾支鋼筆?如果小明只想要購買5支鋼筆,那么小明能剩下多少錢?是否足夠購買一件單價為2元的玩具?”學生本身就對自己設計的作業具有一定的興趣,調動自己的生活經歷,在特定情境下完成數學作業,將能更高效地掌握小數乘法相關數學知識。
2.立足單元知識結構
通常情況下,小學數學教材中的每個單元都有一個主標題,代表本單元的主要知識點;同時,單元內部又分為幾個練習部分,分別代表相應的小的知識點。數學教師設計大單元作業時,不僅要兼顧整體性教學目標,還要從各個小的知識點方面入手,設計系統化的單元作業,既要包括單元內的分知識點,還要根據每個單元的知識點和知識結構對作業進行針對性設計。
“雙減”政策要求教師設計和布置作業要從數量方面對作業進行控制,將單科作業完成時間控制在15~25分鐘之內,從而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同時,政策還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將課堂作為學科學習的主戰場,作業作為課堂學習效果的延續,降低學生對課外補習班的依賴性。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師要達到這一目的,在減少數學作業數量的同時,就要提高作業的質量,引導學生能全身心投入數學作業完成過程中,從而在最大限度上將課堂學習效果延續至學生生活中,提高課堂學習水平。這就需要小學數學教師踐行“雙減”政策要求,從單元知識結構出發,設計大單元作業,始終堅持“兼容并包”的設計原則,設計結構合理、數量恰當、質量較高、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大單元數學作業。
例如,在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位置”課后作業設計中,教師要抓住“方格”這一教學載體,以方格為依托設計數學作業,將知識點都融入方格中。數學教師可以布置作業“制作班級座位表,以教室門為坐標原點,用數對形式寫出自己座位所在的位置,并自主設計數學問題。”學生可以先制作一個表格,按照座位順序,將班級內的每個學生的名字填寫在表格中,標注自己在表格中的位置,并寫成數對的形式。或者,數學教師可以將豐富的圖形和動畫人物應用于作業設計中,將動畫人物的輪廓標注在方格紙上,獲得幾組不同的數對,學生以抽簽的形式,從五組數對中抽取單元作業。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將柯南動畫片中的人物角色覆蓋在表格中得出五組相對應的數對,學生隨機抽取作業。教師在布置作業時,不告知學生最終可以獲得的人物,在作業中設置懸念,以懸念引導學生以認真的態度完成單元作業。之后,可以布置作業“同學們隨機選擇一組數對,將這組數對標注在方格中,試一試能得到什么圖形。也可以嘗試自己設計這一類數對作業,同學之間交換完成。”在學生將數對標注在方格的過程中,能在平面化的方格中加深對“位置”這一數學概念的認知。
3.設計實踐類大單元作業
實踐類作業是在“雙減”政策背景下與政策積極響應的一種作業形式。這一類作業不僅能達到減量提質的目的,還能以新的作業形式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主動性和能動性,鍛煉學生數學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同時,鍛煉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引導學生在社會生活中主動與他人交流,進而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例如,在六年級“百分數”單元教學中,第一堂課教師的主要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認識“百分數”,并通過課堂學習掌握“百分數”的概念,學會在生活中識別并應用百分數。教師需要踐行新課標對“基礎知識”的教學要求,圍繞基礎知識,設計立足于基礎知識的數學作業,并對作業形式、內容和難度等進行拔高,如根據“百分數”的數學概念,設計問題解答類作業。作業設計如下。
假設我們班今天學生的出勤率為98%,那么以下同學們的各種說法中,哪些說法是正確的,又有哪些說法是錯誤的,嘗試對其進行區分。
笑笑:今天我們班有兩名同學請假了,沒到學校。
小明:如果我們班一共有100名學生,那么今天一共到了98位同學,還有兩位同學未出勤。
紅紅:我們班一共有50位同學,今天一共來了49位。
琦琦:今天班級出勤的人數占總人數的98/100。
妙妙:班級今天有1%的缺勤率。
這一問題類作業結合了班級的出勤問題,不僅能在特定的生活情境下簡化學生對“百分數”這一數學概念的理解和學習難度,還能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全方位解決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面臨的知識難點和能力難點。在上述作業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布置延續性課后作業,即“每天記錄班級的出勤人數,計算當天班級的出勤率和缺勤率。”學生可以利用課間時間,解決這一數學問題,完成數學作業,并逐步加深對“百分數”概念的認識,將其應用于生活情境下,實現知識的應用。最后,教師可以立足于學生的綜合能力,依托于數學知識布置實踐類作業,對數學知識進行外延教學。例如,教師可以布置作業“同學們自己選擇一個采訪內容,利用課余時間,在班級中、學校內或生活中進行采訪,記錄采訪的總人數和給出相同答案的人數,計算給出每一個答案人數占采訪總人數的百分數。”根據教師布置的實踐類作業,學生可以以直接采訪或調查問卷的形式,獲得采訪數據,對數據進行歸類和處理,得到數學答案。學生也可以將數學知識與自己的興趣結合在一起,以興趣為驅動力,設計調查問卷和采訪問題,在這一過程中,獲得數學數據,提高綜合能力。例如,有的學生對《名偵探柯南》這一動漫比較感興趣,想知道學校中有多少同學與自己的興趣是一樣的,所以該生選擇將“你喜歡《名偵探柯南》這一部動漫嗎?最喜歡其中的哪個角色?”作為采訪的主要問題,利用課余時間,在校園內展開采訪工作,記錄采訪總人數和采訪結果。
4.單元作業設計多樣化、多元化
在信息化時代,數學教師不僅可以將生活素材應用于作業設計中,讓學生在特定生活情境下完成數學作業,學會運用數學知識,還能借助現代技術設計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數學作業。例如,教師布置生活類和實踐類作業,作業的完成多需要依托于生活中的素材和物體,學生雖然能在生活中完成數學作業,但是很難將完成情況在課堂中呈現,將作業完成結果反饋給教師。而手機等現代設備,則可以在學生與教師、教師與家長之間建立有效溝通關系,家長可輔助學生和記錄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將作業完成情況提交給數學教師,教師則可在手機上查閱學生作業完成情況,并進行批閱、總結。學生也可在家長的幫助下,將實踐類作業完成情況排成圖片,并打印下來,用于數學課堂的作業分享。傳統教育模式下,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通常在作業設計時采用“題海戰術”,以期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在這一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數學教師一般以數學配套練習冊或試卷為單元作業的主要內容,形式單一,學生對作業存在一定的抵觸心理。針對這一情況,數學教師要設計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數學作業,如實踐類數學作業,有效激發學生主動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引導學生以認真的態度主動完成數學作業,達到作業設計鞏固學習效果的目的。
5.結語
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師在設計和布置數學作業時,要從學生的需求和教學目標出發,以作業為學生學習、生活服務,既要發揮數學作業在學生學習和應用知識過程中的作用,又不能給學生太大的作業壓力和課業壓力。數學教師踐行“雙減”政策要求,要從作業形式、作業內容、單元知識、單元結構幾個方面入手,將生活素材融入作業設計中,增強數學作業的趣味性,以興趣對學生形成驅動力,促使學生主動完成作業、學習數學概念、應用數學知識。
參考文獻
[1]張敏.減量不減質,增效不增負——“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單元作業設計研究[J].智力,2022(28).
[2]鄭云娥.立足大單元創設大情境發展大思維——以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混合運算》為例[J].試題與研究,2022(23).
[3]賴瑞坤.“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單元作業設計與實踐——以“百分數”為例[J].數學大世界,20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