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建素

還記得兒時,家里來客人或我們兄妹到親戚家吃飯,媽媽總是叮囑我們:“夾菜只夾自己面前的菜。”那時家家戶戶都是四方桌,一桌坐8 人。我們聽從長輩的安排入座,吃飯時因為謹記媽媽的話,所以夾菜只夾面前的菜,而且是靠近自己那邊的菜。盡管當時并不理解媽媽為何對我們有這樣的要求,但我們一直都這樣做著。后來我才懂得,這是有客人到家吃飯或到別人家做客時的規矩:做客,只夾自己面前的菜,不能越過餐桌的中心,夾另一邊的“過河菜”。這是尊重客人,也是良好家教的表現,是一個人知書達禮的內在美的自然流露。媽媽不僅體面地保護了我們的自尊心,讓我們和客人都有一個愉悅的吃飯氛圍,還從一點一滴著手培養了我們的好習慣。現在想來,媽媽在養育我們的時光里事事充滿智慧。
如今,聚餐用的都是可旋轉的圓桌,一桌圍坐10 人。每次帶孫子外出聚餐,我總會對他說:“只夾自己面前的菜,要吃的菜不在面前,可慢慢把餐桌轉動過來再夾菜,若有人正在轉動菜桌,不可逆轉,待他人夾完菜后再轉。若桌太大、太重,可小聲告訴爺爺,爺爺幫你夾菜。”孔子曰:“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外出就餐時,孫子每次都能按規矩夾菜,客人們常常夸他懂事,孫子在贊賞中也樂于同我們一道外出就餐,享受聚餐的樂趣。
一個周末,我們“帶孫一族”各自帶上孫輩,上午戶外活動,中午集體就餐,整整三大桌。就餐時真是花樣百出:有個小孩見菜上來了,可能是餓極了,馬上轉動桌子,把菜轉到自己面前,快速夾到碗里,大口吃起來,同桌小孩和長輩看得目瞪口呆。孩子的爺爺小聲對他說:“歡歡要有禮貌。”歡歡卻大聲嚷嚷著:“我餓了,我就要先吃!”
再看看另一桌,更為棘手的一幕上演了。有倆小孩面對面坐著,菜一上,他倆都不約而同地要把菜轉動到自己面前,誰也不讓誰。僵持中,其中一個孩子的爺爺強行把菜轉向對面小孩面前,然后自家孫子便開始又哭又鬧;另一個孩子的爺爺見狀打罵著自家孫子,哭聲、打罵聲亂作一團,場面一度十分混亂。
最后一桌,有一小孩見菜上來了,就迫不及待地爬到桌上用手抓著吃。這時,只見孩子的奶奶不但不加以教育和阻止,還任憑孩子隨心所欲,自身喜形于色,仿佛如此便顯得孩子活潑可愛,更具童真。眾人只好緊皺眉頭默不作聲。
回到家,我問小孫子:“今天吃飯你看見了什么?有什么想法?”孫子答道:“有幾個哥哥姐姐搶著夾菜,太沒有禮貌了,也不知道與朋友分享,還好爺爺以前就教會我如何禮貌就餐。今天爺爺奶奶們都說我是乖孩子,叫小伙伴們向我學習呢。”
其實,養育小孩需春雨潤無聲,《顏氏家訓》有云:“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后,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規矩要早立,好習慣要從小培養,樹要從小扶,人要從小教。小孩的不良習慣要及時管束,不能聽之任之,但盡量不要當眾訓斥孩子。《禮記》有曰:“夫禮之初,始諸飲食。”把孩子養育成彬彬有禮之人,應從像夾菜這類小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