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紅彥 北京市房山區竇店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孩子能健康成長是每一位父母的心愿。其中,牙齒健康對孩子的影響也不容小覷。世界兒童牙科基金會主席拉曼·貝迪教授說過:“我們相信每個孩子都能夠并且應該擁有健康的笑容,因為口腔健康對全身健康和生活的康樂而言至關重要。”如今,因為飲食結構的改變,兒童牙齒健康問題逐漸成為人民群眾關注的一個重點。在本文中,筆者對于牙齒健康問題進行了梳理和總結,希望進一步推動健康知識科普,進而有效促進兒童牙齒健康水平的提升與持續優化。
牙齒生長發育不良,往往會對兒童牙齒健康造成負面影響。寶寶的乳牙胚從母親懷孕第2 個月左右開始發育,到懷孕4 ~5 個月時,恒牙胚處于發育階段。因此,準媽媽的營養健康狀況和寶寶的牙齒形成及質地優劣有直接關系。孕婦合理飲食的基礎是熱量適宜,不同營養素的搭配合理。對于牙齒發育最為關鍵的營養物質主要是鈣、磷、氟、蛋白質、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D。胎兒時期第一恒磨牙的牙尖鈣化,其他恒牙牙胚的鈣化主要在學齡期,在此期間,如果兒童的營養供應不足,全身疾病,或嚴重的乳牙根尖周感染,則容易導致將來萌出的牙齒出現強度低與畸形的問題,這一點對于兒童牙齒健康有著較大的影響與危害。


基因是決定遺傳的物質基礎。與遺傳因素相關的先天代謝缺陷、內分泌功能障礙、染色體畸形等可嚴重影響兒童的生長發育。比較明確的口腔遺傳性疾病有牙本質發育不全、無牙癥等。一些遺傳性疾病除全身癥狀外,還會在口腔頜面部出現表征,如外胚葉發育不全綜合征,掌跖角化—牙周破壞綜合征,低磷酸酯酶癥等。
環境因素包括出生前環境因素和出生后環境因素。出生前環境主要是指母體情況,胎兒在子宮內的發育受母體生活環境、營養、情緒、疾病等各種因素影響。這些因素會對胎兒日后口腔發育產生影響,如牙釉質發育不全。出生后環境指家庭環境、經濟狀況和社會因素等可影響兒童體格、智力和心理發育的因素。監護人是否了解口腔護理知識,以及嬰幼兒口腔衛生習慣,也與兒童口頜發育密切相關。
兒童的自制力較差,難以自覺地維護口腔衛生,部分家長不夠重視,沒有起到督促作用,加上兒童日常睡眠長達9 ~10 小時,口腔長期在靜止條件下,唾液的分泌量偏低,食物碎屑、軟垢易長時間滯留于牙齒表面上,會導致細菌大量繁殖,使兒童罹患齲齒甚至是牙周病。有些家長長期忽視兒童牙齒的衛生安全,共用牙膏、餐具,沒有定期給碗筷消毒或進行更換,甚至有的家長直接自己咀嚼食物后喂給幼兒,這些行為都有可能導致家長口腔環境中毒性更強的致病菌傳播給孩子,從而導致孩子更容易發生齲齒、牙周疾病等。
身體健康與口腔健康密切相關,口腔健康并非只是牙齒的健康,同樣包括頜面部的健康。頜面部發育主要受上下頜骨協調性及牙齒排列等因素影響。影響頜面部發育的因素繁多,包括先天因素與后天因素,絕大多數后天因素可以預防和控制,口腔不良習慣便是其中之一。
兒童口腔不良習慣較多,如吮指、舌習慣、唇習慣等。
1.吮指習慣十分常見,屬于嬰幼兒期的一種正常的神經反射,1 ~2 歲可將其視作一種正常的生理活動,通常3 ~6 歲習慣消失,如果仍然存在可將其視作口腔不良習慣。
2.舌習慣主要指舌尖舔牙齒,且頻率非常高,如果長期將舌尖放在上牙與下牙之間,舌前伸抵觸下前牙,可導致下頜發生位移,產生下頜前凸畸形,也被稱作“地包天”;如果舌同時抵觸上牙和下牙,可導致上下牙發生位移,出現雙牙弓或雙頜前突等情況。
3.咬物習慣也十分常見,主要指習慣性啃咬一些物品,如長期使用一處牙齒,可導致咬物牙齒小開。另外,睡眠時長期用手枕在臉下,會影響頜面部發育,導致面部不對稱。
兒童的口腔不良習慣和其口腔生理習慣、牙齒替換等密切相關,同時也深受一些疾病或精神因素的影響,如煩躁、饑餓、緊張等,或者是對其他一些行為的模仿。這類習慣致畸的過程較長,但是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牙齒畸形前難以及時發現。對家長而言,全面了解這類口腔不良習慣的危害十分有必要,需及時對其進行糾正。
合理的飲食結構和良好的飲食習慣對于維持口腔健康具有重要意義。家長為兒童準備食物時,應注意膳食平衡,避免其挑食。比如,多準備新鮮水果蔬菜等營養含量高的食物,它們糖分含量少,營養豐富,咀嚼過程中食物纖維的摩擦對牙齒有沖刷作用,可激發牙齒的自潔功能,避免發生齲病,同時促進口腔頜面的健康發育,使牙齒排列整齊,增強咀嚼功能。對牙齒有害的食物主要是甜食和碳酸飲料,它們都富含糖類。如果經常攝入過多的甜食或飲用過多的碳酸飲料,口腔中的致病菌將會大量繁殖,并且利用糖分產酸,使牙齒受到侵蝕,引起齲病或產生牙齒敏感。所以,兒童應少吃甜食、少喝碳酸飲料。

導致兒童牙齒不健康的影響因素相對復雜,建議家長密切關注兒童口腔健康,引導兒童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和飲食習慣,對兒童牙齒健康系統進行優化。相信隨著醫療研究工作的不斷發展與家長們的積極配合,兒童的牙齒健康水平一定會得到顯著提升,并為其茁壯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