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利君 成都東部新區三岔中心衛生院(成都東部新區第三人民醫院)

一到季節更換,尤其是秋冬交替的時候,兒童發燒的頻率就會增加,許多家長帶兒童到醫院就診時,醫生往往會開具血常規檢查單,而兒童由于抗拒抽血哭鬧不止,家長心痛之余不禁質疑:不過是發燒而已,需要每次都進行血常規檢查嗎?為解答家長們的疑惑,下文主要針對兒童發燒是否需要進行血常規檢驗進行分析。
血常規、尿常規與大便常規檢查被稱為臨床三大常規檢查。血常規主要是對血液中的紅細胞、白細胞、中性粒細胞、血小板等指標的數量、體積以及生物學特征進行分析,從而判斷血細胞與其他血液成分有無異常。血常規對于可誘發血液細胞改變的疾病有著較好的篩查與診斷價值,如貧血、感染、白血病等疾病。
血常規檢查的主要應用價值表現在兩個方面:
感染性疾病的鑒別診斷。血常規檢查在鑒別區分病毒感染與細菌感染中有著較好的應用效果,通常感染麻疹病毒、風疹病毒、水痘-帶狀皰疹病毒等病原體的患者,其血常規檢查的特點為:白細胞計數下降,淋巴細胞計數明顯升高。而感染化膿性球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等病原體的患者的血常規檢查特點為: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計數明顯升高。但是血常規檢查也容易出現漏診、誤診的情況,因此通常作為輔助診斷應用。
評估病情嚴重程度。目前臨床研究發現,白細胞計數水平與細菌性感染疾病的嚴重程度存在正相關性,隨著白細胞計數的升高,患者的病情也會越嚴重。引起中性粒細胞計數下降的疾病較多,除了感染因素外,腫瘤類疾病也可誘發這一病理改變。血常規中的其他檢查項目,在臨床診斷中具有不同的篩查作用,對于輔助臨床疾病診斷,尤其是腫瘤疾病具有較好的診斷價值。
兒童發燒雖然很常見,但是病因較為復雜,包括:猩紅熱、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等。對于家長來說,血常規的理解僅限于報告單中的參考范圍,通過報告可知兒童的哪些指標已經超過正常水平;而對于醫生來說,通過報告并結合患者的其他癥狀,能有更為準確的判斷。比如,無論是病毒感染還是細菌感染的病癥,血小板計數均會出現升高變化,并且在感染緩解之后,血小板計數恢復正常水平。對于醫生判斷為細菌感染的兒童患者,只需及時給予抗菌藥物治療即可;若血小板一直持續升高,則需要進一步明確病因并干預治療。
血常規檢查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但是在兒童發燒的臨床診斷中,血常規檢查不是必要項目,尤其是3 月齡以下的嬰幼兒。一般來說,若嬰幼兒精神狀況良好,且除了發燒外無明顯其他臨床癥狀,可以推測為病毒感染。此時進行血常規檢查的意義不大,可以暫不考慮血常規檢查。但若兒童發燒持續時間超過3 天,在臨床診療中就需要參考血常規數值。而對于連續發燒超過5天的兒童,進行血常規檢查是非常必要的,需要結合血常規檢查結果,對一些臨床表現相近的疾病進行鑒別區分。除了血常規檢查外,還需要結合體格檢查、病史分析以及影像學檢查等方法,盡早明確病因,盡早治療,從而改善兒童的預后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