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明麗
六盤水市第三人民醫(yī)院 貴州 六盤水 553001
【關鍵字】 重復經(jīng)顱磁刺激;青少年;認知治療;抑郁癥;睡眠障礙
青少年患者在發(fā)生抑郁障礙后,會對其學習、工作以及社交產(chǎn)生明顯影響。研究發(fā)現(xiàn),青少年抑郁障礙發(fā)生后所導致的早期癥狀主要為睡眠障礙和各類軀體癥狀[1]。因此需積極改善抑郁癥合并睡眠障礙青少年患者的睡眠情況,從而使患者的抑郁癥狀減輕。采用藥物對抑郁癥合并睡眠障礙青少年患者進行治療時,容易出現(xiàn)藥物依賴,且藥物所致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高,青年用藥依從性較差[2]。認知功能損害是造成抑郁癥的重要原因,抑郁癥經(jīng)治療后癥狀緩解,認知功能損害依然存在[3]。經(jīng)顱磁刺激治療是一項借助特定醫(yī)療設備開展的生物刺激技術,具有無創(chuàng)傷性、高安全性和操作簡單的特點,在抑郁癥合并睡眠障礙青少年患者臨床治療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4]。本文研究重復經(jīng)顱磁刺激在抑郁癥合并睡眠障礙青少年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2020 年6 月至2022 年5 月收治的抑郁癥合并睡眠障礙青少年患者60 例,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每組各30 例。其中,對照組:男18 例,女12 例;年齡11 ~16(13.98±1.52)歲;病程1 ~4 年,平均(2.85±0.21)年。研究組:男11 例,女19 例;年齡10 ~16(14.03±1.11)歲;病程1 ~5 年,平均(3.02±0.14)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通過ICD-10 (國際疾病分類第10 版)抑郁癥的診斷標準,確診抑郁癥者;②抑郁癥同時伴有睡眠障礙者;③患者、家屬知情,簽署相關同意書者;④年齡10 ~16 歲。排除標準:①研究前2 個月,未選擇助眠以及抗抑郁等系列藥物治療者;②處于妊娠期或者哺乳期者;③病歷記錄不完整者;④差依從性者;⑤藥物過敏者;⑥嚴重臟器器質性疾病者。
全部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規(guī)治療:口服鹽酸舍曲林,1 次/d;口服助眠藥物,1 次/d,睡前服用,治療2 周。研究組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給予重復經(jīng)顱磁刺激。重復經(jīng)顱磁刺激標準方案治療:刺激部位為F3 點,為對應的L-DLPFC(左側背外側前額葉),刺激參數(shù)為10Hz 的刺激頻率,強度80%~120%的運動閾值(MT),每組刺激串10s(包含30 次刺激),每組刺激串之間間歇10s,共60 組刺激串,共1800 個脈沖。
1.3.1 抑郁癥狀評分: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進行抑郁癥狀評分。HAMD 總分<8 分為正常,評分越高則抑郁癥狀越嚴重。
1.3.2 睡眠障礙評分: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采用青少年睡眠習慣問卷(Adolescent Sleep Habits Questionnaire,ASHQ)進行睡眠障礙評分。量表包括4 個指標,分別為睡眠潛伏期、夜醒次數(shù)、睡眠抵觸以及總睡眠時間,各指標的評分越高,則提示患者所存在的睡眠問題越嚴重。
1.3.3 治療效果:臨床治療效果分為三級:顯效、有效以及無效。顯效:患者夜間睡眠時間超過6 小時,且睡醒后精力較為充沛,抑郁情況改善明顯,評分明顯下降。有效:患者睡眠質量提高明顯,夜間睡眠時間超過3 小時,且抑郁情緒有一定改善,評分降低。無效:患者睡眠質量無改善,夜間睡眠時間短,醒后精神不振。總有效率(%)=(顯效+有效)/患者例數(shù)×100%。
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7.0 分析數(shù)據(jù),(±s)表示計量數(shù)據(jù),行t檢驗,n(%)表示計數(shù)資料,進行χ2檢驗,P<0.05 表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漢密爾頓抑郁評分、青少年睡眠習慣問卷評分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評分均改善,研究組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如表1 和表2。
表1 治療前后漢密爾頓抑郁評分比較(±s,分)

表1 治療前后漢密爾頓抑郁評分比較(±s,分)
組別例數(shù)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3023.25±2.7713.56±0.68研究組3023.12±2.9210.55±0.23 t 值/1.2897.196 P 值/0.101<0.001
表2 治療前后青少年睡眠習慣問卷評分比較(±s,分)

表2 治療前后青少年睡眠習慣問卷評分比較(±s,分)
組別例數(shù)睡眠時長睡眠抵觸睡眠潛伏期夜醒次數(shù)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304.26±1.32 2.86±0.66 12.26±1.15 9.82±0.66 3.26±1.17 1.55±0.42 3.23±1.17 1.88±0.66研究組304.25±1.33 0.79±0.11 12.22±1.19 4.22±0.02 3.26±1.22 0.23±0.03 3.21±1.17 0.22±0.02 t 值/0.8227.9340.3485.9150.8758.2860.1754.508 P 值/0.414<0.0010.728<0.0010.385<0.001 0.862<0.00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研究組具有更高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對比[n(%)]
隨著人們生活中所承受的壓力增大,抑郁癥的發(fā)病率也在不斷上升,有睡眠障礙的人群比例也在不斷上升。因此,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對于改善病人的睡眠質量、減輕病人的不適都有積極的作用[5]。睡眠障礙是抑郁癥最常見的共病癥狀,也是抑郁癥發(fā)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二者互為補充、互為因果,出現(xiàn)抑郁伴有睡眠障礙的青少年,其病情會不斷惡化,這對病人的恢復有很大的不利影響。目前,采用抗抑郁藥物治療抑郁癥,其臨床療效普遍得到認可。但對抑郁癥合并睡眠障礙青少年患者進行治療時,容易出現(xiàn)藥物依賴性,且藥物所致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高,同時青少年用藥依從性較低。用于治療睡眠障礙傳統(tǒng)的安眠藥,比如阿普唑侖,可以起到緩解病人情緒煩躁的作用,但是長期服用會產(chǎn)生很大的副作用,并產(chǎn)生一定的依賴性,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失眠的問題[6]。經(jīng)顱磁刺激技術(rTMS)的療效具有劑量依賴的特點,采用經(jīng)典左側高頻rTMS 方案時,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神經(jīng)調(diào)控專業(yè)委員會電休克與神經(jīng)刺激學組的專家團隊推薦4 ~6 周治療為一療程[7]。吳海霞等[8]人推薦26 ~28 次rTMS 治療更可能讓抑郁障礙患者獲得最大收益,每次治療最佳值為1200 ~1500 脈沖。短陣脈沖刺激每次治療時間更短,加速方案每日治療多次,可以讓患者盡早完成總治療脈沖劑量,神經(jīng)導航定位技術靶區(qū)干預更精準,副作用更小。本研究采用重復經(jīng)顱磁刺激對抑郁睡眠障礙進行輔助治療,其機制是將絕緣線圈置于頭皮的某個特定位置,利用電容器的瞬間放電,形成一個強大的局部磁場,穿過頭皮和頭蓋骨,達到皮膚表面,在一定的電流作用下,引起大腦皮層的繼發(fā)性電流,刺激神經(jīng)元引起神經(jīng)活動的改變。高頻刺激可以促進局部神經(jīng)元的活性,提高大腦皮層的興奮程度,而低頻刺激可以抑制局部神經(jīng)元的活動,降低大腦皮層的興奮程度,從而促進大腦皮層的功能恢復。重復顱磁刺激治療主要使用磁信號直接刺激腦神經(jīng)。磁信號不僅能夠穿透顱骨且不會出現(xiàn)效力衰減,重復的顱磁刺激能夠作用于患者中樞神經(jīng),影響其神經(jīng)祖細胞,使患者皮質局部神經(jīng)元出現(xiàn)變化[9]。還能抑制大腦皮質興奮性,促進γ-氨基丁酸及5-羥色胺分泌,從而抑制神經(jīng)遞質,使得交感神經(jīng)元活性減弱,患者神經(jīng)傳導的速度變緩,減弱其腦干網(wǎng)狀結構突觸間的聯(lián)系,突觸聯(lián)系減弱能夠直接抑制腦干上行網(wǎng)狀激動系統(tǒng)的功能,使患者進入非快速眼動睡眠的狀態(tài)[10]。重復經(jīng)顱磁刺激是一種新興的腦部疾病治療技術,在腦部疾病治療過程中應用廣泛。反復經(jīng)顱磁刺激具有無痛、無創(chuàng)、操作簡單、療效確切等優(yōu)點,受到了神經(jīng)精神科、腦卒中康復及腦功能研究領域醫(yī)護人員的高度重視。
綜上所述,重復經(jīng)顱磁刺激在抑郁癥合并睡眠障礙青少年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確切,可有效緩解抑郁和睡眠障礙,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