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俊
摘 要 東方的美學思想一直根植于東方的生活實踐之中,當前美學界、學術界不僅需要關注西方的生活美學潮流的理論創見,更應該對本土化的東方生活美學進行創造性的繼承、轉化和創新。文章從當下時代背景和要求出發,提煉出東方生活美學在全球語境下仍具有生命活力和存在價值的理論內涵,包括“東方”的底蘊,即東方的宇宙觀、哲學觀和美學觀;“生活”的導向,即美學走出書齋;“美學”的旨趣——樂。在理論內涵的建構基礎上,提出了東方生活美學的結構體系、審美元素特征和未來展望。
關鍵詞 東方生活美學;理論;結構;內涵
東方美學的思想和理念一直貫穿和積淀在我們東方文化圈祖祖輩輩的日常生活中。隨著我國經濟振興和文化自信自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和創新,并正在走向世界。東方文化的魅力正在全球綻放,東方生活美學的理論體系建構正逢其時,不僅與“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1]的理念相應合,而且也是與“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2]相契合。與西方生活美學相對于分析美學的無本創新不同,東方生活美學已有幾千年的歷史,當下東方生活美學的返本創新,將帶來全球美學的一次開拓發展。
一、全球視閾和現代語境中的東方生活美學
當下的東方生活美學不是一個古老的審美理念或生活方式,而是一個現代甚至后現代的概念,是一個放在全球視野中現代化的東方美學,是一個多元視角共存中凸顯東方的審美思維理念,是用國際審美眼光來聚焦中國文化內核的生活美學。
1.當代西方的日常生活美學潮流
長期以來,西方美學研究一般被限定于精英品味的經典藝術中,成為人類精神飛翔的領地,愈來愈偏離人們的日常生活,不經意間帶上了階級區隔的標記。
到19世紀,隨著工業革命和都市文化空間的發展,鮑德萊爾等開始意識到審美要走向“日常生活世界”,審美正在變得生活化。接著王爾德提出“生活藝術化”的口號,即生活應該藝術化,而不是藝術生活化,更是啟發隨后一個時期很多西方思想家提出和認同“日常生活審美化”的局面。
于是,美學轉向生活成為20世紀西方美學的一個重要動向,“美學走向生活,既是理論本身演變的結果,更是西方現代性經濟發展在美學方面的反映”[1]。比如,列斐伏爾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論涉及到生活美學方面,他“繼承并發展了批判理論,也與現象學、分析哲學和實用主義美學對日常生活研究不同,其日常生活美學的理論進路顯示出強烈的現實介入性”[2]。再如,鮑德里亞等認為視覺影像文化導致后現代的消費社會對于“日常生活審美化”的青睞,因為電視等媒體制造的擬像的虛擬世界代替了真實世界,電視中審美化的視聽覺影像被廣大受眾當成了“日常生活世界”。尤其是到20世紀80代年至90年代,英國的費瑟斯通和德國的韋爾施提出“日常生活審美化”。在費瑟斯通看來,電視媒體催化了后現代的日常生活審美化的潮流,因為任何商品經過審美化的包裝,更具有視覺美感,也代表了購買者的某種品味或身份等符號價值,從而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德國的韋爾施更是感到個人風格、都市規劃和經濟都披上了美學的外衣。[3]
“日常生活審美化”正成為一種美學復興的時代潮流,并成為一種美學重新建構的新思潮。正如在十八屆世界美學大會上,國際知名美學刊物《美學與藝術批評》的主編蘇姍提出的那樣,當前世界美學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是美學與生活的融合。隨著美學與生活的結合,兩者的邊界逐漸消融,使得西方主流的以藝術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分析美學式微,日常生活美學或生活美學逐漸大行其道。
2.日用而不覺的東方審美生活底蘊
東方審美的內涵與承載體是異于西方社會的。西方經典美學一般是和繪畫、音樂等藝術形式緊密聯系;而我們東方審美文化一直是和生活息息相關的。正如中國審美文化離不開玉器,我們常說君子溫潤如玉,用玉的溫潤審美特征比喻理想的君子人格。同樣中國審美文化更離不開金器,我們常說金蘭之交、情比金堅、金玉良緣,用金子穩定雋永的審美特征來比喻堅固美好的感情。再如,豫園地區已成為上海文化之根,是海內外民眾體驗熱氣騰騰的、有人間煙火氣的東方生活美學的地標之一。我們可以在這里吃上一口南翔小籠,品嘗一塊梨膏糖,隨手丟嘴里一顆五香豆,或來到綠波廊,登上松鶴樓,品嘗東方飲食之美。也可以在東方傳統的春節、元宵佳節,觀賞豫園燈會,感受東方民俗之美。這些東方生活傳統也體現了東方生活之美。
“實際上,‘生活美學在當今中國,之所以成為‘新的中國性的文化重要表征,不僅在于它是當代中國美學邏輯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成了可以普及到中國文化中的現實審美力量。”[4]從世界美學發展的圖景來看,生活美學的出現恰好包蘊著東西方美學的交流互動,而且東方生活美學的提出可以成為超越西方生活美學發展路徑的一種新的世界美學發展潮流。
在世界文化和美學視野中,東方生活美學是我們真真切切體驗到東方式的審美品味被一代代人在日常生活中傳承下來的,具有廣闊深厚的民眾認同基礎,并與時俱進地現代化、都市化和全球化,更貼合當代人的審美潮流,是時尚和傳統的碰撞,民俗和審美的結合,東方和世界的融合,具有扎實的生命根基和廣闊的全球愿景。
二、東方生活美學的內涵闡釋:美讓生活更快樂
我們從中國式現代化的角度去思考傳統,思考傳統文化如何融入現代生活,如何創造人類更美好的現代生活。
1.“東方”的底蘊:宇宙觀、哲學觀和美學觀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東方的宇宙觀認為,“天地之氣,合而為一,分為陰陽,判為四時,列為五行。”東方文化采用氣理學說,通過“氣
—陰陽—五行”模型,來理解宇宙及萬物的誕生和運行,即用“氣—物質”的聚散來解釋關于宇宙的本原、事物的構成及變化規律。
東方的哲學觀提倡“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東方的古老智慧,東方文化意識是把人融入在天地萬物之中來看待人本身的。儒釋道對“天人合一”均有闡釋,也被今人奉為圭臬,視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不同于西方的人類中心主義,東方文化中的人不是孤零零存在的,而是屬于天地萬物之一,是與山水、花鳥、樹木等同在,共生共存,同屬于一個大的生命體之中,所以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有機聯系的。天和人之間的連結關系是歸于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里的自然是指事物固有的本性,那么從東方思維來看,自然而然,適性為美,即順應或適合事物本身特性和規律的,也就是美的。
東方的美學觀涉及到一系列基本審美范疇。西方的基本審美形態有悲劇與喜劇、崇高與優美、丑與荒誕等劃分,相較于西方美學視角,朱立元等中國學者指出中國古代最具有價值的基本審美形態和范疇有:中和、神妙、氣韻和意境,其他有氣象、神采、風骨、興趣、意味等。[1]東方式的高級審美形態一般追求風骨俱佳、氣韻生動、虛實相生、境界為上。
從東方審美觀來看,有關審美對象及其相關的審美特質[2],包括言、物、象、景、情、意、意、理、境、韻等各種審美要素。東方審美一般是從“神骨肉”的人體審美結構來看審美特質的,其中言、物、景、象屬于肉的部分,與各類審美對象的外形有關;意、情、理屬于骨的部分,是從審美對象的外形中體味出的內容、思想和情感等精髓;韻、趣、旨、境等屬于神的部分,是灌注于審美對象的外形和骨架之中,又能夠主宰、統領審美對象的神韻。
東方式審美心理活動,可以從“觀”“品”“悟”的審美體驗過程來理解。審美主體從開始階段對審美對象外形部分的“仰視俯察”“游目而觀”“觀物取象”;發展到中間階段對審美對象澄懷味像,細細品味它的內容、意義和情感;再到最后階段“無心悟道”,審美主體內在地創構出審美意象,感受其神韻,獲得縈繞于心的審美愉悅高峰體驗,抵達內在完滿的“妙悟”的審美意境。
2.“生活”的導向:美學走出書齋
東方生活美學提倡美學發展要走出書齋,走出象牙塔的。這意味著美是從生活中來,美要到生活中去。
一是從人的角度來看,美學觀照的對象是要面向大眾的。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需求,在對象維度上美學發展要面向大眾,走出小我,使其具備公眾性、公開性、公共性。
二是從時間維度來看,美學要走向當下。美學發展從過去而來,但要活在當下,堅持堅守傳統與創新轉化相結合,達到返本開新的境界。比如當下東方生活美學蘊含和彰顯著傳統美學流傳至今的仍然得到當代民眾生活實踐中價值認同的一些審美理念精髓,比如含蓄、韻味、風骨、情采、靜謐、淡泊、致遠、意境等。
三是從創物維度看,美學要落到實處。美學發展要走出理論,從藝術中蝶變,落到生活的實處。所以東方生活美學理念要落地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用東方美學引領相關生活產業的發展。比如一套具有東方美學設計感的茶具,一方面可以發揮它的實用價值,使我們在品茗中感受茶之甘甜醇香;另外一方面,我們也可以通過觀賞茶杯茶壺的造型及釉面圖案之美,體會其造型和繪畫藝術表現出的東方意蘊之美。
四是從敘事的角度來看,美學要改變生活。正如馬克思所說,我們不僅是要認識世界,更要改造世界,我們可以通過美學的引領來創造新的美好世界。我們要用東方生活美學來改變生活、創造生活、美化生活,鼓舞、引領人民群眾過上中國式現代化的幸福美好生活。
3.“美學”的旨趣:樂
東方生活美學的核心指向是“樂”,是一種愉悅體驗,我們把美與快樂相連接,可謂“美在樂中尋”。關于“樂”的闡釋,分為這樣幾個維度:
一是“樂”的雙重性:東方生活審美帶來身與心的重疊愉悅,是一種感官快感與精神愉悅的完美匯融。在這里,東方生活美學中“樂”的闡釋還涉及到審美的功利性、實踐性和超越性的關系。
兩千多年美學史中有一個問題始終困擾著學界,就是美感是不是快感,或者說審美是不是非功利性的?柏拉圖在《大希庇阿斯篇——論美》中提出“美……就是視聽來的快感”[1],所以西方美學主要是從藝術的角度來欣賞美,從視覺、聽覺的角度來欣賞繪畫、雕塑、音樂、舞蹈、戲劇等。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中提出“快意對于無理性的動物也適用;美只適用于人類,即適用于動物性的但卻有理性的存在物……唯有對美的鑒賞的愉悅才是一種無利害的和自由的愉悅;因為沒有任何利害。”[2]所以從康德看來審美是自律的、非功利性的、超越的。于是,西方經典美學從一般認為美是限于視覺和聽覺的觀點,發展出認為美具有超功利性的看法。
中國古代提出羊大為美、“滋味說”等,我們東方美學的文化底蘊是離不開我們的五覺感知。東方的美不限于視聽覺,還包括味覺、嗅覺、體覺(觸覺、膚覺、痛覺等)的感受。直到當代,美學家蔡儀先生認為:“味覺、嗅覺等,雖然單從它們作為感覺來說不能成為美的認識的起點,但在認識發展到知覺和表象時,卻有可能附加到知覺和表象上去,因而也有可能憑想象成為美的認識的部分內容。”[3]祁志祥教授的《中國美學通史》中認為“美是‘視聽覺快感的對象,但人們又常常把美的桂冠送給嗅覺、味覺、膚覺快感的對象”[4]。所以說,與西方經典美學觀點不同,我們東方美學一直是與“視聽嗅味體”的五覺感受息息相關的。我們今天的腦科學研究發現了通感的實證支撐:各類跨感覺信息是在大腦的背外側前額葉皮層綜合處理,并相互影響作用。[5]
我們認為,東方式審美不僅有五覺的感官快樂,而且可以從五覺快樂中體會到很多記憶、情感和意義內涵的東西。屈原的《離騷》常用香草美人的意象,以草的香氣寓意著人的高潔品德。宋代詩詞中通過視覺和嗅覺來描寫梅花,“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不僅有梅的視覺形態,而且還仿佛嗅到其香味,也描述出一個美好記憶中的朦朧場景,可能會讓人產生關于某個人或情境的記憶和聯想,同時也用梅花的芬香來寓意著人的高潔品格。東方生活美學可以把審美價值、審美意境凝結在具體器物上,附著于器皿、服飾、美妝、美食、珠寶、腕表、酒類等等之上。東方生活美學基于五覺,并在五覺之上,發現了進化生存性、社會交往性、文化意義性、情感共鳴性、個人體驗性等五大價值,可謂以五覺融五值。東方生活美學可以帶來身體與心靈的雙重快樂,這是五覺感官快感和精神愉悅的雙向聚匯,體現了審美的實踐性和超越性的融合,也完美解決了審美具有功利性還是非功利性的悖論糾纏。
二是“樂在其中”,東方生活美學體現了日常生活體驗和東方審美理想的緊密糅合。東方生活美學既是一種新中式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智慧,也是一種中國傳統巔峰的審美意境、審美理想的絕佳表達。東方生活美學不僅讓我們體驗到東方式的日常生活方式,還可從中領悟到東方審美意境,進而豐滿我們的生活和精神世界,提升我們的審美和人生境界。比如飲茶,一方面,我們可以從視覺、嗅覺、味覺感受茶香茶韻之美,清代袁枚在《隨園食單》中寫道:“清芬撲鼻,舌有余甘”;另一方面,品茗可以使人洗滌心胸,讓人神清氣和,獲得一種心靈的沉淀和靜謐,達到一種悠閑遐想的心境。宋徽宗在《大觀茶論》序中寫道:“祛襟滌滯,致清導和”,“沖澹閑潔,韻高致靜”。他認為飲茶可以達到淡泊寧靜,趣味高雅的風尚,具有“清、和、澹、靜”之美。袁枚在《隨園食單》中也認為茶“令人釋躁平矜,怡情悅性”。可見,中國人在日常生活的茶事中融入了哲理與道德。茶的簡樸、清淡、溫和、雅逸的審美特性與“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吻合,飲茶能使人去除雜念、靜心靜神,陶冶情操,也是東方儒釋道提倡“修身、內省”的觀點是一致的。于是品茗也是品心性、品人生。也就是說,東方生活美學一方面是沉浸、轉化在具體的日常生活方式中,使人們獲得一種切身的美好生活體驗和感受;另一方面體現了東方的審美理念、價值觀念、文化認同和精神底蘊。
三是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東方生活美學彰顯了雅與俗、精英與大眾的共同認同和參與。我們可以把中國古典詩詞中的多種審美意象,比如明月、鴻雁、秋水、寒蟬、楊柳、清泉等放到服裝、珠寶、器物等的設計中,營造出思鄉、抒懷、送別和愛情等多種意境。不論陽春白雪,還是下里巴人,都需要生存,都需要活著,人們在生活中找到快樂、感受愉悅、體會美好,不僅是個人體現當前存在價值的基本需求,也體現了人類對社會延續發展的未來理想追求的基本動力。
四是轉憂為樂的東方式審美思維和人生智慧。東方生活美學的一個重要審美思維是“轉憂為樂”[1]、“憂樂圓融”[2]。中國古人不僅善于從物質生活中追求快樂的美的享受,更懂得要“以樂眼看世界”,調節精神心理狀態,使得內心有好的心態,來感受自然和社會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也無風雨也無晴。”雖然切身體會到生活底層的苦,但仍然風淡云清、樂觀積極,笑看人生、及時行樂,熱愛生活并珍惜生活中出現的一切美好事物,摯愛并集聚生活中的點滴之美。從神經美學的角度,由悲傷情緒出發的審美體驗,經意義認知的校準,以及共情體驗后,也是可以激活審美愉悅的腦區,所以我們東方式審美不是割裂悲劇與喜劇,而是倡導憂樂圓融。
五是“樂”的神經美學支撐和剖析,即快樂在審美過程中的作用。人腦在審美過程中體驗到審美愉悅之時,人腦神經會分泌多巴胺、血清素、內啡肽等多種快樂遞質,會給大腦帶來興奮、輕松、喜愛等多層次快樂感覺。
人腦中的快樂中心(伏隔核)和美點(內側眶額葉的A1區)都屬于獎賞神經回路。伏隔核的信息可以直接傳輸投射到內側眶額葉皮層,內側眶額葉屬于高級認知皮層的部分,級別更高,可調節快樂中心,這是一個雙向神經通路。
此外,東方式審美腦神經機制也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領域。東方審美的腦區結構和功能模型,雖然與西方具有共性,但也存在腦神經的差異性,從已建構的東方審美腦神經動態模型[1]來看,我們東方人的審美偏好是更側重達意,神與物游,在產生打動人心的審美體驗時更容易出現人腦默認系統的內在精神巡游狀態。這一點也提醒我們在東方生活美學的產品設計時,應遵照著東方審美偏好,不僅要塑形,更需要以形達意,追求心靈世界的思接千載、神游八荒。
三、東方生活美學的結構體系及其審美特征
東方生活美學的領域是和東方人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的,在具體實踐中發展出不同的日常審美欣賞類別,我們根據一定的邏輯關系,對此進行結構體系的建構。
自古至今,不同學者在不同時期對東方生活美學進行了相關領域分類。比如,伴隨著商業活動的發達,市民社會的興起,日常生活的審美化程度愈來愈高,明代文震亨的《長物志》總結了士大夫的東方式生活方式及其審美雅趣,把東方生活美學涉及的領域分為十二類,包括室廬、花木、水石、禽魚、書畫、幾塌、器具、衣飾、舟車、位置、蔬果、香茗等。文震亨從“衣”“食”“住”“行”“用”“游”“賞”等東方生活的諸多方面,清晰描繪了東方文人清居生活的整體物態環境,表達了對“古”“雅”“韻”等審美境界的追求。[2]
清朝李漁的《閑情偶寄》圍繞東方人的生活,從東方鮮活的生活樣態出發,把東方生活美學的領域分為:詞曲部(結構、詞采、音律、賓白、科諢、格局);演習部(選劇、變調、授曲、教白、脫套);聲容部(選姿、修容、治服、習技);居室部(房舍、窗欄、墻壁、聯匾、山石);器玩部(制度、位置);飲饌部(蔬食、谷食、肉食);種植部(木本、藤本、草本、眾卉、竹木);頤養部(行樂、止憂、調飲啜、節色欲、去病、療病)。[3]《閑情偶寄》作為個體追求感性生活,以此來擺脫封建束縛的轉型時代的美學體系,梳理了東方審美生活領域的不同方面,對生活的審美化做了理論總結和闡釋。在客觀因素方面,從文化和時代方面對審美標準進行了創新,同時在客觀基礎上,還加入了主觀心態的因素,比如在飲饌部,把飲食與有利于人的健康和美味相聯系,在種植部把花木藤草朝著有益于人的感官、思想和象征方面聯系。[4]該書之所以名為“閑情”,是因為主要描繪了東方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寄托了東方人的日常生活之情,即一種有別于政治意識形態的“閑情”。總之,《閑情偶寄》在闡釋生活美學的理論時,把不同領域的客觀基礎與主體的主觀心態相結合,另外在主客體之間還注入了日常生活中的閑情,該書可謂一本古人的東方生活美學集大成之作。
我們從現代生活的發展現狀,來調整當下東方生活美學的具體領域,可以分為以下門類:(1)植養類,是指花草種植、寵物養護等;(2)居室類,包括家具等;(3)器玩類:包括茶具、扇子、屏風等文創;(4)飲饌類:餐飲、飲酒、品茗;(5)身容類:是指對身體容貌進行修飾和美化的行業,包括服裝、黃金珠寶、腕表、美妝;(6)養頤類:包括健康、醫藥等。當前東方生活美學更加聚焦當下人們日常生活中對于東方美學的歷史傳承和時代創新的融合,把古代東方生活中審美精髓進行創造性轉化,使全世界都可以接受和喜愛東方生活美學之樂。
我們可以從不同維度來捕捉東方生活美學不同領域的審美元素特質:一是從“天地人”等來闡釋不同的層次。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大象無形、大音希聲,真正的天地之大美是超然物外的。二是從“金木水火土”的五行相生等原則來看不同東方生活美學的分類領域之間的關系。三是從“衣食居行娛”五個方面來劃分東方生活美學領域的不同類別需求。四是從“視覺味嗅膚”等五覺感知來體味東方生活帶來的不同感官之美。五是從“情理氣神韻”等審美征候來看待東方生活美學的獨特氣質。從不同維度,我們可以發現不同領域的審美要素、審美特點,然后通過多維度劃分,多模態交互,可以深挖各個領域的多重審美層級結構、審美內涵和審美特色,以及與其他行業的互動審美關系,那么在東方生活美學的結構體系上,可以產生多重交疊的審美效應,從而對某一具體領域,比如服裝等產生多維度的美學指引。
基于東方生活美學中各個門類的不同審美特質的衡量,我們還可以進行東方生活美學的矩陣算法研究。建構一個東方生活美學行業矩陣,涉及到各方面的因素,包括用東方生活美學的不同分類原則來細化行業特征,凝練其審美特質,然后依據創新性的大數據算法,引領進行各行業美學理念和美學特征的精細化整合,將來可以實施東方生活美學對各個行業的具體指導和引領。
四、結語:東方生活美學正走向全球
隨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影響力的提升,東方生活美學正在逐漸走向世界,這一趨勢應合了當代生活美學在中國的發展,更彰顯了世界日常生活美學潮流中的東方審美底蘊,東方審美生活具有強烈的文化自信。我們將來發揮東方生活美學的集聚效應,形成一股更大的合力,更會產生對海內外的東方美學輻射力,引導東方生活美學走出國門,指引全球的東方式審美生活浪潮。
關于未來“東方生活美學”的文化傳播,生活感和科技感都可能會真實存在。另外未來世界可能會從真實物理世界中切入一個元宇宙的虛擬世界。我們可以在元宇宙中建構虛擬的“東方生活美學圈”,他們可能是現實人的虛擬替身,也可能是程序設計出來的純粹虛擬人、智能人。那么東方生活美學的輻射范圍可能會通過網絡的元宇宙世界快速廣泛影響到海內外。全球各地欣賞東方生活美學的人,不用走出家門,就可以即時通過虛擬人替身的傳感,在真實人的大腦中真切地在視覺、聽覺、味覺、嗅覺和觸覺方面產生強烈的審美感受,而美的感受會給人們帶來愉悅的高峰體驗,會促進多巴胺快樂神經遞質的分泌,而這些快樂神經遞質的分泌,更容易產生消費或者社交的沖動欲望和行為。而我們東方生活美學圈中這些具有價值、能夠給人帶來益處的物品和生活方式在經過人們生活體驗后,能真正給人帶來美好生活的感悟、東方文化的情感共鳴等,個人性的生命感知與社會性的文化價值相互輝映,會進一步給東方生活美學體驗者帶來強烈的感官和精神雙重愉悅。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美學視閾下的腦審美機制研究”(20BZW028)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胡 俊: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思想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
(責任編輯 劉宏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