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紅
摘 要 現代服裝設計概念是20世紀的產物。伴隨著兩次工業革命,西方世界進入了現代社會。現代服裝設計與流行趨勢也開始由西方主導,并且逐漸影響了全世界。在整個20世紀,由于政治、經濟落后于西方,東方的服裝設計沒有話語權。但西方的設計從古至今沒有與東方文化完全割裂,兩者不斷交流融合,相互影響。這種狀況從20世紀現代服裝的設計中可以看得出來。21世紀,從時尚角度來說,顯然不是西方的單一化價值觀和審美觀了,東方元素與中國元素在國內外各大時裝周開始綻放魅力。
關鍵詞 時尚;東西方文化;后現代;中國風
21世紀的流行趨勢是什么?復古、現代、宮廷、沙灘、晚裝、金屬……巴黎、米蘭、倫敦、紐約這四大時裝周上的展示是否足以代表21世紀的流行趨勢?作為一個中國服裝設計界的從業者,本人發現自21世紀伊始,上海這個能夠代表中國時尚風向的都市,在時裝周上的展示就明顯地出現了一種稱之為“國潮”或者“新中式”的風格。并且這種風格似乎愈演愈烈,逐漸登陸了西方引以為傲的四大時裝周。“密扇”這一“國潮”風格的代表,就在2018年巴黎時裝周精彩亮相,演繹了一場以“女俠”為主題的國潮秀。21世紀,無論西方奢侈品牌還是本土原創品牌,似乎都在以各自的方式呈現和闡釋著“中國風”。
許多西方奢侈品牌,會借鑒東方風格和元素,中國的旗袍也是東西方服裝設計融合的代表和典型。但整個20世紀,服裝設計與流行的話語權是掌控在西方國家手里的,以巴黎、米蘭、倫敦、紐約等時裝周時尚發布為權威,通過完整的一套行銷策略來控制時尚流行和時尚產業發展。進入21世紀,情況似乎有所不同。東方,尤其是中國的時尚設計開始蓬勃發展,這種脫離西方主導權的、基于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設計新穎而充滿藝術創意,讓西方設計界為之驚嘆。
流行指某種包含新款式的創造并將其介紹給消費大眾,以及廣受消費大眾歡迎的動態社會歷程;當作物品時流行指在特定時間受廣大團體歡迎的某種款式。[1]
在流行的歷程中,新的風格被創造出來,然后被介紹給社會大眾,并且廣受大眾喜愛。個體的創造力和求同求異之間的矛盾沖突,將流行帶到一種更為個人化的層次。人們對流行商品的涉入層次,或者他們趕上流行趨勢的程度各不相同。但是當流行改變人們對外觀風格的共識或取得某種服裝的集合(不論是否符合個體的需要)時,卻很少有人能夠不受流行的影響。[1]
21世紀時尚界“中國風”的流行現象,根源在于中國經濟和文化的復蘇和復興。時尚的基礎是建立在社會政治經濟的大環境背景之上的。但歷史和文化傳統并非時尚和流行,時尚與流行應當是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下,當時當代人們的思想和生活狀態的反映。而在本世紀初,東西方思想文化的大碰撞和大融合剛好在具備了經濟條件的中國發生了。
一、時尚與現代社會的關系
時尚是什么?對于我們中國人來說,談到時尚,似乎就是那些高不可攀的國外奢侈品大牌:迪奧、香奈兒、古馳、阿瑪尼、愛馬仕……這些普通大眾消費不起的品牌。時尚似乎只屬于買的起它們和有地方使用它們的人,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的時尚只屬于社會上層精英的專屬,普羅大眾由于缺少追逐時尚的經濟基礎而與時尚無緣。
社會學家席摩爾(Simmel)也著重將社會階層視為購買及運用服裝的因素之一,他的理論認為人們傾向于模仿最接近自己的上流人物,以便攀爬社會階梯。所以流行是由上流社會階層順流至下流社會階層的。[2]
直到人類的歷史進程進入現代社會,我們知道現代社會的一個特點就是大眾化,一向由精英主導的時尚就不那么權威了。現代社會的時尚怎能與大眾無關呢?代表品質和品味的精英階層們的專屬品牌,如愛馬仕箱包和絲巾這些對大眾來說高不可攀的奢侈品牌和物件,逐漸成為了偽精英們裝點自己身份的物品,若只從審美上來說,似乎沒有太大的價值,或者說其價格與價值之間存在著一個明顯的差距,這個差距是大眾所無法忽視和逾越的,這其中的意義與時尚和審美無關。從時尚的字面意思上講,可以簡單理解為一個時代的風尚和潮流,是一個時代最直觀的表現和樣貌。
另一位經濟學家奈斯東(Nystrom)則指出,流行變遷的基礎在于諸如克服枯燥、渴求多變性、爭取個人特色、表達叛逆、模仿他人或尋求友伴等各種社會心理因素。[3]
20世紀后半葉的時尚顯然是大眾化和平民化的,它意味著普羅大眾——只要是這個時代的一員,都可以參與其中,是自下而上式的對傳統時尚的顛覆。正如英國的朋克教母薇薇安·韋斯特伍德(Vivienne Westwood)所說:“我的設計本來是反權威的,卻被權威所認同。”
理論上,常將流行變遷和下列兩項事實聯結在一起:一是資本家為獲利所制造的共同的陰謀,以促使消費者不斷地認為衣櫥里的衣服已經過時了;二是個體的厭倦無法解釋的各種復雜的社會心理、美學與文化動力,使得各種想法進入設計師的腦海中(最后可能或不可能成為過時流行)。[4]
二、西方與中國對“中國風”理解的差異
現代設計和現代時尚的概念源自于西方。從19世紀末到整個20世紀,受益于工業革命,西方審美和時尚跟隨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引領了全世界。西方審美和時尚通過西方國家的宣傳渠道與平臺,如倫敦、巴黎、米蘭、紐約四大時裝周,來引導和主宰世界時尚風向和審美導向,樹立權威(比如法國高定協會)、設立標準,對時尚進行嚴格的定義和規范,確立了現代時尚的風向標,進而通過一系列的展示、營銷策略,讓人們相信,大牌象征著身份地位和時尚品味。如果你能夠擁有這些大牌,使用它們,穿戴它們,你的生活才足夠美好。在過去的一個世紀,全世界的時尚就這樣籠罩在西方審美的權威話語下,這一套嚴密的營銷邏輯和標準讓東方的設計師很難被接受和認可。
從歷史角度來說,東西方文化并不完全涇渭分明,而是自古至今一直在不斷交流和交融,從幾個歷史階段上都能夠看出東西方文化的交集。早在秦漢時期,中國和西方各國就已通過絲綢之路進行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中國古代是歐洲人夢想的黃金之地,洛可可風格與此相關:中國的康乾時期,中國紡織品、工藝品風靡歐洲,東方的富麗、奢華讓西方人瞠目。當時法國的宮廷畫家布歇繪制的繪畫中,大量繪制了中國的青花瓷、花籃、團扇、傘等物品,貴族們爭相收購這些畫。
早在20世紀70年代,伊夫·圣洛朗就以清朝服飾為特點設計了“中國風”系列。亞歷山大·麥昆(Alexander Mc Queen)在1998年的一款設計中,將折扇運用到服裝中。譚玉燕(Vivienne Tam)在2005年秋的作品中,將中國京劇臉譜和花卉結合作為圖案進行設計,臉譜與花卉的布局很具妙思。杜嘉班納(Dolce&Gabbana)2016春夏男裝系列以意大利西西里首府巴勒莫(Palermo)的卡西那中國公館為靈感,清代背景的、有中國文化代表性的孔雀、木偶、龍、駿馬、寶塔、燈籠、官吏充斥在品牌標志性的印花里,充滿了西方角度的東方情愫。[1]
從20世紀后半葉和21世紀的發展情況來看,由于時尚的特點就是不斷創新,西方奢侈品牌在靈感枯竭的情況下會在設計中借鑒一些異域元素如中國元素,但只是生硬地拿來,隨意地拼湊,美其名曰東方風格。尤其是西方想要借助奢侈品牌的身份制造其巨大的利潤空間,并將這種人為制造的品牌附加值強加給中國的高端消費者的時候,想當然地認為加入一些他們所認為的中國元素,會更加吸引中國人去為此掏腰包買單。
古馳品牌2023春夏裝大秀上,出現了相當多的中國風元素。在這場秀中,清代旗袍的改良版時裝是使用最多的元素,大量的中國元素如盤扣、斜襟、刺繡、中國結、梅花等,被堆砌在服裝上。作為歐美著名的奢侈品牌,古馳品牌的這場秀引發了中國社交平臺上的熱議,討論的重點是:這算不算一次成功的文化輸出?一種觀點認為,這算不上中國的文化輸出,頂多是設計師采用了一些中國古風元素,而且還是歐美社會對中國文化的刻板認識,比如清代旗袍,并不能代表真正的漢文化。看來古馳品牌的這次對中國風的演繹對中國消費者來說是一場設計和營銷的失敗。這說明一個問題,由西方定義時尚的時代過去了,西方已不再是定義現代時尚的權威。同時,說明西方的設計師對中國的歷史文化并不了解,他們所能了解的就是清代的一些著裝元素和圖案,對于整個漢文化的高深內涵、哲學思想和美學思想并不了解,因此無法靈活地運用服裝來表達中國文化內涵。
對于21世紀的中國來說,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們已經開啟了現代時尚的自我認識。我們當今的年輕人普遍有了相當的文化自覺和自信,對中國古典文化藝術和現代時尚也有了深入認識,不容易再被西方的營銷宣傳策略所掌控,也不再認可西方在文化和時尚審美方面的權威地位。另外更重要的一點,在21世紀隨著網絡經濟和平民化、大眾化時代的到來,時尚方面已打破了精英引導大眾的模式,大眾已不再盲目崇拜代表精英的奢侈品牌,時尚的局面已改變,西方精英們對時尚解讀的權威地位已被打破,西方奢侈品牌的優越感逐漸變成了無人理睬的自說自話和自我陶醉,在逐漸失去對時尚的絕對話語權和掌控權。無論東方還是西方社會,審美與時尚正在由以前的精英引導大眾的自上而下式變為大眾無視精英和主流審美,反精英反主流,自下而上地影響和創造時尚觀念的一個局面。這就如同20世紀60年代在倫敦產生的朋克風格,是由一群底層社會青年掀起的服裝上的反精英反主流運動。朋克風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叛逆,是社會大眾尤其青年人對統治階層政策的不滿,對社會的反抗和叛逆,表現在他們的著裝上,是與精英階層所支持的“優雅”“高貴”背道而馳的。他們的著裝從表面來看非常粗俗,用各種不協調的元素進行混搭。奇怪的莫西干發型,夸張的妝容,破洞網襪,鉚釘,各種涂鴉、標語,整體形象實在不堪入目,更加無法與大家通常所理解的時尚這個概念聯系起來。這群年輕人的胡鬧本來與時尚毫不相干,被主流審美嗤之以鼻,然而它內在蓬勃的生命力和創造力的確被上層精英們忽略了。當上層精英所創立的時尚大牌在設計上束手束腳、靈感枯竭的時候,突然發覺這群底層人正在無所顧忌,沒有束縛地想怎樣穿怎樣穿,這種裝扮所表達出的生命力和活力卻是被禁錮于自己設立的條條框框里的時尚精英設計師所應當參考和借鑒的。所以,在20世紀的后半葉,英國的設計師薇薇安·韋斯特伍德率先將朋克風的著裝搬上了世界時尚舞臺并大獲成功。由此可見,在20世紀后半葉,時尚這一概念才真正從精英階層的主導轉向了平民大眾自發的,由下而上進行的活動。而在東方,尤其是中國,在21世紀,也正在審美時尚領域里創造著自我和擺脫著西方精英的權威控制和壓制。
20世紀80年代促使人們重新重視表達文化的原因,是因為各種藝術形態的美學及社會標準發生崩潰。這在文化史上稱之為后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間崛起的朋克文化,即說明在后現代時期所產生的一些矛盾沖突……海狄吉(Hebdige)采用符號理論及文化研究觀點,將注意力集中在次文化如何發展特有產物,以便傳達異于主流文化的各種意義。[1]
后現代的出現,標志著對現代的否定和反叛,是對現代精英階層所壟斷的評判標準和規則的反叛,是對所謂“優雅”“高級”“美”這些現代資產階層社會精英所固化的概念的推翻。21世紀中國服裝設計師試圖打破西方的時尚壟斷,從中國古典傳統文化入手,來重新詮釋中國風格和對時尚的定義而形成的“新中式”“國潮”也可看作是后現代思想在時裝設計上的一個表現。
東西方文化和審美從古至今有著根本性的區別,兩種不同的文化根源和內涵產生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審美態度和風格。有幾千年歷史文明的中國,有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藝術資源。然而,在過去的一個世紀,由于歷史的原因,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和審美并沒有被很好地繼承,是一個巨大的遺憾。近代以來,東方一直以西服為美,然而如今的時裝周興起中國風,誰說中式古典美,不能融入現代時尚?龍紋刺繡、牡丹印花、錦鯉圖案等東方元素,被大量地運用在服飾上,時裝周逐漸興起了一股對中國文化元素的獵奇。對于西方設計師來講,一些外在的可見的元素,如中國特色的圖案、色彩,直接地放置在服裝上就是中國風,但這樣理解中國風太表面化了。一些非可見的元素,如文化、歷史、哲學思想、傳統習俗、神話傳說、詩詞歌賦等,這樣一些抽象的概念如何通過服裝表達出來才是真正的中國風所要表達的內涵。在21世紀的今天,隨著中國社會物質和精神的雙重繁榮,我們的東方審美和時尚觀念從西方主導了百年的時尚舞臺中終于擺脫了出來,并逐漸形成了獨屬于我們中國的時尚審美風格和時尚文化理念。著名服裝設計大師山本耀司曾經被問及中國現代時尚將在何時誕生,他回答說應該會是在21世紀,會很快出現的。正如他所預料,在21世紀的今天,中國設計終于在世界時尚設計舞臺嶄露頭角,并蓬勃發展起來。
三、21世紀中國服裝設計師呈現的現代新中式服裝設計
時尚是一種生活態度。時尚風格的改變,來自于生活態度的改變。著名服裝設計師可可·香奈兒(Coco Chanel)說:“時尚千變萬化,而風格永存。”應該理解為,曾經的生活方式和態度,終究會在某一天重新流行起來。對于21世紀中國的年輕人來說,老一輩跟隨、模仿西方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在今天有了微妙的變化和反叛。那些風靡于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的時髦樣式并沒有延續至今,而是正在悄悄地退出歷史舞臺,被新的風格和潮流所取代。21世紀的今天,時尚界在悄悄地流行中國風,終于打破了西方審美主導時尚的局面。何為中國風?這是一個讓西方設計師和中國設計師都在關注和思考的問題。關于中國風,根植于中華文化的中國本土設計師更有發言權:中國風絕對不是一種外在的表達,更多的是內在的中國審美精神和品格的表達。21世紀中國的現代時尚,出現了3個方面的新潮流和新思考。
1.日常裝:漢服的日常裝化、現代新中式風格的出現和流行
何謂漢服?基于漢文化元素的著裝。我們知道無論東方與西方,時尚都是由上流社會與貴族階層所主導的,而21世紀的今天,時尚反其道而行之,開始由平民階層自下而上地影響和蔓延開來。究其原因,與我們今天平民化的社會形態息息相關。中國現代的年輕人,不再愿意去關注上流人士和精英人士們穿什么,資本主義的消費引導,也似乎并沒有過多地影響到中國現當代年輕人,這有點像20世紀60年代英國的朋克青年,反主流、反精英,我行我素。也就是說,21世紀的今天,時尚不再主流化和精英化,而越來越非主流和平民化、大眾化。今天中國的街頭,有許多穿著漢服的年輕人,衣袂飄飄,瀟灑自在,全然不顧上流精英所推崇的西方奢侈品牌。并且對于20世紀奶奶輩流行過的旗袍,年輕女孩也開始加上另類的剪裁和個性化的設計。盡管反對者認為時尚如若大眾化,會以新奇、庸俗、無理性為榮,是一種沒有獨立價值判斷的、從眾的生活方式,上層階級不應去在乎大眾的時尚。中國現代年輕人將自己對中國古典詩詞歌賦、神話傳說、歷史、傳統、思想觀念的理解,都巧妙地融合在了著裝上。
喜愛漢服的中國現代年輕人,正是以漢服這種獨特的著裝,來宣誓著我們的思想文化主權,雖然這樣繁瑣的服裝并不適合現代簡約快節奏的生活,但我們的設計師有辦法,將漢服進行日常裝、簡約化的設計,來滿足年輕人們對其的熱愛和日常著裝的需要。裙長縮短,袖子變夸張為簡約,形式從復雜變簡單,只保留交領、右衽,盤扣、系帶這樣的結構和形式,像這樣的簡約漢服或者說現代新中式時尚風格和一系列品牌有“花木深”“一城風絮”“清水溪”“子未初”“詩禮春秋”“千楓閣原創漢服”“墨名堂原創漢服”等。這些帶有漢元素哲學思想和審美觀的現代服飾,從設計理念上來說,是與西方時尚相區別和相對抗的,是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美學思想和工藝技術的體現。這樣的服裝不是表面上的中國風再現,而是深入中國傳統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本身,以服飾來表達中國相區別于西方世界的現代生活理念和價值觀、審美觀。通過服飾,品味傳統的生活方式,將傳統與現代結合,創造出嶄新的現代新中式時尚生活觀。如“清水禪茶”之“大暑”系列設計:靈感來自于唐代元稹的詩《詠廿四氣詩·大暑六月中》:“大署三秋近,林鐘九夏移。桂輪開子夜,螢火照空時。菰果邀儒客,菰蒲長墨池。絳紗渾卷上,經史待風吹。”再如“花木深”的刺繡圖案設計,來自古詩《題破山寺后禪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都寂,但余鐘磬音。”中國藝術和設計講的是“意境”之美,“美在意象”。而這種意境和意象之美被當今的時尚年輕一族自豪而又自信地穿著在了身上,從內而外地散發和傳遞著中國美學之美。
2.時裝:國潮時尚,東西方審美融合的一個成功設計
國潮是在什么時候怎樣流行開來的?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2016至2019年,蓋婭傳說以“圓明園”“四大美人”“敦煌”“戲曲”為主題的國風服飾亮相法國巴黎時裝周,將緙絲、蘇繡、羽繪等諸多東方非遺工藝全情詮釋于作品之中,并帶到了世界時尚舞臺上,把國風設計再次推向國際舞臺,收到了業內外的一致好評。“國風興起有望啦!”當各大媒體都在奔走相告時,卻發現,蓋婭傳說的美毋庸置疑,但是相對于它的優雅清純跟國潮還是有些區別,比如密扇。密扇是目前很火的一個國風潮牌,也是國風潮牌的代表。是一種混合了東西方審美和時尚潮流的新風格。密扇的設計主旨是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潮范兒時尚相結合,創造出一種融合東西方審美趣味為一體的中式潮范兒時尚。密扇在建立之初,就帶著她的“女俠”系列亮相了2018年巴黎時裝周,并邀請英國著名的服裝設計師,即有著“朋克教母”之稱的薇薇安·韋斯特伍德前來觀看。密扇將中國的俠客文化,以后現代的手法混搭了中國傳統元素和西方反傳統的朋克元素,既中式古典,又潮范兒時尚。密扇所代表的國潮時尚在西方時尚舞臺上讓人們對中國風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讓西方的時尚界認識到了中國現代年輕人對時尚的新理解和新詮釋。與此同時,密扇將“山海錯系列”和“髦兒戲園”系列帶到了2017年和2019年的上海時裝周,于2020年,又在紐約時裝周演繹了潮范兒中國風。其“桃花扇”“滿漢大食代”“嬉游記”“大航海”“龍麟閣”“喜宴”“丹”等系列深受國內外年輕人的喜愛。
國風潮牌是一群接受過國內外優秀文化和藝術教育熏陶的新生代設計師創造的。這些80后、90后的設計師,與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鋒前衛派的年輕人一樣,追求社會思想的進步。所不同的是,清末民初的年輕人,以西方文化為先進文化,以向西方學習為主。而當今的年輕人,逐漸發現了本土文化的重要意義和價值,回歸本土、弘揚民族文化、繼承傳統,成為了現代中國年輕一代的時尚追求。
3.禮服:婚禮服到底該是中式的還是西式的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禮制”文化,貴族的著裝必須遵循“禮法”。通過服飾來確立和維持社會等級、禮法和秩序,服飾是不可以隨意亂穿的。唐代皇后禮服就有著相當嚴格的制式規定:
隋初文帝立制,定皇后服為四等,即袆衣、鞠衣、青服、朱服,隋煬帝沿而不變……皇后的身份具有一定的政治意義,除了主持后宮事務之外,還要參與一些例行的典禮,如拜陵、宴賓,并主持與婦女有關的儀式,如親蠶、獻繭。因此,皇后的三種禮服,在面料、顏色、形式上各有所不同,以供皇后在不同場合中穿著。[1]
追求個性的“亂穿衣”的現象也有:
魏晉時期,資財乏匱,思想活躍,各民族間相互擷取,催生出一大批新的著裝風格……“險衣”即造型新鮮、奇特怪異的服裝……這些有違“正統”的發明創造,更無異于“妖孽之象”,因而成為詆毀的對象……當時一些帝王也喜歡奇裝異服,如魏明帝經常戴著織繡的帽子。有一次披著青白色薄綢的半袖召見楊阜,秉性直爽的楊阜勸諫說,您這是依照什么禮法穿的衣服呀?皇帝被問得說不出話來。青白色是不合禮法的顏色,怎么能穿著它接見大臣呢。[2]
由此可見,中國古代對“禮儀”和“禮服”的重視,亂穿衣服被稱之為“服妖”。在現代,對于普通大眾來說,禮服雖然在日常生活中較少使用,但婚禮和婚禮服卻是對大多數人來說必備的重要著裝。從20世紀初五四新文化運動開始西學東漸,中國人對婚禮這個事情的看法也逐漸西化了,傳統意義的婚禮不再受到重視,代之以西式婚禮盛行。服飾是一種文化的符號,直觀地表現一個時期的社會現象和人的思想觀念。自20世紀到21世紀,在婚禮的問題上,人們一直在中式與西式之間搖擺。婚禮服這一最應該突出華麗與莊重,最應當承載文化歷史傳統的服裝反而缺乏設計、想象力和創造力。
當然,現代婚禮和婚禮服可以是中西合璧的,但并不以西式的白色婚禮服為主導。婚禮越來越多元,各種各樣千奇百怪的主題式婚禮、個性化的婚禮被年輕人越來越多地創造出來。婚紗市場上千篇一律的西式白色婚禮服越來越讓人覺得枯燥乏味和文化錯位,中國人穿西式婚紗舉行婚禮是20世紀初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西學東漸的產物。在20世紀初作為一種對西方文化的崇拜和模仿,可以理解,但一直延續至今而沒有變化和淘汰就讓人難以接受了。婚禮作為人生最重要的儀式,絕對應該是時尚界最關注的話題,也必然會被中國現代年輕人所關注和思考。密扇的“喜宴”系列就針對現代新中式婚禮服的設計做過探討,以20世紀中西合璧式的婚宴和婚禮服來進行演繹。雖然目前中國市場上的婚禮服還是以西方近代的白色婚紗為主,但相信不久的將來,婚禮服的設計將更加多元化。
文化越開放,就越多元化和豐富化。無論是東方或者西方,也無論是古典還是現代,只要是我們喜歡的、美的,就是可以拿來混搭出新風格和新樣式的。“時尚千變萬化,而風格永存。”
〔本文系重慶市高等教育學會高等教育科學研究課題“立足西南地區本土文化的高校服裝設計專業‘理論與‘實踐雙一流產學研協同發展創新研究”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戰 紅:長江師范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 劉宏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