葸海軍
名著是人類智慧、人類文明的結晶,對促進人類社會的發展發揮過重要的作用,不同人類文明的建立和發展都曾從名著中汲取過靈感。對于人的自身而言,閱讀名著不僅能夠豐富認識,還能提升精神境界,當然,這是從宏觀層面去分析的。立足我們的寫作實踐,筆者認為,名著能夠給予我們寫作上很多啟迪。正如杜甫所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強調的是只有平時多讀書,慢慢積累下來,才能在寫作時真實、準確地表達出自己的思想。可見,閱讀名著中的經典片段有助于同學們在平時的習作中提升寫作能力,收到意想不到的表現效果。
一、從名著中學會立意之高遠
經典名著是經過時間和歷史考驗的,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它們的主題和立意高遠深邃,對現實中的每一個人的學習和生活都產生過積極而深遠的影響。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說過:“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對于一篇文章而言,立意是統帥和中心,立意是否高遠決定了文章的品位、藝術水平的高低。在平時的寫作中,我們要強化寫作的立意意識,畢竟立意高遠的文章往往能夠洞察生活現象背后的本質,讓整篇文章充滿哲理。下面,我們來看看著名作家茅盾的《白楊禮贊》中的經典片段,體會作者的立意。
白楊不是平凡的樹。它在西北極普通,不被人重視,就跟北方的農民相似;它有極強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壓迫不倒,也跟北方的農民相似。我贊美白楊樹,就因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農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們民族解放斗爭中所不可缺的樸質、堅強、力求上進的精神。
這個經典段落將文章的立意推向了高峰。當時的反動派政府對于抗戰極為消極,而作者特意選擇了白楊樹作為自己主旨的表白——白楊樹與生俱來的傲然挺立,具備了樸質和堅強,不折不撓,是我們民族精神的象征,發人深省。這一經典片段,給了我們作文立意方面的啟示,從2022年(鹽城卷)《暴風雨中的攀登者》這篇中考作文可見一斑:
那幼嫩的藤蔓被狂風吹得東倒西歪,但不見一點斷掉的痕跡。紫色的閃電劈裂了天空,驚雷炸響,如同沙場第一道戰鼓,風嘶吼著、叫囂著,帶著萬千雨水沖刷。這小小的綠苗就是暴風雨中的攀登者。
這位小作者應該是從《白楊禮贊》這個經典片段中獲得了寫作靈感,用不起眼的爬山虎作為描述對象,賦予它人的傲然姿態,立意高遠,讓人拍案叫絕。
二、從名著中體會人物形象之鮮明
大家知道,在我國,“紅學”非常熱門,是因為當中的文化知識、醫學知識、建筑知識數不勝數,還有對人物的研究也給當代人很多積極的啟示,所以名著中的人物描寫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地方。人物描寫有很多種方式,都有利于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體現人物的思想性格,表達作者的愛憎情感,從而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我們才會對名著中的虛擬人物感同身受。這里,我們看一段名著的人物描寫——魯迅的《故鄉》: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他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手里提著一個紙包和一支長煙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這一段對閏土的外貌描寫反映了當時以閏土為代表的中國社會廣大底層農民的苦難遭遇,即使現在的我們看到都深感同情。作者的描述思路非常清晰,首先,從宏觀、第一印象來寫人物——身材增加,這是一個人成長的最本質特征;其次,觀察寫臉:灰黃色的、深皺紋、紅眼睛;再次,從衣著方面描寫:破氈帽、薄棉衣;最后,細節寫手:笨且裂、像松樹皮。魯迅不愧為大師,他對閏土進行了全身“掃描”,將閏土的艱辛、悲慘的遭遇呈現了出來。當然,這也只是外貌方面的描寫,文章當中還有語言方面的描寫,結合起來更能反映人物的個性特征。
三、從名著中領略敘述之精妙
一篇作文除了精妙的語言、高遠的立意之外,敘述方式也不能忽略,畢竟很多時候,精妙的敘述方式會產生震撼人心的效果,讓讀者有不一樣的觀感體驗,甚至能夠給人跌宕起伏、山重水復的閱讀快感。比方說彭荊風的《驛路梨花》,這篇文章的敘述方式就很有特點。文章將主要故事脈絡集中在一個夜晚和早晨,內容是“我們”在林間小屋得到了幫助,初步了解小屋的由來;另外,文章運用兩段插敘文字表明過去對小屋的建造和照料。通篇扣住“小屋主人是什么人”這個核心,先設懸念(小屋的主人究竟是誰),穿插兩個誤會(誤會老人、誤會小姑娘),三次深化懸念,到故事最后才徹底解開謎題(小屋的主人包括瑤族老人、解放軍叔叔、梨花以及她的妹妹,因為他們都有著為人民服務、無私奉獻的雷鋒精神),不但構成了波瀾起伏的故事情節,又能讓人在不斷翻轉的情節中產生回環反復的感受,最后很自然地回歸到邊疆少數民族和青年一代學習雷鋒、展現心靈純美的主題上。這種精妙的敘事形式值得我們每一位同學借鑒,由此才能在我們的作文中給予評卷老師“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藝術吸引力。
四、從名著中學環境描寫之重要
優秀作文的標準眾說紛紜,但一定要給人真實的感覺,這不僅體現在人物的形象塑造上,也體現在環境描寫上。出色的環境描寫,往往有助于抒發自己的感情,達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目的。比方說在魯迅的《故鄉》中,開頭就有攝人心魄的環境描寫,把讀者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小說的場景中,請看下面兩個經典片段:
(一)現實中的故鄉
“時候既然是深冬;漸進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寥寥數筆,超越時空的悲涼景象頓時萌生,“深冬”“陰晦”“冷風”“蒼黃”等詞語更是渲染了暗淡、陰沉、死寂的氣氛,也讓讀者仿佛穿越了時空一樣大為震動。
(二)回憶中的故鄉
“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這個回憶的畫面完全是另一幅景象,畫面的色彩非常飽滿、明亮、潔凈,洋溢著生命的喜悅和歡樂。這兩段一喜一悲的環境描寫,讓讀者的心情也隨之此起彼伏,充滿現實的錯落感,更顯真實。
無獨有偶,2022年中考河北卷的題目為“觸景生情引發聯想和思考”的話題作文中,一個考生模仿《故鄉》,寫了一篇《榕樹下的記憶》:
小時候,家鄉的榕樹下落葉滿地,藤蔓隨風搖曳,落葉在這里腐爛,枝丫擋住了溪流,雞鴨成群,發出臭腥味,這是故鄉的黑暗之地……初中后,漫步時不經意又來到那棵大榕樹下,樹還是那棵樹,但是這里已然做成了混凝土地面,秋千微蕩、棋盤方正、溪流潺潺,樹影婆娑之際才發現這里成了村民的聚會場所,這是新時代新農村的驕傲。
這位小作者可謂“反《故鄉》之道而行之”,小時候榕樹下是“黑暗之地”,長大后卻是“光明之地”“歡樂之地”,在一前一后的對比中,充滿對新時代的贊美之意。
都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但是筆者更想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但會吟更會作”,前者強調要會讀,站在這個角度而言,實在太過于簡單;而后者強調從名著中汲取營養,更好地反哺到寫作中去,這才是現階段的我們需要做的。寫作是語文綜合能力的最突出反映,具備良好的素材、流暢的語言、高遠的立意是中考作文的基本要求,所幸,我們能夠從名著當中學會相關的寫作技能。但本文受限于篇幅,只談及圍繞幾個方面的內容獲得寫作技能的提升,而名著浩如煙海,經典片段更不勝枚舉,因此,在實際閱讀中,同學們應該涉獵各種名著類型,不斷豐富和積累素材,不斷模仿和創新,這樣才能實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的。只要持之以恒,筆者相信,寫作技能自然在無形當中獲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