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文敏
五邑大學
近年來,高校學生黨員隊伍呈現穩步上升、均衡發展的態勢,對大學生黨員的培養和教育愈加重要。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的精神支柱、力量之源。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引導全黨牢記黨的宗旨,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問題,自覺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1]
五邑僑鄉文化是僑鄉文化的重要分支,具有其鮮明特色和文化價值,同時蘊含著豐富的德育資源。五邑地區應深入挖掘僑鄉文化的內涵,并充分將其運用于黨員理想信念教育中,不斷提升黨員的思想道德修養,更好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2]其中大學生黨員作為黨員隊伍的生力軍,其參與理想信念教育的認知、觀念和行為都會影響教育效果。在自編的《五邑僑鄉文化融入黨員理想信念教育》問卷調查中,選取了五邑大學340 名學生作為研究被試,收回有效問卷331 份,其中中共黨員85 名、中共預備黨員65 名、共青團員169名、群眾1 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關乎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途徑,必須貫穿教育教學的全過程。經對黨員、發展對象、入黨積極分子等開展調查、訪談顯示,當前大學生黨員發展過程存在以下情況:
調查顯示,85.8%的同學認為申請入黨是認同黨的執政理念和執政地位,追求更崇高的理想信念;85.2%的同學認為申請入黨能更好為他人、社會服務;82.18%的同學認為申請入黨能夠更好地實現自己的價值。這說明絕大多數的大學生入黨持積極向上、健康樂觀的態度,入黨動機屬于理想信念型。[4]32.33%的同學認為申請入黨以未來報考公務員崗位、基層就業崗位等。這部分的大學生出于自身利益角度,片面考慮將來工作和發展的需要,缺乏堅定的政治信仰,入黨動機屬于功利導向型。53.78%的同學受到身邊同學、家人的影響。這部分同學需辯證看待,一方面由于老師、家人以及身邊的黨員同學在日常工作學習生活中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收到他們實際行動的感召,入黨動機屬于被動影響型;另一方面在入黨問題上沒有保持獨立思考,過分依賴身邊人的意見,人云亦云,入黨動機屬于盲目從眾型。36.56%的同學認為申請入黨與其他獎項一樣,是一項榮譽,這部分的大學生入黨為了“面子”或者“不服輸”,需要對其進行正確的教育和引導,入黨動機屬于虛榮攀比型。
高校發展大學生黨員要把政治標準放在首位,確保黨員政治合格,維持大學生黨員隊伍先進性、純潔性。調查顯示,過半數的學生認為實際的發展標準有待提升,存在部分未全面發展的學生入黨的現象,對申請入黨人員考量的因素不夠全面、標準不嚴。在實際黨員發展工作中主要考慮學生的政治素質、學習成績和工作能力,而忽視了黨員表率、先鋒模范作用發揮等因素的重要作用,在發展流程中對入黨積極分子開展的教育有所欠缺,導致大學生黨員隊伍的質量未能達到預期。
調查顯示,對于部分學生黨員“入黨前拼命干,入黨后松一半”現象,44.71%的同學認為這是極個別的情況;39.88%的同學認為這是發展過程中把關不嚴所導致;71.3%的同學認為這種行為不可取,黨員應隨時保持先鋒模范作用。大部分的同學認為作為一名大學生黨員,在入黨前后都應堅定理想信念,踐行初心和使命,堅持為人民服務的理念,幫助群眾解決急難愁盼問題,充分發揚釘釘子精神,隨時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調查顯示72.21%的同學認為目前五邑僑鄉文化宣傳廣度不夠,了解的人不多;57.7%的同學認為文物建筑、僑鄉旅游資源的合理利用不足;46.64%的同學認為僑鄉文化信息交流平臺的建設不足;46.83%的同學認為五邑地區非遺文化缺乏傳承,保護意識淡薄。由此可見,由于當前文旅資源開發不充分,搭建的宣傳交流平臺不完善,對五邑地區非遺文化的傳承保護意識不足等原因,在如今網絡飛速發展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五邑僑鄉文化的實際應用研究較少,未能充分挖掘其中蘊含的德育資源。
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以“黨員教育”為主題進行高級檢索,總庫內容達2.3 萬,以“黨員理想信念教育”進行相關檢索,總庫內容為1078 項。運用文化資源進行黨員理想信念教育培養是重要的教育培養方式,往往能取得較好的效果,但目前的研究多數集中于研究紅色文化資源在黨員理想信念教育中的價值和應用上。[3]以“黨員理想信念教育”和“紅色文化”為主題檢索,共找到期刊論文66篇,幾乎沒有運用僑鄉文化對黨員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培養的相關研究,關于教育的研究成果亟待進一步發掘。[3]
根據調查,93.05%的同學有了解過一些五邑僑鄉文化的歷史及現狀、通過網絡、報紙及文獻資料、實地參觀等形式;僅有6.95%的同學表示完全不清楚或者不太清楚其內容。由此可知,絕大部分同學通過實地、網絡、報紙等方式對五邑僑鄉文化內容有所了解,但了解的程度仍停留在淺層,五邑僑鄉文化對黨員理想信念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有待進一步挖掘。96.38%的同學愿意主動了解五邑僑鄉文化的內容;94.86%的同學認為非常有必要或非常需要把五邑僑鄉文化融入黨員理想信念教育中。
廣東江門被譽為“中國第一僑鄉”,經過數百年的積累與沉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域性文化——五邑僑鄉文化,兼容開放的五邑僑鄉文化具有濃重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在當地孕育的革命英雄、愛國華僑、杰出科學家等眾多人物身上展現出愛國愛鄉精神、集體主義精神、扶貧助困精神、改革創新精神、艱苦奮斗精神和拼搏進取精神,至今仍然影響一代代的人。[3]五邑地區擁有開發和利用僑鄉文化資源的得天獨厚的優勢,這些獨特的精神傳統是對本地區黨員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動教材,是寶貴的德育資源,亟須充分有效利用,促進兩者的更好融合。
黨員理想信念教育需要與基本國情、地情相結合,當前的教育應著重引導黨員干部和廣大群眾通過學習中國近代史以及地區發展史,從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艱苦卓絕的斗爭實踐中感悟思想偉力,汲取奮進力量。除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外,黨員理想信念教育還要根據經濟和社會形勢發展變化,不斷豐富理想信念的內容體系,如五邑地區華僑捐資助學的家國情懷、五邑地區科學家獻身科學研究的探索創新等,引導廣大黨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以革命英烈的故事鼓舞人,以先進模范的事跡鞭策人,讓廣大黨員在思想信念上受洗禮,進一步提高干事創業的積極性,為地區發展注入活力源泉。
紅色文化是革命戰爭年代由中國共產黨人、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共同創造并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先進文化。近代以來,五邑地區涌現出許多耳熟能詳的紅色革命故事,無數的仁人志士和革命烈士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他們身上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革命精神構成了五邑僑鄉精神譜系,這些植根于五邑地區的紅色文化是廣大黨員厚植愛國主義最鮮活、生動的素材。
五邑地區鐘靈毓秀,人杰地靈,成就諸多彪炳史冊、流芳千古的人物,他們被深深地鐫刻于地名之中,激勵和感染著人們。如明代嶺南大儒陳白沙、清末維新運動政治家梁啟超、無產階級革命家周文雍、“紅色特工”龔昌榮、新寧鐵路的設計者和創始人陳宜禧、美洲華僑領袖司徒美堂、“東方畫壇巨擘”李鐵夫等一批哲學家、革命家、科學家、藝術家、外交家,他們在各自的舞臺演繹著精彩人生和傳奇故事。
與這些歷史名人相關的文化基地有陳白沙祠、梁啟超故居、周文雍陳鐵軍紀念館、龔昌榮故居、陳宜禧故居、司徒美堂故居等,此外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更是五邑華僑歷史文化的濃縮精華,館內藏品與珍貴的文字相片材料生動再現了華僑華人的生活軌跡、愛國情懷、高尚人格和革命先鋒精神。這些歷史名人事跡構成寶貴的德育資源,有助于引導廣大黨員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堅定理想信念,從而塑造高尚人格品行。
江門位于廣東省中南部,地處珠三角西部,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承東啟西的關鍵節點,腹地縱深廣闊,其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具有良好的發展條件。[2]伴隨著祖國日益強大的步伐,江門也走出了自己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從貧窮落后到富裕文明,從偏安閉塞到珠西樞紐,跨越七十載,鑄就了五邑僑鄉的輝煌。從江門近百年來的發展沿革來看,躍然紙上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史的縮影。五邑僑鄉的發展史為催人奮進,激勵人心,鼓勵五邑地區黨員干部把“回望過去”和“展望未來”結合起來,把促進江門高質量發展作為奮斗目標,永葆初心使命,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中實現人生價值,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貢獻聰明才智。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1]五邑地區有著燦爛輝煌的文學藝術史,藝術珍品數不勝數。文學方面有明代詩人陳白沙的《云潭記》、近代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美術方面有司徒喬的素描《三個老華工》、司徒綿的油畫《到金山》、東方畫壇巨擘李鐵夫的油畫《革命烈士蔡銳霆就義》等。
五邑作為著名的僑鄉,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具有獨特的民俗風情。曲藝方面有恩平木魚、大鰲咸水歌、開平賣雞調等;民間技藝方面有荷塘紗龍、泮村燈會、鶴山獅藝、禮樂龍舟、新會葵藝、新會魚燈、白沙茅龍筆等,這些文學民俗藝術資源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長河洗滌仍保持其獨特的韻味,也深受五邑地區人們的喜愛。在黨員理想信念教育中融入文化藝術的元素,增加黨員沉浸式的學習體會,提升其文化品位,同時創新黨員教育的開展形式,提高他們對五邑文化認同感,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更好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