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卓軍
中國科學院研究員

從另一個角度分析,正是獨角獸企業的集中狀況定義了當下的重點領域和行業。
社會發展呈現起起伏伏的態勢是非常自然的。由此,企業的發展和其影響到的經濟的發展也必然表現出起伏變化的特征。
尤其是對于(新)技術資源高度依賴的企業平臺來說,創建者和運營者會“不約而同”地有這樣的基本假設,一是辦這樣的平臺是能夠產生價值的,二是發展這類平臺所帶來的價值是能夠不斷增長的。否則,做“費力不討好”的事有悖于常識和常理。從另一個角度看,運營能夠持續帶來價值的平臺必然會對社會及經濟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這件事本身就是有價值有意義的。
現實中,并非所有創辦的企業都可以堅持到能進入真正會創造出價值的階段,進一步在這之后還能做到繼續保持強勁增長的態勢則更是彌足珍貴、不可多得了。實現這些追求具有難度是可想而知的,但也不是可遇不可求,因為畢竟存在著無法否認的大量事實:一些成功有為的標桿企業已然矗立著。
在創新創業的過程中,獨角獸企業被視為新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風向標,它們主要在高科技領域、互聯網領域表現活躍。這個概念是風險投資人艾琳·李(Aileen Lee)女士在2013年引入的。她當時的想法是使用一個詞匯來界定科技類企業的贏家和輸家,尤其要對那些用時不長,比如在10年之內就能實現10億美元估值的尚未上市的企業貼上一個恰當的標簽。獨角獸這個詞進入了她的視線后,她感覺不錯,挺有趣而且之前從來沒有被用過,用它來描述成為贏家中的贏家這類企業非常合適。這個選擇之效果非常神奇,一經提出,幾周內“獨角獸”一詞就成了硅谷的一個常用術語。比較有意思的是,盡管艾琳·李入選了“2020年福布斯全球最佳創投人榜”,成為投資界炙手可熱且有建樹的人物,可她卻并沒有把獨角獸企業作為主要的投資對象來考慮,因為她的投資平臺把錨定對企業進行種子期投資作為一種原則和戰略選擇。
不管怎么說,根據胡潤研究院不久前發布的《2023年全球獨角獸企業指數》報告,我們的確能夠從中獲取很多有價值的信息。應了那句話,股市再牛也有賠本的主,股市再熊也有賺錢的戶。了解和分析關于獨角獸的信息,對投資者關注什么樣的行業、創業者選擇什么樣的項目、管理者重視什么樣的規則和政策方向、研發者追蹤什么樣的概念等都是有益的。
目前全球的獨角獸企業共有1361家,分布在48個國家,271個城市。其中“屬于”美國的企業約占二分之一,“屬于”中國的企業約占四分之一,剩余的四分之一分屬在其他國家和地區。
受到人為規定的獨角獸內涵的影響,每一年停留在獨角獸名單里的企業總會有出和進的變化,比如2022年誕生了508家新的獨角獸企業,退出的獨角獸企業有205家,其中133家因價值跌過10億美元以下而“降級”退出,另有72家則是“升級”退出,它們中的57家實現了上市,另外15家則被成功并購。
獨角獸企業的稀缺性令人印象極為深刻。假設現有的1300多家獨角獸企業都是美國的,那么美國的獨角獸企業占全美企業總數的比例也還不足2萬分之一。這些堪稱佼佼者的全球獨角獸企業,其總價值達4.3萬億美元,超過了全球第四大經濟體德國的GDP,所以一定程度上說獨角獸企業是標桿是風向標并不為過。
盡管獨角獸企業總體上為數不多,但重要的行業都有所覆蓋,或者從另一個角度分析,正是獨角獸企業的集中狀況定義了當下的重點領域和行業。依據獨角獸企業數目從多到少“排序”,當前十個最有吸引力的行業是金融科技、軟件服務、電子商務、人工智能、健康科技、網絡安全、區塊鏈、企業服務、生物科技、物流。其中,所屬行業中獨角獸企業總價值估值最高的五個行業依次是金融科技、軟件服務、電子商務、區塊鏈和網絡安全。而總體上估值前10位的獨角獸企業中,有5家來自中國,3家來自美國,英國1家,阿聯酋1家。與新冠疫情前的情況相比,除1家估值出現回落外,其余9家估值都有很大幅度的增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