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路丹丹
為進一步發揮職業院校在文化傳承、社會服務、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國際交流與合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筆者以貴州職業教育助力鄉村振興為背景,充分利用貴州財經職業學院的教育資源優勢,挖掘貴州職業院校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領域的行為措施,以期對其他職業院校在鄉村振興領域有所作為提供參考。
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要求“支持舉辦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培養高素質鄉村振興人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注重學習科學技術,用知識托起鄉村振興”。一系列政策精神及法律法規對職業教育、對鄉村振興提供重要的引導,為鄉村振興培養基層人才提供了強大的支持力量。
在鄉村振興國家戰略的實施前提下,職業教育可以進一步拓展發展空間,比如:職業院校根據鄉村實際情況和發展需要,適當調整專業布局,在做好理論課教授的同時,深化教學改革,加強實踐課程、鄉村服務等第二課堂的開展,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滿足鄉村振興人才需求;為脫貧地區的農民、工人、企業等提供免費課程和技能培訓,培養“知理論、懂技術、能實踐”的新型職業個人與團體;在脫貧地區招生,不僅招收考試失利的學生,還招收下崗工人、農民、退伍軍人等一系列具有求學意愿的人群,擴大生源范圍,提高生源質量等。
雖然國家一直關注“三農”領域,農業、農村、農民也都有發展,但城鄉二元結構依然存在,在城鄉差距仍然很大且相對嚴峻、鄉村就業環境較差且基礎設施不健全、政策扶持力度較低且難以實施的前提下,學生普遍認為鄉村收入低,收入渠道窄,發展前景差,回鄉發展的“誘惑”不大。
復雜性是鄉村振興工作的一大特點,包括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及銷售、基礎設施、基層醫療、文化旅游等諸多領域,急需在產業發展、電商銷售、鄉村領導、基礎教育等多方面培育大量的優質鄉村人才,這就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提出了更為復雜、更為系統的要求。實際上不少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同質化嚴重,在農業及鄉村振興建設方面開設的專業不足,致使學校建設及發展不能融入服務鄉村振興戰略中,難以對接基層經濟社會。
2022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鼓勵更多應屆高中畢業生和退役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等報考”。招生人數增加,畢業生人數也連年攀升,畢業生普遍存在著就業壓力大的焦慮及困境。雖然職業院校一部分學生來自農村地區,但畢業生返回家鄉、建設家鄉、回鄉發展的意愿和比例都比較低,留在城鎮工作的比例很高,同學們對返鄉服務的政策還不甚了解。
政府牽頭建立一個由政府、學校、鄉村三方參與的聯盟平臺,可包含專業設置、招生情況、培養方向、就業選擇等內容,在此基礎上實現政策、資金、項目的有效銜接,實現學校和鄉村之間的有效融合。建立健全職業院校服務鄉村振興體系,派駐教職工下基層、駐鄉村,切實彰顯政治責任和使命擔當。
政府和鄉村提出發展需求及發展前景,學校根據鄉村產業的需要適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進一步加強產教融合,使育人更有針對性與時效性。同時學校要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引進技術人員和領域專家,以客座教授或兼職教師的身份到校授課,并參與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與課程建設,力爭打造職業教育與鄉村振興的利益共同體。
出臺鼓勵政策和優惠政策,對回鄉工作的畢業生加大嘉獎力度,引導媒體進行宣傳報道,營造回鄉就業、服務家鄉的創業就業氛圍,促進人才聚集和流動,提升回鄉建設學生的榮譽感、成就感、幸福感和歸屬感。
學院成立了由學院黨委書記和院長鄧川為雙組長,副院長為副組長,各基層黨支部,系、部、科、室主要負責人,駐村第一書記(工作隊員)為成員的駐村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統籌指導、安排協調學院鄉村振興駐村各項工作和具體事宜。學院黨委把鄉村振興作為一項重要政治任務,多次開展幫扶工作專題研究,深入幫扶地點調研,指定專人對接負責,確保政策學習貫徹到位、組織領導到位、服務保障到位、工作落實到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鄉村振興作為培養鍛煉干部的廣闊舞臺”。2021年5月以來,在省財政廳黨組的堅強領導下,學院委派三位老師分別到安塘村、東山村和水維村駐村。三位同志雖然駐地不同,但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同年11月,學院收到水維村送來的錦旗;2022年4月,中和鎮安塘村第一書記任老師還被省總工會授予“貴州省五一勞動獎章”獎章。
學院各級黨政領導、全體黨員干部全面落實開展“雙聯雙促”幫扶工作,常態化對三都水族自治縣中和鎮各村寨(戶)開展“雙聯雙促”長效化結對幫扶,幫扶項目涉及地方黨組織建設、基礎設施建設、政策協調融通、物資捐助捐贈和資金慰問等,充分發揮“黨建+”作用效能,切實幫助解決群眾最迫切、最關心的問題,發揮基層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學院與駐地因地制宜探索產業發展路徑,著力在發展民族產業上下功夫。為深入推進學院參與水族馬尾繡技藝傳承保護工作,學院組織教師團隊成立項目組,圍繞馬尾繡技藝的傳承創新編制工作方案,將水維村水族文化保護基地作為學院開展馬尾繡非遺文化創新的實踐教學基地,這也是水維村與高校合作共建的第一個實踐教學基地。
新《職業教育法》要求,“實施職業教育應當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授科學文化與專業知識”。鄉村振興不能忽略鄉村文化振興,鄉村文化建設也是學院積極搭建鄉村振興服務平臺、推動農業農村文明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要。為開展文化惠民,圖書館根據我院在貴州三都縣三個幫扶村文化建設的需要,精選出了價值2萬余元的各類圖書共400多冊,分別打包捐贈給三個村,幫助三個村的鄉村文化站建設和校園閱覽室建設。
“鄉村振興中,人才振興是關鍵”。學院開設鄉村振興班,招收了來自威寧、納雍、織金等23個縣的110名學生(包括10名村干部)。擬定《2021級鄉村振興班人才培養方案》,進一步科學嚴謹地明確了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班級開設的課程名稱、課時安排、課程標準和課程內容。課程內容涉及政策解讀、村級財務管理、鄉村治理、鄉風文明建設等十個方面的內容,切實培育熟知政策、把握方向、掌握技能、跨專業融合發展的鄉村振興人才。
學院針對鄉村振興班的學生在求職就業等方面存在的先天不足,精心組織開展“2022宏志助航”就業能力培訓,幫助其增強信心,提高綜合素質和就業能力,為建設家鄉、助力鄉村振興打好基礎。定期舉辦就業創業指導培訓,為學生服務鄉村振興提升動力。通過舉辦創新創業大賽,孵化鄉村振興班學生企業,激發學生創新創業意識,提升創新創業能力,為學生回鄉創業就業奠定基礎。
積極引導學生參與“三下鄉”“返家鄉”“大學生社區實踐”“揚帆計劃”等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各專業服務隊赴基層一線開展社會實踐和宣講調研。學生利用假期實踐不斷加深對鄉村的認知,在實踐中錘煉品格、強化精神、學以致用,達到服務社會、回報社會的目的,為畢業返鄉工作不斷積累經驗。
貴州財經職業學院充分發揮黔匠工坊基地和電子商務專業的特點及作用,帶隊老師率學生赴安順市鎮寧自治縣江龍鎮,圍繞電商助力黔貨出山開展志愿服務。以浪風關的古樹綠茶、古樹紅茶為例,同學們重點就600年的古樹茶葉品質特色及口感風味進行了講解,直播時長2小時,累計觀看1800人次,點贊3萬余次。
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提高脫貧戶子女學歷水平及就業技能,培育鄉村振興所需的各類人才,學院針對三都縣易地搬遷移民、小微企業、家庭農場主、基層財務管理人員等四類重點對象,成立專項工作組,發揮校政行企多方資源優勢,對四類群眾有針對性地開展技能提升、學歷提升和就業成長提升工作,幫助他們實現就地就業。
按照《關于印發〈貴陽貴安關于探索推進村集體經濟“1+1”發展方式的指導意見〉的通知》文件精神,結合清鎮市“校地黨建聯動、共謀鄉村振興”助力村集體經濟發展座談會議要求,學院參與所在屬地清鎮市“校地黨建聯動,共謀鄉村振興”助力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座談會,選派12名骨干教師參與到10個村級單位開展幫扶活動,在黨建共建、人才培養、產業發展、文化服務等方面開展廣泛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