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悅 魯國新
(吉林財經大學,吉林長春 130117)
農業作為經濟基礎的支柱性產業,不僅是經濟全面發展的定盤星,還是關系著國計民生的大事。目前,中國正處在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重要時期。灌溉水資源緊缺、人工成本增加、土地肥力減退等問題日益顯露,傳統要素投入的作用正在減退,過去粗放的耕種方式難乎為繼。相比之下,目前第一產業投入要素緊缺,生產領域資本投入水平有限,增加資本投入成為發展第一產業經濟增長的最優路徑。為此,加快引導金融資本投入第一產業已經成為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迫切要求。
吉林省發展金融有利于解決農村地區融資難的問題,更是實現農村地區脫貧攻堅的重要手段。近幾年,隨著農業現代化的深入改革,資金不足成為阻礙第一產業壯大的關鍵因素,借貸利率上升、準入門檻限制等政策性問題加劇了融資的困難。2016年社科院在《“三農”互聯網金融藍皮書》中指出我國“三農”資本缺口達到3.02億元,說明我國仍要大力發展農村金融,建立適合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金融體系。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強調要將金融的重心放在農村地區,這有利于農村第一產業發展,打通金融與三農之間的各種壁壘。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中也提出加快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擴大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
但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第一產業的金融排斥問題比較嚴重,大量的資金流出農村地區未投入到農業領域,許多農戶貸款的目的不是擴大農業經營性生產,而是為了滿足自身生活的需要,如貸款買房、教育費用、醫療花銷等非生產性領域,這直接影響了資本的增值能力,也降低了投資農業領域的效果。隨著農業現代化的改革不斷深入,金融發展水平確有提高,但獲益對象主要是新型經營農戶,個體的融資困境仍未得到有效改善。另有一些文獻關注到金融發展對第一產業增長的作用,閆穎斕研究發現河南省農村金融規模對農業產業發展有正向的促進作用,而金融發展效率對農業經濟增長有著負的抑制作用,現有的農村金融效率水平較低。張啟文、任希文認為使用農業保險、期權和其他金融產品等對于農業經營風險有很好的控制效果,因此要鼓勵和引導更多金融服務參與我國第一產業的建設。曾小艷、祁華清認為數字金融發展整體上對農業產出水平有明顯提升的作用。潘宗玲研究發現農村金融機構不僅拓寬了農業領域的融資渠道,更推動了農業全方位發展,促使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吉林省作為重要的農業大省,更應注重農村金融在第一產業中發揮的作用,考慮到縣域經濟的發展對農業現代化和第一產業增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所以文章基于縣域視角,選擇吉林省39個縣2010-2020年的面板數據,研究金融發展對縣域第一產業增長的影響,并進一步研究金融發展規模、效率對第一產業增長的關聯性,也為金融發展推動第一產業增長提供參考價值。
考慮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選取2010年—2020年吉林省39個縣(市)縣域地區的面板數據進行分析。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數據來源于《中國縣域統計年鑒》、《中國農村統計年鑒》、《吉林省統計年鑒》和吉林省各縣域統計公報;金融支持的數據來源于《中國金融年鑒》、《中國保險年鑒》;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人力資本、財政支農的數據均來自于吉林省統計局、《吉林省統計年鑒》。
在指標方面選取吉林省第一產業增加值/地區生產總值作為第一產業發展的指標,選取吉林省存貸款總額/地區生產總值、金融機構貸存比分別代表農村金融發展規模、農村金融發展效率。因為變量存貸款總額/地區生產總值、金融機構貸存比與第一產業增加值/地區生產總值之間存在交互的影響,所以這里的分析用面板var進行分析,同時為消除異方差的影響,對數據取對數處理。
構建的var模型如下所示;

表1 最優滯后階數
分別對面板var模型進行滯后一階、滯后二階與滯后三階進行回歸,根據MBIC、MAIC、MQIC最小的原則,選擇滯后一階進行p-var回歸分析。

表2 回歸結果分析
本文選取的是吉林省2010-2020年的面板數據,如圖1所示。時間跨度較短,同時涉及39個縣域,截面個數很多,所以可以視為平穩數據。并且對模型進行單位根檢驗也可以看出,每一個變量的特征根都分布在單位圓內,所以本模型數據滿足穩定性條件。

圖1 單位根檢驗
對本文所有變量進行格蘭杰因果檢驗,結果均互為格蘭杰原因,即農村金融發展規模與金融發展效率是引起第一產業產值增加的原因,同時金融發展規模與金融發展效率之間也互為影響關系,第一產業產值增加也會引起金融發展規模與金融發展效率的變動。本文所選變量間大多存在著因果關系,所以可以進一步進行相關分析。
從表2可以看出,當第一產業增加值作為被解釋變量的時候,農村金融發展規模負向作用于第一產業增加值,農村金融發展效率正向作用于第一產業增加值,同時第一產業的增加值與其滯后一階是正相關的。當農村金融發展規模作為被解釋變量的時候,農村金融發展效率正向作用于農村金融發展規模,同時第一產業的產值增加也會促進農村金融發展規模。當農村金融發展效率作為被解釋變量的時候,滯后一階的農村金融發展效率負向作用于當期,同時農村金融的發展規模也會正向促進農村金融發展效率。
為了更好地對單個變量的參數估計值進行解釋,本文引入了脈沖響應函數。該函數以Cholesky分解為基礎,對模型的誤差項進行了正交化處理,并利用GMM 估計和MC模擬得出脈沖響應函數的置信區間。具體結果如圖2所示,其中橫軸為響應期,縱軸為響應的強度,中間實線為脈沖的估計線,兩側的實線為脈沖區間。圖中左側變量為沖擊變量,而右側變量為響應變量。

圖2 脈沖響應分析
圖中第一列的響應變量是金融發展效率,在金融發展規模最為沖擊變量的時候,在第0期開始逐漸上升存在正向的反應,之后逐漸下降,后續又出現了一個小幅度的波動,最后在第五期的時候趨于平穩。
圖中第二列的響應變量是金融發展規模,在金融發展效率作為沖擊變量的時候,其反應是與其作為沖擊變量的時候相反的。同時可以分析出第一產業的產值增加對金融發展規模的沖擊作用,在第0期開始第一產業的產值增加對金融規模的沖擊是正向的,在第二期開始逐漸下降,直到第五期趨于平穩。
圖中第三列的響應變量是第一產業的產值變動,對金融發展效率沖擊的反應在第0期開始逐漸上升,達到最高峰的時候逐漸下降,直到第五期開始趨0,二者之間的關系在10期內呈現出先上升后下降的總體特征。之后第一產業的產值變動對金融發展規模的反應在第0期開始是逐漸下降的,之后到達最低點的時候開始逐漸上升,之后逐漸在第五期趨于0,二者之間的關系在10期內呈現出先下降或上升的特點。
在脈沖分析的基礎上,本文又使用方差分解法進一步分析了各個變量對沖擊響應的貢獻度,分解期間為0-10期。首先是對第一產業產值增加的方差分解,在0-10期內,第一產業本身的方差影響對其影響最大,其次是金融發展效率,最后是金融發展規模,同時在這10期內三個變量作用的程度基本穩定。通過對金融發展規模的方差分解,我們可以知道在10期內,金融發展效率是對其作用最大的變量且逐漸增加,之后是金融發展規模本身的影響,最后是第一產業增加值的影響,并且三者的作用也是穩定的。最后是對金融發展效率的方差分解,首先是第一產業的影響,第一產業增加值在第一期的影響是比其他期更大的,而后逐期呈遞減態勢。但是金融發展規模對于金融發展效率的影響是在第一期開始逐漸增加的,對于金融發展效率本身來講,其從第一期開始是逐年遞減的,同時遞減速度較快。
新時代,“三農”工作的重心逐漸移向農業現代化,農村金融發展在實施現代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農村金融事業的發展,不僅關系到我國第一產業的經濟增長,更關系到農村每一位農戶的切身利益。因此,本文從農村金融發展的視角出發,選取2010-2020年縣域面板數據構建var回歸模型,檢驗了金融發展對縣域第一產業增長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其一,金融發展效率顯著促進了第一產業增長。金融發展效率的提高擴大了縣域農村金融的服務范圍,滿足了不同縣域人們的資金需求,提高了農村金融體系的現代化程度,從而有利于資本從城市流向農村,提高第一產業的經濟發展。其二,金融發展效率的提高,有利于資本要素替代勞動等要素投入,對經濟發達縣域的第一產業增長作用更加顯著,緩解人力成本昂貴的壓力,引導金融資源流向“三農”等經濟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在加速資金流通、支持經濟發展和促進第一產業增長等方面作用顯著。其三,金融發展規模當下負向作用于第一產業的發展,說明吉林省縣域目前金融規模水平仍有較大的上升空間,對農業經濟的發展未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所以,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吉林省資金的配置量比,更好地發揮金融的作用。
根據以上結論,本文提出如下對策建議:第一,充分體現金融對第一產業增長的作用優勢。在縣域層面,金融效率能有效推動第一產業增長,為此應大力提升金融效率,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促使金融和農業融合,延伸金融在農業中的廣度和深度,探究符合第一產業發展的金融發展模式。第二,合理借助金融發展對第一產業的正向影響,促進城鄉之間要素的流通。金融可以利用資本替代人力勞動、原始耕種等方式,因此受限的縣域要加快步伐完善第一產業改革,借助金融的力量,提升要素的利用效率,建設農業現代化和促進第一產業增長。第三,要改善當下金融的發展規模,有效支撐第一產業增長。要簡化貸款的繁瑣手續,增強創新服務意識,提高儲蓄投資的利用率;政府發揮宏觀調控功能,對農村金融領域的資金進行監管,減緩資金外流的現象,對資源進行合理規劃。積極研發適合農業的金融產品,提供便捷、有效的資金支持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