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質平是李叔同的弟子,他在日本留學時,經濟難以為繼。李叔同知道后,十分認真地給劉質平寫了一封信。在這封信中,李叔同詳細列舉了自己的經濟收入,然后又一一向劉質平道出了收支的款項明細:“現每月收入薪水105元,出款:上海家用40元,天津家用25元,自己食物10元,零用5元,應酬費買物添衣費5元。如此正確計算,嚴守之數,不再多費,每月可余20元,此20元即可作君學費用。”他還在信中明確表示:“是饋贈不是借貸,不必償還?!?/p>
后來,李叔同出家做了和尚。其塵緣之心既然斷絕,完全可以不必再理會弟子劉質平的求學問題。但是,李叔同臨出家時,依然為劉質平準備了一大筆錢,供劉質平讀書直到畢業。這筆錢未湊齊的時候,李叔同給劉質平寫信說:“此款倘可借到,余再入山;如不能借到,余仍就職,至君畢業時止。”意思是說,若能為劉質平準備好求學所用的錢,李叔同先不出家,繼續工作掙錢,供劉質平完成學業后再出家。
李叔同如此愛護弟子,真的超越世俗。劉質平后來在音樂方面的造詣相當高,這和他的恩師李叔同的真心愛護是分不開的。李叔同和劉質平“名雖師生,情同父子”,劉質平也用一生來默默回報老師。后來恩師病重,劉質平一直守候病榻前,直至恩師圓寂。(摘自《演講與口才》黃政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