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全國各地博物館迎來游客高峰。為了更好地參觀游覽博物館,深入了解文物展品背后的歷史故事,不少游客選擇花錢購買講解服務,其中,非館方講解引來吐槽不斷。
正規講解資源有限,致非館方服務出現
暑期過半,北京市民陳先生已經帶著孩子去了多地旅游,每到一個地方,當地博物館都是他們的首要游覽目的地。陳先生希望孩子增長見識,但因為他和妻子都不是專業人士,“所以我們通常會選擇購買博物館講解服務。”
游覽過程中,陳先生發現,大部分博物館都會免費分發展館或展品講解手冊,如果需要人工或語音講解服務,則要靠“搶”。暑期博物館熱度飆升,官方講解員都已被約完,講解器也被租賃一空。
記者調查發現,大多數博物館為游客提供講解服務項目,有公益和收費兩大類。以國家博物館官網公布的收費講解項目為例,2小時的“古代中國”基本陳列展,精品講解團收費標準是每人每小時100元,每團觀眾上限15人。
除博物館提供的官方講解服務外,近兩年,以博物館講解為經營業務的民間文化傳播機構大量涌現,各種五花八門的講解團穿梭在各大博物館,還出現了不少以“導游”身份“接單”的個人講解員。
虛假宣傳招攬游客,喧嘩占位影響秩序
在國家一級博物館從事多年講解工作的吳冰(化名)告訴記者,為獲取商機,有的非館方講解或研學機構使用虛假內容為其宣傳造勢,誤導家長、學生及其他參觀游客,如未經授權使用博物館官方標志作為宣傳材料。“具體做法可能是盜用博物館講解員的照片,或者在未經館方允許的情況下,在其講解介紹中貼上博物館館方講解的標志,誤導觀眾。我曾遇到過好幾次,觀眾到展廳和我們說預約了館方講解,但其實是從第三方平臺預約的非館方講解。”
此外,受訪的業內人士認為,大量的不規范非館方講解還會擾亂正常的博物館參觀秩序,影響大部分觀眾的觀展體驗。因為非館方講解團體往往自帶擴音器,不時大聲講解或指引游客,還會較長時間占用重要展品通道,易導致展廳擁堵。
“有的非館方講解員還勾結‘黃牛,造成一些觀眾預約不到博物館門票,從而造成一種惡性循環的不良業態,只有訂了他們的講解,才可以快速得到博物館原本免費的門票。”吳冰說。
講解質量參差不齊,大量夾雜野史秘聞
記者調查發現,幾乎所有非館方講解服務提供方都會再三保證服務質量,甚至宣稱“比官方更詳盡”“不聽講解等于白來”。事實上,由于目前行業缺乏準入標準,講解人員魚龍混雜,講解水平更是參差不齊。
此前就有媒體報道,各大博物館中民間講解員不少,他們為研學團和旅行團服務,講解漏洞百出:首都博物館一個研學團領隊把“錯金波斯文索耳鬲(lì)爐”讀成了“隔爐”。故宮博物院內一些直播自媒體為了流量刻意講段子,大談秘聞、野史。
類似的問題,此次受訪的多位在國家一級博物館從事講解工作的業內人士表示經常看到:有館外講解員偷換考古和盜墓的概念,甚至直言“考古和盜墓都是一樣的”;還有“曬寶式”講解,一味強調“這個文物多少錢”“同款拍賣賣了多少錢”,給無價的歷史文物貼上價格標簽,完全忽視了文物的歷史、藝術和文化三重價值。
完善官方講解服務,構建多元專業團隊
“博物館如何更好滿足大家的觀展需求,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命題。”來自河南鄭州的博物館愛好者李霞覺得,雖然非館方講解存在不少問題,但其中也不乏講解高手,能否讓其規范的參與講解?畢竟讓博物館和公眾實現“雙向奔赴”,才能最大程度發揮博物館的教育功能。
作為專業的博物館講解人員,吳冰等人則建議擴大隊伍,構建多元講解服務團隊。“為保證服務的量與質,建議進一步擴充志愿者隊伍并加強培訓,緩解講解力量不足的現狀,通過更多、更優、更專業的講解服務,實現正本清源。”
(摘自《法治日報》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