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飛飛 時艷艷 許俊芳 龔秀云 潘艷婷 郭 煒
哀傷反應是指個體在面對喪失親人時出現的內在生理、心理反應,可表現為悲傷、絕望、恐慌、抑郁、呼吸困難,甚至自殺等行為[1]。喪失子女的父母重度抑郁發生率為10%~30%,焦慮障礙發生率達22%,且高達79.2%失去年幼孩子的父母希望自己死去[2]。因此,醫務工作者應采取有效干預措施,幫助喪子父母避免自殺行為的發生,盡快走出哀傷、抑郁情緒,以積極心態面對以后的人生。敘事護理是指護理人員傾聽、吸收患者的故事,幫助其故事意義外化、重構,進而達到療愈患者的心理護理模式[3]。我院收治的骨盆骨折術后患者1例在康復治療期間收到喪子信息,之后出現睡眠障礙、嚴重抑郁、拒絕進食等哀傷反應,通過給予積極治療與敘事護理,順利出院。
患者女,39歲,2021年9月18日因“髖部、左足腫痛、活動受限7天”入院?;颊卟簧靼l生車禍,當時即感髖部、左足劇烈疼痛,呈持續性鈍痛,繼而腫脹,傷后急被家人送至當地醫院,X線片示兩側恥骨上下支骨折及L4、L5左側橫突、盆腔會陰部軟組織挫傷,局部血腫形成,左足跟骨、舟骨粉碎性骨折,急診行經導管栓塞術聯合骨盆外固定支架固定術,術后給予重點監護?;颊卟∏榉€定后轉至我院創傷骨科,急診擬“多發性骨盆骨折、左足骨折、會陰裂傷”收住入院。9月21日,患者雙下肢血管B超示左側腘、脛后靜脈血栓形成。9月22日在局部麻醉下行下腔靜脈濾器植入術。9月23日,患者在全麻下行骨盆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左跟骨骨折內固定術。10月7日,患者病情穩定,雙側髖部及左下肢術區敷料包扎,予會陰撕裂傷口拆線后轉入康復病區進行康復鍛煉。10月8日,患者在局部麻醉下行左下腔靜脈濾器植入術,并繼續抗血栓治療與護理。10月9日,血管B超示雙下肢靜脈血流通暢。患者下肢肌力減退為3級,雙側髖關節被動運動角度20°,主動運動角度0°,雙側膝關節被動運動角度40°,左足踝關節背伸、跖屈均為0°。遵醫囑予關節松動訓練、等速肌力訓練,患者配合良好。
10月12 日,家屬告知患者其兒子離世的消息?;颊咄蝗怀霈F面色蒼白、呼吸急促、呼喚不應、拒絕配合康復鍛煉等哀傷反應。立即匯報主管醫師,遵醫囑予吸氧,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家屬陪伴,避免意外。經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分別為72分(重度焦慮)、73分(重度抑郁);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為15分,提示睡眠障礙。護士與患者深度溝通,通過敘事護理,傾聽患者敘事,幫助其進行外化、解構、改寫,使患者走出悲傷,積極面對失去孩子的生活。
10月15 日,患者配合進行康復鍛煉。10月16日,患者SAS、SDS評分分別為44、41分,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為6分,均屬正常范圍,未發生自殺行為。11月15日,患者由低半臥位改為45°半臥位,雙側髖關節被動、主動運動角度均為45°;雙側膝關節被動運動角度100°,主動運動角度80°;左踝關節被動背伸7°、跖屈20°,主動背伸5°、跖屈15°;雙下肢肌力4級。12月2日,患者精神好,術區傷口已痊愈,雙側髖關節被動運動120°,主動運動90°;雙側膝關節被動、主動運動角度均為120°;左踝關節被動23°、跖屈35°,主動背伸20°、跖屈30°?;颊咴谥衅鬏o助下行走20米,遵醫囑予出院。
患者是一名公司職員,夫妻二人育有一7歲兒子,一家三口騎電瓶車不慎與卡車相撞。兒子當場死亡,夫妻二人被急救車送至醫院救治,手術成功,目前處于康復治療階段。而患者并不知曉孩子已去世,但殯儀館要求父母簽字,家屬便向患者告知孩子離世的消息?;颊邿o法接受失去孩子的現實,并有輕生念頭。針對患者悲觀、無望心理,護士安慰家屬,囑收起水果刀、細長物品,24小時陪護,密切觀察患者舉動;通過對患者的故事傾聽、吸收,用敘事護理步驟使問題外化,采用個性化、系統化的心理干預。
2.1 外化 外化是引導患者敘事,使其訴說內心想法,并對想法進行命名,將問題與患者分開?;颊咂脚P,拒絕說話,面色蒼白,雙眼目光直視前方。護士:“我們能理解您現在的心情,但是,我們在您旁邊,您哭出來吧,哭出來人會舒服些,沒事,我們陪著您?!痹谧o士引導下,患者用力大哭持續約5分鐘。隨后護士握住患者手示意其回答問題:“您不吃不喝,營養跟不上,不利于康復。”患者:“孩子沒了,我也不要活了,吃喝有什么用?”護士:“孩子是沒了,但是您還有老公,還有父母、公婆呀,他們都需要您?!被颊哐蹨I再次流出:“我只要兒子,他們我都不要?!弊o士:“那您給自己現在的狀態取個名字嗎?”患者:“沒意義?!弊o士:“沒意義給您帶來什么影響呢?”患者(抽噎):“我只有一個孩子,現在他走了,我活著還有什么意義?”通過與患者深度溝通,護士知曉患者的狀態命名為“沒意義”。
2.2 解構 解構是對患者敘述事件進行解構分析,深度挖掘故事的來龍去脈,探索其背后的社會文化。護士(幫患者擦眼淚):“我們能理解您思念孩子的心情,但是您還是要繼續好好活著,因為您能夠通過手機查看之前拍過的照片、家里的相冊回憶曾經在一起的快樂時光,感覺孩子就在身邊,況且您還年輕,可以再給兒子生個弟弟或妹妹,來代替他陪伴您?!被颊撸云届o):“我不要生了,我都傷成這樣了,也快40歲了,不能生了。”護士:“您還不到40歲,這么年輕呢,從現在開始,好好配合吃飯、調理營養,按照指導進行康復鍛煉,快點恢復,身體好了,就能再生個二寶啦?!被颊呷粲兴?,但是肯定護士的建議愿意吃飯:“謝謝護士,我會吃東西?!弊o士:“希望您盡快把那個‘沒意義’趕走,你不再抑郁、焦慮了,您就能睡著覺了,身體會恢復得更快,您就能回去看孩子了,況且您已經歷了多次手術,為疾病恢復也付出了很多努力,那么困難您都挺過來了,說明您是很勇敢的,您孩子看到也在為您加油呢?!被颊呙嫔D為略紅潤狀態,精神略微放松,未再提不想活的想法。護士指導患者通過看新聞、故事、電視劇等方式轉移對孩子的思念,情緒痛苦時請及時呼叫,護士會盡快來病床前陪伴。
2.3 改寫 改寫是陪伴患者在例外事件的探索過程中,形成新的、積極的自我認同,并繪制行動藍圖和意義藍圖,產生新的行動計劃。此后3天,患者每日1~2次呼叫,護士均陪伴并安慰、鼓勵,將其從悲哭情緒撫慰至穩定狀態,飲食量逐漸達到正常水平。10月15日晨間交班時,護士:“早上好,晚上睡得怎么樣?”患者:“睡著了。”護士:“早飯吃了嗎?”患者:“吃了,我頭有點暈,醫生說是因為我有點貧血,讓吃些補血的藥?!弊o士:“您的血紅蛋白是有些偏低,您需要每天吃3個雞蛋,既便宜又營養?!被颊撸骸拔也幌矚g吃白煮蛋?!弊o士:“雞蛋營養豐富,您不喜歡吃,您可以把它當藥吃,總比藥好吃呢。”患者:“你說得對,是比藥好吃?!弊o士:“營養科也有營養粉,可以讓醫生開一些,每天喝兩次,也能補血,您屬于高危壓力性損傷,補充營養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項預防損傷措施呢?!被颊撸骸昂玫模犠o士的。”護士:“明天我會檢查您有沒有完成任務哦?!被颊撸ㄎ⑿Γ骸昂醚?。”患者丈夫與其同住一病室,丈夫表示愿意作為監督人與見證人,每日督促她補充營養、配合康復鍛煉、定時更換臥位,按時入睡。10月16日晨交班,護士:“您完成昨天我交給您的任務了?現在那個‘沒意義’走了嗎?”患者:“護士我完成了你布置的任務,那個它離開我了,我要趕快恢復,趕緊回家!”
與失去父母或喪偶的成年人相較,喪子的成人具有更強烈、更持久的哀傷反應[4]。創傷患者遭受軀體障礙、疼痛、生活不能自理的情況下承受喪子之痛,更易罹患精神障礙,甚至想要結束生命。因此,本研究采用敘事護理,通過與患者敘事,了解患者故事,進行外化、解構,而后為患者描繪藍圖,憧憬希望的未來,以療愈患者悲傷、抑郁、焦慮等負性情緒,恢復睡眠指數,進而指導患者加強營養,配合康復鍛煉,避免住院期間發生意外,最終促進患者快速康復,回歸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