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如玉(安徽省美術館)
版畫家鄭震

鄭震(1922—2013),著名美術家、教育家、新徽派版畫的主要創始人,中國版畫家協會“魯迅版畫獎”和安徽省美協“功勞杯獎”獲得者。曾任安徽師范大學藝術系教授、主任,安徽省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著有《版畫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法》,主編《全國高等師范院校美術專業水彩畫教材》。
分析鄭震版畫創作藝術特征及主要成因,需要對與鄭震走上藝術道路有密切關系的個人經歷加以了解,然后再通過對其不同時期藝術特征的分析去反觀他的藝術生涯,從中提煉出主要影響因素,這是本文的主要思路。
本部分主要從求學經歷、工作調動、人際交往等方面對鄭震的個人經歷有側重地進行了梳理,主要角度為對鄭震藝術生涯有重要意義的人和事,以期能對其藝術經歷進行整體了解,為下一部分中對其藝術特征的分析提供參照。
1921年11月鄭震出生于合肥,原名鄭世勛。他四五歲時開始讀私塾,勤奮好學,能熟讀背誦《論語》《孟子》《龍文鞭影》等古典文學著作。
1929年鄭震隨父遷居郎溪,就讀于郎溪小學,小學畢業后遷居蕪湖,后考入廣益中學。在廣益中學讀書期間,他在圖書館內閱讀了大量古典文學作品,并遇到了他從事美術事業的啟蒙師長黃敬凱。黃老師發現鄭震在繪畫上的天賦,對他進行了熱情的鼓勵和教導,對鄭震走上美術道路發揮了重要作用。
1937年,鄭震初中畢業,同年抗日戰爭爆發,其學業被迫中止,后隨父親回合肥避難,開始了自學生涯。在此期間,鄭震受日本留學歸來的表兄影響,閱讀表兄家大量藏書,增加了對傳統文學和西方知識的了解,并決定離家外出探尋自己的人生道路。
1939年鄭震獨自離家尋找工作,1940年考入省安保司令部下屬防空司令部從事文書工作,在這結識了兩位朋友,對他將來在文學和美術上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其中董光昇帶領鄭震開始了版畫創作,董光昇精于書法和金石治印,尤善篆刻。當時魯迅大力倡導中國新興木刻版畫運動,報刊經常刊登抗日題材的木刻作品,主要以黑白木刻為主,兩人對此很感興趣,便一起嘗試探索木刻藝術。因為條件有限,兩人創作全靠自己摸索,加之對系統的知識缺乏了解,所以最初只能仿照印章拓印進行創作。在此期間的鍛煉使鄭震能僅憑一把刻刀就能刻出準確的形象。
1942年,鄭震考取西安的戰干四團軍墾班。在西安的這段時間他在文學上有著較大的發展,同時也以演員身份參加話劇團的演出。在這鄭震才知道木刻有特殊刀具,并開始嘗試使用,很快就掌握刻刀運用的初步技巧。
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結束,抗日戰爭取得勝利,鄭震木刻創作進入高潮期。
1946年鄭震返回合肥,安頓家庭后前往蚌埠《大中國報》報社做編輯,其間創作多幅小幅版畫并寄往上海發表。后來中華全國木刻家協會成立,鄭震加入協會,作品參加全國展覽并被選送至蘇聯、日本、新加坡等多地展出,鄭震受到極大鼓舞,在全國也有了一定知名度。

晚歸 版畫 鄭震
1947年鄭震在合肥與周蕪相識。周蕪經受過系統的版畫學習,對于一直處于自學摸索的鄭震來說幫助很大。
1949年鄭震在皖北文藝干校任教,開始了長達六十多年的高等美術教育教學生涯。
1950年鄭震與方詩恒相識。方詩恒曾受過專業美術教育,為徐悲鴻大師的關門弟子,他創作的素描、油畫、中國畫的畫風為徐悲鴻學派的繼承和延伸。鄭震從他身上學到了很多知識與技巧。
1952年皖北文藝干校并入位于蕪湖的安徽師范學院藝術科,鄭震遷居蕪湖。
1953年國內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受時代背景的感染,鄭震創作了大量美術作品,多反映新中國的生產建設。
1955年至1956年鄭震因胡風問題被隔離審查,1956年被釋放后重回安徽師范學院教書。
1960年,在賴少其的組織領導下,鄭震等一批版畫家參與了黃山版畫創作活動,此次創作的一批作品被稱為“新徽派”版畫,這次“黃山創作”也被認為是“新徽派”版畫崛起的標志。同年安徽藝術學院在合肥成立,鄭震返回家鄉合肥任教。
1962年鄭震參與省美協組織的創作活動,并前往黃山取材。在取材過程中他結識了潘天壽,潘天壽告訴鄭震:“不必畫速寫,只要目識心記就可以了?!迸颂靿鄣挠^點讓鄭震深受啟發,后來潘天壽還建議他在傳統民族色彩風格上多學習研究,對他后來在色彩上的探索很有啟迪。同年國民經濟實行“八字方針”,科技文化領域也出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整個大環境開始放松,鄭震迎來創作上的一個繁榮期。
1963年安徽藝術學院撤銷,鄭震回合肥師范學院任教。任教期間他經常與王石岑談藝論畫,王石岑山水畫功力深厚,同時在古典文學、書法、詩詞等方面也有很高修養,對鄭震在中國傳統文化方面的探索提供了很多幫助。
1964年至1969年四清運動開始,鄭震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創作活動中斷。
1969年合肥師范學院撤銷,鄭震被下放至淮北農村?;幢逼皆娃r村鄉土人情給了他新的創作靈感,同期他臨摹了大量的英國水彩畫并嘗試將水彩畫的色彩格調融于版畫創作之中。
1973年鄭震回蕪湖安徽師范大學藝術系任教。在任教期間與同校的王石岑經常交流學習,向其請教渲染技法,探索版畫創作的新方法。
1979年鄭震被破格提升為教授,成為建國以來安徽省高校第一個美術專業教授。同年他作為安徽美術界的代表前往北京參加了第四屆全國文代會,這個會議標志著中國文藝進入了新時期。工作和專業上的肯定給鄭震帶來極大的鼓舞,從北京回來后鄭震便帶學生前往三峽、廬山等地寫生,創作了一批作品。在此后的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是鄭震一生版畫創作的鼎盛時期。
1980年鄭震當選為中國版畫家協會理事。八十年代鄭震在創作作品的同時也寫了很多美術評論,并開始轉入對中國畫創作的研究。之后因體力和精力受限,鄭震的版畫創作開始減少,國畫創作增多。
1984年鄭震代表安徽省高校招收第一批美術碩士研究生。
1994年鄭震退休。
1996年鄭震榮獲中國版畫家協會頒發的“魯迅版畫獎”。
之后鄭震仍保持著較高的創作熱情,經常前往黃山、皖南等地游歷,創作大量山水畫作品。
2013年鄭震于蕪湖逝世,享年91歲。
我國的版畫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基本是以印刷品的形式出現,沒有作為獨立的藝術品存在。自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魯迅倡導青年版畫家參與新文化運動開始,版畫真正作為原創性的作品出現。版畫是表達政治觀點的有力宣傳媒介,對中國革命事業貢獻遠超其他藝術形式,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很多青年投入到版畫創作之中,鄭震也是其中之一。
四五十年代是鄭震在版畫藝術道路上的初探期,代表作品有《高爾基》《魯迅》《江畔》《春汛》《馬鋼夜色》《在佛子嶺人造湖上》《馬鋼在建設中》等。

擴建中的工廠 版畫 鄭震

在佛子嶺人造湖上 版畫 鄭震

江畔 版畫 鄭震

高爾基 版畫 鄭震
在此階段初期,鄭震尚在自學摸索階段,作品多為抗日題材,以臨摹為主,且尺幅相對較小,多在長寬10厘米以內。由于缺乏繪畫基本功,此時鄭震的刀法較為簡單質樸,畫面整體線條偏厚重,構圖與刻畫相對簡單,色彩較為單一,基本以黑白木刻為主。
后期鄭震轉向獨立自主創作,作品開始傳達出主觀情感,創作題材也發生轉變,取材現實生活,多為主題性創作,作品尺幅變大,基本在長寬二三十厘米左右,以反映生產建設場景、農村田園生活為主。以《江畔》《春汛》《擴建中的工廠》《馬鋼夜色》《在佛子嶺人造湖上》為例,我們可以看出畫面構圖布局講究,有疏有密,刀法更加豐富,對黑白的把握更得心應手,畫面中出現大塊的色彩且用色清透,營造出一種和諧且富有人文氣息的意境,鄭震清新淡雅的個人審美趣味逐漸展現。
結合鄭震個人經歷,這一時期對其藝術上的主要影響可以歸結為以下三個方面:
時代的變遷??谷諔馉幍谋l使得社會環境發生改變,木刻版畫作為宣傳抗敵救國的有力武器,在魯迅的大力倡導下進入了包括鄭震在內的有志青年的視野,在這樣的前提下鄭震開始了對木刻版畫的嘗試,創作的題材也多與政治宣傳相關??谷諔馉幍慕Y束,到后期1953年國內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鄭震的創作熱情高漲,創作了一批偉人像和反映人民生活場景、社會主義工業化生產建設場景的主題作品。
董光昇、周蕪等朋友對鄭震的版畫創作影響頗深。董光昇以自己篆刻用刀的經驗引導鄭震開始了對版畫的探索。從周蕪身上鄭震學習到了更為系統的知識,鄭震曾說:“我從純粹自我摸索的境地,開始走向比較系統地學習美術技能?!痹诖嘶A上,鄭震版畫的形式表達更加純熟。
在文學上的探索,自小對古典文學的學習和熱愛以及對西方文化的了解都對鄭震個人氣質、審美取向有著很深的影響。在掌握熟練的技巧之后,鄭震的作品中就開始顯露出一種恬靜的氛圍,農民在田間行走、火車駛過原野甚至是工廠的生產建設,都被刻畫得悠然寧靜、富有韻味。
六十年代鄭震的版畫創作逐漸成熟,代表作品有《黃山賓館》《茶山晨曲》《林間》《老嫗解詩》《搶收在暴風雨之前》《秋韻》等。
版畫運刀于板,講究刀木趣味,與其他藝術形式相比有其獨有的藝術效果。在此階段鄭震的木刻技巧已十分嫻熟,他能用不同的刀法處理出變化多樣的線條,還能運用刀法的變化調動畫面的整體氛圍。除此之外,這一時期鄭震的作品呈現出明顯的繼承民族傳統、中西交融的特點。他開始探索如何用西方雕刻技法表現傳統中國畫的筆法皴擦,以及如何將版畫的創作技巧與傳統中國色彩高古淡雅的審美趣味相融合?!饵S山賓館》中可以直觀地看到中西的交融與碰撞,中國山水畫的布局章法和用筆線條,用木刻加套色做到在現代場景刻畫中蘊含傳統山水氣韻和木刻版畫的色彩和刀木趣味。傳統徽派版畫的線條意韻、中國山水畫的線條造型、敦煌壁畫和徽三雕的色彩和質感交相輝映。
此階段作品題材多樣,除風景人物畫外還有一些用于書籍封面和插圖的裝飾畫以及一些教學示范畫。作品尺寸范圍擴大,甚至有《黃山賓館》這樣高達155厘米的巨幅版畫。鄭震對傳統美學意境和生活情趣互相交融的詩意化追求也在這一時期完美體現,如1961年創作的《茶山晨曲》,畫面描繪采茶女在山間步道溪水旁飲水休息,山林樹葉交相掩映郁郁蔥蔥,一道溪水蜿蜒錯落自上而下清透凜冽,采茶女身著鮮艷的紅色、粉色印花衣裳休息交談。上方樹林掩映處坐落一座石橋,也有三三兩兩采茶女坐著休息。畫面用色明麗、變化豐富,將人們的日常生活置于詩情畫意之中,色彩濃郁配合巧妙,采茶女鮮艷的衣裳點綴綠叢之中,整個畫面更加靈動活潑。黑白木刻《林間》也同樣是通過樹林、草地、遠處村落、兩個割草的婦女,再搭配交錯的光影來營造出靜謐美好如田園牧歌般的勞作場景,傳達了鄭震在作品中追求西方技法與東方審美融合、現實生活詩意化表現的藝術追求。

黃山賓館 版畫 鄭震

茶山晨曲 版畫 鄭震

林間 版畫 鄭震
對照鄭震的個人經歷,這一時期對其版畫創作的主要影響有以下三個方面:
參與賴少其組織和領導的“黃山組畫”創作活動。在賴少其的領導下,這批創作有鮮明的時代特色,主要反映江淮地區人民生活、社會主義建設和大自然風貌。這批作品繼承了徽派版畫等中國傳統藝術特色,同時借鑒西方色彩表達,創新求變,被稱為“新徽派”版畫。鄭震在傳統民族審美表達上的探索受賴少其此次創作活動所傳達的藝術創作思想影響,成為“新徽派”版畫的領軍人物之一。后來他在黃山與潘天壽相識,潘天壽“目識心記”創作的觀念以及多學習研究中國畫色彩中的民族風格的建議,也對他產生很大影響。與王石岑的交往和藝術上的探討使得鄭震對中國山水畫的理解更加深入。
鄭震喜愛文學,在此時期與安徽文壇的青年詩人保持交往,如嚴陣、瑪金等人。他將對新詩的熱愛和追求融于自己的繪畫風格之中,讓畫面呈現出寫意抒情、清新雋永的意境。
六十年代“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政策和“文藝八條”的出臺使得整個文藝界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政策的利好讓鄭震創作激情高漲,促成了他創作上的多產。
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鄭震的版畫創作在成熟后探索求變,達到新的高度,代表作有《勝似春光》《飛雪迎春》《花里人家》《葛洲壩》《薄暮時分》《神女峰下》《萬木春》《翠竹青青》《采石磯》《黃山晨曦》《翠雨江南》等。
這一時期鄭震的各種技法和表現形式都運用得得心應手,主要特征是用西畫的技法表現東方意境美。他取材于現實生活,將水彩畫的色彩和中國山水畫的章法巧妙地融合在版畫創作中,并賦予詩意化的表達,用詩歌般的視角加以詮釋。如1972年創作的《勝似春光》,描繪了淮北農村田間的秋色,畫面中路旁的柳樹泛著金燦燦的色澤,占據將近三分之二的畫面,色彩歡快明麗,遠處天邊云彩成片,公路上成群結隊的農民扛著鋤頭,與拖拉機、馬車并排行走,仿佛有歡聲笑語傳來,點題“勝似春光”。在鄭震的刻刀下,當時被視為荒涼之地的畫面上也能如此絢爛美麗。1983年的《黃山晨曦》是這一階段的代表作,黃山向來是古往今來眾多藝術家偏愛的創作主題,但在有關黃山的版畫作品中,少有能將黃山的神韻表現得如此傳神的。鄭震的作品中多次出現黃山的身影,他本人也多次上黃山收集素材和寫生。在這幅版畫作品上,黃山山體仿佛披上了晨霧的薄紗,透露著清透淡雅的色澤,山峰頂端連綿著初陽映出的金色,山腳下是彌漫的霧氣,黃山仿佛剛從酣睡中蘇醒的少女,眼睫映出晨曦的微光。畫家以國畫皴擦式的線條勾勒出黃山的山體,鮮有明暗的表現,又以水彩畫般水潤純凈的色彩表現清晨黃山將醒未醒的嬌羞面貌。除此之外這幅作品還使用了絕版套色的技法,七層套色,才呈現出如此靈動秀逸的畫面。顧祖釗對此畫的評價十分精準:“不論從技法上還是意境上,都達到版畫中國化的最高境界,但它又并沒有失去版畫自己的特殊風味。”

薄暮時分 版畫 鄭震

黃山晨曦 版畫 鄭震
將鄭震的個人經歷對照來看,此階段對其藝術表達的影響因素主要有:
鄭震1969年末被下放至淮北農村。在皖南長大的他被淮北平原一年四季交替分明的景象深深觸動,皖北那種不同于南方溫潤秀氣的生動明麗之美給了他創作靈感。期間鄭震臨摹了兩千多張西方水彩畫名家的作品,對水彩畫的精心研習為鄭震版畫在色彩上的把握和創新帶來新的積累,他嘗試將水彩的色彩格調運用到套色版畫的創作之中,成功創作了《勝似春光》《飛雪迎春》等作品,并將這種色彩格調的運用延續到以后的創作中。
之后鄭震繼續教學,相對穩定的教學生活給了鄭震良好的創作環境,也讓他能夠與朋友保持學習和交流。與此同時事業上的上升和備受肯定,如被提升為教授、成為中國版畫家協會理事、成為招收第一批美術碩士研究生的導師等等,也點燃了他的創作激情,為他的創作帶來一波又一波高潮。
結合鄭震一生的經歷去看他的版畫創作,我們可以分析出他各時期的不同經歷、朋友交往都對他的藝術創作有著各種各樣積極的影響。鄭震一生勤奮好學,從未停止過創新求索的步伐,在那個時局動蕩的年代,他都能在各種坎坷和苦難中去積極尋找美,去汲取知識,不放棄對自身修養的提升,不放棄對藝術表現的嘗試和摸索,殊為難得。雖然本文主要分析了鄭震不同時期個人經歷對他版畫藝術創作的影響,但歸根結底他個人主觀上的求索與奮進才能使得他個人的經歷和交往成為他版畫創作道路上的寶藏。整體反觀鄭震的經歷與創作,可以看出時代環境、國家政策、成長經歷及個人修養對藝術家創作的影響之深遠,對于了解鄭震以及當時安徽版畫的發展具有一定意義。

晚晴 版畫 鄭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