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熙斌(湖南 郴州)
畫家黃蕓蕓

黃蕓蕓,生于1976年,西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本科畢業,國家一級美術師,現為四川省美術家協會理論研究與創作指導部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四川省美術家協會理事、版畫藝委會副秘書長,2019年被推薦為四川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作品入選第十三屆全國美展進京作品,曾獲第十一屆全國美展獲獎提名、四川省文藝創作“文華獎”二等獎、巴蜀文藝美術創作一等獎等。參與四川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等項目,舉辦個人專題展覽。出版有《澄懷味象——黃蕓蕓作品集》《四川美術館藏張漾兮作品集》(合著)。
在四川畫壇,黃蕓蕓是一個備受關注的青年女性畫家:她由美術教師跨到專業畫家行列,由省級畫家跨到國家級畫家行列,由油畫、水彩、版畫成功轉到山水畫。她在藝術上不斷地探索,她的山水畫自出機杼,從傳統中汲取精華,在描繪詩意的巴蜀山水中,由傳統山水轉到描繪“園林山水”,立足本土與堅守自我,顯得尤為可貴。
黃蕓蕓出生成長在川南自貢,家學淵源和家庭營造的藝術氛圍使她年少時對繪畫萌生興趣。20世紀90年代末考入大學受到良好的“學院式”美術教育。大學期間,由于她學習刻苦,得到了版畫家戴政生、國畫家黃靜等老師的悉心指點,經歷了水彩畫、版畫、國畫等畫種的嚴格訓練,打下了扎實的功底。大學畢業后,她到自貢市的中學任美術教師。在當好美術老師的教學工作的同時,她積極地參與自貢市美協組織畫家開展的活動。特別是在雙休日和寒暑假期間,到自然去寫生、畫速寫,去自貢老街、巷子完成風物景色、色彩的訓練,成了她日常必修課。在創作中,黃蕓蕓把蜀地的風光作為主要表現對象,并反復臨摹董源、沈周、龔賢、石濤等歷代山水大家的名作,向著研習傳統與感受生活雙向掘進,因而她拓展了胸襟和視野,提升了筆墨品格的追求。在繪畫經歷中,她先后得到了省內阿鴿、徐匡、梁時民、武海成、張國忠等著名畫家的指導。特別是自貢市美協主席石美鼎、省美協副主席張躍進帶她和畫家們長途跋涉寫生,并在水墨山水技法技巧上精心指導她。她的足跡遍布川南的每個城鎮和田園,在不竭的源泉中,她尋找著、感悟著川南山川的魂韻,數十年地默默耕耘,終于在藝術上結出碩果:2009年11月,她創作的《重建》之三入選第十一屆全國美術作品展并被評為獲獎提名,還入選了“紀念建黨90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2012年她獲得四川省文聯頒發的“巴蜀文藝美術創作一等獎”,2013年獲得四川省人民政府主辦、四川省文旅廳承辦的首屆文藝創作“文華獎”。2016年1月,作品《蜀山清居圖》入選“巴蜀大地”四川山水畫大展并獲優秀獎;2016年3月,作品《林嵐煙云》入選四川省婦女美術作品展并獲優秀獎;2016年5月,作品《一徑野花落,孤村春水生》《西嶺千秋雪》《雪崖才變石,風幔不依樓》參加中國美術館、四川美術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主辦的“詩圣著千秋”第二屆杜詩書畫作品邀請展,其中《雪崖才變石,風幔不依樓》被收藏;2017年1月,作品《溪山煙云》參加了第二十三屆自貢國際恐龍燈會“翰墨情·自貢緣”全國中國畫名家作品邀請展;2018年9月,作品《梨花白雪香》獲得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升庵詩畫”全國中國畫大展優秀獎(最高獎),并被主辦方收藏;2019年9月,作品《盛世觀燈》之二入選第十三屆全國美展版畫展,評選為進京作品。同時,作品被多家美術館、博物館收藏。
中國山水畫藝術具有嚴格的審美取向,風格要遵循藝術規律。一座座高峰聳立在川,巴蜀巍峨的貢嘎山冰川、四姑娘山、峨眉山、青城山,鬼斧神工的長江三峽,是大自然饋贈給巴蜀地域的山水畫家的瑰寶。張大千、傅抱石、亞明、岑學恭、李可染等山水大家都曾以巴山蜀水為繪畫題材。他們畫的是文化,是格調,是作為文化藝術參與社會發展的典型范例,是每個從事山水繪畫的畫家所看到的藝術坐標。繪畫是手眼之功,很難想象沒有才氣和悟性能畫好山水畫。黃蕓蕓沒有辜負上天賜予巴蜀山川的資源,她深入生活,深入地學習傳統山水,理解傳統山水,并在繪畫實踐中有機地融會貫通,精于提煉,日臻化境,逐步地形成了屬于她自己的繪畫語言,并一直朝著實現個人風格的大方向走,在大同中求自我。觀賞黃蕓蕓的《金色萬籟》《雪崖才變石》《蜀山清居圖》《林嵐煙云》等山水畫,能看出畫家更加有意識地注重創作中的精神性,即畫家主體精神的動機至關重要。黃蕓蕓動筆之前,要表達什么意思,畫的內容、畫的意境、畫的情趣和形式,以及去如何表達。山水畫要得自然之精神,畫家必須走近自然,走進自然。傅抱石曾說:“‘造化’是自然,是天地、宇宙。”《傅抱石論藝》(傅抱石原著,葉宗鎬、萬新華選編,上海書局出版社2010年1月版)“師造化”即以大自然為師。歷史上有成就的山水畫家都非常重視“師造化”,他們在真山真水中研究、體察大自然的變化,醞釀創作的構思,吸收創作的題材。如五代的荊浩,他花了很長的時間到深山去畫古松。從歷史上著名山水畫家的藝術成就來看,凡是師法自然的,在藝術上就有創造性,有成就且造詣深,如董源、巨然、米芾、馬遠、夏圭、石濤、梅瞿山等。黃蕓蕓從自然中解讀生命,獲取靈感,捕捉柔美,定格壯闊。她所描繪的蜀山峻峭嵯峨,汲取天地日月之精華,借助逶迤水墨之神奇,觸摸古今自然之律動,于是激情澎湃,浩氣長存,形態萬千,聲色無盡。她創作的《蜀山清居圖》中石靜風動飛千浪,水霧繚繞見空靈;《林嵐煙云》中水墨淋漓遮峰巒,細聲纏綿聽詩吟;《雪晴云淡日光寒》中崖口懸瀑流,半空雪皚皚,雪晴見天趣,云淡風輕寒;《雪映溪山》用色墨顯冬妝,以亭榭亮璀璨……

雪崖才變石 137cm×68cm 國畫 黃蕓蕓
大千世界,豐富多彩,繪畫的素材無可窮盡。黃蕓蕓的天賦、學養決定了繪畫的表達能力。一般而言,山水畫家能否找到屬于自己的語言方式,關鍵在于是否多寫生。黃蕓蕓作畫,通過先寫生,再結合傳統,來回穿插、找尋,逐步積累成自己的一種語言方式和形態。大自然是有序的,畫家要找出它的秩序、規律,融進自己的主觀因素,實現先打碎再重組。黃蕓蕓將寫生所得轉化為其具有文化意義和精神內涵的內容。她畫的是山,但畫中承載的人文氣息,是讀者通過觀賞可以品讀出來的。面對同一座山,由于畫家審美趣味和感受的不同,畫家找到的筆墨語言不一樣,因為每個畫家的學養、格調、眼界不一樣,追求的風格也不一樣,當主觀和客觀的對接中發生了各不相同的因果關系,收獲的果實自然各不相同。黃蕓蕓描繪的山水畫,氣韻的生動與繪畫內容內在的構成是密切相關的,她沒有囿于古法,而是憑著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天性,孜孜不倦地不斷地探索著新境界,其圖式、筆墨、語言、符號都從傳統規范中不同程度地跳出來,從而獲得意象表現的自由,那些山川、云煙、樹木、屋宇的符號狀態與筆墨方式,直接表現的是一種氣韻。從黃蕓蕓創作的《雪晴云淡日光寒》中可見其傳統功力:山峰頂端的雪山上,融化的雪水傾瀉而下,沿途流經左右兩邊的溝壑,形似幾道飛瀑。重重疊疊的山體堅硬明亮,而又華茲厚重。幽谷深澗,雪水映透著天空淡淡的白云。幽谷中又是另一番氣象,草木豐茂,云煙騰起。筆墨也是另一種技法,含蓄滋潤,水氣淋漓,畫面頂端在平遠的遠峰中虛出云煙。整幅畫集古人的“三遠法”于一體,上下兩端的留白云煙互相呼應,氣韻貫通,加上左側橫下、右側直下的飛瀑與之溝通,位置恰到好處,從而形成了一種寧靜中有節律、磅礴中有清秀、厚重中有靈動的藝術特色。
黃蕓蕓的山水畫是她身居成都作為都市人心中所向往的蓬萊之境,也是一種寧靜心靈的歸宿之地。這種寧靜并不是要躲進女性閨房里面,試圖逃避喧囂的世界,而是一種西蜀古跡和當下的融合,她創作時嘗試把蜀地遍地的閣宇、亭榭納入畫中,黃蕓蕓把這種融合稱其為“園林山水”。她認為中國的傳統山水是最單純最直接的表現手段,把西蜀古建筑的樓閣亭榭、廊柵飛檐等元素,糅進自己的作品中,從一個側面傳承了西蜀建筑文化,可以用傳統的水墨展示當下巴蜀人的生活和心境,在不經意間進入一種詩意的蜀地環境,而不是僅僅活在古人山水畫的情景之中。黃蕓蕓創作的《靈巖飛閣》《夜雪初霽》《晴雪》《雪映溪山》等系列畫,都可以歸為她稱之為的“園林山水”一類。山水畫就是景觀題材的中國畫。僅就題材而言,園林之所以能成為山水,首先是因為它屬于景觀。當下城市化程度的急劇加深,園林景觀充斥于城市、社區的每一個角落。園林文化滲透到城市建筑的方方面面,園林建筑現代化建筑占據面積比例越來越高時,原有的傳統山水表現自然不堪其用,質變要求便呼之欲出。黃蕓蕓創作的以園林山水為母題的山水樣式,因其題材脫離了自然山水的日益空泛,自然而然地引起了山水畫壇的關注。傳統山水注重意境的營造,以心象運物象,畫家不必指明所畫之處為何處的具體景觀,即使有具體所指者,亦多主觀變化,山、石、樹、云、水皆是畫面元素,可相對自由地組合。而“園林山水”是以物象運心象,畫面意境的營造更多地注重于園林,占其較多的比例和畫面。黃蕓蕓的“園林山水”蘊涵著文化之美,這與中國傳統的建筑思想有其相對應之處,在使用筆墨的藝術表達的含蓄中承載著一種“美化城市”的創造能量,她將其自然轉化為畫面的精神和意境。《雪映溪山》中,她描繪了4處宇閣亭榭。近景是雪地里的幾株碩大的古樹,掩遮著幾棟樓宇;中景是湖面對望著兩處亭榭;遠景是雪峰下的建筑群景觀,覆蓋著厚厚的雪,映襯著陽光。整幅畫韻味層出,墨氣氤氳,氣轉相合。她通過構建雪景下的景觀園林生態的審美理想,最終邁向了水墨與心性、物象與心象的統一。這幅畫的成功之處在于她的美學思想里的結構美學意識和她駕馭大山大水的能力。她突破了支離破碎的模仿自然,在尊重蜀地自然與自我的關系下將心象呈現出來,將一種真實、質樸的藝術感動呈現給觀者,讓人感受到了這位青年女性藝術家的誠實。

晴雪之二 168cm×69cm 國畫 黃蕓蕓

雪映溪山 198cm×98cm 國畫 黃蕓蕓

林嵐煙云 240cm×120cm 國畫 黃蕓蕓

蜀山清居圖 240cm×120cm 國畫 黃蕓蕓

雪晴云淡日光寒 213cm×99cm 國畫 黃蕓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