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瀚
摘要:仔豬腹瀉一直都是影響生豬生長緩慢的疾病之一,也是生豬養殖中容易感染的大型傳染疾病,該病臨床表現為兩日齡到二十日齡排泄黃色、白色或黑色糊狀稀糞。為確保轄區豬場養殖戶保持較好的生產養殖水平,對仔豬腹瀉類疾病應保持較高的警惕。本文旨在提高仔豬腹瀉的認識,為養豬戶掌握綜合性的防治提供技術指導。
關鍵詞:仔豬腹瀉;防治措施;對癥方法
腹瀉是仔豬養殖時常出現的豬病,引起仔豬腹瀉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因為疾病感染、飼養管理以及飼料飲水等因素引起。仔豬腹瀉不但會影響仔豬的生長,在嚴重的情況下,還會導致仔豬死亡,會給養殖戶們帶來嚴重的損失。了解了仔豬腹瀉的發病原因并且掌握治療方法和預防措施,才能更好地保護財產安全。
1 仔豬發病的原因如下
1.1 仔豬腹瀉的發病原因
仔豬腹瀉的發病原因一般分為傳染性腹瀉和非傳染性腹瀉兩種。
而傳染性腹瀉又可以分為病毒性腹瀉與細菌性腹瀉,而非傳染性腹瀉又可以細分為抗原過敏性腹瀉,應激性腹瀉和消化機能性腹瀉。引起仔豬發病因素如下:
1.1.1 傳染性腹瀉
剛出生的仔豬因為體內系統不完善,消化器官不發達導致剛出生的仔豬容易引起腹瀉,并且因為才出生仔豬免疫力較低,對于外界的微生物侵襲不能產生對應的抵抗力,因此引起仔豬的消化不良,從而導致腹瀉。且該病傳染快,發病急,嚴重者還會造成仔豬出現嚴重的下痢,糞便產生腥臭味。
(1)腸炎型豬瘟:患病后會突然死亡,并且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也是慢性豬瘟的典型表現,患病豬最高溫度可以達到40~43℃,患病豬還會不定時出現情緒低落,或者是長時間躺臥,站立不穩,精神匱乏,潛伏期較短,10~20d就會明顯的發病,飼養人員可以隨時觀察豬群的身體變化,一旦發現不適可以立即隔離并且對癥下藥,避免豬群的相互感染,減少豬群的患病率。
(2)流行性腹瀉:一般流行性腹瀉造成原因是仔豬食用了不干凈或者是帶病菌的食物,引起腸胃腹瀉。雖然流行性腹瀉與典型的豬傳染性胃腸炎的癥狀非常相似,但是通過細心觀察會發現有區別。特別是對哺乳仔豬在發病后,一般表現為體溫升高,腹瀉,脫水嚴重,并且還會伴有嘔吐,越小的仔豬癥狀會越重,嚴重者還會在腹瀉后的2~3d內因為脫水死亡,病死率較高,可達到60%,而對于斷奶豬的死亡率可以高達100%。
對于死亡豬的解剖可以發現,患病豬的小腸擴張,且內壁黏膜變薄,還帶有稀有物和泡沫,腸黏膜絨毛嚴重萎縮。25%病例胃底黏膜潮紅充血,胃內容物呈鮮黃色并混有大乳白色凝乳塊(或絮狀小片),較大豬(14日齡以上的豬)約10%病例可見有潰瘍灶,靠近幽門區可見有較大壞死區。
(3)細菌性腹瀉:細菌性腹瀉主要是因為沙門氏菌,大腸桿菌和魏氏梭菌所引起的。沙門氏菌該病主要發生在才1~2月齡的仔豬身上,并且發病緩慢,無特別明顯的季節性,但是在冬季和炎熱的夏季是發病的高峰期,因為冬季環境潮濕,容易感染細菌和病毒,一般表現癥狀為脫水,休克,精神不佳,腹膜蒼白,并且排便物會呈現淡黃色,還會伴有陣陣惡臭,但是母豬被感染得較少,這個主要與飼養的環境相關。魏氏梭菌主要發生在1~3日齡的仔豬身上,但是并不是所有仔豬都會病發,發病率不一,主要特征是整窩發病,發病癥狀時有伴隨高燒,嚴重脫水,食欲欠佳,主要還是跟飼養的環境相關,如果環境太臟也容易發病。
1.1.2 非傳染性腹瀉
(1)消化機能性腹瀉:該病多發生在仔豬斷奶后的7d左右,因為這個時間是仔豬體內消化酶活性降低,腸胃功能減弱,加上剛剛斷奶的應激效應,容易引起嚴重腹瀉。該病影響仔豬生長的營養吸收。并且根據研究發現,仔豬在斷奶后一周左右,各種消化酶活性能降低在斷奶前的1/3,同時,斷奶后仔豬胃內由于胃酶不足,胃蛋白酶形成減少,對飼料中蛋白質的利用率降低,消化不完全的飼料為腸內致病性大腸桿菌及有害微生物的繁殖提供了有利條件,抑制乳酶菌的生長,最終因消化不良而腹瀉。
(2)抗原過敏性腹瀉:一般出現過敏性的腹瀉情況,主要就是因為黏膜屏障發生了一些減弱,抗原進入體內就是呈現排斥狀,在這個時候機會出現過敏性。飼養人員在養殖時可以隨時觀察仔豬的生病情況,還要將不適合的豬飼料進行更換,因為同成分的飼料容易使仔豬腸道出現應激性的過敏反應,從而導致腹瀉,本身仔豬的免疫力就比成年豬群要小,所以患病后仔豬的抵抗力也會降低,會容易引起其余病毒感染和傳播。因此飼養人員要對豬飼料進行合理檢測,不合適及時更換。
2 綜合防治仔豬腹瀉的措施
2.1 改善飼養管理
仔豬在出生時,進行哺乳也是預防腹瀉的關鍵所在。其實,飼養管理離不開養殖人員的合理規劃,在養殖場內,多開設通風口,確保新鮮空氣的流通。采光也不能太差,因為豬群本來味道較大且場地潮濕,容易滋生細菌,如果采光好,能進行一段時間的陽光照射,也能保證的豬群的健康養殖。在冬季的時候注意防寒,有條件的情況下在夏季可以進行降暑。
特別是針對剛出生的仔豬,因為吮吸母乳較稠,乳中水分含量低,不能滿足仔豬的生長需要,因此,飼養人員可以合理地給仔豬補充純凈水,不能讓仔豬在惡劣的環境下吸食污水,容易導致仔豬腹瀉。還有對于飼料管理要禁止對仔豬飲用發霉,變質,和冰凍的飼料,飼養人員要按時間喂養,如果有更換飼養的情況要循序漸進,注意觀察仔豬的身體變化。一旦發現仔豬有身體不適,或者是腹瀉的情況,要立即停止,并且對于飼料的品質要注意防止蛋白質過高,同時還要限制仔豬的采食量,仔豬在出生一周后,可以開始誘食,盡量做到少量多餐,合理斷奶,從仔豬出生開始算,最好是在28日齡左右斷奶最佳。
最后飼養人員還要注意自繁自養,在引種時,必須嚴格挑選,嚴格檢索,嚴格預防,在確保無任何病害后,才可以跟豬群一起圈養,在培育健康仔豬后,才能一起進行管理。飼養人員要著重落實“三看”工作,其一是看仔豬的飲食情況,其二的看仔豬的精神狀態,其三是看仔豬的糞便顏色,如果其中有異樣的情況出現,首先要進行隔離開來,然后在進行仔豬診治,以避免更多的仔豬患病,導致病毒傳染。
2.2 重視清潔衛生
在對于豬群的養殖中,豬群的健康養殖才是關鍵,飼養人員要對進行全面封控管理,如果不是養殖場內人員,禁止出入養殖場地,針對人員的進出要做好消毒工作,并且還要穿好防護服。嚴格禁止外來車輛進入,養殖場內要建立多個消毒池,做好消毒工作,從根本上杜絕病毒的感染和發生,還要做到勤換藥劑,池水,避免藥性過時,和耐藥性產生。
養殖場內,特別是豬欄,飲食槽也要做好消毒工作,確保仔豬的生長環境干凈。還要做好多個通風口,確保舒適干燥,做好防仔豬腹瀉的準備。豬只調出后,所有用具、門窗、物品等等,均需徹底消毒1次。仔豬調群,例行驅蟲1次。左旋咪唑、伊維菌素等,可交替使用。豬舍滯留糞便,集中堆積處理。
2.3 注意營養補給
注意改善營養,仔豬斷奶前后,注意補充礦物質、微量元素、維生素等等,達到有效防控腹瀉的目的。所有微量元素中,硒元素、鐵元素的缺乏,是仔豬大腸桿菌病發生的重要誘因。由此,建議及時補鐵、補硒,達到提升仔豬抗體能力的目的。
2.4 積極免疫防疫
免疫接種,是有效防病的關鍵。結合本地腹瀉流行情況,母豬懷孕前后各1個月,注射仔豬大腸桿菌苗1次,能有效防控仔豬黃白痢的發生。而產前35天,注射腹瀉二聯苗次,防控仔豬流行腹瀉和傳染性腸胃炎效果要好很多。制定完善的藥物保健計劃,仔豬斷奶、轉圈等情況下,除添加抗菌藥外,注意補充微量元素、維生素等抗應激類藥物,達到科學合理防病的目的。藥物保健,建議妊娠期使用。及早藥防,可起到調整微生態環境,遏制病原微生物滋生,減少仔豬接觸病原微生物的機會。
2.5 加強母豬管理
產房溫度不要高于25℃,最好控制在20~22℃,濕度不要超過60%,到超過80%時,仔豬腹瀉的概率明顯增加。母豬飼料要求不發霉變質且營養成分合理,以滿足母豬營養所需。要獲得健壯的仔豬,必須給母豬飼喂全價的配合日糧,保持營養平衡,防止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及礦物質的缺乏,以保證胎兒正常發育。
母豬圍產期管理,尤為重要和關鍵。在臨產前1星期到產后1星期的母豬飼料中添加保健藥物。每1t飼料添加80%泰妙菌素125g、15%金霉素2000g、阿莫西林250g,對預防仔豬腹瀉病有良好效果。待產母豬進入分娩舍前,必須對產欄和母豬進行徹底清洗消。母豬進分娩舍后和臨產中,用溫熱的0.1%高錳酸鉀溶液清洗消毒母豬的后軀及陰戶、擦洗乳房和腹部。產后當天不要喂精料,適當飼喂麩皮湯鹽水湯,產后第3d起逐漸增加母豬飼喂量,可防止因母豬產后不食,便秘、缺奶而導致仔豬腹瀉。
參考文獻
[1] 車向榮,岳文斌,臧建軍,等.功能性低聚糖對斷奶仔豬腹瀉的防治及生產性能的影響[J].獸醫大學學報,2003,23(3):292-294.
[2] 杜愛芳,胡松華.公英瀉痢殺對仔豬腹瀉的防治作用[J].中獸醫學雜志,2001(3):16-18.
[3] 徐彥祥.豬白細胞干擾素對仔豬腹瀉的防治效果試驗[J].中國獸醫科技,2000,30(4):43.
[4] 韋尹尹.淺談豬流感及仔豬腹瀉的防治措施[J].農民致富之友,2019(25):1.
[5] 費兆生,翁曉春,戴劍銳,等.淺談仔豬腹瀉的防治[J].養殖與飼料,2010(4):47-48.
[6] 由昭紅.斷奶仔豬腹瀉防治藥物的研究進展[J].畜牧與飼料科學,2009(1):2.
[7] 宋順強,韓文龍,王永強.仔豬腹瀉及其防治[J].吉林畜牧獸醫,2003(3):20-23.
[8] 高伯鍵,朱君,許家勇,等.聚力寶對哺乳仔豬腹瀉防治的試驗觀察[J].畜禽業,2005(11):64.
[11] 張程,袁雅平,袁長征,等.淺談仔豬腹瀉防治[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1,27(4):96.
[10] 柏云芳,湯永建,湯保智,等.仔豬腹瀉防治效果觀察[J].動物醫學進展,2009,30(5):126-128.
[11] 趙金魚,余麗婷,崔彩霞.斷奶仔豬腹瀉的防治措施[J].今日畜牧獸醫,2014(6):29-30.
[12] 楊曉瑩,李琴,李建東.仔豬腹瀉綜合防治措施[J].農民致富之友,2016(24):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