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清
古人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朱熹也指出“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還有杜甫所提倡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等,無不強調了多讀書的好處。況且現在《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教學就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的書。如何讓學生愛上閱讀,學好語文呢?
興趣是學習的催化劑。閱讀中落實好“悅”文化,個人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引導:
一、誘讀———讀出期待,讀出習慣
我們都知道,想魚兒上鉤,就得在魚鉤上弄點魚餌,要想讓小學生愛上閱讀,也可以下點“魚餌”。現在的小學生普遍愛玩游戲而不愛看書,誘導學生看書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故事激趣。因為小學生最愛聽故事了,一聽說講故事,個個都人會挺直身子,豎起耳朵。我們可借助故事的魅力, 不失時機地向學生推薦合適的課外書籍,這比任何說教都要有效。
這學期剛開學,我就跟同學們講《皇帝的新衣》,學生聽了興味盎然, 而后問學生:“你知道這是誰的作品嗎? 他還寫了很多很多生動有趣的童話故事,想知道有哪些嗎?”學生滿懷期待,此時我就推薦他們讀葉圣陶的作品———《稻草人》,這樣就自然而然地進入了課文的教學了。生動有趣的故事猶如香香的魚餌,若在講故事時還能設置懸念,或講頭留尾,或講果留因,更容易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當學生胃口被吊起,就可引導或推薦學生讀更多更好的課外書了。
以游戲方式激趣閱讀也是一個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如教學《草船借箭》之前,我們可以與學生聊聊《三國演義》的故事。或采用“對號入座”或競猜搶答的游戲激趣閱讀。因為中高年級的學生,從電視或其它途徑對中國四大名著已略知一二。聊《三國演義》的故事既可調動先知者進一步閱讀的積極性,又可讓先知者成為他人趕超的對象,教學伊始,我出示了競猜搶答:《三國演義》桃園三結義的三兄弟是誰?
A 趙云關羽張飛B 劉備諸葛亮關羽
C 劉備關羽張飛
或讓學生“對號入座”(連線答題):
曹操下江南 略施小技
諸葛亮借箭 神妙莫測
諸葛亮彈琴 有借無還
諸葛亮的鵝毛扇 粗中有細
諸葛亮三氣周瑜 來得兇,敗得慘
有哪一條歇后語說的就是《草船借箭》之事? 這游戲大大激起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學生聽得津津有味,課后主動閱讀名著的同學也不少。誘發學生自愿讀書,讀出期待,讀出興趣,何樂而不為?
二、悅讀———讀好心情 ,讀出情味
時下,看電視、上網、玩游戲已成為當下學生最熱衷的休閑娛樂活動,怎么使學生回到書籍的海洋中去?怎樣讓悅讀成為學生的精神需求呢?創氛圍,陶冶閱讀情感很重要!粱實秋先生曾針對家庭閱讀環境創設的問題說過:“一個正常的良好的人家, 每個孩子應該擁有一張書桌,主人應該擁有一間書房。”家中應以書柜代替酒柜,書桌代替牌桌,讓家中處處有書讀,時時可讀書。茶余飯后與孩子一起讀書閱報,一起談名家書籍,閱讀成悅讀,讀出好心情,讀出性情與文味,一家子樂在其中,羨煞人也!
在學校營造深厚的閱讀氛圍, 也能讓學生愛上閱讀。設立班級圖書角、向學生推介優秀作品是老師們常用的方法,而我本人覺得最行之有效的莫過于自身的閱讀了,身教勝于一切的言教嘛。課間時分,我常坐學生位置上找他們的書看或看自己喜歡看的書,此時有學生圍攏過來問我看什么書,我會抓住這時機,把書中精彩的內容講給他們聽,當他們對這書產生興趣時,我有時說:“算了,我忍痛割愛,先借你看吧。”有時我也略顯“自私”
地說:“對不起,這書太有趣了,我看完了再借給你。”于是接下來的日子,學生會滿懷期待,總問書看完沒?在一個具有濃厚書香味的環境中,學生的“讀欲”被激起。你讀,我讀,自然他也會不由自主地加入這讀的行列中。
三、導讀———讀中習方法,讀出甜味
學生的閱讀興趣被調動起來了,但光有興趣而毫無目的、不求方法地在茫茫書海中“瀟灑走一回”,我想收效是微乎其微的,閱讀也就失去了它的意義。常有家長反映:老師,我給孩子買了許多書,而他也都喜歡看,可怎么就沒覺得他各方面能力有提高呢?我想問題大多由于學生的閱讀方法不對。因此,我們教師應教予學生閱讀的方法,讓他們不僅愛讀書,而且會讀書,從書中汲取所需的營養,不但要引導孩子們能走進書中,更要能從書中走得出來,不能產生某些困擾。
多年教學中,我覺得“選其精華精讀,大量汲取速讀,檢驗成果賽讀”這三款讀書方法挺奏效的。
選擇最精彩的部分段落或語句,進行“品茶式”的賞讀,讓學生反復誦讀,自悟出真情,把書面語言轉化為發音規范的有聲語言, 使學生加深了對作品思想的理解,使學生的感情與作者發生共鳴。朱熹認為“凡讀書……
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讀數遍,自然上口,永久不忘。”
(《訓學齋規》)經過老師指導的精讀,會更具有聲情并茂的節奏,和諧婉轉的韻律,作品的聲音美、神韻美、情感美,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很好的培養。
童心悅讀,須方法導航,讓我們一起蕩舟書海,引領孩子在閱讀中品味讀書的快樂,點亮精彩的人生燭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