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冬雅
閱讀是學生語文學習的關鍵,培養閱讀力是培養語文學習力最便捷的路徑,語文老師上好閱讀課就顯得十分重要。那么,語文老師怎樣上好一堂閱讀課?我覺得可以從這四個方面入手。
一、創設情境,調動閱讀熱情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利用趣味性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寓教于樂,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之下開展閱讀教學活動。教師要以實際行動關心全體學生成長,深入了解他們的生活習慣、興趣愛好和學習特點,建立深厚的師生感情,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在此基礎上,教師根據班內不同學生的內在心理特點、學習能力、興趣愛好等綜合因素,規劃出針對性的教學方法,突出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營造出活躍、輕松的教學環境,創造出良好的閱讀條件。通過營造良好的教學情境,將書本上單調乏味的文字直觀的展現出來, 變為趣味性的教學元素, 依據教材的內容和所教學生的層次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耳濡目染,激發情感。學生會在這良好的閱讀氛圍之下,不知不覺的產生閱讀的興趣。例如,借助圖畫再現課文情境的方法,可以把課文具體化、形象化,收到“一圖窮千言”的效果。在圖畫面前,學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從畫的顏色、明暗中不僅能迅速立體地感知課文內容,易于接受和理解涵養美感,同時也能體會到作者把圖畫變成語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繪圖的創造性。
二、豐富活動,提高閱讀效率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立足于閱讀教學目標, 進行系統的培養和針對性的教育,開展豐富的課堂閱讀活動,能夠進一步提高閱讀的教學效率。例如角色扮演、相聲表演等形式,讓學生在游戲娛樂的過程中,對故事內容進行深入的學習。借助多元化的現代教學手段,如多媒體、投影儀等,在課堂上播放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動畫片和故事短片,在視聽結合的教學手段下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方便教師良好的開展接下來的教學活動。在班級內部開設小舞臺,讓孩子們進行舞臺劇表演,比如《賣火柴的小女孩》等等耳熟能詳的課文,在扮演的過程中融入故事情節,提高學生閱讀自主性和積極性,就可以進一步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
三、抓住重點,明確閱讀要求
當學生明確了閱讀訓練目標, 思維就會活躍起來,就有了閱讀的積極性,就會主動地閱讀。提出要求的作用還在于促使學生聯系講讀上剛剛學到的知識,主動地用來學習新課文,鍛煉閱讀能力。因此,教師提出的要求必須明確,圍繞重點,還要注意量和度。其次,在學生明確要求的基礎上,要放手讓他們自己讀、自己練。因為運用已有的知識解決問題,必須靠學生自己,別人是代替不了的。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根據教師的要求自己讀書、思考或者查閱字典等。
四、注意激趣,培養閱讀習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閱讀興趣培養起來了,就會不斷尋找自己的閱讀興趣點,養成自覺閱讀的習慣,從而提高閱讀能力。語文老師可以針對學生的閱讀,精心設計一些激趣活動,如讀書交流會、辯論會等等,引導學生參與進來,互相分享閱讀的樂趣與收獲。通過這種方式,不但可以使學生體會到閱讀的樂趣,更是由于學生的實際參與,得到一種成功的體驗,大大激發了他們課外閱讀的興趣。林語堂在談讀書時說道:“讀書須有膽識、有眼光、有毅力?!边@可以作為我們培養學生閱讀習慣的一面鏡子。良好的閱讀習慣包括查閱的習慣、下批注的習慣、做讀書卡片的習慣、思考質疑的習慣等許多習慣。培養查閱的習慣。就是培養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對于難以理解的字、詞、句及時查閱工具書,查到弄明白為止。有輔助資料盡量參照查閱,以加強理解。培養下批注的習慣,就是培養學生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對文中不理解和值得揣摩和探討的地方用不同顏色的筆勾畫出來,以便過后再思考。同時,要求學生對領悟之處也做出標識,必要時還可簡單地進行旁注。培養做讀書卡片的習慣。就是培養學生將文章的內容濃縮在小小的卡片上,將書讀薄;將優美的語句或新了解的知識摘抄下來,建立自己的資料庫。孔子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培養思考質疑的習慣。就是培養學生要善于思考, 勤于思考,從而提出新的問題并盡力去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