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雨
生物學核心素養包括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和社會責任四個方面。生命觀念是對觀察到的生命現象及相互關系或特性進行解釋后的抽象,是經過實證后的想法或觀點,是能夠理解或解釋相關事件和現象的品格和能力。科學思維指尊重事實和證據,崇尚嚴謹和務實的求知態度,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認識事物、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習慣和思維能力。科學探究是能發現現實世界中的生物學問題,針對特定的生物學現象,進行觀察、提問、實驗設計、方案實施以及結果的交流與討論的能力。社會責任指基于生物學的認識,參與個人與社會事務的討論,作出理性解釋和判斷,嘗試解決生產生活中的生物學問題的擔當和能力。
在新課改的指導下,生物學科核心素養成為評價學生的重要指標,因此生物老師在生物教學中應重點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讓學生通過生物學課堂,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以幫助學生解決以后實際生活中關于生物學知識的問題,建立學生的生命觀、科學生物觀及科學思維的方式,以及讓學生具備適應社會發展的社會責任感和高貴的品格與解決簡單生物問題的能力。高中生物教師要在新課改的深化中,將生物學知識的傳授和高中學生生物核心素養培養結合起來,在教學中凸顯高中生物學科的核心素養。學生在核心教育理念下,不僅能實現其學習主體地位,還能根據個人特點形成獨具特色的高效學習策略,提高生物學習興趣和效率。
一、挖掘生物教材內容,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培養學生生命觀念
生命觀念具體就是引導學生,通過對自然界或現實生活中,各種生命體去進行仔細地觀察,幫助他們對那些抽象的生物學知識形成深刻認知,或者幫助他們深刻理解生命的一些發展規律與基本特征。從這個角度來講,培養學生的生命觀念素養,實際上就是使他們對生命本質形成深刻認知。而在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生命本質期間,必須要建立在他們深刻理解有關生物基本概念基礎上。隨著時代發展和科技進步,多媒體和“互聯網”成為人們生活與學習離不開的基本媒介之一。在科技不斷發展過程中,借助“互聯網”技術和多媒體教學法戰勝了傳統教學模式,教師通過多媒體技術展開教學,能夠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進而提高教學效率。生物知識通過多媒體形式展現出來,使學生對生物現象、概念、實驗產生更深厚的興趣,有效提高學習效率,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形成正確的生命觀念,提高綜合素質。 例如,在講授“細胞的能量通貨———ATP”一節時采用多媒體展開教學,培養學生的生命觀念。一上課,教師通過多媒體播放一則“黑夜中螢火蟲在樹林中飛舞”視頻,說道:“同學們,思考一下為什么螢火蟲能夠發光呢?”一學生答道:“為了求偶,繁殖后代!”教師道:“螢火蟲發光所需要的能量來自哪里? ”一學生道:“有機物轉化而來的! ”教師隨之又問道:“人們進行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又是怎么來的? ”一學生回答道:“也是由有機物轉化而來的! ”教師說道:“同學們在學習,生活中需要的能量都是來自有機物的轉化來的,這節課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能量是怎么被轉化的。”教師通過采用多媒體展開教學,既能吸引學生注意力,又能使其在觀看視頻學習過程中養成生命觀念。
二、創設教學情境,促進學生養成科學思維習慣
新課改推出的情境教學法被廣泛應用于課堂教學各個環節。所謂情境教學法,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目的地創設一定教學情境,使學生投入其中,激發學習興趣同時體驗學習,所創設的情境包括生活展現、實物演示、圖畫再現、音樂渲染、表演體會、語言描述等不同類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生物學科知識或者內容創設特定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提高其學習興趣,使之全身心投入到課堂活動中,探索生物奧秘,進而提高生物學習效率,同時養成科學思維習慣。學生在多維生物教學情境中,能夠全身心地進入教學活動中學習生物新知,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致和效率,在探究生物知識過程中提升科學思維。
三、完善生物實驗環境,開展小組合作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
與其他課程相較而言,實驗課程對教學環境有更高的要求,它需要如實驗場地、實驗器材等具體環境的支撐,在實驗教學中這都是極為重要的構成部分。生物這門學科中包含有實驗部分,這部分內容的教學需要有實驗操作, 在普通的教室中是不能滿足這樣的教學要求的。所以說,學校可以相應地提供一些更好的實驗設備,完善實驗教學環境,創建獨立的學科實驗室,使教學需求得到滿足,讓學生能夠通過動手實踐去感受生物的魅力, 以直觀形象的方式去理解更多煩瑣的生物原理、生物現象。而進行實驗就需要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小組合作教學模式,不管在傳統教學中還是新課改教學后都深得教師喜愛,教師采用小組合作教學模式,能夠為學生打造開放式學習環境,使其在輕松自在環境中自由發表觀點與看法,進而提高學習興趣。生物教師通過開展小組合作教學活動,能夠將學生凝聚在一起,發揮他們的綜合智慧與能力,使其能夠通過合作與交流探究生物學知識,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學生在小組合作教學活動中,和組內其他成員通力合作,積極主動地分析和解決問題,實現“取其所長,補己所短”的高效學習目的,能夠有效提高學習效率,同時養成集體意識。
四、組織情境活動,開展生活化教學,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社會責任感是一種高階思維, 是建立在感性思維基礎上的一種理性思維的高層次發展。在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需要學生通過相關討論對某一事件進行解釋判斷, 學會利用生物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繼而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新課程改革倡導廣大教育工作者通過不同的教學手段促進學生學習技能、過程與情感全面發展,從而真正實現他們學習主體地位。生活化教學法是一種較為基礎的教學方法,能夠引導學生進入熟悉的教學環境中, 并全身心地投入課堂活動,在生活中收獲知識和能力。生物知識大多是從生產和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 生物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 將學生代入特定生活教學情境中,能夠激發其情感共鳴,使其認識到生物就在我們身邊,進而提高生物學習興趣,同時還可通過生活中的生物知識對常見現象進行分析, 并在知識傳播過程中提升社會責任感。
總之,在新課改下培養學生們生物核心素養就需要老師緊跟時代的步伐,清晰認識到生物中的核心素養要點,然后采用科學、新穎的教學方法將核心素養融合到生物課堂中,接著再對學生們進行教學,這樣的方式既能夠有效地提升教學效率和質量,還能夠促使學生們的學習能力和核心素養得到提升和發展,促使學生們得到更為全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