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學蘋
數學作業是監測、考核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成果的重要工具,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在以往的作業設計、布置工作中,教師習慣于通過“大量做題、做試卷”的方式,讓學生復習、鞏固、應用數學知識,但是這種作業形式容易使部分學生產生抗拒完成作業的心理。因此,基于“雙減”政策,教師要優化小學數學作業的類型、內容,讓數學作業形式更加新穎,消除學生內心抵觸完成作業的抵觸心理,發揮數學作業的指引、糾正作用,幫助學生扎實、全面復習數學知識。筆者是一名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師,本文對優化高年級數學作業的方法進行探究,希望對落實“雙減”實施“減負增效”提供借鑒。
“雙減”教育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把更多的時間歸還給學生,讓學生自由探索、獨立解題、自主實踐,以此緩解學生學習知識的壓力、焦慮心理,以放松的一種狀態參與數學課堂活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同時,教師在設計、布置小學數學作業的時候,也要遵循這種理念、方法,多設定一些趣味性、探索性、實踐性強的課堂作業和課外作業,讓學生在解析、解答數學問題的時候,從中獲得解題經驗和技巧,減輕學生完成作業的壓力,發揮數學課堂作業和課后作業的價值,著重提升學生的構思能力、解題能力。
一、當前小學高年級數學作業現狀
(一)作業不夠創新
小學數學高年級作業存在作業內容、形式缺少創新的問題。部分教師習慣于布置一些紙面作業,讓學生在解題中鞏固、溫習數學理論知識,這種“埋頭做題”的方式容易引發學生的焦慮學習心理,存在心理壓力,這樣不僅無法體現數學作業的鞏固知識作用,還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狀態,不利于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同時,當前的數學作業中很多數學題型、內容都較為相似,同一類型的習題學生要做好多遍,解題過程較為乏味、單一,缺乏一定的挑戰性,無法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二)作業內容單調
目前小學數學作業內容較為單調,教師依然把作業內容局限在數學教材中,沒有對課內知識展開補充和拓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容易受限,學生的數學知識視野較為狹窄,難以為之后的數學知識學習和探究奠定基礎。
(三)作業缺乏針對性
學生間的學習進度存在一定的差異,教師沒有分層化布置數學作業內容和形式,容易打擊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尤其對于數學基礎較弱的學生,會因為無法解答習題出現自卑心理,而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會因為習題內容缺乏挑戰性,喪失挑戰自我、突破自我的自信心。
二、“雙減”背景下優化小學高年級數學作業的方法
(一)改變設計作業的理念
在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為了落實“雙減”政策,達到“減負增效”成果,教師不僅需優化數學教育計劃、方案、過程,還需調整數學作業的難度、數量,不再只追求數學作業的數量,而是關注數學作業的質量,讓學生用最少的時間高效率完成作業,從中綜合化梳理數學知識結構和體系,提升學生歸納知識、理解知識、應用知識的能力。在布置、設計數學作業時,教師要改變設計作業的理念,摒棄之前的“題海戰術”,注重數學作業的“因材施教”,了解學生數學知識水平、作業完成情況,適當減少學生的數學作業數量,減輕學生完成數學作業的壓力。
1.明確數學作業的目標。
在“雙減”政策指導之下,小學數學教師在設計、布置數學作業之前,一定要明確作業的目標,讓數學作業具備較強的針對性與導向性,讓學生在完成數學作業時節省更多的時間,能夠全神貫注、集中精力探究和解析問題,提高學生的解題效率和質量。教師要有邏輯性布置數學作業,利用數學作業培育學生邏輯性思維。
以“一元一次方程”教學為例,教師需要設定作業目標:讓學生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析、解決問題,引導學生根據數量關系式設未知量為X,用方程解答,著重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解題能力。設定這樣的作業目標,能夠讓數學作業的設計、布置更加有導向性,著重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和能力,改變之前讓學生大量做數學題的情形,達到“提質增效”的作用、效果。
2.精簡小學數學作業。
小學生正處于身心成長和發展的重要階段,面對陌生的事物、知識需要循序漸進了解和接納。小學數學對于小學生來講是一門難度較大的課程,因此,教師要改變大量布置作業的情形,要精簡小學數學作業,為學生選擇、設計一些高質量的數學作業,讓學生在完成作業、解題中總結規律和技巧,提高數學學習效率,提升學生的知識理解和認知能力。在以往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會讓學生重復做同一種類型的數學題,長時間下來,學生會產生逆反、抗拒的學習心理,不利于學生扎實鞏固數學知識。針對以上問題,教師要注重“一題多變”,讓學生在解析數學題目的時候“舉一反三”,把所有的數學知識點濃縮到一道數學題目中,促使學生通過“精華題”提升自身的思維和能力。
在設計、布置小學數學作業期間,教師在精簡題量的同時,要在數學作業上面做“加法”。比如,增加一些無用的條件,考查學生的觀察能力以及是否認真審題,解決學生解題中的不認真審題、粗心的問題。另外,教師在精簡數學作業期間,要多設計一些“一題多解”的數學題目,讓學生用多種方法解答一個數學題目,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靈活運用數學知識,增強學生的挑戰意識、好勝意識,提高小學數學作業質量。
3.重視作業評價,發揮數學作業的價值。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為了滲透“雙減”理念,實現“減負增效”的教學目標,教師不僅要優化、調整數學作業的數量和形式,還要重視對學生完成數學作業的情況展開評價,發揮數學作業的價值。作業是檢驗學生學習過程、學習進度的一種工具和手段,教師通過批閱學生的作業,能夠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學習薄弱點。在學生完成數學作業之后,教師不僅要批閱學生的作業,還要對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況展開綜合評價,幫助學生彌補不足、發揚閃光點。教師通過批閱學生的數學作業能夠發現,學生在“計算梯形面積”的時候容易混淆計算公式,此時則需圍繞易錯知識點對學生展開訓練,讓學生在解題中降低出錯頻率,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創新設計方法,提高數學作業質量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不僅要精簡數學作業質量,適當調整數學題目的難度,還要創新數學作業的設計方法,提高數學作業質量,真正發揮數學作業“監測學情、提升學生能力、幫助學生鞏固基礎知識”的作用,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活動質量。
1.因人制宜,設計有層次的數學作業。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習慣于設計“一刀切”式的數學作業,布置統一的題型,但是學生的數學學習基礎、能力水平有一定的差異,如果讓學生解答同一類型、難度的數學題目,后進生不能跟上班級學習進度,優等生也會出現“吃不飽”的情況,認為數學題型缺乏挑戰性,不利于提升學生學科能力。因此,教師要設計有層次的數學作業,做到因人制宜、因人而異,讓學生自由選擇數學題型,滿足學生的差異化解題需求
以“三角形內角和”教學為例,針對學生綜合能力情況,教師可以設定三層次的數學作業。第一層次數學作業為:在△ABC中,∠A為75°,∠B為60°,求∠C;在直角三角形中,∠1為45°,∠2是直角,求∠3。第二層數學作業為:在△ABC中,∠A為55°,∠B為32°,求∠C;在△ABC中,∠A=2∠B=3∠C,求三個角的度數,試問這是什么三角形。通過設定不同水平、層次的數學作業,讓學生去回顧“三角形內角和”基礎知識,并在此基礎上提升學生靈活運用基礎知識的能力。因此,教師需設置彈性數學作業,讓學生擁有更多的選擇,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
2.注重“去粗取精”,布置典型數學作業。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由于數學知識間的邏輯關系比較強,教師要循序漸進提升數學作業的難度,注重“去粗取精”,布置、設計一些典型數學作業,讓學生從中歸納、總結、積累更多的解題技巧和方法,發揮數學作業、習題的指導作用,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活動質量。
以“長方體與正方體體積”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布置數學作業,作業一:有一個紙盒是長方體,長是15cm,高度是5cm,求紙盒的體積;作業二:一個水池是正方體,其棱長是1.3m,如果想要灌滿水池需要幾立方米的水;作業三:有一個長方體,長度為15cm,寬度為6cm,高為6cm,需要在這個長方體中截掉一個正方體,還剩下多少體積;作業四:想要制作長度是14cm,寬度是7cm、高度是10cm的投票箱,需要在投票箱外面弄一層紅紙,紅紙是面積1200cm2的長方形,還可以剩下多少紅紙?在這組作業中,融入真實的生活情境,能夠讓學生鞏固、復習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面積計算公式,啟發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解題、完成作業的興趣,讓其數學知識結構更加完整。
3.設計實踐性的數學作業,達到“學用結合”效果。
基于“雙減”政策背景,在設計、布置小學數學作業時,教師除了要布置傳統書面數學作業外,還可以布置一些非書面作業,讓非書面作業成為傳統書面作業中的補充、拓展,引導學生全面化鞏固數學課本知識。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實踐性的數學作業,滲透“知識源于實踐、教學做合一”理念,讓學生在實操、親身體驗中完成數學作業,提升學生應用理論知識的能力。因此,教師可以設計生活化作業、體驗性作業、項目式作業,為學生搭建參與實踐活動的平臺、橋梁,發揮數學知識的實用價值。
以“比例的應用”教學為例,教師要著重講解“比例尺”內容,為學生布置數學作業: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利用課余、課后時間繪制學校地圖。學生在完成作業期間,需要標記學校中的教學樓、食堂、圖書館等,無形中提升了自身的測量能力、觀察能力、知識應用能力。又以“百分數”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生活化、實踐性的數學作業:調查農業銀行的利率,了解零存整取、整存整取、活期等存款方式中利率浮動情況,讓學生選擇最佳的存款方案。如此一來,既能夠讓學生熟悉、鞏固百分數知識,還能夠讓學生積累更多的生活技能、經驗,提升學生的學科實踐能力。
(三)豐富數學作業內容,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豐富數學作業內容,改變之前把課本練習題、數學試卷作為數學作業的現狀,要結合課內知識引入一些優質素材,如通過知名數學論壇、雜志、圖書館、網絡等搜集數學作業資源,打破數學習題的局限性,讓學生結合自身的學習情況、知識水平自主選擇數學題型,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1.設計積分式數學作業。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設計積分式數學作業的方式,增強學生的進取意識,鼓勵學生不斷突破、超越自我。
以“分數除法”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從資源庫中選擇一些優質習題,并將其劃分為基礎題型、計算題型、應用題型、實踐題型,讓學生結合自身的學習進度和解題能力選擇習題。學生每完成一道習題就能夠增加一分,每到月末教師則可以統計學生的分數,選出前三名學生展開精神、物質層面的獎勵,讓學生把做題、完成作業作為一種激勵,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設計闖關型數學作業。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設計闖關型數學作業的方式,增強學生的自我挑戰意識,使其能夠自主完成作業,從中理解、鞏固所學數學知識。比如,教師可以利用“小猿搜題”“作業精靈”等作業軟件開展闖關游戲活動,讓學生通過闖關的形式完成數學作業。這對學生來講是一項挑戰,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勝心理。因此,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闖關情況授予稱號,如黃金大師、青銅生手等,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解題意識,發揮數學作業的優勢和價值。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高年級教學中,教師需注重調整、優化數學作業的形式與內容,設置實踐型作業、趣味型作業、探究型作業,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應用、鞏固數學理論知識,充分發揮數學課堂作業、課后作業的教育功能,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課中、課后學習習慣,提高小學數學教育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