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溪
自2012 年以來,國務院、教育部多次提出要發揮地區優質學校的輻射帶動作用,更好促進校際與城鄉教育資源配置均衡,積極落實集團化辦學,在實踐中不斷完善集團化辦學機制。實施集團化辦學,提升薄弱學校辦學水平是目的,整合優化教育資源是核心,發展優質師資力量是關鍵。如何建立完善的教師交流機制,實現集團內師資共融,是開展集團化辦學亟需解決的問題。
推進集團化辦學,需要加大教師資源統籌力度。要建立集團內教師信息資源庫,不僅限于了解每一位教師的教育水平,還要充分了解教育理念、教學特色和教研能力。整合骨干教師資源開發優質課程,推進優質課程線下與線上的雙線供給,構建高水平的教育現代化新樣態。
推進集團化辦學,需要加強教師校際交流輪崗。遵循教師成長規律,堅持骨干教師、管理人才引領驅動教育發展。在全面分析集團各校教師發展需求與優質師資供給的基礎上制定常態化教師交流輪崗計劃,以先易后難、逐步推進的方式改善薄弱學校師資隊伍結構。
推進集團化辦學,需要完善教師專技提升規劃。建立集團內教研聯組和備課聯組,通過集團內校本研修、課題研究等形式加快教師專業發展;組織新招聘教師在核心校接受“首站式培育”,通過基本功評比、結對傳幫帶等方式促進青年優秀教師快速成長。推進薄弱學校真正實現“優質師資本土化”。
推進集團化辦學,需要建立科學的考評機制。從學生成長、自身發展、社會認可和發展潛能等層面對教師進行科學評價,準確發現教師在實際教育教學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為進一步提高教師的綜合素養提供切實可行的建議,促進集團化辦學工作可持續健康發展。
當前,各地集團化辦學按照運行模式主要分為緊密型教育集團、聯盟型(松散型)教育集團、混合型(復合型)教育集團三種類型。一般來說,緊密型教育集團是指由核心校對成員校采取一體化管理人、財、物的集團化辦學模式;聯盟型教育集團是指在核心校和成員校保持學校法人、經費運行、隸屬關系不變的前提下,由核心校統籌指導成員校的教育教學工作;混合型教育集團則是采取“緊密型教育集團+聯盟型教育集團”混合辦學模式。
在實際工作開展中,聯盟型教育集團、混合型教育集團內交流輪崗教師往往出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缺失的情況,一是由于成員校之間生源基礎存在較大差異,輪崗教師在原學校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管理方法和教學策略,在新的學校容易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容易造成教師心態失衡。二是由于成員校之間未能實現人財物統一管理,在部分教師看來,交流輪崗更多是一項臨時性任務,教師“傳經送寶”和干事創業的熱情難以得到激發。三是由于對交流教師的政策支撐和關懷保障力度不夠,導致教師參與交流的成本與收益失衡,難以真正安下心來開展教育教學。
高效推進基礎教育集團化辦學,特別是推進聯盟型教育集團高效辦學,需要政府各職能部門攜同并進,創新方式方法,賦予集團更多的辦學保障和管理自主權。一是建立完善保障體系。教育部門對交流輪崗教師安排保障住房、設置交通補貼、配齊教學設備。財政部門安排專項經費用于集團內部管理和隊伍建設,建立集團優質課程資源共建共享平臺。編制部門增核各集團人員編制數量,打通集團內教師編制統一管理,統一調配障礙,推進教育集團高效運行。人社部門對核心校到成員校交流經歷視同為農村學校任教經歷。二是建立多層次激勵體系。給予交流輪崗教師更多培訓和成長機會,對到薄弱學校交流輪崗教師予以資金補助和績效傾斜,在職稱評聘時給予專項附加分值。定期對作出突出貢獻的輪崗教師進行表彰和宣傳,設置教師晉升條件,對集團內學校新任中層及以上管理人員要求具備集團管理或交流任教經歷。三是建立多元評價體系。以階段性評價、互動性評價、個性化評價為導向,構建起針對多元評價對象、差異化評價內容、多元主體參與的評價體系,找到促進集團內交流教師專業化成長的突破口。
新時代背景下,我們要更加堅定地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不斷構筑集團化辦學的人才高地,打造集團化辦學的良好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