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楊昕晨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也養一方“土特產”。口感清甜的陽山水蜜桃,汁水四溢的東臺西瓜,果實飽滿的丁莊葡萄……盛夏時節,江蘇各地特色農產品紛紛上市,為炎熱酷暑帶來了滿滿清涼。
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產品都有一個通俗的名字——“土特產”,既是獨具魅力的地理名片,更是當地百姓增收致富的有力抓手。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習近平總書記在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要落實產業幫扶政策,做好“土特產”文章。江蘇作為農業大省,如何大力發展鄉村特色產業,為建設新時代魚米之鄉奠定堅實基礎?7月26日,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聽取和審議了省政府關于鄉村特色產業發展情況的報告,助推我省在產業高質量發展上繼續走在前列。
“土特產”一頭連著增收致富、鄉村振興,一頭連著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為了做好審議前的準備工作、摸清全省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現狀,7月19日至20日,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魏國強帶隊赴宿遷市調研。通過考察沭陽縣扎下鎮、顏集鎮花木產業和電商銷售發展情況,到宿豫區大興鎮走訪食品加工企業,調研組一行了解了地方特色產業發展總體情況和經驗做法。
此次會議上省政府關于鄉村特色產業發展情況的報告、省人大農業和農村委員會提交的調研報告顯示,近年來我省特色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各地依托生態類型多樣、生產條件優厚、農耕文明悠久的資源優勢,扶持壯大優勢產業,大力發展鄉村新產業新業態——
種養業產值穩步提升,79個種養產品進入全國鄉土特色產品典型名錄,淡水漁業產值連續多年居全國第一;獲批建設中晚熟大蒜、蘇系肉雞、小龍蝦和稻米等4個國家優勢特色產業集群以及71個國家農業產業強鎮項目;創建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12個、省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32個……
“土特產”之“土”,源自一方水土,其中既包含著味覺視覺的感官需求,也蘊含故土鄉愁的精神慰藉。立足本地鄉土資源、放大優勢效應,才能既有讓人口耳相傳的好口碑,也有令人“回味無窮”的辨識度。
調研發現,我省特色產品資源利用水平還有待提高。“下一步將用活鄉土資源,壯大特色產業。”省政府報告提到,將充分挖掘、用活用好鄉村的山水草木、傳統手藝、民俗文化,開發農業產業新功能,增加農業生態產品和服務供給。
在省人大農業和農村委員會主任委員陳杰看來,有關部門還要抓好“科學統籌”“主體培育”“系統推進”三方面工作:指導縣鄉立足區位優勢,精準找到鄉村“特色”在何處;深化農村改革,完善相關政策,加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扶持力度,充分釋放主體動能;加大統籌落實力度,要認真協調、協調到位,推動多部門聯動,加快建設新時代魚米之鄉。

江蘇地處南北過渡地帶,農產品種類豐富,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具有獨特的優勢。所謂“特”,是人無我有,更是人有我優,是能給出去的“金名片”,也是立得住的“金招牌”。
多方取經方能開拓思路。為了深入了解其他省份發展特色產業情況,6月4日至11日,魏國強率隊赴廣西壯族自治區開展相關調研。“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做好‘土特產’文章,關鍵要因地制宜,發揮本地特色優勢,借助農村電商平臺,大力培育特色產業;重點要打造品牌,把特色產業轉化為特色品牌,提升產業的輻射帶動力,把產業增值收益更多留在農村、留給農民。”魏國強說道。
省政府報告表示,將立足地域特色,拓展增值空間,推動鄉村特色產業“從小到大、從大做強”,打造更多有特色、有認可度、有競爭力的“金名片”,把“好資源”轉化為“好品質、好品牌”,讓“土特產”的金字招牌換來真效益。
如何持續打造具有“含金量”的地方特色品牌,審議時,不少委員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要花大力氣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品牌不在多,而是要在名氣上下功夫。”省人大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孫春雷結合自身參與調研了解到的情況提出建議,希望加強省級層面的政策設計,細化鄉村特色產業的規劃布局,引導不同地域錯位發展,在特色上做文章,做出名氣來。
泗陽縣宿有千香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錢曉紅委員認為,“特”應體現全國市場的地域差異化競爭,建議重視品牌創建、引領作用,圍繞“一個單品、一個爆品、一個形象設計、一個傳播口號、一個內涵故事、一個宣傳文案”,推動品牌產品對農業主導產業的全覆蓋。
做好“土特產”文章,還需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當前,鄉村產業競爭不再是單一的產品競爭,而逐步走向全產業鏈競爭。如何打造出鏈條更完整、業態更多元的“土特產”,江蘇不少地區已經開展了有益嘗試——
南京市浦口區以蘭花塘高標準農田為標桿做精智慧產業鏈,打造“浦食浦味”區域公用品牌;
海安里下河地區探索實施“支部+專業文旅公司+農戶”模式,發展生態觀光、休閑康養、有機食品等綠色產業,農副產品通過“黨員助農”直播間售賣至全國各地;
…………
為了進一步延伸產業鏈、強化產業集聚效應、放大我省產業優勢,省政府報告表示,將實施農業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建成一批特色鮮明、鏈條完整、主體眾多、農戶參與度高、增收帶動力強的農業全產業鏈,并大力推進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省級農業現代化先行區和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建設等。
現代農業園區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和抓手。省人大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委員張忠文認為,應加快現代農業園區立法,為鄉村特色產業發展提供法治保障。“建議學習借鑒外省先進做法,通過立法來明確政府和部門的基本職責,強化統籌協調、服務保障、規劃建設、運營管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升園區管理的規范化、法治化水平。”
聚焦深層次推動產業融合,江陰市華士鎮華西新市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吳協恩委員表示,要圍繞農業特色主導產業,支持農業龍頭企業轉型升級,因地制宜培育發展一批以龍頭企業為引領、農民專業合作社為紐帶、家庭農場為基礎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加強產業鏈整合和供應鏈的管理,形成一批規模集中連片、競爭優勢明顯、抗風險能力較強的特色產業集群。
明確任務后誰來干?產業要振興,人才很關鍵。省人大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建議省政府及相關部門要強化人才支撐,加強政策激勵,鼓勵依托高校和職業院校定向培養相關技術人才,指導地方編制引導目錄,鼓勵返鄉下鄉創業創新。
當我們行走他鄉,常常會因聽到相似的口音而回想起故鄉的點滴,常常會因嘗到熟悉的味道而被勾起思鄉之情。“土特產”是一片土地風俗人情的獨特標志。相信在法治力量推動下,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江蘇的“土特產”文章會越做越好,將會有更多有影響力的品牌暢銷國內外,讓每一個在外打拼的江蘇游子都能感受到故土的溫暖,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