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劉 靜

在距離駐馬店市區40千米的地方,有一座山,當地人稱之為老樂山。樂山,是樂在其中還是樂不思蜀?是怡然自樂還是知足常樂?又為什么加上一個“老”字呢……老樂山古稱朗陵山,隋代改為朗山,宋大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因避宋圣祖趙玄朗之諱改名為樂山。相傳,老子得道前曾多次到此游覽,留下許多美麗的故事和傳說,并將道家思想和學說發揚光大。
這個夏季,我又一次來到這里。山腳下,立有“重陽登高起源”白色石碑。重陽節登高望遠,是我國很多地方的習俗。東漢時,汝河兩岸發瘟疫,汝南人桓景的父母也在瘟疫中去世了。桓景聽說瘟疫是由于河里的瘟魔作惡,決定拜師學藝,為民除害。一年后的九月初九,桓景回到家鄉,讓父老鄉親佩戴茱萸,并帶領他們登上老樂山,他下山和瘟魔交戰,殺死瘟魔。從此這一帶有了重陽登高的風俗。如今,駐馬店市上蔡縣被命名為中國重陽文化之鄉。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加入了孝的底色,老樂山是不是有一種天倫之樂、樂意融融的韻味鑲嵌其中?
景區入口便是重陽古道。木制的道路蜿蜒迂回,陽光透過密密的枝葉篩出一地的光斑。林間,不時傳來陣陣清脆的蟬鳴。在一個拐角處,木道完成它的使命,將上山的任務交給了開鑿出的石路。路的兩邊,不知名的花草無拘無束地生長著,山牡荊、櫟樹、杜仲、槲樹、葛樹……舒展著腰肢,友好地迎接每一位上山和下山的人。
行人來來往往,山路上不時傳來一陣陣說笑聲。明晃晃的太陽直射下來,汗水很快打濕了我的頭發和后背,順著發梢流進眼睛,不適感襲來。很多時候,人是需要陽光的,只有站在陽光下,才能更好地出出汗排排毒,才能讓自己的頭腦清醒,更堅定地走前方的路。
走著歇著,走過扶云臺,離山頂還剩下1700米,雙腿像灌了鉛一樣抬不起來。“再難也得爬上去。”我給自己打氣。人生猶如爬山,只有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不斷攀登,才能讓人生之梯更加堅固。微微的山風吹來,頓覺涼爽很多,腳下的路似乎沒那么難走了。
經過兩個多小時的努力,終于爬到山頂。我站在欄桿處鳥瞰,四周郁郁蔥蔥,山下幾個湖泊波光粼粼,把自己妝點成一枚枚綠翡翠。湖泊和大山相依相偎,在漫山遍野的綠里,描繪著和諧靜美的山水圖。
近年來,老樂山以生態文化為依托,逐步將紅色文化、民俗文化和重陽文化融為一體,讓它真正成為休閑娛樂的好去處。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如今,老樂山舊貌煥新顏,在老和新的碰撞中提升著氣質和內涵,用源遠流長的文化吸引著每一位走近它的人,探索它的奧秘,感受它與眾不同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