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彌
摘 要:伴隨現代社會的迅猛發展與科技革命的不斷更迭,傳統民間工藝美術文化不得不歷經巨大變革,它們被湮沒在時代洪流的浪潮中,在層出不窮的新型事物中被當代人所遺忘。但是,就國家的進步與發展而言,文化傳承可深刻影響民族的行為意識,并在某種程度豐富了社會制度路徑的選擇。在此背景下,中國傳統民間工藝美術應遵循傳承、發展、傳播的文化傳承與設計創新之路,通過“原真性”傳統技藝對傳統民間工藝美術傳承的關鍵“源頭”進行探尋,找準新時代的自我定位。本文旨在探討傳統工藝美術文化傳承與設計創新,具體如下。
關鍵詞:傳統民間工藝美術;文化傳承;設計創新;策略
中圖分類號:J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21-00-03
我國傳統民間工藝美術文化歷史悠久,既彰顯了不同時代的藝術審美又凝聚了生活與生產的智慧,是民眾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的重要需求。放眼璀璨的歷史長河,很多民間工藝美術作品如同遺落在人間的明珠,訴說著不同時期的集體記憶。近些年,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傳統民間工藝美術卻在重要的社會轉型期遭受時代變革帶來的沖擊。逐漸衰退的傳統手工藝、宣傳普及的缺失等問題,致使傳統民間工藝美術與“民間”脫離剝落且失去沃土的滋潤,不得不在非遺化、小眾化的發展層面謀出路。究其原因,與傳統民間工藝美術不能突破自身限制,不能找到正確的創新方式與自我定位息息相關。因此,我們要直面傳統民間工藝美術的困境與挑戰,更新發展理念、創新技術手段,助力這些精美的產品能夠“飛入尋常百姓家”,促使其服務于現代社會!
一、傳統民間工藝美術文化的發展特點
(一)生活氣息濃郁
顯而易見,民間工藝即源自民間的藝術作品,這些作品凝結了廣大民眾的智慧與想象力。在我國,傳統民間工藝有著極其漫長且完整的發展歷史,南北方地域文化不同,民眾的審美也呈現出顯著差異,必然對當地藝術發展產生不同影響。因此,我國傳統民間工藝既具有顯著的多樣性、民族性、地域性特征,還折射出濃郁的生活氣息,展示出多樣化的人文風貌。
(二)內容豐富多彩
民間工藝,即取材于生活化、大眾化、民俗化的藝術,承載著經濟與文化的進步發展。相關資料顯示,石器時代是我國民間工藝的溯源,雖然當時人們生活貧瘠物質匱乏,但他們已具備初始審美,習慣將有著精美花紋的貝殼、形狀精致小巧的石頭經過打磨制成比較簡單的裝飾品或工藝品,以此為平淡的生活添加樂趣。伴隨社會的進步,人們制作工藝品的材料愈加豐富,既有堅硬不易變形的金屬還有容易篆刻的木質材料,更有用質地柔軟造型豐富的布匹等做基本材料的工藝制品,作品內容趨向豐富化、多樣化,而且更精致美觀。當然,每個時代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當時社會風氣的影響,民間工藝作品也是如此,宗教與生活文化影響最甚。因此,在傳統民間工藝美術作品中,不僅會看到引人遐想連篇的風景、惟妙惟肖的動物描繪,還有象征陰陽五行及太極八卦的圖案,可謂豐富多彩。
(三)形式千變萬化
傳統民間工藝的表現形式千變萬化,大多源于基礎生活物質。例如,織造業衍生出了精妙絕倫的蘇繡、汴繡等工藝,制糖業衍生出了吹糖技藝,金屬業衍生出了優美典雅的掐絲琺瑯。這些民間工藝在我國藝術文化長廊中渲染出濃墨重彩的風韻,在體現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的同時還折射出獨特的藝術性與創造力,推動我國美術產業的穩步發展。
二、制約我國傳統民間工藝美術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一)脫離時代節奏
無論什么時代,“受眾”永遠是推動文化發展的第一要素,因為受眾需要才能促使新文化作品綿綿不絕地被大量輸出。但是,在新時代傳統民間工藝美術的發展卻遭遇瓶頸期,諸如剪紙、折扇、陶藝等雖然擁有大量受眾,但很多現代人認為這些工藝品式樣毫無新穎感、圖案過于傳統,容易產生審美疲勞且激不起欣賞興趣。針對上述問題,傳統民間工藝在當下發展中有必要與時下人們審美觀點、實際需求相結合,在此基礎上進行大刀闊斧的創新改革。
(二)工業化的快速發展
相對來說,在一定程度上手工藝人的生存空間被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大肆擠壓。以我們民眾比較熟知的折扇為例,傳統折扇制作工藝非常復雜,不僅要花時間選擇適合制作扇葉和扇骨的上好材料,還要精通繪畫技藝且擁有書法造詣,想成為一名合格的匠人需要磨礪數十年。一件精美的折扇成品,既考驗了匠人制作技術的嫻熟度又要體現出審美能力。匠人若想將某門技藝發揚光大,需要花費頗多氣力與心血,以此達到獲得足夠的維持生活的經濟收益與傳承的目的,這樣一個良性循環建立在諸多因素的基礎上。
當前,科技日新月異、工業發展速度令人嘆為觀止,同樣品質的折扇可以采用工廠機器大批量生產,省時省力且降低成本,民眾在購買時容易接受且也愿意大力宣傳。然而,折扇匠人的生存空間基于上述原因被縮小,為了生存大多數人只能狠心放棄這門手藝。其他的傳統民間工藝作品也是如此,都可以使用機器便捷快速地完成,這種情形勢必打擊了傳統民間工藝藝術的重要根基。人是社會的個體,生存是發展的根本,假如某項傳統制作技藝不能維持基本的生存何談牟利,迫于實際需求就不會有較大的發展空間[1]。
三、傳統民間工藝美術文化傳承創新的策略
文化傳承,即文化傳遞、文化繼承,傳統民間工藝美術在文化傳承中需要保持基于文化基因、藝術基因之上原汁原味的“原真性”,要在傳承軌跡與技藝方面進行保護,要在創新改變之上進行傳承。
(一)堅守原真性并賦予其新的生命力
具體說來,我國傳統民間工藝美術是一門具有民族性、民俗性、綜合性的獨特藝術,不能簡單等同于純粹的美術,其傳承可分為傳承人的傳承、非傳承人的學習傳承、繼承傳統技藝的傳承等,傳承人需要在堅守原真性傳承理念基礎上進行適度發展創新。在我國傳統民俗中,傳統民間工藝美術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在發展中我們要始終堅持民族性與民俗性特征,采用合適方法將廣大民眾的現代生活與傳統工藝美術設計相融合。
1.創新民間傳統工藝美術作品。依據不同傳承人的意愿,可讓他們結合自身需求選擇不同的傳承方式與傳承方向,也可以引導他們對新思維、新材料、新方法進行恰到好處的利用,從而創作更多新的美術作品。
2.巧妙植入傳統文化。傳承人要與時俱進,所設計出的工藝美術產品既要集中凸顯出現代性的傳統民俗文化,又要展現出當下民眾的幸福生活。在設計中可較多借鑒現代審美,將具有中華民族的典型文化印記烙刻在作品上,也可融入地方特色凸顯區域設計競爭力,在眾多設計現象中巧妙植入傳統文化,用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盤活并發展民間工藝美術。
3.不斷拓寬傳統民間工藝美術的新視野。設計者與傳承人可在諸多設計中充分體現傳統文化,對民眾進行不同層面的影響。例如,將中國剪紙、刺繡、京劇臉譜等元素融入現代服裝、背包、裝飾品等設計中,將獨具特色的木版年畫、風箏等地方民俗文化融入空間設計中,賦予不同作品豐富的中國色彩或地方特色,助力傳統文化如宣紙上暈開的墨點滴滲透,潛移默化地引導民眾的審美。
綜上所述,“原真性”是傳統民間工藝美術文化發展傳承的重心,而傳統技藝是“原真性”的根本,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傳承。不同的傳承人或設計師只有對傳統技藝潛心鉆研,才能獲得源源不斷的文化滋養與強有力的文化支撐,才能在創新作品中充分展現民族特色,彰顯我們的民族自信與文化自信。
(二)將新媒體作為傳播的新媒介
大力傳承、積極傳播,是我國傳統民間工藝美術的發展道路。在傳承創新中,我們可將原真性作為傳承之“源”,用新媒體作為傳播的新媒介與新手段,深入挖掘現代民間工藝設計中蘊含的色彩斑斕的傳統形式、豐富多彩的傳統材料、典雅內斂的傳統色彩、精湛細致的傳統工藝等,著手探尋傳統技藝,助力傳統民間工藝美術獲得源源不斷的生命力。
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可將傳播作為傳承發展創新的重要手段。對于傳統民間工藝美術而言,作品是最重要的傳播載體,人們在傳播過程中可靈活采用觀賞、展演等形式完成,新媒體藝術等可看作有較高科技含量的傳播媒介。比如,傳承人或傳播者可從民族文化或區域文化等優秀文化中提煉出經典的傳統符號或元素,再將這些內容依據需要在精彩紛呈的新媒體藝術主題形象及圖像設計中靈活運用。同時,將新媒體作為傳播媒介時,不能將眼光局限于傳播手段,而是要努力探索如何將這種新型技術與傳統工藝融為一體,媒介只是隱藏其后的輔助,傳統民間工藝自身的審美形式與審美意義才是傳播的重點。在構思設計作品時,可依據民眾精神需求借助新媒體藝術講述人與社會的故事,木雕、剪紙等都可表現這些內容,每個作品都是傳承傳統民間工藝的重要載體,民眾在欣賞時會體悟到不同情感并感悟不同的人生哲理。雖然傳統民間工藝美術從本質上講是靜態的,但在藝術的特殊“場域”中卻容納了海量圖像,觀賞者在用心欣賞時內心深處會流淌出或深沉或激烈的情感,千變萬化的思緒在一瞬間迸發,人的內心體悟就是虛像實像之間的交流。傳統民間工藝本身就有一定的經濟開發價值,重要的是我們怎么去利用。比如,在服裝設計中,可將一些極具傳承意義的技藝融入其中,讓穿戴者可視化地表達與傳遞傳統文化。當然,傳統民間工藝也可遵循時代發展,密切契合于經濟產業的節約化、綠色化、環保化理念,以此促進產業化實踐[2]。
綜上所述,大力傳播才是對傳統民間工藝的傳承目的,在傳播中潛移默化地弘揚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我們的民族自豪感。也只有通過大力傳播,才能讓越來越多的人對我們的民間傳統技藝、傳統文化逐漸熟知與喜愛,在此基礎上逐步修復瀕臨丟失的民族文化。因此,當代傳承者或設計師在設計作品時,可集思廣益使用更多新技術、新材料,助力傳統民間工藝在新時代綻放出嶄新光彩,助力傳統技藝拓展出更廣闊的發展道路,助力新手段與新形式成為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滋養與支持,助力中國本土化藝術實現自主創新的中國設計。
(三)聚焦全體民眾且與創作者形成良性互動
在我國歷史上,傳統民間工藝主要源于廣大基層民眾。當下,伴隨我國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民間藝術外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民間工藝匠人的身份呈現出多元化態勢,受眾已延伸至城市、傳播空間也不斷擴大,文化階層不再涇渭分明,地域區別顯著縮小。因此,傳統民間工藝美術要聚焦全體民眾且與創作者形成良性互動,具體如下。
1.明確創作方向。依據我國當下文藝政策的倡導方向,傳統民間工藝美術創作者要扎根廣大民眾,真正回歸到民間。在此背景下,要從根本上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質量,豐富群眾文化活動形式,激發更多民眾的參與熱情,不斷拓展民間藝術的創作天地。同時,相關部門還要對民間藝術家、創作者等進行大力倡導,明白全體民眾為具體服務對象,并采用合適方法鼓勵全民在傳統民間工藝美術的創作與傳播中發光發熱。
2.培養青年藝術家。只有培養大批青年藝術家并充分發揮青年人才的潛力優勢,才能助力傳統工藝美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在對人才培養機制逐步完善過程中,可借助政策和制度上的利好關系為青年藝術家鋪設能夠自由施展的大舞臺,用敏銳的眼光發現人才、用創新的手段培育人才,不斷激發青年人的潛力。比如,可以以地域為單位成立傳統民間工藝青年工作委員會等,在發展中可借助群體優勢以及疊加政策為傳承提供新平臺與新思路,協助青年藝術家從老一輩匠人中完美承襲優良傳統,并促使其用發展的眼光與社會緊密聯系。青年藝術家兼具工藝美術作品生產者、參與者的雙重身份,通過親身體驗種類繁多的文化活動而對不同群體審美精準把握,在此基礎上不斷推動作品的進步革新。
3.聚焦實用性。傳統民間工藝美術折射出了民眾的精神內涵,當下社會經濟發展迅猛,因此所創作的公益美術作品既有使用價值又有情感象征。站在實用性角度來說,民眾的情感需求也是其中一部分,中國廣大民眾的人生理想就是不斷調和自然與使用。與傳統手工技藝相比,機械化的創造極大降低了制作難度且所使用的材質更靈活,但人的文化需求與情感需求依然是民間工藝美術的強有力支撐。在一些民俗活動或重要節假日期間,可廣泛開展群眾文化活動,讓精美的傳統民間工藝美術作品集中亮相并吸引更多人的矚目,不斷加大群眾傳播力度并培養群眾基礎。
4.加強元素化重塑。工藝美術當今在我國已初具規模且有一定市場基礎,但依然沒有真正激活消費市場,其根本原因為不能滿足群眾多元化的文化消費需求。在接下來的發展中,民間工藝美術要逐步摒棄單一化發展,轉向有較高實用性、娛樂性、審美性等的多重屬性,利用互聯網絡促使銷售方式轉向線上或線上線下相結合。在設計創作某些高品質的工藝美術作品時,創作者要定位準確并注重體現審美理念。在一些諸如紅木雕刻、玉雕等高端藝術品消費活動中,可以通過藝術品拍賣會或展廳藝術等進行展覽,從而吸引經濟實力較強的民眾參與。在一些刺繡等文創產品中,可在設計中融入象征中國傳統吉祥寓意的豐富圖案、精美造型等,以此凸顯趣味性與實用性。此外,還要不斷加強教學體驗,在義務教育階段為青少年開展種類豐富的剪紙、編織等課堂學習活動,逐步豐富學生的體驗形式,以此為民間工藝美術的發展打下扎實的群眾基礎。
四、結束語
傳統民間工藝美術融合了生產、生活及藝術,在我國擁有悠久的歷史。我國當下正處于快速發展轉型的關鍵時期,由于大眾審美的轉變與宣傳普及的失位等,工藝美術受到了較大沖擊。基于此,在傳承與創新中,我們要定位廣大民眾堅守原真性并賦予傳統民間工藝美術新的生命力,將新媒體作為傳播的新媒介助力中國本土化的藝術實現,聚焦全體民眾的實用性審美性。同時,還要對民間工藝美術與群眾文化的互動效應進行深入探索,促使傳統民間工藝美術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得到大力傳承發展。
參考文獻:
[1]唐鵬.關于群眾文化領域向民間工藝美術傳承發展的思考[J].藝術百家,2022(04):122-125.
[2]陳忠.論新時代傳統工藝美術的傳承與創新[J].天工,2018(04):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