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天虎
(靖遠縣第一中學 甘肅 白銀 730600)
環境教育,顧名思義,通過教育等方式向人們傳播與環境相關的知識和內容,激發人們的環保意識,鼓勵,引導更多的群體參與到保護環境建設中,緩解現如今環境污染問題,在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基礎之下,實現人和自然的和諧發展。對于高中地理教師來說,要善于挖掘教材知識,針對性的向學生傳遞保護環境等相關的知識和內容。在下文做重點贅述。
高中地理,基于宇宙表面到人類生存空間都圍繞著人類賴以生存的外部環境,教師在區域地理,自然科學以及人文角度向學生講解有關環境保護的知識,能讓學生深入的了解環境保護的重要價值。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是地理課程核心三部分,新課程標準有機融合了以上三部分。基于保護地理環境等角度在教學內容中設置了生產生活和環境保護的知識點,同時高中地理有關環境保護的問題與可持續發展理念息息相關。基于環境教育可知,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核心[1]。
作為一門融合性學科,高中地理包含的內容較多,如社會風俗,海洋,大氣,宇宙等等。高中地理課材涉及到天文知識,生物知識,物理知識,歷史知識等等。例如一個簡單的環境問題,就包含多個學科知識。高中地理課材還有非常豐富的環境保護的知識點,對于學生來說,有必要理解并應用這些知識點。對于教師來說,有必要挖掘這些知識點,在課堂中向學生講解。高中生已形成了判斷是非的理念,自身的價值觀也相對成熟,所以學生應拓展學習地理知識的渠道,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課外實踐的機會,設置多樣化的教學活動,讓學生掌握到更多的環境保護的知識,提高他們的環境保護的意識。
作為高中地理教學的重要構成部分,環境教育主要目標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環境保護思想,來培育學生地理學科的綜合素養,讓每一位學生了解到自己與自然環境屬于有機整體,自己無時無刻都生活在自然中,所以要和自然構筑和諧的關系,革新學生的意識,明確對環境保護的正確態度,可以熟練應用保護環境的知識,提高學生活學活用的能力。最后要求學生自身行為和自身態度達到統一,在樹立正確環境保護的思想過后,可以主動積極的參與到環境保護的活動中[2]。
在新地理課程標準改革中做如下強調:要應用地理技能和知識的理念,為人類判定,解決環境問題提供參照,使地理學生活和研究實踐投放到自然中,針對環境問題展開積極的研究和學習,提出戰略,解決問題,提高環保意識。除了在學校培養學生的良好品質之外,家庭教育對于學生來說也非常重要。
在家庭教育中,有針對性的向學生灌輸環保思想,加強他們的環保意識,比如可以引導學生針對垃圾污染展開調查工作,鼓勵學生結合個人見解,去分析減少垃圾污染的對策。此外,也可以引導學生觀察池塘和河流的變化情況,找尋水流動的特點和規律。通過搜集上述問題表達個人想法,提出改善環境污染的措施,學生找尋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也能感受到自身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環境保護工作的推進,學生也能增加生活使命感,從而提高環境保護的實踐意義。
學校在校園生活中也可以針對性的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比如可以讓學生打理校園,參與校園的草木清潔工作。在公開場所設置標識語,倡導學生不得隨地吐痰,不得亂扔雜物,不得破壞公共產品,讓每一位學生了解校園生活是有秩序的,每一個學生都應該為建立干凈的清潔環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除了應用這種清潔清理的方式之外,學生還要在細枝末節中革新環保意識,比如在生活中不亂丟垃圾,不亂丟剩菜,來培育自身良好的衛生習慣。
在課堂教學中,地理教師可以融合多個學科的知識來綜合性的進行講解。比如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滲透《環境保護法》,《植樹法》,《森林保護法》等與法規相關的內容,在地理教材章節講解過程中針對性的融合相關的法規和制度,比如在湘教版“自然環境整體性與差異性”內容講解時,教師可以有機融合《耕地保護法》等法規和制度,并在該法規制度融合的過程中延伸到“風力堆積地貌產生的塵埃進入大氣之后是否會影響人類的生活?會造成哪些影響?”通過設置問題發散學生的思維,也能有效的進行環境教育理念的滲透。又如在湘教版“生態環境保護與國家安全”內容講解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滲透低碳減排的原則和理念,在講解完基礎地理知識之后,將關注重心集中在經濟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融合上。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不論是教師還是學校,在認知環境教育上都存在問題,比如教師在了解環境教育上大多是參照課本教材和一些參考書籍,能夠實地考察或是去其他地區了解環境情況的教師數量較少。再加上各個學校因經濟發展和教育資源均有差異,所以環境教育滲透融合也會存在一定的差異,如一些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學校未能充分的發展環境教育,各地區教育部門也未重視對教師和環境教育的培訓工作,這也使得部分教師未能充分的認識環境教育在課堂中的重要價值,某種程度上也影響了環境教育滲透和融合的質量。再加上一些教師缺少對課本知識環境教育的傳授和講解,在教育方法上墨守成規,未能應用多媒體課件和新型技術來整合應用環境教育的資源,影響了學生的參與熱情[3]。還有不少教師在課堂教育中依舊占據主導地位,未能堅持以學生為重心的原則,所以讓學生在課堂中依舊處于被動的狀態,不但影響了他們學習地理學科的興趣,對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也產生了遏制。
教師向學生滲透環境教育的知識點,要了解滲透和融合要以高中地理教材為基礎。對于高中地理教師來說,要深度挖掘教材中與環境教育相關的內容,做到課本和教育相融合。在教學中不但讓學生掌握基礎的理論知識,也要逐漸的培育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某種程度上實現地理教材知識和環境教育的統一,達到環境教育的核心目的。例如在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冊“地球上的大氣”教學中,教師向學生講述大氣環境保護的知識點是本教學的核心目的,教師除了做出基礎教學之外,也要對課本內容加以擴展,比如向學生提出發散性問題,如,生活中何種行為會破壞大氣環境?生活中何種行為會保護大氣環境?同時引導和鼓勵學生彼此交流,互相探討,從而在源頭上明白保障環境的重要意義,也能讓學生革新自身環境保護的理念[4]。
在湘教版“地球上的植被與土壤”內容中,教師立足于高中地理教材,基于國際和國內兩個方面,介紹出國內外植被,土壤以及自然環境的發展情況,以及國內外在綜合治理等方面取得的重大舉措。此外,教師也可以引出荒漠化知識點,向學生告知荒漠化帶來的危害與防治。在課中,教師還可以表明習總書記強調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科學思想的主要意義。在區域開發過程中,要關注資源環境具有的承載力是教材活動設計的主要目的,我們要在重視自然,尊重自然的基礎上,按照自然的規律去辦事,從而改善自然生態面貌,推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總的來說,教師要立足于高中地理課本知識,在向學生講解知識點過后,引入適當的案例,讓學生明白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與常規的地理教學有所不同,環境教育很多知識點是由基礎的地理內容衍生出來的,某種程度上對地理教師的綜合實力以及教學多樣性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特別是在素質教育背景之下,要求每一位教師要革新傳統的教育方法,在調動學生關注性的同時,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這就需要地理教師要構筑多元化且創新的教學方法,應用不同的方式向學生展現環境教育的內容,激發他們深入思考。以往的教育方式枯燥又乏味,教師單一的向學生講解教材中有關環保的內容,然后將備課收集到的素材和信息向學生傳遞,這種方式僅講解知識點,無法發散學生的擴散性思維,所以教師要予以改革。
比如在湘教版“地球上的水”內容講解時,教師要在講解局部降水的發展情況時,對該板塊的內容做出延伸,如環境污染引發溫室效應,溫室效應引發降水增多,教師引出熱門話題,向學生滲透環保理念,同時也可以應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呈現直觀的文字,視頻,錄像,在課堂中構筑真實的地理情境,引發他們思考,同時讓學生就具體的環境問題做出討論。再如在湘教版選修教材“自然保護與生態安全”講解中,教師可以應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播放有關洪水,地震等自然災害的視頻,構筑真實的情境,讓學生了解到自然災害為社會,對人民帶來的危害。此外,教師也要引導學生以小組討論的方式,去分析自然災害的原因,小組成員通過討論來提高對自然災害的防護能力。
地理教師也可以制作PPT,在課件串聯地理環境的教育背景,構筑網絡機制,聯系環境教育理念的各章節內容,從而更加完整全面的讓學生了解環境污染的嚴重性和防護,通過此種方式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環境保護工作中,將環境教育具有的優勢和價值充分的發揮出來。
高中地理教師為了讓學生直觀的了解到保護環境的價值,可以為其提供一些社會實踐的機遇,比如讓學生來到污染比較嚴重的地區,讓他們直面感受到環境污染為我們帶來的危害。教師以小組為單位,引導小組成員結合所見所撰寫實踐調查報告,由小組組長提出保護環境的方案設計,和小組成員在班級內部交流探討,某種程度上也能加深環境教育于教學中的滲透,教師為學生提供社會實踐調查機會,能讓學生樹立團隊意識,培養團隊協作能力,學生親眼見識到環境發展情況以及環境污染的危害性,內心情感被觸動,能真正的領會到教師講授的環境保護的內容。此外,教師也可以帶領學生前往老工業區,應用專業的設備對當地的污染指數加以檢測,為做出環境污染指數的對比,教師再帶領學生前往新型工業區,再次檢測污染指數,通過數值的對比,讓學生了解哪個工業區污染程度更高?并說出其中的原因。通過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讓每一位學生身臨其境的感知到我國環境狀況,讓他們樹立保護環境的意愿,這對推進環境教育滲透教學有現實意義[5]。
同時教師也要設置環保習題,來推進環境教育理念的滲透。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做好環境教育非常重要,教師除了關注教材,挖掘教材知識點之外,也要設置有關環保的習題,并在各個內容環節導入環境保護的理念,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循序漸進的提高他們環境保護的意識。例如在學習湘教版教材“人類活動與環境問題”內容時,教師可以向學生布置如下問題“近些年人類的哪些行為會污染環境,破壞環境?”同時教師要求學生以舉例的方式闡述我國水資源,植被面積的變化情況。學生收集和整理上述問題,進一步增強了保護環境的意識,同時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也能讓學生學習更為主動,在查找習題答案的過程中,能掌握更多的環境知識。
總的來說,在高中地理教學滲透環境教育理念,不但能讓學生革新環境保護的思想和理念,還能調動他們的參與興趣,讓每一位學生在學習過后,了解自身肩負的職責。同時學生通過社會實踐,環保課題的研究,也能提高自身理論和實踐相融合的能力,將掌握到的地理環境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形,能明白保障環境,建設祖國的優勢,這對于學生日后的學習發展都有現實意義。
對于地理教師來說,想要推進環境教育思想的滲透,可以在課前備課,課中教學以及課后實踐三方面來實施。
首先,在課前,應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或合作學習的方式展開地理內容的預習。高中地理教學引入了很多互聯網技術和新型的教育手法,課前環節具有的教育資源,無論是形式還是種類都具有一定的靈活性,教師要對資源做出擴展和開發,可以挖掘環境教育的板塊和知識點,應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保證預習資源更具生動形象性。同時此種方式也能進一步提高環境教育理念滲透的效率。例如在湘教版“地球上的大氣”,教師在課前環節可以參照全球變暖此主題,在自然生態危機中融入溫室效應等知識,讓每一位學生可以直觀的了解海平面上升,土地沙漠化等自然危機,幫助學生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在后續課中學習時,形成科學的環境教育觀。
在課中教育中,教師要在有限的時間制約下,推進課堂教學的效率最大化。對于地理教師來說,要在課中環節與學生做好適當的交流和互動,考慮學生在了解生態環境上存在的不同,并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則,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嶄新的知識。
如在湘教版“地球上的大氣”教學中,為調動學生的關注興趣,教師可以應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氣候變暖的畫面和視頻,讓學生了解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在視頻播放過程中,教師結合視頻內容告知學生要愛惜我們身旁的一切事物,也要節約用水,盡最大可能的保障水資源,讓學生了解到自然資源并不會長久的持續下去,人類過度的開發和濫用水資源,我們的資源總有一天會消失殆盡,人類也會遭遇傷害和災難。教師以課堂為主陣地向學生滲透環境保護相關的知識和內容,為強化學生的環保意識,提高他們的環保素養,教師也可以要求學生結合本節課的內容制定符合現實的環境保護規劃表,自行為上來強化他們的意識,約束他們的行為。
在課后環節,教師可以引領學生走進社會,走出校園,來關注社會上存在的環境破壞問題。高中地理教學實踐范圍即課后環節,課后教學對比課中環節,應更多元化,以此順應學生個性化的需求。教師可以應用實地考察法,現實接觸法,讓學生在調查中真切的體會到生態破壞對環境,對人們帶來的危害。教師也要引導鼓勵學生應用學習到的地理知識,來提出保障生態環境的措施,學生在此期間也能強化學以致用的素質。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有效的滲透環境教育的理念,教師要跳出教材的束縛,在核心素養背景之下,應用潛移默化的方式,在構筑真實的情境基礎之下,保障教學課堂的秩序發展,來提升學生的環境保護的理念。
我國科學發展觀的一個重要體現是做好環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有效的滲透環境教育理念,能讓學生了解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關聯,教師要深度挖掘地理教材,找出與環境保護相關的知識點,并構筑創新的教學方法,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則,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的理念,讓學生切實的維護周邊的生態環境,幫助學生在未來的社會發展中創造更多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