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娜
(白銀市會寧縣郭城驛鎮幼兒園 甘肅 白銀 730726)
幼兒園的區域活動,是以兒童為中心,根據孩子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面向全體幼兒進行活動。區域活動要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符合孩子原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促進幼兒富有個性地發展。幼兒園以兒童為中心、以區域課程為載體,主題區角是教師通過創設情境和主題活動將幼兒的興趣與需求進行激發和引導,使其產生探究行為并獲得知識經驗,從而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的一種教育形式。幼兒是有獨立人格、發展個性、認知能力和自主意識等特點的個體,教師要善于觀察了解孩子的需要來組織主題區角活動,因此合理的設計本土化區角活動就顯得非常重要。
區角活動是幼兒園教育的一種形式,也是促進幼兒身心發展的一種教育形式。通過在游戲中,讓幼兒參與材料的操作、游戲活動并獲得經驗,使幼兒在活動中學習,教師則起到指導作用,這一理論在教學實踐中得到了驗證。在實際教學中區角教學最重要的還是要將教學理念融入到實際過程中去,才能發揮出真正有效的作用。首先區角活動需要以培養幼兒的興趣為目的、以提供自主發展空間為前提、以增強發展能力為目標,教師根據幼兒興趣和需求來進行設置區角活動,如“美工區”和“建構區”兩個區角:美工區是以美食制作為主;建構區主要是動手操作為主,幼兒在這個過程中既能主動學習,又能得到發展[1]。其次就是要培養幼兒各方面能力。如“美工區”可以給幼兒創設了不同水平的材料環境,在這些材料中還可以融入本土化的元素,讓幼兒從小就可以感受到本體文化;“建構區”為幼兒提供了不同造型、顏色等材料和豐富而有趣的玩法;“美工區”中還為幼兒提供了各種不同類型且具有挑戰性的材料和工具等。還有各年齡段幼兒在發展能力方面需要的材料也不同;“建構區”中還可以自由組合成各種形狀、各種顏色、大小不同和功能多多等。
在農村幼兒園中,多數農村的幼兒園對于區角活動還是比較重視,但在開展的過程中,我們發現農村的幼兒園對于區角活動中所用到的材料并不是很好地利用,而是選擇一些陳舊老化、質量差、使用周期短的材料,如:廢舊塑料、舊紙板等等。有些農村幼兒園只是把區角活動簡單地理解為是孩子們玩水、玩沙,并沒有意識到幼兒動手操作對促進其發展所起到的作用,更沒有意識到材料對幼兒發展、教師專業成長所起到的促進作用[2]。有些農村幼兒園的區角活動中并沒有體現出游戲區與生活區分開的原則。在農村幼兒園里面所使用到材質比較陳舊,已經不能滿足幼兒在動手操作上所需要使用的材料了。因此,教師在進行這一類活動時會存在很大局限性,因為在開展區角活動時不能使用一些高質量、高品位、能夠促進幼兒全面發展需要使用到材料來進行操作。農村幼兒園本土化主題活動內容過于單一。很多農村園所為了吸引家長入園為孩子購買一些區角游戲材料,這些材料一般都是從外面批發而來(如玩具或生活用品等),并不是真正適合農村幼兒操作能力和發展水平的游戲材料。此外還有一些家長認為:幼兒只有在游戲中才能真正得到發展。
由于農村幼兒園地處偏僻,交通不便,且經濟落后,導致開展區角活動的條件較差。同時農村幼兒園開展區角活動一般是在室內活動室內(或教室),在這樣的環境中開展區角活動,往往是沒有一個專門的區域或沒有專門設立的功能室來進行,這就造成了農村幼兒園在開展本土化區角活動時基本是“三無”狀態,分別為:(1)就是無統一規劃的、也沒有相應的設備;(2)就是缺少與教學相匹配的配套設施;(3)就是缺少對本土化區角活動有效支持。農村幼兒園本土化區角活動在農村幼兒教育中普遍存在著以下問題:首先是教師隊伍薄弱,多數園所沒有專職的幼兒教師;其次是設備陳舊或者簡陋,有的園所根本沒有專門從事幼兒教學工作和區角活動建設工作的人員;再次是管理機制不健全,有的園所管理人員對區角活動和幼兒發展缺乏了解;最后是教師教育觀念陳舊。因此要想真正有效開展好本土化區角活動首先要解決農村幼兒園本土化區角環境創設、教師隊伍建設、配套設施建設、管理機制等問題。
農村幼兒園在開展本土化區角活動中,由于缺乏對本土文化的了解,因此沒有充分挖掘和利用當地的資源。幼兒園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通常是根據自己的需要為幼兒選擇相應的教學內容,并且往往以一種教師中心或幼兒中心為主,這種情況在農村幼兒園更常見。如一所學校經常開展一些與課堂無關的活動:小班開設珠心算、小班開設語言(識字、拼音)、數學(加減法)等課程,這些課程對于大多數農村幼兒來說是非常陌生的。農村幼兒園多為村中辦學或私人辦園,沒有相應的資源條件,教師只能根據自己的教學需要開展活動。
農村幼兒園大多位于鄉鎮中心,生源主要來自附近的農村家庭,幼兒大多在鄉鎮中心幼兒園或城區公辦幼兒園就讀。因此,幼兒的活動空間非常有限,有的班級甚至沒有專門的活動室可供開展本體化區角活動,只能利用教室后面的空間開展,如果按照常規設置區角活動內容,將會嚴重影響到教學活動內容和形式。因此,我們可以采取時間換空間的策略來解決這樣一種情況:
(1)我們可以在教室后面開辟出專門用于開展本體化區角活動的活動室以借用其他班級活動室或者利用閑置的活動室來換掉后面教室后的“地盤”。
(2)我們也可以借助邊角空間和公共空間來解決:在班級原有位置擺放一些幼兒經常玩的玩具,這些玩具就是用于擺放區角所需要使用到的材料;幼兒平時喜歡在自己制作的各種材料上進行繪畫創作;這些邊角空間、公共空間就是我們要利用起來作為幼兒游戲活動區來使用。總之,在利用現有條件開展本體化區角活動時,一定要考慮如何讓這個區域有足夠多可供使用和玩耍以及能夠給幼兒帶來不同程度上興趣和發展。
在農村幼兒園中,大多數幼兒園都是將班級環境創設的材料,例如:廢舊的紙箱、舊報紙、紙盒、塑料瓶等,作為班級環境創設所需的材料。但是農村幼兒園在進行本化區角活動時,卻發現這些廢舊材料遠遠不能滿足區角活動的創設需要,因此,教師常常在準備區角活動材料時就會顯得捉襟見肘。但是如果在班級環境創設中,將一些具有當地特色和鄉村特點、容易獲取的鄉土資源應用于本化區角活動中來。如:我們當地的一些蔬菜、水果等,教師們會將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土特產”運用于班級環境創設中;又如:在教師們開展本化區角活動時,也會把當地孩子喜歡吃的零食飲料等引入到本化區角活動中。教師們通過利用這些具有地方特點及鄉村特點的鄉土資源來進行主題教育設計與開展時,就能夠為區角活動提供更多地支持;同時,也能夠為區角區所用到的材料提供更多地選擇以及更多地運用[3]。但是,在進行本化區角活動區域設計與創設時,也要注意不能只停留在創設簡單物質環境上來滿足孩子們“動”起來、“做”起等簡單現象中,要更深一步地研究幼兒在本化區角活動中如何進行學習等更深層次的問題,以不斷地改進和完善本化區角活動設計與創設工作。
區域活動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尤其是幼兒身心全面發展。根據多年的實踐研究表明,不同類型幼兒園在區域活動中所使用的材料及相關活動設施等都有所不同,而教室墻面創設卻又在其中占據著重要地位。目前我國多數農村幼兒園的教師由于缺乏對班級墻面設置以及所呈現內容的理解與認知,因此對班級墻面布置與使用都不夠重視,如開放式教室中所使用材料除了區角設置與環境布置以外還包括了幼兒活動設施(如籃球架、木馬、滑梯等);部分農村幼兒園班級使用的材料如:塑料瓶、紙球、塑料袋等均為一次性包裝用品;大部分班級材料都是教師自行準備并投放到區域中;部分農村幼兒園班級教師還會在區角設置有一些簡易可拆卸的小玩具等。上述情況表明,無論是封閉式教室還是開放式教室內所擺放的區域墻面設置方式都不盡相同,而對于這些不同形式的區域墻創設內容則應結合各班實際情況進行設定。筆者認為,在對各班區域墻面內容進行預設時教師應重視班級所創設內容與區角設置內容的一致性。比如在預設墻面上將各班所使用材料及活動設施放置在什么位置時,教師就應根據本班幼兒實際情況去規劃相應場所需要安放裝飾物,以及如何擺放這些裝飾物,以此來突出本土化區角活動的特點;同時還要考慮到各個班級使用不同材料和活動設施類型時需要安放哪些裝飾物時將其合理分配等,只有這樣才能使教師更加重視班級所創設區域墻的功能性和實用性。
在農村地區開展一系列幼兒本土化區角活動,要注意結合當地的文化特色和教育特點。本土化區角活動中所使用的材料、玩具、設施等要體現出當地材料特點或文化特征,如本土區角中的各種游戲用具,要與當地幼兒發展需要相結合,體現當地幼兒發展內容。同時本土化環境所展示的區域活動內容及規則也應符合本園實際。除此之外,還可采用實地參觀或觀看本地幼兒園活動開展情況等形式來了解本園園舍狀況、教育理念、教師隊伍等基本情況;此外,要讓家長參與到幼兒園本土化區角活動中來,如定期舉辦幼兒家長參與主題活動、親子運動會等形式來提升家長對本園幼兒的了解和認同。此外在開展本土化區角活動時還要注重引導家庭成員參與進來一起合作教育好孩子,如利用家長會或者家庭會議等形式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指導幼兒在區角的學習與生活,通過家園共育促進本園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本土化區角活動的開展離不開教師的積極參與,因此,教師要提高自身的環境創設反思性實踐能力,發揮創新精神,具體包括:
(1)充分認識到自己在主題區角活動中遇到問題、遇到困難時所產生的困惑和迷茫,通過不斷反思問題產生原因及解決辦法,從而形成一套完善、系統的、具有實效性指導意義的方案。
(2)教師要積極參與主題區角活動環境創設與材料投放,充分發揮自己和幼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以及創造性。
(3)教師要學會對課程資源及環境要素進行有效分析和合理利用;學會對區角材料進行科學投放。
(4)教師應積極參與班級布置工作,在布置環境時要充分考慮到區域布局和功能劃分,并在活動過程中充分發揮其作用。
(5)教師也要學會如何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特點投放區域材料,以適應幼兒年齡特征與發展水平。
鄉土資源是指與幼兒的生活、游戲密切相關的地域環境。近年來,農村幼兒園在區角環境創設中,充分利用當地的鄉土資源,以本土化、生活化為原則,將鄉土元素與教育教學內容有機融合,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區角環境。為豐富和滿足幼兒的學習生活,幼兒園可以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和現有發展水平,創設了豐富多彩、生動有趣的區角活動,以“家鄉特產”為主題,開展幼兒園最具地方特色、富有鄉土性的一項活動內容,讓幼兒通過展示自己認為家鄉最具有特色的食物、自己手繪的圖片等進行分享,以此培養幼兒對家鄉傳統文化的熱愛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時幼兒園還可以定期組織孩子們開展“家鄉文化”活動主題教育,讓孩子們在參與區域活動中了解家鄉特產并嘗試自己動手制作出來、還可以將孩子們在區域活動中發現的事物進行記錄、收集、整理和歸類,通過游戲化的教學手段把這些物品進行運用與延伸來進行教學;同時幼兒園可以在平時開展本體化區角環境布置,布置期間融入幼兒感興趣的話題、游戲內容,把孩子們喜歡的游戲與鄉土資源相結合。
為滿足幼兒和家長對幼兒園教育的需求,近年來多所幼兒園開始在園本課程中注重利用本土化區角資源,通過開發和利用社區資源來豐富幼兒園教育活動。本土化區角環境是指以幼兒為中心,教師為主導的環境,通過一定的區域設置和投放,為幼兒提供與社區、周邊環境相一致的活動空間,并充分利用社區中的自然、人文、經濟和社會等資源對幼兒進行全方位、多角度教育。在當前“雙減”政策出臺后,很多幼兒園面臨著新一輪生源的爭奪,特別是民辦幼兒園,如何開發區角資源并有效利用好這些資源成了當下民辦園發展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問題之一。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讓老師們能有更多方式方法去與家長溝通交流教育理念和方法,同時也為了更好地開發和利用社區資源促進教育發展,如通過“角色互換”這個游戲環節讓教師和家長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完成了本次活動,使在場老師們明白了在幼兒園教育階段中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同等重要,隨后通過“家園攜手共育”和家長互動環節讓老師們明白在今后工作中需要做好家園溝通和家校合作關系。最后通過互動活動將《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幼兒與家長感受到了科學育兒的重要性并加深了家長對家園共育工作的理解、同時也拉近了幼兒園與家長之間的距離。“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農村的孩子在鄉土環境中成長,自然會受到鄉土文化的熏陶,因此,農村幼兒園要開展本土化區角活動,除了充分利用好本土化元素外,還需要充分發揮家長資源。比如可以通過家訪的形式了解家長在家中為幼兒創設的區角中所提供的相關材料,也可以將家長在家中使用材料時反饋給幼兒園,讓教師了解和收集相關資料以更好地發揮家園合力共同促進幼兒發展。
幼兒園本土化區角活動的開展,是促進幼兒發展、體現辦園特色的重要途徑,在實踐中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然而,由于農村幼兒自身條件受限和教育資源的不足,農村幼兒園本土化區角活動的開展存在諸多問題。因此,需要對農村幼兒園開展本土化區角活動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探究,找出適宜農村幼兒園本土化活動開展的方法,為農村幼兒園實施本土化區角活動提供一定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