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麗
(慶陽市實驗小學 甘肅 慶陽 745000)
勞動教育能夠樹立學生正確勞動意識,幫助學生在勞動實踐過程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將勞動教育與小學科學學科進行有機融合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勞動積極性,還能夠引導學生探究各種科學知識的應用方法。提高學生勞動技能的同時幫助學生實現知識遷移,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
實際教學期間,少數學生往往存在勞動意識缺失現象。這些學生當中部分學生對勞動存在抵觸心理,部分學生缺乏對勞動的正確認知。倘若教師以強硬的說教方式要求學生進行勞動,將會導致學生出現抵觸和畏難心理。教師需要調整教學策略,依托學科融合理念引導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學習學科知識,豐富學生學習視野,喚醒學生勞動意識。
以小學科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6單元《簡易計時器》為例,教師為學生提供剪刀、紙片等操作工具以及草坪修剪工具并要求學生前往操場開展草坪修剪勞動活動。勞動活動開展前,教師要求班級中每一位同學將手表以及手機放在教室內。當勞動活動開展期間,教師需要不定期地向學生詢問:同學們現在是幾點?本次修剪草坪勞動時間為20分鐘,希望大家能夠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目標。此時大部分學生較為茫然,并不清楚時間。隨后教師要求學生利用手中的剪刀、紙片等各種工具制作計時器。在此期間教師需要向學生講解日晷的歷史發展以及設計原理,并要求學生構建學習小組,每個學習小組需要分工合作制作日晷。所有小組制作完畢后,教師需要引導每個小組將日晷放在合適地點并繼續開始草坪修剪勞動活動,當光線照到日晷的特定刻度后,所有學生一同停止勞動活動,最后教師為學生總結:手表是現代產物,我國古代人民田間勞動作業期間沒有計時物品顯示時間。正是因為古代勞動人民在勞動期間不斷思考、不斷創新,才能發明創造各種產物并回用于勞動作業當中。
通過勞動教育與科學學科融合教育方式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喚醒勞動意識,還能夠增強學生民族自信,幫助學生領悟勞動的崇高偉大之處。
通過對多所小學進行分析調查,發現部分小學生不愿開展勞動活動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勞動能力,或者懼怕勞動期間因個人問題損壞物品,被其他同伴嘲笑或被教師進行批評。通過勞動教育與學科融合的方式能夠引導學生深入探究身邊的實際問題,并從勞動角度出發尋求解決策略以及質量控制方法。
以小學科學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1單元第四節《保溫和散熱》為例,教學活動開展前,教師要求每一位學生利用手中的各種工具制作保溫杯以及散熱器。活動開展期間,部分學生在制作杯壁,部分學生制作杯蓋,少數學生與其他同學共同探究保溫或散熱材料的設計策略。當每個學習小組完成保溫杯和散熱器的制作后,教師將65度的熱水灌進每一個裝置中,要求學生利用溫度計觀察不同時刻熱水溫變情況。在此期間發現大多數學生僅能夠完成保溫杯和散熱器的模型,但卻難以體現兩種物品的實用價值。隨后教師再次向學生提出要求:在規定時間內將容器內的液體溫度下降或盡可能維持到某一范圍。學生則需分別從保溫以及散熱兩個維度出發,對原有模型結構進行重構,并通過多次性能檢驗的方式設計出成品。
上述教學活動開展期間,教師為學生構建了保溫杯及散熱器的勞動場景,一方面要求學生需通過分工勞動合作的方式完成成品設計以及成品組裝,另一方面要求學生從實用價值角度出發進行設計整改。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結合互聯網平臺有關保溫杯和散熱器的實物模型圖片探究結構組成,并利用課本第1單元熱傳遞相關知識尋求優化方案。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理論基礎知識的儲備,還能夠幫助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提高勞動技能,結合不同勞動場景優化勞動策略。
部分學生之所以不愿開展勞動活動,主要原因在于學生以往勞動活動期間難以獲得充足的滿足感以及成功體驗。勞動教育與學科融合的教學模式能夠幫助學生在勞動過程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建立起勞動的積極情感,幫助學生養成正確勞動習慣。
以人教版小學科學二年級上冊第1單元植物的生活為例,教師引導學生在學校種植園種植各類植物期間,為學生提供氮磷鉀肥等肥料。引導學生從實際生活角度出發探究這些肥料對植物生長的內在價值。當學生向植物施肥時,教師為學生講解:肥料是植物們的營養餐,如同大家每日的早餐午餐。大家仔細想一想,你們的爸爸媽媽呵護你的日常生活時會不會隨意改變每日食物攝入量?如果隨意改變會對我們的身體產生什么影響?為了我們的植物朋友茁壯成長,大家也要遵循定量原則呵護植物生長。
上述教學活動開展期間,部分學生在勞動初期依舊存在抵觸心理,認為自己難以在植物種植期間獲得成就感。當教師從肥料角度為學生講解植物生長必需元素時,逐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深入了解各類微量元素的內在價值。當教師為學生提出“呵護植物生長”要求時,學生認為自己的勞動過程十分有意義,便會進一步投入植物種植以及知識學習環節中,改善原有對勞動教育的不良認知。
小學生年齡較小且思維認知正處于發展階段,部分學生家長溺愛孩子,并未要求孩子做家務,久而久之會導致部分學生認為做家務以及勞動活動與自己無關。少數學生日常學習期間尚未重視勞動的意義,不僅沒有珍視其他同學的勞動成果,甚至自己在勞動期間經常出現懈怠現象。倘若教師強硬地要求學生進行勞動,將會導致學生出現抵觸情緒,依舊難以激發學生的勞動意識。產生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學生腦海中缺乏勞動認知模型。
學科融合是近些年小學教育領域重要發展方向。從實際應用角度來看,部分學科教師課程講解期間雖然能夠融入其他學科知識內容,但知識銜接相對膚淺,難以引導學生從多個維度探究不同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例如某教師講解動植物生長特性時僅僅為學生提供幾種動植物的生長特性以及不同周期變化情況的音視頻教育資源,并沒有同學生開展實踐活動。后期對班級學生詢問不同生長周期植物特征變換的原因時,大多數學生無法回答上來。
部分教師對勞動教育存在認知偏差、學校缺乏勞動基礎和軟硬件設施,致使勞動教育難以有效進行。少數教師開展勞動教育期間并沒有為學生構建良好的教學氛圍,部分教師甚至還將勞動懲罰作為勞動教育的一部分。例如少數學生在日常學習期間沒有認真聽講或者與其他同學打鬧,該教師便要求學生增加值日或者主動清理樓下垃圾。上述教學方式偏離了勞動教育的宗旨,既不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又難以培養他們的勞動光榮意識。甚至會引起學生對勞動的厭惡,難以有效發揮勞動教育的重要價值。
學生學習興趣能夠直接影響勞動教育質量。從實際教學角度來看,部分教師開展勞動教育期間過于關注學生的勞動體驗,為學生設立了多種勞動目標,甚至會刻意增加勞動難度,以此讓學生體會到勞動的不易。然而學生實際能力有限,單純開展體力活動難以幫助學生對勞動價值形成正確觀念,無法促進學生對勞動產生真正的興趣。少數教師雖然在勞動教育開展期間為學生科普了一定的科學知識,但這些科學知識與學生實際生活具有較遠的距離。如部分教師在學生種植玉米期間講解了光合作用與玉米植株干物質積累速率之間的關系,但上述專業名詞已經超出小學教育范疇,學生無法理解,最終影響教學質量。
教育理念不斷變革的背景下,小學科學教學活動開展期間不僅需要注重學生知識獲得,還需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科學態度以及科學知識應用能力。勞動教育為小學科學教育目標的實現提供了完善的教育載體,依托勞動教育能夠進一步促進學生在各類實踐活動中探究科學知識的內在價值,靈活運用科學思維解決實際問題。為充分發揮勞動教育與小學科學課程融合價值,本節從以下四個維度重點探討課程融合要求。
從我國勞動發展歷程角度來看,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勞動形式以及勞動效率也在隨之發生變化。確保勞動教育質量的先決條件在于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科學知識。小學科學教學活動開展期間,學生能夠接觸到豐富的知識,這些知識可以應用于日常勞動以及體力勞動當中。教師在教學期間講解上述知識時,需要勞動素養作為重要教學目標,一方面促進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引導學生結合有關知識應用到實際勞動場景當中。教師可在學生勞動期間引導學生從物理變換角度探究各類勞動活動的意義,或從細菌病菌角度出發引導學生探究個人衛生清潔對身體健康的影響。
例如教師在人教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第3單元講解不同天氣特點期間,可引導學生從物質變換角度出發,探究雨天、霧天以及冰雹氣候的異同點。當學生詳細了解相關知識后,教師需引導學生前往種植區并利用冰塊以及水模擬不同天氣下對植物生長產生的影響。此時教師向學生教授不同氣候條件下植物養護措施以及具體勞動過程。
相比于單一傳授氣候知識或直接引導學生開展勞動活動,通過科學知識講解能夠幫助學生從科學角度出發了解不同勞動活動的原理與意義。只有確保學生能夠掌握正確的科學知識,才能夠充分發揮勞動教育的內在價值。
小學生思維認知相對薄弱,因缺少正確方法導致勞動效率較低的現象較為常見。學生在勞動期間需要協調視覺、聽覺以及觸覺等多感官,為確保勞動質量,需要結合實際情況靈活調整勞動策略。勞動教育與小學科學課程融合期間,教師一方面需要教授學生正確的勞動方式,另一方面還需引導學生結合自身思維認知對勞動方式進行分析,確保學生能夠對勞動方式形成獨立不同勞動場景當中。
以人教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第4單元與第5單元為例,教師要求學生利用手中工具設計簡單機械以及省力裝置并吊起重物時,需觀察每一位學生的學習動機以及學習策略變換情況。如少數學生實踐初期僅利用手中的剪刀、膠棒完成各組件的設計,教師需及時引導上述學生利用錘子、刀具、雙面膠等其他工具進行設計。確保學生掌握各類勞動工具的應用策略,幫助學生體會到勞動創造在生活生產領域中的重要作用。
嚴謹的科學態度是勞動教育與小學科學課程融合的重要價值目標,也是培養學生情感價值觀的重要途徑。實際教學期間,需要教師培養學生勞動興趣。小學科學教學內容中各種科學現象以及自然現象廣泛體現在勞動活動當中,教師可利用各種勞動活動中的科學自然現象激發學生的勞動興趣。
以人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第2單元為例,教學活動開始前,教師向學生提出一個學習問題:種子經過發芽成長,才能夠結出香甜可口的果實。大家日常生活中接觸的常見植物全部都是由有種子發芽才能生長的嗎?老師最近發現了一種神奇的植物,這種神奇的植物不需要種子也能發芽,有趣的是這種植物在現實生活中非常常見,請隨我一同探尋。
教師要求學生帶上鏟子小刀以及一桶水前往種植區。此時教師要求學生利用小刀,將土豆塊莖切成合適的尺寸并種在土壤內,經過一段時間培育發現土豆已經生根發芽。教師為學生講述:大自然具有多樣化特點,有些植物需要依靠種子發芽,有些植物的根莖葉脫離母體后依舊能夠發展為新植株,這一過程也叫營養繁殖。隨后利用互聯網平臺為學生播放我國農業部門進行研發的無土栽培技術以及各類新型植物栽培技術的紀錄片,并要求學生開展以“植物組織培養”為主題的勞動活動。每個學習小組需要選擇5種不同的植物,分別將同一植物的根莖葉取下來種植在土壤內,了解哪些植物能夠進行組織培養[1]。
通過上述方式幫助學生在勞動過程中深入探究科學自然現象的內在原理,發揮勞動教育與科學教育的內在價值[2]。需注意的是,由于小學階段學生自制力以及注意力相對較差,為避免學生勞動期間出現半途而廢、充分培養學生創新精神,需要教師采取多元化措施幫助學生不斷回顧知識點或探究勞動技能的應用。例如在植物組織培養主題勞動活動期間,要求每個學習小組按照日周月不同時間維度記錄土豆生長的全過程[3]。在此期間學生一方面需要觀察土豆大小形態的變化,另一方面需要利用互聯網平臺以及課本了解如何采用正確田間管理策略確保土豆健康成長。
多元教學評價體系能夠幫助教師從多個維度了解學生思維認知以及實踐技能變換情況。多元教學評價體系構建期間,需要教師分別從小學科學學科與勞動教育兩個維度出發設計評價指標[4]。以上文“植物組織培養”主題勞動活動為例,土豆收獲期間,教師需要組織所有學習小組進行展評。學習成果評價指標為土豆長勢、種植策略、養護策略、合作學習。其中種植策略指標權重最大,依托種植策略考查學生勞動技能的掌握情況。根據土豆長勢以及養護策略分析每一位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以及問題解決能力,了解學生是否能夠在土豆長勢緩慢時靈活調整種植策略。依托合作學習評價指標了解學生勞動期間是否能夠完成合作勞動或與其他同學分享勞動心得,共同提高勞動效益[5]。
綜上所述,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需要充分重視勞動教育的重要意義。利用小學科學知識幫助學生解釋勞動實踐中各種有趣的科學現象,依托勞動教育幫助學生理解科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使得學生更加全面地認識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