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燕
(隴南市康縣店子鄉中心小學 甘肅 隴南 746513)
在科學技術不斷發展下,信息技術的發展速度呈現出非常快速的特點,功能不斷增加、信息傳播效率不斷提升,為社會各界的快速發展作出了較大的貢獻。同時,信息技術在我國教育領域也充分發揮出了顯著的作用,幫助學生有效理解抽象性的知識內容、促進學生觀察并提升了其觀察能力及思維能力,特別是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并拓展了學生視野,對學生快速成長、全面發展產生了較強的促進作用。因此,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中應積極應用信息技術優化教育教學質量與效率,促進小學生快速掌握知識的同時提升其各項能力,進而實現小學生綜合能力快速成長并滿足當下人才標準要求,為我國社會各界培養出優秀的綜合型人才。
將信息技術應用于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中具有的優勢在于:第一,實現學生擁有學習興趣。無論哪一個學科的第一項目標都是激發出學生學習興趣,進而能夠實現學生全身心投入課堂學習中,并積極運用自身的各項能力,達到快速理解并掌握知識及正確應用知識的目的[1]。將信息技術應用于小學語文教學后,可以根據小學生的喜好開展教育教學,有效激發出了小學生學習興趣并實現了課堂的第一教學目標,并為后續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第二,滿足小學生實際學習需求。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薄弱,而語言知識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如果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用語言描述的方式講解語言知識,會因為小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薄弱而難以理解,即使語文教師的教學過程很優質,也很難發揮出有效的作用,降低課堂教學效果的同時也阻礙了小學生快速成長[2]。將信息技術應用于小學語文教學后,可實現小學生直觀化觀看學習知識的過程,滿足了小學生成長規律及學習需求,可顯著提升小學生學習效果并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進一步促進了小學生快速成長。第三,拓寬小學生的語文視野。由于小學生生活閱歷少且語文知識累積少,需要語文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能夠持續豐富語文知識內容,特別是要突破教材教學內容限制,在有效引領小學生學習教材知識后,能夠引入更多的語文知識,進而達到促進小學生語文素養水平快速成長的目的[3]。將信息技術應用于小學語文教學后,可以將教材外且與教材內容相關的內容引入課堂中來,拓展了小學生語文知識的同時也拓寬了小學生語文視野,對小學生的成長產生了好的促進作用。第四,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課堂氛圍決定著小學生語文知識學習的效果,需要語文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能夠營造出良好的氛圍并感染小學生的思想意識,進而實現持續保持小學生注意力并能夠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的目的。將信息技術應用于小學語文教學后,會因為學生學習方式是小學生喜愛的模式而達到了保持小學生注意力的目的,并且能夠根據自己所看到的內容與語文教師進行探討、交流,營造出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并對其他小學生產生了感染作用,進而實現每位小學生都能夠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進一步促進了小學生學習能力快速成長[4]。第五,有效促進小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快速成長。創新創造能力是每一個學科教學中的重要目標。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入信息技術,可以讓小學生在直觀化觀看時充分進行想象,信息技術展示的內容可對小學生產生啟示作用,再通過小學生想象能力的充分發揮,可顯著提升小學生創新創造能力,在實現創新能力培養目標的同時促進了小學生快速成長,為小學生未來成長與發展做好了鋪墊[5]。
從上述可知,將信息技術應用于小學語文教學中具有較多的優勢,但是要實現這些優勢在語文教學中充分發揮出來,需要語文教師在應用時要遵循如下原則:首先,站在小學生角度設計信息技術展示的內容。小學生知識含量少、語言能力弱,如果語文教師應用信息技術展示的內容超出了小學生的理解范圍,即使信息技術實現了小學生直觀化觀看,也很難實現小學生快速理解并掌握知識點的目的。因此,語文教師在設計信息技術展示的內容時,要保證展示的內容能夠滿足小學生成長規律、實際學習需求,進而充分發揮出信息技術的作用并提高教學效果。其次,靈活化應用原則。小學生的特點存在著“喜新厭舊”這一特點,也就是對于新鮮的事物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對于了解過的內容興趣較少。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時應遵循靈活化應用的原則,避免在同一環節重復性地應用信息技術,或者在同一環節應用信息技術展示的內容為同一內容,實現信息技術的應用始終具有新鮮感,達到充分利用小學生“喜新厭舊”這一特點保持小學生學習興趣及注意力,進一步促進小學生能夠從中快速掌握知識并快速成長。最后,科學合理化應用原則。在信息技術初步與教育領域結合時,各科教師在應用信息技術后看到了其具有的教育價值,進而在實際教學中過多地應用信息技術,造成了學生視覺疲勞并對信息技術學習方式產生了厭倦的現象,信息技術應用的優勢未充分發揮出并顯著降低了其應用的效果。因此,語文教師在應用信息技術時要達到科學合理化應用的要求,根據小學生實際學習需求應用信息技術,避免出現小學生視覺疲勞的同時能夠幫助小學生快速掌握語文知識。
(1)識字
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學科的主要教學內容,目的是豐富小學生識字量并為后續語文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由于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弱,如果語文教師在引領小學生學習生字時,應用語言講解文字,小學生難以理解具有抽象性特點的語言文字,降低識字教學效果的同時也阻礙了小學生快速成長。因此,語文教師在引領小學生學習識字知識時,應利用信息技術具有的直觀化學習的功能幫助小學生理解語言文字。
例如,在學習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找春天》一課時,本節課需要小學生掌握的生字包括:“沖、姑、吐、蕩、杏”等,同時,為了拓展小學生識字量、理解課文內容,還需要語文教師要求小學生自主閱讀課文,將自己未認知的生字圈出來并寫入紙條內,教師收集上來后逐一引領學生學習未認知的生字。在引領小學生學習每一個未認知的生字時,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將與生字含義相同的圖片展示給學生,比如“沖”這一生字,教師可以準備兩個視頻:一是一個木頭被河流“沖”走了、一是英雄沖鋒在最前面的視頻,教師在講解“沖”的含義時,可以逐一展示這兩個視頻,進而幫助小學生掌握“沖”字的含義。其他生字,語文教師都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采取同樣的方式進行講解,會因為學生直觀化觀看而快速理解生字的含義,顯著提升了識字教學質量與效率。
(2)閱讀
閱讀教學是語文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決定著小學生識字量的提升、語言應用能力的成長、理解能力的提高、作文水平的提升。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重視閱讀教學的開展,并采取能夠滿足小學生學習需求的教學策略開展閱讀教學,可以站在不同教學內容的角度靈活化應用信息技術,進而解決小學生在閱讀學習中存在的難題,在顯著提升閱讀教學效果的同時,促進小學生識字量、語言應用能力、理解能力、作文水平等快速提高。
例如,在閱讀學習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我變成了一棵樹》一課時,閱讀學習的目標是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同時,為了充分發揮出閱讀的作用,教師需要采取如下步驟達到充分發揮出閱讀作用、促進小學生快速成長的目的:第一,拓展識字量。與上述識字教學的方式相同,讓小學生自主閱讀并圈出自己未認知的生字,利用信息技術幫助小學生理解生字的含義。第二,學習語句的創作。文章是由語句構成的,并且在描述事物時會采取各種修辭手法,教師可站在小學生的角度從文中圈出優秀的語句,并應用信息技術直觀化學習的方式,幫助小學生掌握優秀語句的寫作手法,再讓小學生進行模仿、創新語句寫作,實現語句的寫作手法轉化成小學生的語言能力。第三,挖掘文章情感。這一內容是小學生閱讀學習中困難的環節,難以通過閱讀理解的過程挖掘出作者真正的情感。因此,語文教師要重視這一環節的教學,應利用信息技術營造出相應的情境,讓小學生在情境中產生自己的情感,再讓小學生閱讀課文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可以實現快速挖掘并實現閱讀教學目標的目的。比如,教師可先詢問小學生想要變成什么,并隨機選擇一名學生想要變成的事物,利用信息技術將人格化的這一事物展示出來,并在最后展示“媽媽發現了你的秘密”,詢問學生:“為什么媽媽會發現了你的秘密呢?”利用信息技術營造出相應的情境后,學生的思維會融入情境中并產生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疑惑,與文中的主人公擁有同樣的思想與情緒。當教師將“媽媽是最了解孩子的人”這一答案回答出來后,學生在恍然大悟的同時也快速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情感,顯著提升了閱讀教學效果。
(3)古詩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編入了古詩詞學習內容,也是小學生要重點學習的內容,但是古詩詞的語言形式與小學生應用的語言模式存在較大的差異化,小學生很難理解古詩詞的含義,特別是更難理解古詩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因此,語文教師應采取有效的措施、應用能夠幫助理解小學生理解古詩詞的策略,實現古詩有效教學并幫助小學生掌握古詩詞的語言和情感。
例如,在學習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出塞》古詩詞時,如果直接讓小學生閱讀這首古詩,或者采用語言講解的方式幫助小學生理解這首古詩詞,小學生難以有效理解句中每一個字詞的同時,也很難從中挖掘出古詩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因此,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具有的直觀化功能,幫助小學生理解字詞的同時,能夠營造出相應的氛圍感染小學生產生自己的情感,再引導小學生挖掘古詩情感,小學生回答的內容會與古詩實際情感相接近,可達到顯著提升古詩詞教學效果的目的。比如,在學習“秦時明月漢時關”一句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將此景色全面地展示出來,并在課堂講解中闡述每一個字詞時,要在景色指出相應的景色內容,進而幫助小學生理解每一個字詞并掌握整句的含義。在采取這樣的措施講解每一句內容后,進入到引領小學生挖掘古詩詞情感的環節,由于之前已經帶領小學生逐句理解其含義,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闡述出可以表達作者情感的語句,教師要從學生的回答中了解學生閱讀效果,并采取引導的方式促進小學生自主挖掘出表達作者情感的語句,再進行詳細的講解,學生會因為直觀化觀看其景色并了解每一句的含義、在創建的情景中產生了自己的認知與情感而快速掌握、充分理解這首古詩詞。
(4)文言文
文言文與古詩詞相比較,小學生的學習難度要顯著高于古詩詞,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利用信息技術將文言文所表達的含義利用圖片或者視頻的方式展示出來,促進學生通過直觀化觀看文章內容達到準確分析字詞含義的目的。
例如,在學習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兩小兒辯日》一文時,這一篇文章的含義是孔子東游時看到兩個兒童在辯論太陽的遠近,并分別聆聽了兩方的見解,自己也無法辨別出誰是正確的,并受到了兩位兒童的質疑。如果直接讓小學生閱讀并理解這篇文言文,小學生難以理解每句的含義并影響了學習效果。語文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展示相應的圖片,并根據每一句話的含義展示相應的圖片內容,小學生可以通過觀看圖片的方式了解整篇課文的含義,然后教師再引領小學生分析每句話的含義,小學生可以快速理解句子含義,再通過教師引領小學生學習每一個字詞,小學生能夠有效理解這一字詞在文中的含義,顯著提升了教學效果及學生學習效果。
(5)作文
作文教學與閱讀教學同為語文學科的重要教學內容,語文教師在開展作文教學時要先站在小學生的角度分析學生存在的學習難度,并應用信息技術幫助小學生解決存在的學習困難,進而實現提升小學生寫作水平的目的。
例如,在學習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作文知識《我的動物朋友》一課時,小學生雖然認知了較多的動物,但是并未細致地觀察動物的特點,如果直接讓小學生進行文章創作,會因為無法準確描述動物特點而影響寫作效果。因此,教師可以提前了解小學生想要描寫的動物,并利用信息技術向小學生逐一展示,并且要達到全方位展示的效果,進而幫助小學生全面掌握動物的特點。比如,以“小狗”為例,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展示出多種品種的小狗并全方位展示,給予學生一定時間進行仔細觀察,再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其中的一個品種進行文章創作。同時,為了提升學生寫作效果,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搜集優秀的動物作文,并以其中一篇作為范例,引領學生分析這篇作文的創作方法等,再讓小學生進行文章創作會發現:小學生的寫作效果得到了顯著提升。
每一節語文課程的教學時間為40 分鐘,限制了教學內容的講解、限制了小學生學習語文的時間,而語文知識博大精深且知識量較大,如果只依靠教材教學內容,會造成學生語文能力成長緩慢并影響學生未來成長與發展。因此,語文教師應積極應用信息技術拓展語文知識,可以采取多樣化的方式達到拓展的目的,進一步有效拓展小學生的視野。
例如,教師在教學之前可先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進行分析,并從中挖掘出可以拓展的內容,再利用信息技術將其搜集出來,同樣在課堂中利用信息技術向學生展示,達到拓展學生語文知識的目的。另外,語文教師還可以將拓展知識應用信息技術制作成微視頻,可向學生發放并自主觀看學習,通過課堂提問的方式了解學生自學效果,再通過有效的講解幫助學生掌握拓展知識。
小學語文教學中應擁有與時俱進的思想意識,能夠積極應用信息技術并充分發揮其具有的功能,幫助小學生快速理解并掌握每一個板塊的知識,在顯著提升教學效果的同時促進小學生全面快速成長。同時,教師還應不斷創新信息技術的應用方法,保持教學策略具有新鮮感并保持小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不斷提升教學效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