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喜兵
(白銀市白銀區第七小學 甘肅 白銀 730900)
當前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推進,各個學科教學也迎來了新氣象、新面貌。對于小學數學學科來說,也正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式方法,以期與新時代發展相符,與新課改相符,也與小學生的認知特點相符。而目前生活化教學方式頗受教師以及公眾的關注。小學數學知識較為抽象,這對于感性思維為主的小學生來說,理解上還存在著一定的困難。唯有將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形象起來,才能真正使學生喜歡學數學,通過生活元素的引入,不斷活躍學習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數學學習能力。可以說,小學數學教學采取生活化的教學方式,能夠幫助學生不斷由感性思維向理性思維轉變,由具象向抽象轉換,提高數學學習能力,從而正確學習數學、學好數學、會學數學。
數學課標一再強調書本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并且要求教師所開展的數學教學要基于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以及學生感興趣的方面作為教學切入點,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體現“人人學有用的數學”這一理念。而教師也要遵循并踐行“人人學有用的數學”的理念,科學合理地對部分教材進行改組,不斷使數學教材更富有營養性內容,體現生活中數學的身影。如,在“千克的認識”這一內容教學時,教師拿出相同的兩個盒子詢問學生,這兩個盒子外形一樣,究竟哪個重哪個輕。有學生認為兩個盒子應該一樣重,因為兩個盒子長得一樣。也有學生認為,雖然看上去盒子一樣,但是一個新一個舊,我認為新的可能更輕一點兒,而舊的會重一點兒。也有學生持反對意見,究竟這兩盒哪一個重,不能只靠眼睛去看,而要用手去拎一拎、掂一掂。教師繼續提問,那么有什么好的辦法能夠精確稱重?有學生說,可以利用電子秤去稱一稱。教師將看似枯燥的“千克的認識”這一數學內容,以生活化的問題進行導引,使其富有了鮮活的生命力。借助這一問題,學生產生解決問題的欲望,從而迫切想知道如何來分清楚兩個一樣盒子的重量,該用何種方法、何種計量單位進行表示,學生也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無所不在。
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開展,既要讓學生認識理解數學知識內容,有要加強生活與數學之間的關聯度,站在生活角度認識數學、理解數學,從而也使抽象難懂的數學知識變得簡單,易于理解。在學習數學中,教師結合數學內容,設計生活化的問題,讓學生不斷進行思考、探究,從而逐步理解數學知識,認識數學內涵,提高學習興趣。學生調動自我的主觀能動性,投入到充滿趣味性的、與學生的認知特點相符的生活化教學中。小學生愛玩,好動,喜歡游戲,那些新奇的、新鮮的、有趣的事物更易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而且也能夠釋放學習產生的緊張感,為學生打造一個輕松愉悅的環境,讓學生融情入境中由淺入深地學習和思考問題、探究問題,逐步濃厚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確保學習效果。剛開始學習數學時,學生首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數字問題。教師可引入生活中的實物來加強學生的記憶以及理解,比如,讓學生先根據實物的形狀來與數字形狀進行聯系,說觀察生活中與數字形狀相似的事物有哪些,豆芽代表的是哪個數字,雞蛋代表的是哪一數字,而氣球像數字幾等。通過這一實物聯想對比下的數字認知,讓學生感到非常有趣,同時也記牢了數字。另外,在學習加減法時,教師引入學生親歷的購物經驗設計問題題型。比如,媽媽帶著50 元去購物,買了小明最愛吃的2 元一塊的巧克力,2 元一個的棒棒糖,3 元一瓶的礦泉水,那么收銀員應該給媽媽找回多少錢?在這一問題中,學生與實際緊密相連,很快就算出了結果。而教師還可以將題的內容改變為帶有乘法計算的內容,比如2 元一塊的巧克力買了6 塊,2 元一個的棒棒糖買了5 個,2 元一瓶的礦泉水買了3瓶,然后再進行計算,看收銀員最終給媽媽找回多少錢。通過將生活元素融入到數學知識的講授中,融入到數學題型中,使學生深刻認識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相關。既加強了學生理解數學的意義,同時還更能夠增強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小學數學教學知識內容較多,對于剛剛接觸數學的小學生來說認知水平有限,加之以感性思維為主,對于具有抽象性以及邏輯性較強的數學知識,理解上還存在一定困難,記憶、鞏固知識所采取的方式方法也處于一種摸索狀態。而生活化教學方式實際上更易于學生接受,也易于使學生產生親切感,自然而然將學習的知識與生活關聯后,更快理解知識、記憶知識、鞏固知識、運用知識。而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始終做好恰當而正確的引導,將抽象的數學知識通過生活化元素的融入而簡單化,從而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技巧。在教學時間單位換算時,小學生對于時間單位還沒有概念,在學習這一數學知識時,也常常會出現不會思考、不會學習,面對問題無處下手的局面。因此,教師通過融入生活化的元素設計題型,使學生借助聯想有效解決問題。比如,用一秒相當于烏龜爬一步,一分鐘相當于小貓走一步,而一小時相當于大人走一步。烏龜走上60 步才能等于小貓走上一步,而小貓走上60 步才能等于大人走上一步。然后再出題,以1小時20 分鐘45 秒作為例子來說,相當于烏龜爬了45 步,小貓走了20 步,而大人走了1 步。借助這一道理繼續進行提問,如果大人走上一步,小貓走上30 步,相當于烏龜一共爬了多少步?學生在這一生活元素的引入之下,理清思路,順利掌握時分秒的轉換原則,進行正確的轉換,原本存在的時分秒轉化的學習難度被大大降低。
小學數學知識中有不少的符號以及其具體的用法,對于小學生來說較難區別,而且也不知道該如何正確運用。此時,通過順口溜的編唱,讓小學利用背誦能力,熟知和區分數學符號。比如,有的學生對大于號、小于號的認識較為不足,而學生也出現了錯誤使用的現象。為此,教師將大于號、小于號編成了順口溜:大于號大于號,大口在前,尖角在右;小于號,小于號,小口在后,尖角在左;誰大誰小比比看。用這樣的一種方式讓學生進行背誦。朗朗上口的順口溜,讓學生對于大于號、小于號的分別也逐漸清晰起來,運用時的錯誤率越來越低。教師通過學生所感興趣的這一方式,把一些難懂的單位或者符號采取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變現,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同時也能夠促進學生有效轉換思維。又如,在學習“利息”的數學知識時,教師可轉換成 “小小儲蓄員”的有趣話題,在學習元角分時可以轉換為“我當售貨員”的現場情境,由此,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也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播放,讓學生從直面觀察中看到自己所熟悉的、感興趣的生活素材,感受生活中蘊藏的數學之美,從而使學生捕捉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學會觀察與思考,思考這一數學知識的發生過程,深入進行分析探究。如,在找規律這一課時,則是利用多媒體形象展示一些找規律的方法,讓學生既欣賞了其中所展示的圖片之美,同時還獲得了數學知識。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體驗性情境,讓學生融情入境,在身臨其境中豐富體驗、感知數學。比如,教學軸對稱這一課內容時,教師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呈現靜態的分蛋糕的畫面。在生活中學生擁有很多分東西的生活經驗,比如分蘋果、分餅子等。基于學生的這一生活經驗,將其作為本課的學習基礎,引導學生利用準備好的工具動手操作分一分,使學生產生感性認識,由此也能更深入的理解有關軸對稱的數學內容。
教師可以對數學教材中的練習加以還原,或者是進行處理與創造,讓這一練習變得更加生動豐富,也易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數學練習與生活緊密相連,讓學生認識到這一練習,實際上也是能夠運用到生活之中的。如,在“有趣的七巧板”教學中,通過玩具與圖形緊密結合,教師引導學生在動手中繼續體會拼圖的快樂。課后練習要求學生回家后動手拼一拼等,體會圖形的變換,促進思維的發展。在下節課開課伊始,教師為學生提供展示各自拼好圖形的平臺,并鼓勵學生自己或者是其他同學進行評價,豐富學生的想象力,不斷促進學生語言與思維的相融。教師對“有趣的七巧板”教學進行課后延伸,布置提高練習題,讓學生選擇自己的方式練習,既尊重了差異性,還促進了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的發展,調動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思考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通過課上課下的有效銜接,使學生學會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價值。
教師在開展教學評價時也要融入生活元素,從而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使學生全面發展得以促進。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而教師扮演著組織、引導、參與的角色,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適時給予學生各種各樣的教學評價。這些教學評價也是生活化的一種自然表達,教師的一舉一動實際上都能夠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作用。為此,教師應給予學生充滿正能量的各種鼓勵與表揚,使學生能夠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同時也敢于直面困難,正視自我,在不斷解決困難中提高學習水平,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產生更為積極的學習情感。
總之,小學數學采取生活化教學,不僅能豐富課堂內容,拓展教學方式、手段,促進學生的主動積極性得以增強。教師不斷探索數學生活化教學的有效途徑,及時改進方式方法,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激活學生的思維。在數學與生活的緊密相連下,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使學生能夠產生由淺入深地有效開展學習,提高自身的學習水平以及數學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