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激 蔣凌昊
黨的二十大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列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以這一理念為引領,云南廣播電視臺(以下簡稱“云南廣電”)在周邊傳播中努力發揮地緣、人緣、文緣的優勢,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向世界闡釋和推介更多具有云南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優秀文化,努力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云南形象和中國形象。
地處西南邊陲的云南廣電依托地緣優勢,主要面向東南亞的越南、老撾、緬甸、泰國、柬埔寨等國和南亞的孟加拉國進行周邊傳播實踐。東南亞和南亞國家人口基數大,人口結構年輕化。Worldometers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8月,東南亞人口平均年齡不到29歲,60%以上在35歲以下,65歲以上的人口僅占7%。據DataReportal2022年統計數據,孟加拉國超過60%的人口年齡在34歲以下,65歲以上人口占比只有5.6%,人口平均年齡為28.3歲。與老齡化加速的日韓和歐美國家相比,東南亞和南亞國家對互聯網娛樂的需求更加顯著。傳統媒體在東南亞和南亞地區仍然有一定市場,但處在下行通道,傳統傳播方式在轉型中正逐漸淡出歷史舞臺,互聯網用戶群體越來越龐大。到2022年初,東南亞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74.1%,遠超全球平均水平(62.5%),網民每天上網時間7~10小時,時長遠超中國和歐美。東南亞地區對視頻訂閱的需求越來越大,從2020年到2021年,訂戶增長了30%。年輕化的人口特征、長時間的在網狀態、娛樂性的視聽訴求,構成了東南亞和南亞地區視聽高地的內在邏輯。云南廣電的周邊傳播契合了東南亞和南亞地區的媒介發展規律。與緬甸、老撾等國的主流媒體合辦“電視中國農場”,組織翻譯國產優秀影視劇、專題片、紀錄片2200多集,在緬甸、老撾、柬埔寨、孟加拉國等國的主流媒體熱播。在長視頻傳播的基礎之上,云南廣電也嘗試制作短視頻節目進行周邊傳播。短紀錄片《“Z世代”眼中的七彩云南》邀請來自孟加拉國、緬甸等國家的視頻博主和留學生深入各地,以外國“Z世代”年輕人視角,講述云南獨有的少數民族非遺文化,將中國傳統文化“年輕化、國際化、周邊化”表達,在周邊國家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短視頻以其短小精悍、易于傳播的獨特優勢在周邊傳播中發揮著良好的傳播效果。短紀錄片是紀錄片和短視頻邊界相互拓展與交融而產生的新型紀實影像形態,是以媒介技術更迭為內在邏輯對紀錄片原始形態的重塑。紀錄片原初陣地是擁有專業制作團隊的電視媒體,短視頻則發跡于為用戶提供創作和傳播紀實影像的短視頻平臺。媒介技術的進步顛覆了電視媒體的市場地位,電視與移動端二者地位的反轉打破了兩種媒介紀實影像創作的既有界限。傳統紀錄片開始嘗試以“短”的形態適應媒介發展的時代規律。電視媒體承擔著弘揚主流價值觀的使命,在短紀錄片創作中需要平衡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價值與娛樂價值,以實現傳播中國文化與娛樂大眾的雙贏,品質內核與新“主流平臺”的互恰。云南廣電瀾湄衛視制作了短紀錄片進行周邊傳播,《“Z世代”眼中的七彩云南》每集時長15分鐘。除了配以中英文雙語字幕在外網進行傳播,欄目組還對節目進行老撾、緬甸、柬埔寨、越南、泰國五國語種編譯,增強節目在瀾湄流域國家和地區的傳播效果,讓中國非遺故事走向更廣闊的天地,進行更順暢的展示交流。該片以多語種立體化講好云南非遺故事,獲得國家外文局主辦的“第三只眼看中國”國際短視頻大賽最佳系列短片獎。
除了短紀錄片之外,中緬MV《喊一聲胞波》和中泰MV《只怪相遇太美麗》在中、緬、泰各主流媒體推出,產生了良好的宣傳效果。云南廣電承接制作的尼加拉瓜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干部網絡研修班云南農業“云考察”活動短片,獲中聯部表揚,并被收錄到中聯部網絡平臺的培訓庫作為教案面向全球推廣。
宏大敘事往往立意高遠,多從國家的視角,以政策制定與實施、展示成果與描繪藍圖等為敘事內容。“小敘事”指的是底層的、民間的、世俗的、個人的、日常的小事情,以及“大敘事”中的小細節、橫截面。在周邊傳播中,視聽作品并不都需要宏大敘事,小敘事往往更能深入人心。民間、民營、民族是周邊傳播的重要主體和反映傳播現狀的鮮活載體,也是小敘事重要的素材來源與創作切口。云南廣電注重在周邊上尋找敘事小切口進行視聽創作。
云南是中國跨境民族最多的省份,具有多元民族文化的周邊傳播得天獨厚的條件。云南地處“一帶一路”的前沿,云南各少數民族自古就有與南亞、東南亞相互交流的悠久歷史,在歷史上,南詔充當著唐朝與東南亞交往的中間角色,“菩薩蠻”“驃國樂”等著名的樂曲,都是通過南詔、大理國到達中原。大理國時期,大理與緬甸、越南、馬來西亞、印度、波斯等國家都有貿易往來。云南在建設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進程中,既有難以忘懷的往事,也有改革發展的實景,還有與周邊國家、人民世代續寫的生動故事,這為我國展現大國風范,做好周邊國家傳播,積累了豐富的素材。2023年4月13日,昆明——老撾萬象間的國際客運列車正式雙向對開,朝發夕至,首班列車客票在20分鐘內售罄;來自世界各地的旅游團先后由昆明入境,開啟愉快的中國之旅,據國家旅游局的統計,2023年一季度,云南的多項旅游數據呈幾倍到幾十倍的增長。在云南,美麗的自然風光讓游客流連忘返,長達4000公里“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邊境線上的老鄉們可以熱切地與隔壁鄰國的老友坐下來喝一杯普洱,將世代賡續的“胞波情誼”緩緩訴說。這些民間故事都可以成為云南周邊傳播視聽創作的重要內容來源,并且能取得較好的傳播效果。
傳播中國聲音是時代命題,講好中國故事是媒體的責任使命。曾經,一部《馬可·波羅游記》讓歐洲人充滿了對東方古國的美好向往,一部《西行漫記》向世界展示出中國共產黨人勇毅堅卓的形象;好的表達可以把“我們想講的”變成“受眾想聽的”,也可以把“受眾想聽的”融進“我們想講的”,創新我們的表達、贏得世界的傾聽。唯以心相交,方成其久遠,用一個個精彩的故事,更好激發受眾共鳴,消融“語言壁壘”和“文化隔膜”。例如,云南廣電瀾湄國際衛視和老撾國家電視臺組成聯合攝制的《和合瀾湄——中老鐵路建設紀實》就摒棄了同類紀錄片常用的宏大敘事,以普通人的經歷和情感串聯起工程建設,著墨于兩國建設者共克難關的團隊感和沿線人民實實在在的獲得感。該片采訪了大學生、農民、中小企業主、大型企業主等多種行業人士,全景展現中老鐵路互聯互通給老撾人民帶來的切身益處和實惠,講述中老鐵路建設過程中“路”的故事和“人”的故事,體現出睦鄰友好、互惠互利的真情實感。
云南廣電周邊傳播產品的突出特點是“精”。
一是精品:以品牌為中心,打造周邊傳播矩陣。品牌具有區別度和差異性,用戶對產品消費后會產生潛意識的認可。一旦形成品牌,人們會對其形成習慣性信任。品牌媒體具有高聚合度、廣擴散力和強依賴性的特征,打造高辨識度的中國媒體品牌是周邊傳播的應有之義。2019年9月,云南廣播電視臺國際頻道正式變更呼號為“云南瀾滄江湄公河國際衛星電視頻道”(簡稱“云南瀾湄國際衛視”),成為服務瀾湄國際區域合作機制的專屬跨境媒體,云南廣電也就此進入了“一臺雙星”行列。瀾湄衛視覆蓋越南、老撾、緬甸、泰國、孟加拉、柬埔寨等21個國家和地區,總覆蓋人口超過4500萬。除衛星傳輸方式以外,瀾湄衛視正全力建設瀾湄視聽APP新媒體矩陣,擬采用“1+5”模式,即一個中文界面+越南、老撾、緬甸、柬埔寨和泰國五個對象國語言界面,打造服務瀾湄流域的視聽交流公共服務平臺,該項目已入圍“中國—東盟數字創新成果案例”。以吉祥網為主體構建了面向周邊國家的外宣平臺,由一個外語網站和9個海外社交媒體賬號組成的傳播矩陣,經過幾年的深耕,海外年閱讀觀看量達1億人次,已成為周邊國家網友,尤其是年輕一代了解云南、認識中國的重要窗口。
二是精準:以渠道為重心,周邊傳播“一國一策”。通暢有效的傳播渠道是形成媒體影響力的重要基礎和保障。為提高周邊傳播效果,云南廣電聯合瀾湄流域各國主流媒體,與對象國的政府部門、廣電機構建立了良好互信的合作關系,實行“一國一策”的差異性傳播,制定不同的傳播內容,努力實現精準周邊傳播。紀錄片《睦鄰·緬甸》在緬甸國家電視臺和國內7家衛視播出,該片與“2019年瀾湄數字電視技術及媒體應用研修班”一起被評為“中國—東盟優秀傳播案例”。與緬甸國家臺聯合制作的紀錄片《新南方絲綢之路》(中緬篇)分別入選中宣部“紀錄中國”傳播項目、國家廣播電視總局2022年優秀國產紀錄片,2022年7月在總臺的CGTN向全球播出英文版,緬甸國家臺播出緬文版。中老合拍4K紀錄片《和合瀾湄——中老鐵路建設紀實》記錄兩國建設者攜手開拓、并肩克難的故事,獲得良好反響。
與周邊國家共同舉辦的活動、留學生往來、動物多樣性話題都可以成為與周邊溝通民心的重要紐帶和渠道。
云南廣電緊扣“一帶一路”倡議,與國家部委及相關部門共同圍繞重大活動、重要會議、重大事件協同推進內容策劃和大型活動組織。習近平主席訪問緬甸期間,云南廣電與緬甸主流媒體簽署了合作協議,承辦了中宣部和國家廣電總局主辦的5場活動,成功舉辦瀾湄電視周“緬甸日”和“老撾日”等系列活動,加強了與周邊國家媒體的人員溝通與交流。云南廣電多次承辦教育部和中國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的“漢語橋”活動;面向非通用語專業學生和外國留學生,打造“瀾湄Like”青年國傳項目,為中國以及瀾湄國家青年一代搭建了溝通交流的平臺。在強化內容設置,把握輿論主導權,找準工作切入點和著力點的同時,云南臺還積極利用來滇留學生中六成以上都是來自周邊國家這一特點,培養對中華文化有深厚感情,又了解外部世界的“雙語”人才,更好地服務周邊傳播工作。
跨境動植物和生態環保是周邊國家關心關注的話題,保護生物多樣性是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共識。云南廣電國際頻道制作了這個以關注城市生物多樣性為主題的訪談節目《與身邊的野生動物鄰居相處》被選送參加第77屆聯合國大會發起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媒體專區”活動,英文版在聯合國官網媒體專區和所屬社交媒體賬號上發布,對周邊國家也進行了傳播,提倡保護生物多樣性可以從身邊做起,保護城市生物多樣性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云南廣電在周邊傳播實踐中取得豐富成果的同時,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雖在周邊傳播內容上有新突破,但也存在著精品內容輸出規模較小、譯制數量質量不高、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當前,云南省周邊傳播活動仍處于起步階段,從事周邊傳播的內容生產、技術應用、管理運營的人才匱乏,輿論引導和譯制創作能力不足,融合傳播效果亟待提升。這些問題將會在周邊傳播理論指導和周邊傳播實踐不斷豐富的過程中,逐步得到解決。
作者雷激系云南廣播電視臺副總編輯
蔣凌昊系廣西民族師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副教授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周邊傳播理論與應用研究”(項目編號:17ZDA28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編輯:沈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