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宇 施瑞婷
摘要:澳門特區發展建設過程中,主流媒體是群眾思想的傳播者、歷史記錄的見證者、時代進程的推動者,是澳門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本文以《澳門日報》為例,分析澳門特區主流媒體融合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明確特區主流媒體傳播創新的方向與路徑,強化特區主流媒體建設世界一流灣區的擔當與使命。并從澳門特區主流媒體融合發展的必要性、現實困境、創新策略三個方面進行探討,旨在為廣大讀者講好“灣區故事”及“中國故事”凝聚共識,建言獻策。
關鍵詞:澳門特區 主流媒體 媒體融合 《澳門日報》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支持香港、澳門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更好發揮作用。大灣區建設是粵港澳三地的一項重要工作,澳門憑借400多年中西方文化交融所形成的獨特優勢在灣區建設中發揮著特殊作用。媒體是灣區建設的記錄者和觀察者,也是灣區建設的參與者和推動者,澳門特區主流媒體應當發揮媒體新優勢,激發媒體新活力,培育媒體新動能,構建媒體新格局,更好地服務灣區建設。
《澳門日報》于1958年8月創刊,是澳門特別行政區綜合性的中文報紙,也是中國澳門地區深具公信力和影響力、權威性和代表性的報刊之一。《澳門日報》的發行數量和廣告數量長期位居澳門地區首位。其辦報宗旨是立身澳門,服務百姓,準確反映民眾心聲,實事求是地報道祖國各個方面的成就與變化。
推動澳門特區主流媒體融合發展,有利于引領特區主流價值觀,鞏固特區主流媒體的核心地位,引導積極向上的主流思想輿論和綠色健康的精神風尚,是特區媒體生存發展、贏得未來的必由之路。與此同時,澳門特區主流媒體的相關新聞報道也有利于“促灣融合、凝心聚力”,具有凝聚構建集體記憶、增進青年價值認同、助力特區價值升級的現實意義。
1.打造核心主流媒體,促進灣區融合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指出,將澳門列為大灣區發展建設的中心城市之一,使其成為核心引擎并發揮輻射帶動作用。為使澳門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積極投身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澳門日報》致力于打造核心主流媒體,架起“傳媒連心橋”,加強媒體之間交流互鑒,全方位、立體化展示大灣區建設的成功實踐,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更好地服務。一方面,《澳門日報》加大力度宣傳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持續推出大灣區新聞專題報道和“灣區視野”“粵澳對話”等特色專欄,展現灣區建設過程,促進灣區加速融合。另一方面,《澳門日報》以推動大灣區建設為目標,牢固樹立“深度融合”的理念,善于運用“1+1>2”的思維,加強創新合作,促進協同發展。在有關大灣區建設的新聞報道中,《澳門日報》表現出較強的互動合作觀念,更傾向報道“澳粵”兩地之間合作的相關新聞,特別是針對“融灣”措施方面呈現較多,凸顯了澳門在大灣區的空間認同感以及對大灣區融合創新的促進作用。
2.凝聚構建集體記憶,講好特區人文故事。2015年至今,《澳門日報》與澳門理工大學中西文化研究所共同策劃了包括《澳門與抗日戰爭》《孫中山在澳門》《同善堂一百廿五周年紀念特刊》在內的多部著作,并在《澳門日報》連續刊登。其所反映出澳門各界人士在抗日戰爭期間奮勇抗敵的感人事跡,在澳門特區掀起了“愛國愛澳、引以為傲”的教育熱潮,獲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2020年《澳門日報》與澳門理工大學再次攜手,制作以澳門人物故事與歷史事件為主線的“澳門記憶”系列短視頻。與此同時,每集的精彩內容也圖文并茂地在《澳門日報》上進行刊登,這不僅凝聚構建起澳門群眾的集體記憶,還全面展示了澳門特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全新變化。“澳門記憶”系列短視頻在內容上,立足澳門深度融合發展,角度新穎、立意獨特、重點明確;在表達創作上,既有媽閣廟、大三巴等澳門勝景,又有大街小巷的市井生活。其不僅具有“內容、表達、創作”的三重優勢,還具有深刻且獨特的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
3.增進青年價值認同,提升灣區內生動力。國家提出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澳門社會發展歷程的關鍵節點,大灣區的建設與澳門青年的自身發展相互嵌入,也為澳門青年提供了良好的個人發展空間。目前,越來越多的澳門青年正積極主動參與大灣區建設,發揮聯系內地青年的橋梁和紐帶作用。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為使澳門青年融入大灣區、筑夢合作區,2023年2月《澳門日報》資訊平臺與澳門中華教育會、澳門中華新青年協會聯合舉辦了“青春征程、精彩琴澳”短視頻創作比賽,本次比賽以“澳門和深合區生活”為主題,希望以青年視角展示精彩琴澳,鼓勵更多澳門青年深入探索兩地,創造美好琴澳生活,為橫琴和澳門發展貢獻力量。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不僅增強了澳門青年對國家的認同感和自豪感,而且還為澳門社會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為澳門青年自身發展搭建了新的平臺,對未來澳門青年的就業創業、成才成長提供了重要支撐,使澳門當代青年對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4.建設公益品牌活動,助力特區價值升級。《澳門日報》于1984年成立讀者公益基金會,根據“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善款善用”的理念,致力于推動澳門特區公益慈善事業發展。讀者公益基金會創會以來,一直秉持“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公益慈善精神,開展緊急救援、安老助孤、全民慈善、醫療幫扶等公益慈善工作,為促進澳門特區的安定繁榮和穩定發展作出貢獻。基金會每年舉辦的“公益金百萬行”慈善公益盛事,在澳門特區群眾中享有良好的社會聲譽,是深受社會各界和海內外人士熱捧的慈善活動之一。如今“公益金百萬行”品牌活動早已成為新時代澳門特區的一張全新名片,縱使近年來經歷疫情波折,社會各界對澳門慈善事業的善意仍然無阻。2022年“公益金百萬行”品牌活動募集善款超過1600萬元,“線上行”活動報名人數約8.8萬人,超過300個社團機構參與,充分體現澳門群眾樂善好施、和衷共濟的優良傳統。基金會成立以來,開展的各類公益慈善活動已經成為團結“愛國愛澳”力量的一面旗幟。這些活動充分體現澳門特區主流媒體積極弘揚正能量,凝心聚力詮釋主流價值,引領綠色健康精神風尚的生動實踐。
如今,傳統主流媒體已經完成了由“紙媒到指媒”的轉型,實現了從“二維到三維”,從“平面到立體”的呈現。然而,主流媒體向“智媒”的跨越,將是媒體數字化發展的一次“擴張與變革”,澳門特區主流媒體在融合發展、向縱深推進的過程中依然存在著諸多問題。
1.媒體“兩極化”趨勢顯著加劇。目前,澳門特區主流媒體發展水平良莠不齊,亟須“排頭兵”構建新陣地。當前,特區主流媒體的實際問題是媒介端口過多,活躍用戶較少,用戶黏性較低,導致總體傳播力和影響力下降。其原因在于:一是部分主流媒體建設之初缺乏頂層設計與全局意識,規劃不夠完善,導致客戶端建設散亂無章,功能重復,資源浪費;二是客戶端功能較為簡單,缺少創新意識、服務意識以及互動意識,忽視客戶端作為媒體與用戶之間互動交流的本質,不能有效吸引潛在用戶;三是客戶端口優化整合能力不足,服務運行較為緩慢,服務端口及服務入口建設不夠完善。因此,澳門特區主流媒體應秉持“內容為王,用戶優先”的發展策略,構筑穩定精煉的用戶端口,下大力氣做好用戶運營以及用戶服務工作。
2.媒體“智庫化”發展不夠深入。“智庫化”轉型已經成為澳門特區主流媒體融合發展的一項重要議題,因此亟須“先鋒隊”深化全媒體。當前,主流媒體在挖掘自身優勢的同時,缺乏創新技術手段,無法組建起多元結合的新型架構,人才建設及運行機制仍然不夠完善,無法順利走向“智庫化”發展之路。其原因在于:一是主流媒體的定位混亂,不夠清晰,信息數據無法達到智能化、科技化、可視化的有機結合;二是主流媒體“智庫化”核心缺乏有深度的智庫思想,無法實現信息的廣泛傳播;三是主流媒體的傳播渠道不夠多元,雖然主流媒體的“智庫化”變革使信息數據的呈現方式由“二維”轉向到“三維”,從“平面”轉向到“立體”,由單向輸出轉向到數據信息網絡的全覆蓋,但主流媒體向“智媒”的跨越仍然面臨極大的挑戰。
3.媒體“數智化”科創能力不足。從數字世界到智能媒體,傳媒科技驅動媒體變革,媒體轉型依靠硬核科技,因此亟須“生力軍”進入主力艦。澳門特區主流媒體在科技融合發展方面的現實困境在于:一是數字經濟背景下,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發展已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數字科技與媒體產業的融合正引發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二是虛擬現實、3D打印、沉浸式音視頻技術的搭建必將走進千家萬戶,實現大規模的覆蓋;三是媒體是虛擬現實和超高清視頻技術在增強現實、混合現實等方面的重要應用領域,在未來的新聞報道、視頻圖像等融合場景中,虛擬現實的技術手段在媒體中的應用將會越來發達,越來越廣泛。由此可見,硬核科技的創新能夠撬動媒體的未來,科學技術手段的助力將給主流媒體的表達方式帶來全新的變化。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無處不在的影像視頻、圖像畫面正成為人們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生活娛樂的核心媒介,“可視化”傳播正成為不爭的事實。澳門特區主流媒體在融合創新發展的過程中應發力生產端,瞄準用戶端,疏通傳播鏈,破除媒體傳播屏障,形成媒體傳播新格局。
1.發力生產端,構建全智媒應用“工具箱”。澳門特區主流媒體生產制作的新聞產品要立足灣區,扎根澳門,服務百姓。從生產端的角度來看,主流媒體應見大勢成大事,大力推動媒體行業智能化發展,促進媒體融合向縱深推進。同時,還應做“思想型、技術型”媒體,盤活存量、善用增量,通過“創意化、可視化”的視覺表達,開辟媒體傳播新路徑,以更加優質的新聞內容,增強媒介傳播吸引力,擴大媒介傳播影響力,以“可視化”的傳播效果,打造媒體傳播新面貌。澳門特區主流媒體應當著眼于虛擬現實、5G、AI智能、超高清視頻等技術手段,構建全智媒應用“工具箱”,創新新聞敘事載體,挖掘優質新聞素材,打造創設應用場景,使主流媒體做大做強,發出“灣區時代”最強音。
2.瞄準用戶端,形成高觸達生產“孵化器”。澳門特區主流媒體在新聞報道過程中,應著重突出新聞素材的價值理念,以“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新聞作品展現時代精神,還應生產制作出“啟迪人心、映射現實、回應當下”的優質新聞內容推動社會進步。從用戶端的角度來看,用戶對新聞內容的選擇至關重要,在萬物互聯時代,新聞生產應以用戶需求為導向,以用戶體驗為核心,不斷提升服務用戶的能力和效率,形成高觸達生產“孵化器”。還應將媒體與場景和內容相結合,打造具有“可視化、沉浸式、互動感”的數字媒體平臺,推出具有“臨場感、場景化、交互式”的新聞融合產品,為用戶提供更為豐富多元的內容體驗,以引領性創新推動特區主流媒體的產業升級與變革。
3.疏通傳播鏈,打好多終端發力“組合拳”。多終端發力、多樣化傳達應是當前主流媒體多元傳播的基本手段,但是要避免復制粘貼導致的同質化現象。從傳播鏈的角度來看,澳門特區主流媒體應根據不同媒介終端的特點和優勢,推出具有差異性的“可視化”新聞產品,從而達到“一魚多吃”的目的,使不同媒介終端之間的內容相互補充,達到最佳的媒介傳播效果。此外,還應在傳播途徑和傳播渠道上全方位疏通,打好多終端發力“組合拳”,不斷擴大媒介傳播能力。正如,目前《澳門日報》在傳播鏈上進行多方疏通聯合,旗下涵蓋手機應用程式、微信公眾號、微博、頭條,還包括Twitter、Instagram、Telegram、Facebook、YouTube、TikTok等資訊豐富、覆蓋面廣的新媒體平臺,輻射范圍面向海內外,使其影響力一直位居全球華文傳媒前列。
《澳門日報》作為澳門特區“愛國愛澳”的主流媒體,充分發揮特區主流媒體的資源整合能力和獨特資源優勢,報道灣區豐富多彩的實踐故事和灣區建設的豐碩成果,通過表達共情留下時代的印記。《澳門日報》立足澳門、面向世界,辦有特色、有影響力的特區主流媒體,充分發揮媒體在世界文化融合進步中的積極作用。對此,澳門特區主流媒體應當建構價值意義,疏通現實困境,創新傳播實踐,借船出海,積極對外發聲,努力為廣大讀者講好“灣區故事”及“中國故事”,為澳門特區發展和世界一流灣區建設凝聚思想共識,鑄牢堅實的精神力量。
作者李鑫宇系澳門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博士研究生
施瑞婷系澳門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
參考文獻
[1]段莉.從競爭合作到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傳媒發展進路探析[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09).
[2]吳志良.擁抱大灣區 建設大灣區——兼論澳門發展與澳門青年融入大灣區建設[J].廣東青年研究,2021(04).
[3]田香凝,趙淑萍.中國特色大區域傳播的創新與開拓——基于對粵港澳大灣區傳媒新動能的前沿考察[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1(10).
[4]趙恒煜.粵港澳大灣區智庫發展特征、問題及趨勢研究[J].智庫理論與實踐,2022(06).
[5]朱穎,陳思言.粵港澳大灣區形象國際傳播研究——以六家中國主流媒體推特為例[J].新聞愛好者,2022(12).
【編輯:李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