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高婷

神話也好,傳說也罷,其實都不是憑空出現的,深入探究的話,往往會發現它們背后有一些現實的依據。據此,孩子也能根據自己的生活嘗試編織神話故事。
在立秋與處暑這兩個節氣之間,有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節日—七夕,也就是在農歷的七月七日。不過孩子們可能會問:七夕不是在夏天過的嗎?怎么在立秋節氣之后呢?那么,這里就要跟孩子們解釋了:節氣主要是根據中原地區的氣候變化和農業耕作的需求劃定的。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說:“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斂也。”意思是過了立秋,地里的莊稼就要開始成熟了。這才是立秋作為節氣的真正意義所在。但從氣候的角度來說,民間所說的“三伏天”,也就是夏季最熱的時段,其中的第三伏,起點是在立秋之后的第一個庚日(一個庚日有10天)。也就是說,立秋之后、處暑之前的這段時間,天氣仍然是炎熱的。諺語“秋后一伏熱死人”講的就是這個現象。
宋朝詩人楊萬里就在《立秋日聞蟬》詩中寫道:“老火薰人欲破頭,喚秋不到得人愁。”他還寫過《秋夜極熱三首》,其中一首抱怨道:“白帝羽衣渾不帶,炎官火傘卻將來。”白帝就是主管秋季的少昊,炎官則是指主管夏季的神靈。你看,古代詩人們的牢騷都發得如此有詩意!
理解了節氣與季節的關系之后,我們再來看七夕。
如今大家對七夕的印象,主要就是牛郎織女的故事,故事里有通靈的、一心關照著牛郎的老黃牛,有劃出一道銀河、分開牛郎織女的西王母,還有連接銀河兩端的鵲橋。可是大家知道嗎?在歷史上,牛郎織女的故事卻并非一開始就是如此。
大家應該知道牛郎、織女源自天上的兩個星座,這兩個星座早在周朝就已經被觀測、記錄,并被寫在文學作品里了。
最早寫到它們的是《詩經·小雅·大東》,詩中說道:“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前兩句說的是織女星每個時辰移動一次位置,它就像織機的梭子引線往復,移動了七次,卻仍然沒有織成布匹;后兩句說的是銀河對岸的牽牛星,雖然明亮,卻不能像人間的牛拉車運送東西。
在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人對這兩個星座已經有了擬人化的想象,還講到了它們名稱的由來,比如織女星之所以被稱作織女,是因為它的位置不斷移動,就像織機的梭子那樣。但這時,織女星和牽牛星只有位置上的相對關系,并沒有彼此之間的關聯,更沒有什么故事。
而二者的故事出現在西漢時的《古詩十九首》中,其中有一首《迢迢牽牛星》,就講到“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相隔于銀河兩岸,“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這就具備了如今我們所聽到的傳說的雛形。不過在這個故事里,還沒有老黃牛、西王母和鵲橋等情節元素。
鵲橋是在東漢應劭編纂的《風俗通義》中才出現的:“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書中還說到,相傳喜鵲頭上的毛在那時都禿了,就是搭建鵲橋、讓織女走過的緣故。為什么是喜鵲呢?不知道聽到這里有沒有孩子提出過這樣的疑問,如果有的話,要給他一個大大的夸贊。這背后其實也是有原因的。
喜鵲在我國分布廣泛,常出現在人們的周圍。而七夕前后,它們正好脫下春天長出的比較硬的毛,換上柔軟細密的羽毛—看起來就像禿了一樣。此外,換毛期間的喜鵲抵抗力比較差,常躲在窩里,盡量不出來活動。人們忽然看不到喜鵲了,便開始想象:它們是不是去天上搭鵲橋了?
所以神話也好,傳說也罷,其實都不是憑空出現的,深入探究的話,往往會發現它們背后有一些現實的依據:有可能是天上的星空,有可能是空中的鳥兒。
而在牛郎織女的故事里,還有一個反派角色—拔下發簪、劃出銀河,分開這對夫妻的西王母,她也是后來才出現的,時間大體上也是漢朝。

西王母這個神話人物,本身就經歷了很多的變化。在先秦時期,這個神話人物的形象非常可怕,比如《山海經》中描述她的外形像人,但長著一條像豹子那樣的尾巴和一口像老虎那樣的牙齒,滿頭亂發,住在昆侖山上的洞穴中,是個半人半獸的兇惡神靈。她的原型應該是生活在西部地區,以虎為圖騰的少數民族。
后來,西王母的形象褪去了可怕的元素。在關于周穆王西游的傳說中,就寫到他一路往西,曾經會見西王母,西王母作為西方部族的首領設宴招待了周穆王。
到漢朝時,西王母演變成一位雍容華美的女神。在一則關于漢武帝的故事里,就寫到她降臨人間,與漢武帝相會。到東漢末年,她被吸收進道教的神話體系,成為元始天尊的女兒、女性神靈之首,也是神權最大的天神之一。
她之所以能有這樣的地位,可能跟《山海經》所記載的她的居住地—昆侖有關。因為中國地貌西高東低,古人認為位于西部的昆侖山是“天柱”,與決定天地運行的樞紐相通。西王母頭上佩戴的“玉勝”,就象征著宇宙運轉的樞紐“璇璣”。
與此同時,“勝”又是一種織布工具。這或許就是為什么西王母后來被人們跟織女關聯在了一起。從神話宇宙的角度來說,西王母帶著一群織女在天上勞作,是在象征意義上維護著宇宙的運行秩序。織布時的經緯線的排布,就常常被用來比喻條理和秩序。
那么,從這個角度解讀牛郎織女的故事,想一想:織女擅自離開了重要的崗位,被牛郎留在凡間,而負責維護世界秩序的西王母因此非常生氣……是不是又會對西王母有不同的看法呢?
流傳到后世,關于七夕的神話故事編織得越來越完整,細節越來越多,而七夕作為一個節日,也越來越受重視和歡迎。古時候,七夕又被稱作“乞巧節”,也叫“女兒節”,是女孩們向織女祝禱,祈求織女把靈巧的技藝傳給自己的日子,并由此衍生出種種“乞巧”活動。
宋朝陳元靚的《歲時廣記》引用周處《風土記》里的內容,介紹七夕節祭拜織女的風俗,大體上包括:夜晚灑掃庭院,露天擺放供桌,擺上酒、果脯、新鮮水果等,還要撒上香粉。敬拜過后,女孩們會舉行一些與針線活兒有關的活動。這樣的活動甚至在宮廷之中也非常興盛。
清朝的雍正帝胤禛寫過一首《七夕處暑》,從標題中可見,那一年的七夕正好與立秋后的下一個節氣處暑在同一天,詩中先寫到時間:“天上雙星合,人間處暑秋。”“雙星合”就是指牛郎織女相會,接著寫到節日活動:“將陳瓜葉宴,指影拜牽牛。”此外還寫到季節的轉換:“梧葉風吹落,璇霄火正流。”璇霄的“璇”就是象征宇宙運轉樞紐的“璇璣”;“璇霄”則既指西王母與織女所在的地方,也指宮廷。
這首詩把時令與季節轉換時的景象、七夕的傳說與習俗都編織在了一起。這樣的寫法,孩子們在寫傳統節日類的文章時也可以參考、借鑒。
最后,給大家提供一些可以在七夕與孩子共讀的古詩詞,看看古代詩人們是如何度過這個節日的。
迢迢牽牛星
[漢]佚名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乞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盡紅絲幾萬條。
七夕處暑
[清]胤禛
天上雙星合,人間處暑秋。
稿成今夕會,淚灑隅年愁。
梧葉風吹落,璇霄火正流。
將陳瓜葉宴,指影拜牽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