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本刊編輯部 執行┃高婷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食物存在的首要意義就是為個人的成長提供營養和保障,但除此以外,食物還發揮著更重要的價值和作用。食物自帶治愈功能,看到五顏六色的食物,品嘗到美味佳肴,心情自然就會愉悅很多。食物與情感相通,一道美味的家常小菜承載著父母對子女濃厚的愛,也構成了孩子快樂的童年時光。食物承載著歷史與文化,為孩子認識世界、探索世界打開了一扇窗。食物本身就是孩子很好的游戲伙伴,在潛移默化中提升綜合能力。到真實的廚房中,認識食物,學會做飯,學習待人接物的禮儀與規則,就是為了更好地生活。
童年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愛的味道
我們采訪了7位來自全國各地的家長,他們做的雖然都是簡單的家常小菜,但卻在每一餐中都注入了濃厚的愛與情感。從這個角度來說,孩子記憶中的童年味道應該就是這種家的味道和愛的味道。
每 天好好做飯,這件事,可以修行、修性、修心,對我來說意義還是挺大的。所以即使再忙我也會堅持自己做飯,而且能讓孩子吃上健康的食物,還能合理控制好每日的伙食開支,何樂而不為呢?孩子們基本每次都能“光盤”,這也是我做飯最大的動力和得到的最大的鼓勵!
大部分孩子的口味可能都差不多,我家的兩個女孩喜歡吃紅燒排骨和可樂雞翅,但有些蔬菜她們卻不愛吃,比如山藥、西藍花、胡蘿卜、青菜。不過她們喜歡吃甜食,所以我就會把山藥和紅薯混在一起做成甜品,擺成花朵或者小熊的造型,現在她倆的態度就轉變了,對山藥和紅薯格外有好感。而西藍花,我基本上會做成飯團或蝦仁蔬菜餅,也很好吃!
30分鐘搞定一餐
最近幾年,老公因為工作的原因經常不在家吃晚飯,晚餐基本上就是我和兩個孩子吃。相比外出吃飯,其實我覺得自己做飯更省心,只需要30分鐘,基本上就能搞定一葷兩素的晚餐,有時候做面條等更簡單的飯菜只需要十幾分鐘。我家的葷菜基本上是排骨、牛肉、蝦、魚肉餅、豬肉排,素菜基本上就是西藍花、豆腐、土豆、黃瓜、番茄等日常的菜,葷素搭配之后算下來,每一餐的花銷基本上就在30塊錢左右。我一般都是周末采購一周的食材,到周五的時候會安排一個清庫存日,所以基本不會出現任何浪費。
肯定很多人都好奇,30分鐘如何完成一頓飯?但我覺得在短時間內做好一餐并不是什么難事,這可能也是我從小就學到的本領。小時候看媽媽辛苦,所以就會學著分擔家務,而且做事時,我很自然地會運用到華羅庚的統籌理論。簡單來說,就是把一道菜的步驟都細化,并合理地安排好步驟,比如先把湯煮上后再炒菜,用高壓鍋燉上肉之后洗菜炒菜,這樣能確保時間都得到充分的利用。
在節假日或者外出游玩時,我偶爾也會帶孩子到外面吃。但如果是應付孩子匆匆忙忙出去吃飯,我是不喜歡的。有時候想換換口味,或者太累不想動的時候,我也會點外賣。
分享美食,傳遞積極的心態

為了把枯燥的做飯過程變成相對美好的事情,我也會注重一下擺盤。記得第一次操作的時候,我用番茄皮擺成了一個玫瑰花的形狀,真的挺美的,而且客人很喜歡,所以每次請長輩和朋友吃飯我都會用這朵花擺盤。其實做法非常簡單—用削皮刀把番茄皮削下來,然后按花朵的樣子擺一擺即可。我也喜歡把每一餐在朋友圈分享,這也是記錄自己廚藝逐漸精進的過程,以及是在與朋友共享積極向上的生活方式。
終身學習也很重要,我希望以后能加入更多的營養學和美學理念,把最簡單的家常菜做得更好!做菜做多了,對食物也會有一種敬畏之心,感覺做菜就是做人!
—木棉花(浙江寧波)
每年三四月份的時候,我家的餐桌上就會出現一道菜—包筍,這是我老公老家貴州榕江的特色時令菜。它的做法很簡單,把筍子、豆腐、豌豆、萵筍、茴香切丁,炒好裝盤,用生菜包著吃,我們全家人都非常喜歡。這是一道特別春天的菜,吃完之后覺得滿口都是春天。
每年清明節時,只要我們有空,都會帶著孩子一起回老家。我老家那邊非常注重清明節,寨子里所有同姓的人都要去掃墓,祭拜祖先,然后大家一起在山坡上做飯吃,包筍就是其中的一道菜,還會有糯米飯,這兩樣我家孩子都特別喜歡吃。清明時節的掃墓傳統在貴州當地也被稱為掛清。婆婆跟我們一起生活,即使不回老家,到三四月份也會做包筍這道菜吃,算是彌補不能回老家的遺憾吧。
我的公公婆婆都是從貴州的寨子里出來的,到我老公這一代就是在城市里長大的,現在我們全家又到了上海生活,孩子也是在上海出生、長大的,他沒有在貴州生活過,對這個地方沒有特別的記憶和感情,我們都是靠著包筍這樣的食物,還有清明時節帶他回家鄉掛清的經歷,讓他知道自己的老家是貴州,對故鄉和自己的根有一些特別的印記。
—劉一蓓(貴州榕江)

食物和人是分不開的,有時候我們想念一種食物,也許是更想念和這種食物有關的那個人。
有食物可以回憶的幸福童年
我媽媽做飯很好吃,記得上學的時候,我很少在外面吃早飯,都是等著吃媽媽做的。媽媽會包鼓鼓的小金魚一樣的鮮肉小餛飩,餡兒里連蔥姜都沒有,卻一點不腥,在湯里放點紫菜蝦皮提鮮,一碗下肚渾身熱乎乎的;她還會做皮薄餡大的蒸餃,即使我早上起晚了,也能裝在飯盒里,邊走邊吃,十分方便;還有蛋炒飯,媽媽稱之為炒花飯,簡單的雞蛋、蔥花組合起來,滋味卻妙不可言。有時在外面吃到好吃的菜,媽媽回去后就會自己琢磨,也能做出八九成像的口感來,在我看來她很聰明且愛學習。長大后,認識的人多了,我才發現有一個會做飯的媽媽是多么珍貴呀。
小時候我也跟姥姥生活過一段時間,她做飯也很好吃。姥姥家門口有一條小河溝,枯水期時她會穿著膠鞋下去挖泥鰍,能挖一大桶。泥鰍洗干凈之后,整條炸熟,骨頭都酥了,又香又脆,好吃極了。麥收的時候姥姥下地割麥回來,手里常常會拿著一串用麥稈串好的螞蚱,放在灶灰里燜熟,一口一個,比肉還好吃。她還養了幾只鴨子,自己來做腌咸鴨蛋,腌好之后不是很咸,蛋黃油汪汪地直流油,我簡直沒有吃過比那更好吃的咸鴨蛋。在我讀高中的時候,表姐回老家探親帶回來一壇咸鴨蛋,抱怨說是姥姥專門讓給我帶的,知道我喜歡吃。姥姥今年已經80多了,早已經不養鴨子了,但我仍然懷念她做的咸鴨蛋。
愛做飯,更愛生活
從小看姥姥和媽媽做飯做多了,吃到了很多記憶深刻的食物,我也就喜歡上做飯了。大學畢業以后,我到深圳從事社工工作,在那幾年時間內,去的最多的地方是菜市場,看到各種跟家鄉不一樣的食材,我就會買回家,自己做了吃。當地有一種紅蔥頭,像小號的洋蔥,比洋蔥香,切碎了,加香菇一起炒熟,混著五花肉一起包咸粽子,各種味道融合在一起無比和諧,也可以熬蔥油,蔥香味極其“霸道”。還有春天的枸杞葉,可以用來做枸杞葉豬雜湯。秋天的西洋菜拿來打邊爐,又鮮又靚。在異鄉的一個個夜晚,我通過食物得到慰藉,不至于太過思鄉。
在一次活動中我接觸了烘焙,看著一團團面在時間和溫度的作用下變成圓滾滾的面包,感覺很神奇,之后就自己看文章和視頻學習,嘗試制作,接觸越多越喜歡,現在每周都會在家烤面包。我自己烤面包因為用的材料好,沒有添加,身邊的朋友們吃過后反饋都不錯,紛紛建議我開個私房烘焙出售食物,這讓我有點受寵若驚。我家孩子從小看我烤面包,也愛自己和面玩,經常夸我“媽媽做的面包真好吃啊”,能得到他的認可,對我來說真是成就感無敵了。
最近幾年我每年還會泡梅子酒,泡好了就分裝寄給朋友們,有位朋友評價說比她經常喝的一個牌子還要好喝。朋友們的贊美讓我更加喜歡做飯,也更加熱愛生活。
飲食習慣也在代代傳遞
口味和習慣好像是很神奇的事情,回想起來很多都是從小就養成的,而且這種習慣也隨之影響到了孩子。我早餐愛吃粉面,不喜歡喝粥吃菜,就來自于家里的飲食習慣。媽媽愛吃辣椒,我從小到大都愛吃的一道菜就是辣椒炒雞蛋。我媽做西紅柿雞蛋面時,習慣等面條快熟了再把雞蛋潑進去煮,所以我到現在也是這樣吃,不習慣把雞蛋炒熟再放進面條里的做法。
我很喜歡吃熱干面,以前媽媽在家經常做,現在我也會買速食熱干面,我偶然發現孩子也愛吃,不過他發音還不標準,經常說要吃“熱單面”,所以一碗面我倆經常分著吃。吃的時候自然而然地就會想起媽媽當年在家煮面、抻面的場景。
我愛吃水果,孩子也喜歡,他會叫媽媽沒多久之后就會說“草莓”這個詞語了,所有的水果他都喜歡,一看見有人端著他專門吃水果的小碗過來就直蹦跶,圍著人歡喜地轉圈。
—周念(湖北十堰)

中國菜很奇妙,沒有嚴格的斤兩克重要求,每家的廚房里飄出的味道都不一樣,每個地方的特色食物也只有在當地吃才能真正對味。
嗍上一碗粉,才算是回家了
我是湖南人,嗍粉,對我來說是一個帶著湖南味道的動詞,一看到這兩個字,瞬間就能想起扁粉、圓粉在鍋中翻騰,無數炒碼在等待顧客的挑選,還有酸豆角、剁辣椒和煎的香香的荷包蛋,這都是米粉的靈魂配料。
每次回到家鄉,只有當這口米粉吃進肚子的那一刻,我才感覺到真的回來了。每次回家鄉,我都會和小伙伴一起去小時候常去的攤位來上一碗米粉。有時候我到家晚,他們還會給我打包帶到我家。很有意思的是湖南米粉一離開湖南,味道就不對了。可能是那里的米和那里的水,才能造就那樣的味道。即便如此,我依舊沒有放棄在現在生活的城市里尋找美味的粉,慰藉自己對粉的那一份念想。
做飯自然而然就會了
我對做飯這件事的熱情就源自小時候自家廚房里飄出的奇香,那是只屬于我家的味道,是只屬于爸媽才能炮制出的味道。我爸做的啤酒鴨和小炒肉,我媽做的糖醋排骨,都是我每次回家的必吃菜。神奇的是,無論在哪里吃,都吃不到家里的味道,那時候我就在想:以后我也要復刻爸媽的味道。

讀書的時候我是不會做飯的,我媽說需要做的時候自然就會了。事實證明她說的很對,我就是工作以后自然而然就會做飯了,并沒有刻意地學。自己炒菜的過程真是太棒了,從去菜市場買菜,到洗菜切菜,再到下鍋炒菜,整個過程非常治愈,就是你會全心全意、專注地做這件事。做飯也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回報,不僅是烹制出好吃的菜,還有家人的肯定、朋友的鼓勵等等,我很享受這個過程。前幾天早上哥哥提出來想吃小炒肉了,等他上學,我就去菜市場買了新鮮的五花肉、螺絲椒和大蒜,我炒肉可是得了姥爺的真傳,當五花肉被油煎的香氣冒出來的時候,再把螺絲椒和切好的大蒜放下去,廚房里飄出來的味道,就是小時候的記憶。
現在,我兒子最喜歡吃我做的小炒肉,我家閨女最喜歡吃我做的糖醋排骨,至于啤酒鴨,他們可能還是更愛姥爺做的吧,哈哈哈。
—肖巍(湖南長沙)
最近一段時間,我們和父母分開生活了,因為想讓已經70多歲的父母好好享受一下閑暇的晚年生活,而我們也要開始承擔一些家庭的責任。對于做飯,我和老公都是沒有什么經驗的人,開始非常發愁給孩子做點什么有營養的食物。
我每次想給孩子做些漂亮的美食時,都會去求助網絡,但看過之后總覺得欣賞是可以的,但真的要在實際生活中做,很難。這時候我老公就會安慰我說:食物終究要回到本真的狀態,只要食材新鮮,不管用什么烹調方法都很棒,孩子吃著也健康,做得漂亮并不是做飯的“內核”。
我老公平時會和朋友約著一起去郊區種菜,所以我家餐桌上從不缺少純綠色蔬菜。而我則喜歡在露臺上種種花,還有水果,比如桑葚、無花果、葡萄、香水檸檬、百香果、石榴、櫻桃,還有夏天最愛的西瓜。早上采摘完絲瓜、西紅柿,再加上幾顆土雞蛋,就能做出一頓豐盛的午餐了,而且菜品兼顧了紅、綠、黃的色彩,看起來也賞心悅目。還有自己種的糯玉米,搭配米飯也是絕好的,營養均衡,孩子吃得也很開心。
慢慢我就理解了,其實生活很簡單,不需要復雜。前段時間端午節的時候,我們給孩子親手編織蛋袋,戴上五彩繩,我還準備了最簡單的堿水粽子。這種堿水粽子用純糯米和堿水混合而成,能包出最本真的粽香味道。之前孩子嚷嚷著要吃廣告里的冰皮粽子、榴梿粽子,我告訴他:“你嘗嘗媽媽做的這種,這是爸爸媽媽小時候吃的粽子。”綠色的粽葉里包裹著黃澄澄的粽子,打開后趁熱蘸上白砂糖,咬一口,滿口都是清新的天然味道,即使是甜,也很純粹簡單。現在為了吸引消費者,很多商家會別出心裁地制作一些另類美食,但是我覺得,食物的本真滋味,更能幫我們把傳統飲食文化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小石頭媽媽素心(江西樟樹)



我最喜歡吃的食物是蒸魚。每次吃魚,就會想起自己當海軍,在軍艦上劈波斬浪的時光。大學畢業工作一段時間后我參軍入伍,當時選擇的是去當海軍,那幾年在軍艦上的生活確實很辛苦。
我們天天都漂在海上,一般沒有新鮮蔬菜吃,但幾乎每一頓飯都有魚。我是河南開封人,地處中原,離海邊遠,坐船不習慣,吃魚也不習慣。在部隊里我經常會想家,想念父母做的鹵面,這在南方都很少吃到,在海上就更難了,光想著就覺得很美。當然也會想念那些家鄉特色的小吃,炒涼粉、杏仁茶、羊頭湯、童子雞和花生糕……但不管再怎么想念,海上只有魚吃,即使再不想吃,也要強迫自己吃,因為要補充體力,保持著軍人生龍活虎的狀態。就這樣,我從不習慣吃魚到適應吃魚,再到喜歡吃魚,直到變成了現在的深愛吃魚。因為那不僅僅是對一種食物的記憶,更是難忘而珍貴的軍旅生涯的回憶。
也是因為在海上獨自生活的經歷,我特別珍惜跟家人在一起的時光,現在我最愛做的菜是油淋秋葵,因為愛人、孩子喜歡吃,看到他們吃得開心,我就感覺很幸福。
—海色五年(河南開封)
我最喜歡的食物是油糕。小時候過節、過生日,油糕都是家里必備的食物。油糕寓意步步高升,我家里常做的是豆沙餡或者紅糖餡的。在山西忻州,油糕經過高溫的胡麻油一炸,仿佛加上了翅膀,噼里啪啦地冒油泡,稍微涼一下,就要馬上吃,外邊脆,里面糯,非常美味。
這道我從小吃到大的油糕,也是現在我們家少不了的一道食物,但我還是最喜歡吃我爸做的,可能是從小吃他做的飯吃習慣了。老爸在農村生活了一輩子,在我記憶中,他用大鍋給我們燉大骨頭,一直要在火爐上燉一上午,香味不停地飄出來饞我,等中午吃到嘴里的時候,簡直太滿足了。
我經常帶孩子去姥爺家“蹭飯”,有一次老爸做了魚香茄子,要知道我家孩子平常最不喜歡吃的食物就是茄子,但沒想到那天他竟然吃了一大盤!我當時就震驚了,趕緊找老爸拜師學藝學做這道菜。等我自己做這道菜的時候非常努力,也非常有動力,希望我也能通過食物把愛傳遞下去。也許我們中國人都很少對孩子說“我愛你”,但是當我們在廚房里揮汗如雨,然后端出一盤盤孩子愛吃的菜,那就是表達著父母最深沉的愛。
—郝佳(山西忻州)

食物包羅萬象,背后隱藏著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食物也是一個帶孩子了解歷史、探索外部世界的窗口。
文|宋瑩(北京市第五幼兒園營養師、食堂管理員)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最早、里程最長、工程最大,在自然界中人工建造的河流,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也是中國的文化瑰寶。古人為什么要修建大運河?大運河長什么樣?運河兩岸城市的小朋友都吃什么?玩什么?如何帶孩子了解厚重而又璀璨的歷史文化呢?面對這些問題,北京市第五幼兒園給出的答案就是—美食。幼兒園依托京杭大運河沿途城市,把食物與城市、歷史聯系起來,帶孩子們開啟了一次京杭大運河的美食之旅。
大運河美食游船從3月初于北京出發,在6月末到達杭州,從春到夏,耗時整整4個月,18周,帶孩子們認識了北京、天津、滄州、衡水,聊城等18座城市,品味了包括京菜、津菜、冀菜、魯菜、淮揚菜、杭幫菜等在內的南北特色菜,聽了南皮窩頭、糝湯、楚霸王山楂糕、車輪餅、宋嫂魚羹等許許多多的美食故事,體驗了濟寧芝麻江米條、德州長官包子、聊城朝城水餃、杭州定勝糕等特色美食制作。讓我們跟隨幼兒園的大運河美食游船,一起出發吧!
把食物融入一日三餐:聽美食故事,品特色滋味
京杭大運河古地圖主要流經城市共10余座,幼兒園利用18周的時間,每周探訪一座城,把當地的特色美食融入幼兒園的一日三餐中。以河北滄州這座城市為例,孩子們主要品嘗了獅子頭、南皮窩頭、滄州燴餅等特色美食以及了解了這些食物背后的故事(家長可以把以下美食的故事直接讀給孩子聽)。
河北省滄州市又稱獅城,因古時周朝人為祈禱風調雨順、百姓平安,在此地鑄有一只5米多高、威風凜凜的“鎮海吼”鐵獅而得名。歷經千年風雨侵蝕的鐵獅現已損毀,但滄州獅子頭這道冀菜美食卻流傳至今,等待著大家的品嘗。
滄州的美食傳說除了獅子頭,還有南皮窩頭。據傳,清末,慈禧太后見軍機大臣張之萬時,問及農村百姓常吃什么飯,張之萬回答:“窩頭。”慈禧聽聞便想嘗嘗窩頭的滋味,張之萬立即派人回老家滄州南皮縣,精工細做,蒸好了兩鍋窩頭,馳送京城,貢呈太后品嘗。慈禧用后大悅,遂將南皮窩頭定為御膳食品。從此,南皮窩頭名聲遠揚,成為地方名吃。
此外滄州作為北方城市,制作面食烙餅也十分拿手,滄州燴餅就是烙餅絲或條加入肉片、蔬菜和適量水一起燉煮,湯汁渾厚,餅絲香軟入味。
除此以外,幼兒園還結合六一活動和大班畢業儀式,設計了京杭大運河主題的美食自助餐,集中呈現從南到北的誘人滋味,通過美食帶孩子領略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的悠久與廣袤。

把廚房帶進課堂:體驗制作面點,培養文化自信

隨著大運河美食之旅的行進,除了聽故事、品美食以外,幼兒園還專門安排了大廚進班的活動,讓孩子跟著廚師一起學習制作大運河美食,這也是孩子最喜愛的活動之一。考慮到孩子的參與度、完成度和安全性,幼兒園最終選擇了一些特色面點和糕點讓小朋友們制作和體驗,每每上課,孩子們驚喜的眼神、探究的表情、快樂的笑聲都會充滿班級。后來,當孩子們再被問及喜歡的甜點時,他們的答案不再局限于西式餅干和蛋糕。
四色湯圓是江蘇無錫的傳統美食,湯圓有團圓之意,是南方春節的必備菜肴。老師介紹四色湯圓之前,先準備了無錫過春節的視頻和大運河無錫段春節劃船、賞花燈的圖片,激發孩子們的興趣,然后再由食堂廚師帶著孩子一起體驗包湯圓。過程中,孩子們嘰嘰喳喳地說個不停。“老師,肉也能包湯圓嗎?我從來沒吃過,它和丸子一樣嗎?”“老師您看我揉的圓不圓,我知道這個紫色面是用紫薯做的。”“老師我現在就聞到香味了,這個湯圓肯定特別好吃。”“老師,不同顏色的湯圓味道不一樣!有甜的有咸的!”……
值得一提的是,老師會把孩子動手制作的活動精心安排在吃特色菜的那天上午或者是前一天,這樣當孩子參與后再品嘗當地特色菜時,就會有更加強烈的參與感和自豪感,即使是平常挑食的小朋友也都能“光盤”,而且吃得特別開心,回家后還會興高采烈地跟家人分享。
和孩子一起嘗試做四色湯圓吧!

四色湯圓中的四色一般代表豆沙、黑芝麻、豬油青菜和鮮肉4種餡料,后經發展湯圓內容不斷豐富,湯圓皮也從純白色擴展到彩色或花色。湯圓有團圓之意,是南方春節的必備菜肴。
一份糯米粉、幾種果蔬汁,分別和成不同顏色的面團,再將面團揪成小劑子,用小手壓扁,填入喜歡的餡心,用面包裹,揉圓,一個湯圓就做好啦。家長和小朋友們快來試試吧!
把美食帶回家:全家一起討論美食,分享童年趣事
大運河美食活動不僅受到孩子的歡迎和喜歡,也帶動了家長們一起尋找關于童年和家鄉的記憶,一起了解大運河文化。不管是品嘗了特色菜肴還是參與制作了面點,孩子們回家后一定會積極主動地和父母分享,幼兒園也會專門通過每周食譜與解析告知家長大運河活動的行走路徑與當地的特色菜肴,發送每天的菜肴和面點制作的照片。除此之外,我們還積極地邀請家長一起加入到幼兒園的這趟美食之旅中,成為我們“導游”團隊的一員,為孩子們講述家鄉與童年的時光,介紹大運河沿線城市的歷史、故事和菜肴。

因此,美食從幼兒園也延伸到了家庭之中,成了親子之間的新話題,一家人圍坐在一起相互分享,也是一次讓孩子了解父母的機會,聽爸爸媽媽講一講自己童年的故事和生活過的地方。幼兒園曾經收到一位爸爸反饋,他的老家是山東省的,他這樣描述:“孩子回家后說今天在幼兒園吃了山東煎餅卷菜和糝湯,他特別愛吃。我瞬間想到了這些也是我小時候的最愛啊!上學時能吃上這么一份早餐,就感覺特別踏實。但是我不會做飯,糝湯在北京也比較少見,就很少吃了,也幾乎沒給孩子吃過。今天回家后聽孩子講起這些食物,一時間五味雜陳,因為勾起了我的很多童年回憶,那天我和孩子講了好多自己的童年趣事。”
保證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營養健康不可忽略
最初看到這個活動的設計時,有些家長擔心孩子吃不慣,或者擔心地方美食不夠健康,但是通過說明會,大家就放下了擔心,因為這個美食主題活動和真的到當地吃是不同的,幼兒園的后勤團隊參與了整個活動的研發和設計也是最重要的特色之一,孩子的營養和健康問題是幼兒園首先考慮的問題。

為了讓孩子們吃得健康,又能吸引他們的興趣,幼兒園攻克了無數的阻力,烹飪出了一道道既有當地特色又適合孩子食用、營養豐富的健康食物。比如在孩子們品味的菜肴中,廚房精選的都是大運河沿線城市的春夏季節時令菜肴,包括香椿、薺菜、春筍、馬蘭頭、豌豆尖。隨著活動的開展,到了夏季后,廚房又借鑒了江南清淡鮮甜的烹調風格,精選低脂、高蛋白的魚蝦鴨鵝等食材,不僅營養豐富,而且又能做到清熱祛燥、滋陰益脾。


幼兒園這場京杭大運河美食游船之旅,讓孩子享受了美味的同時,也通過食物感受到了大運河沿岸古今不同的風景與文化,打開了探索外部世界的大門,更是幫助孩子對中國傳統美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這些美好、新奇的美食體驗,都將伴隨孩子的成長,成為他飲食基因的一部分,一直陪伴他前往更廣闊的世界。
孩子都喜歡游戲,而食物本身就是一種很好的游戲材料,通過和食物一起玩,美育啟蒙、自然探索、科學探究等綜合素養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
到菜市場尋找不同的顏色
到菜市場或者超市的水果蔬菜區逛一圈,就能發現這里是五顏六色的,有綠色的黃瓜、紅色的西紅柿、紫色的葡萄、黃色的香蕉、棕色的板栗、白色的金針菇等等。讓孩子數一數能看到多少種不同的顏色,并且每種顏色選一個代表性的食物買回來。還可以引導孩子再仔細觀察,即使是同一種顏色的食物,比如黃瓜、青椒、芹菜和菠菜等,顏色的深淺程度也是不一樣的。
家鄉美食推介會
每個地方都有一些特色的食物,可能是一道菜也可能是一個小吃,而且很多食物都有悠久的歷史和有趣的故事,這些其實也反映了當前這座城市,乃至中華文明的歷史變遷。所以可以在家里開一場家鄉美食推介會,不僅要讓孩子品嘗這些特色美食,更重要的是要把背后的故事講給孩子聽,通過食物幫助孩子建立對家鄉和祖國的認識與情感。
米飯變形記
為了增加孩子的食欲,很多家長嘗試過把米飯捏成小熊、花朵等不同的形狀,其實這個任務完全可以交給孩子,因為這與孩子用橡皮泥做手工有異曲同工之妙,可能孩子比家長做得更好。孩子參與了整個過程,也會充滿成就感,自然就會吃得更多、更香。做造型的過程還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想象力和動手能力,但要注意提醒孩子不能浪費食物。

尋找能入藥的食物
很多中藥其實就是我們平常就會吃到的食物,比如山楂、紅棗、蓮子、山藥、菊花等,有條件的可以帶孩子去逛一逛中藥鋪,認一認這些常見的“食物”藥材,再找一找還有哪些常見的食物也是藥材。或者家長提前先在網上搜集好資料,再帶孩子去超市或菜市場采購,帶孩子觀察并簡單了解不同食物對應的功效,了解神奇的中醫藥文化。
神奇的蔬菜印章
不同蔬菜的橫切面有不同的形態,比如側切的西藍花看起來像一棵小樹,金針菇可以偽裝成掃把,橫切的芹菜是一朵花,青椒圈呈現不規則的圓圈,秋葵的切面像星星。家長可以準備幾種不同的蔬菜和幾種不同顏色的顏料,讓孩子玩一玩印章的游戲,一起發現這些蔬菜背后神奇的形狀。印章玩膩了,還可以升級,讓孩子在原有印章的基礎上繼續進行繪畫創作,或者加入不同種類的手工材料,讓游戲更好玩。
自制天然飲品
可以和孩子制作檸檬水,方法其實很簡單,把切好的檸檬片放入水中,再用蜂蜜調味即可,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能操作。蜂蜜也可以用白砂糖替代。對于年齡較大的孩子,還可以讓他試著用家里的小刀切檸檬。還可以讓孩子看看能用什么食材制作飲料,比如草莓牛奶、杧果養樂多,或者試試用不同的杯子盛放不同的飲料,培養審美力。
和孩子一起種蘑菇
很多孩子只見過成熟的瓜果蔬菜,但卻完全不了解它們的生長過程,家長可以和孩子在家里開展種植活動。現在網絡上有很多現成的家庭蘑菇種植菌包,新手家長可以買回來和孩子一起體驗一下種蘑菇。過程不僅操作簡單,而且蘑菇生長周期不長,很快就能吃到自己種植的蘑菇了。有一定經驗的家長還可以選擇和孩子種青菜、種草莓、種西紅柿等,種植的過程除了讓孩子了解它們的生長過程,對于培養觀察力、耐心乃至于責任心都是很有幫助的。
當一次美食小記者
孩子扮演美食小記者,分別采訪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最喜歡的食物是什么,并詳細地說明理由。最喜歡的食物的背后往往都對應著一段特別的故事,這也是一次增進家庭成員之間相互了解的好機會。不同人的口味有所不同,喜歡的食物可能也不盡相同,這些差異性也能啟發孩子學會換位思考。如果孩子年齡比較小,家長可以提前準備家庭成員各自喜歡的食物,孩子和大人輪流猜一猜每個人愛吃的是哪個。可以多準備幾種食物,邀請祖父母一起參與這個游戲。
你說我猜
提前準備好不同的水果、蔬菜、廚房調味品等,玩一玩食物版本的你說我猜的游戲。一個人負責描述食物,但不能出現食物的名字,另一個人負責猜。猜的一方要用布蒙上眼睛,除了聽對方說相關的特征以外,還可以用手摸,用鼻子聞,綜合不同的感官體驗后再判斷。家長和孩子可以交換身份輪流猜。為了增加游戲的趣味性,家長可以找一些味道比較相近的或者觸感相似的食物,比如青椒和彩椒,白砂糖和鹽。
探究什么是好味道
果子的大小、形狀、表皮的顏色和光滑度都可能對味道產生影響,甚至同一顆果子不同部位的味道都是不一樣的。那么,到底是什么影響了水果的味道呢?以此為切入點,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開展一次以味道為主題的探究課。以蘋果為例,家長可以先帶孩子去買一些蘋果,可以先探究大小對味道的影響。具體操作是選出一個大蘋果和一個小蘋果,分別品嘗一下哪個味道更好。做好相應的記錄。探究之前可以先做一個記錄表,分別做好相應的記錄。或者也可以先讓孩子根據已有的經驗猜測一下,再對照實際品嘗的結果,看誰猜得對。以此類推,還可以再繼續探究形狀、顏色、表皮光滑度等不同因素對味道產生的影響。下次買蘋果的時候,可以讓孩子帶著這份記錄表一起去選購,驗證一下結論是否正確。

受訪人|王璐(豆豆街食育烘焙小課堂負責人)
孩子似乎天生對廚房和做飯就充滿了熱情,不管是迷你版的廚房玩具套裝,還是與食物相關的游戲,孩子都會玩得不亦樂乎。如果允許孩子走進真實的廚房,和瓜果蔬菜、鍋碗瓢盆打交道,估計孩子會有雙倍的快樂吧!
但實際生活中,家長不是擔心用刀和煤氣的安全問題,就是認為孩子什么也做不了,只會添亂,或者覺得孩子弄臟廚房了還得收拾更是給自己找麻煩,所以很少有孩子能真正地走進自家廚房。為了解決這樣現實的問題,豆豆街食育烘焙小課堂專門為孩子開辟了一個食育教室,帶著孩子一起走進真正的廚房,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讓孩子盡情地享受制作美食的過程,品嘗美食帶來的快樂。
廚房里有最好的食育教育
簡單來說,食育是指通過飲食和相關過程進行的各方面教育,而不只是關注吃什么和怎么吃。但稍微回顧一下,我們就會發現中國食物及制作傳統是如何的豐富多樣,在世界上應該是數一數二的。那么對于中國的孩子來說,如何進行食育教育呢?
我認為食育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廚房,通過在廚房陪伴媽媽或奶奶或外婆勞動,一邊聊天,一邊學習關于食物的一切知識,這是我們食育教育取之不盡的內容和最令人怦然心動的方式。這樣說來,最好的食育場所其實是自己家中的廚房里。
學習實用的烹飪技巧,體驗做飯的樂趣
● 做飯這件事一點也不難,關鍵在于讓孩子動手嘗試

在每節只有90分鐘的課堂上,孩子們都能學會制作一道菜。比如上年度的秋季課程中,孩子們學會制作的第一道菜肴是紅棗銀耳羹,而最后一節課上,孩子們完成的作品則是絲瓜炒毛豆,從切菜到炒菜的全過程都由孩子自己獨立完成。有些聽起來復雜的菜肴,其實做法并不復雜,比如紅棗銀耳羹的做法非常簡單,只需要把銀耳和紅棗放進水中燉煮即可,試想哪個孩子不能完成這樣簡單的幾個動作呢?雖然步驟簡單,但帶給孩子的成就感卻是其他事情無法比擬的。所以關鍵就是給孩子機會,允許孩子嘗試。
讓每個孩子都能親自體驗,鼓勵他們自己動手完成,是豆豆街一直堅持的理念和原則。面對不同年齡的孩子,老師會根據他們動手能力、理解能力的不同,提供不同程度的引導和幫助。課程結束后,我們也會倡導家長允許孩子在家里繼續操作和嘗試。
● 讓孩子終身受益的生活技能
即使孩子學得快,但做飯可不是一件小事,而是一項大本領,做飯過程涉及大量的烹飪技巧和刀具的使用規則。這些實用的生活技能也讓孩子受益終身。

我們精心選擇每一道菜肴,并融入不同的烹飪技巧,比如制作紅棗銀耳羹時要學習如何泡發銀耳,如何給紅棗去核。而在絲瓜炒毛豆這道菜中,孩子學習的是如何切滾刀塊、剝毛豆。除此以外,課程中還有攪拌、烘烤、油炸等不同的實用技能,只要孩子多加練習都可以學得會。老師也會按照烹飪技巧的難度等級,引導孩子循序漸進地去學習,孩子不僅有成就感,還對下次課程的新技能充滿了期待。
為了保證孩子的安全,課堂上孩子們使用的都是兒童安全刀具,不僅能切一般的食材,也不存在安全隱患。同時我們也會教孩子學習刀具使用的規則,比如刀尖不能沖著別人,也不能沖著自己,并在一學期的課程里,持續鍛煉和培養孩子安全用刀的習慣。
開啟食物探索之旅,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
走進廚房,除了讓孩子學會做飯,更重要的是讓孩子通過學習做飯,了解食物,開啟一場食物探索之旅。課堂上特別融入感官體驗、動手實操的環節,讓孩子自己去發現、感受和領悟,從經驗出發,獲得對食物的新鮮的、全方位的認識。
比如我們在教做一道菜中會用到木耳,課堂上就讓孩子自己動手泡發干木耳,從而能看到這種食材在干濕狀態下的不同形態,感受它呈現的不同質地。做和藕有關的菜時,我們會讓孩子通過切藕片,探究藕片上的一個個的小圈圈是怎么來的,以及觀察藕絲。課程中還有讓孩子自己動手處理南瓜種子并學著清洗干燥,留存作為明年種植的種子的環節。這些多重感官體驗方式讓孩子印象深刻,也與食物之間建立了一種特別的連接。
老師也會根據節氣,優先選擇時令食材,并通過生動的圖片和趣味的講解,讓孩子知道不同的食物對身體的哪一部分有好處,并親自動手設計自己的餐盤,學會營養搭配,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
品味的同時,更要學習禮儀與規則

看似是一頓飯,其實也反映了孩子待人接物的態度和習慣,比如和父母、長輩吃飯時應該遵守什么樣的禮儀,外出就餐時應該注意什么。所以我們也把禮儀規范和待人接物的行為習慣融入課程之中,不僅僅教孩子學習用餐禮儀,還讓孩子了解在家庭、學校、商場等不同場合下的行為規則,理解這些規則背后的深意。課堂上,我們和小朋友一起討論禮儀,也會請他們進行情境扮演,讓孩子辨別這種行為是否恰當,或者有沒有更好的處理辦法。
學習烹飪技巧、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學習禮儀與規則等,這些關于食物的一切探索都指向了食育的根本目的,即讓孩子學習更好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