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長志,張 霞,梁如蒙
(肥城市水利局,山東 肥城 271600)
近年來,肥城市以習近平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始終把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作為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農民脫貧致富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舉措來抓,山丘區水土流失治理以小流域為單元,山、水、林、田、湖、草統籌治理,建設了一批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益的水土保持生態工程,全市形成了水土保持工作良好氛圍,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保障。本文總結了肥城市在國家水土保持示范縣創建過程中探索的經驗。
肥城市位于山東中部、泰山西麓,總面積為1277km2,總體地勢東高西低、北高南低,由東北向西南傾斜,中部隆起。全市轄10個鎮、4個街道辦事處、1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分區)和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605個行政村,98.5萬人。肥城市在全國水土保持區劃中處于“魯中南低山丘陵土壤保持區”。按照地形地貌、土壤侵蝕、水土保持基礎功能等,將肥城市劃分為:北部低山丘陵土壤保持—蓄水保水區、中部人居環境維護—水源涵養區、南部平原農田防護—水質維護區。
肥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形成了“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全員共建”的工作格局。經過多年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境內形成了有效的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體系:北部低山丘陵區以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為主,形成了“山頂松槐帶帽,山腰果樹纏繞、山腳梯田穿裙、溝道層層截蓄”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格局;中部人居環境維護區以水利工程建設為重點,進一步改善了生態環境質量和城鄉人居生存環境;南部平原區重點開展農田防護林建設,逐步形成網、帶、片、點結合的農田防護體系。
多年來,肥城市山水林田湖草統籌規劃,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封育措施和蓄水保土耕作措施相結合,狠抓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先后實施了省級關山小流域、陶山小流域、翦云山小流域、紅嶺-桃花源小流域,國家級黃山小流域、馬山小流域、雙泉峪小流域,黃河流域坡耕地等項目,立足“誰經營、誰管護、誰受益”的原則,強化水土保持設施管護機制建設,加大管護經費投入,解決水土保持項目重建輕管的問題,確保水土保持工程發揮長久效益。全市水土流失面積由1985年的577km2降至2020年的267km2,水土保持狀況明顯好轉,坡耕地基本得到治理,水土保持率持續提高。
1)優化集成事前審批。將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審批劃入行政審批服務局,將水土保持補償費征收劃入稅務局,實現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事前審批由水利主管部門單一推動到審批、稅務部門聯合推動。在肥城市4大園區實行“放管服”改革,由管委會統一做水土保持區域評估,入駐園區的生產建設項目實行承諾制管理,簡化了前期手續,優化了營商環境。水土保持補償費做到應收盡收,生產建設單位通過山東稅務APP自助繳納,逾期未繳的由稅務部門催繳,征繳體系更加便捷、有力、高效。目前全市水土保持補償費主要有3個來源:一是審批服務局新批建設類項目,繳費信息由審批服務局推送給稅務部門和建設單位,由建設單位在開工前繳納;二是資源開采類項目,由生產企業按季度根據產量自主申報繳納;三是專項行動查處的水土保持違法項目,由水利主管部門下達《限期繳納通知書》,違法單位自助繳納。
2)強化事中事后監管。肥城市本級審批的生產建設項目相關信息準確錄入“全國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統”,對上級反饋的疑似違法違規圖斑逐一現場復核并確認,及時將資料按照要求上傳“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信息化監管系統”。按照《水土保持法》和相關法律規定,加大對生產建設單位執行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情況的監督檢查,每年對報批的生產建設項目開展全覆蓋式現場監督檢查,緊盯生產建設項目進度情況,重點強化對礦產資源開發企業及新開工項目的監督檢查,對違規生產的礦產企業,水利主管部門聯合煤炭、國土等部門責令停產停工,減少水土流失,控制塌陷。加強對全市光伏、風電等對山體地貌影響程度較大建設項目的后期跟蹤,督促落實水土流失防治責任。
3)加大水土保持監督執法力度。市水利主管部門以預防水土流失、保護生態環境為目標,不斷強化水土保持監督執法力度:一方面,在加強人員配備的同時積極開展水土保持監督執法培訓,提高執法水平;另一方面,會同發改、國土、林業、環保等有關部門聯合執法,實現水土保持監督執法工作健康發展,有力推動了全市生態文明建設。對生產建設項目存在的“未批先建”“未批先變”“未繳納水土保持補償費”“未實施防治措施”“未開展監測”“未驗先投”等6大類違法違規問題及時下達限期整改通知,對逾期未完成整改的單位,采取約談項目法人、列入重點關注名單、移交水政執法機構等方式,督促相關單位落實主體責任,將違法違規問題整改到位,從而有效震懾水土保持違法違規,強化了人民群眾水土保持法律意識,使得“水土保持設施未經驗收不得投產使用”成為社會共識。
1)以上率下,各部門協同推進。為確保全面建成國家水土保持示范縣,市委、市政府把水土保持工作納入重要議事議程,市人大、市政協常態化組織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檢查和調研,將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納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為扎實推進創建國家水土保持示范縣,市政府成立了創建國家水土保持示范縣工作領導小組,水利、發改、財政、審批、環保、農業農村、自然資源、園林綠化等部門為成員單位。印發了《國家水土保持示范縣創建實施方案》,建立了多部門參與的國家水土保持示范縣部門協調機制,構建起“高位推動、齊抓共管”的建設管理工作格局。
2)規劃引領,統籌布局。市政府印發《肥城市2018—2030年水土保持規劃》(以下簡稱《水土保持規劃》),明確水土保持建設目標任務。《水土保持規劃》與《生態市建設規劃》《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等有機銜接。印發《肥城市水土保持目標責任考核評估辦法》,將《水土保持規劃》實施情況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體系,引導有關部門切實重視落實水土保持監管責任。市水行政主管部門成立水土保持建設管理專門機構,負責水土保持建設管理、技術服務、監督檢查。印發《水土保持工程項目管理辦法》《水土保持重點工程績效考核辦法》等,建立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管理長效機制。
3)持續開展水土保持宣傳教育。市水利主管部門利用“世界水日”“中國水周”開展以水土保持為主題的大型宣傳活動,印發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標準化管理明白紙、礦產資源水土保持補償費征收明白紙、《致生產建設項目單位的公開信》等資料,開展水土保持宣傳走進學校、走進社區、走進農戶、走進企業、走進項目的“五進”活動,把水土保持與素質教育、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等有機結合起來,使水土保持理念深入人心。在路旁和人流密集區域布設水土保持宣傳牌,向公眾普及水土流失成因、危害及其相關法律法規。宣傳水土保持先進人物和模范事跡,先后在多家媒體發表水土保持通訊,持續提高水土保持宣傳的覆蓋面和效果。
近年來,肥城市積極探索實踐新形勢下推進和加強水土保持工作的新思路、新舉措,注重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相結合,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做到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全市水土流失面積大幅減少,實現了“河寬、水清、岸綠、景美”的生態目標,水土保持生態建設與美麗鄉村建設、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農村產業發展密切結合起來,有力提升了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的效益。
肥城市始終把改善民生作為實施水土保持工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將水土流失治理與改善農業生產條件、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綠色產業鏈緊密結合。在低山丘陵水土流失嚴重區按照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標準進行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采用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和封禁、疏林補植等生態修復措施,輔助生產、生活清潔措施,做到“治一片,管一片,發揮效益一片”,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保障。同時,水土保持建設成果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活力,水土流失治理成效得到了社會認可,提升了群眾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