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曉敏 包文斌 徐燕
摘要:優質地方種質資源是種業創新的基礎。2021、2022年中央1號文件分別強調要打好種業翻身仗、全面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方案,凸顯種質在農業發展中的戰略地位。江蘇地方豬資源豐富,黑豬種類繁多,近年來各級政府及企業雖逐步強化地方優質種源的保護與開發利用,但仍存在較大的空間。如何清楚地認識地方種源的保護與發展現狀,作好“以保護促利用,以利用助發展”,是各地方豬保種場(區)目前面臨的重要議題。綜合闡述了江蘇地方黑豬的種質特點、地域分布、保種及產業發展現狀;針對地方豬種保護與開發利用中存在種群規模小,數量嚴重縮減,部分品種瀕臨滅絕,種質優勢消弱,保種手段單一,保種技術有待提升,部分品種局限于保種,產業化利用程度低等問題,對標江蘇農業、經濟發展特點,結合國家種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探討了江蘇優質黑豬的產業未來,期望為地方黑豬種質資源的保護與高效利用提供參考。
關鍵詞:優質黑豬;種質資源;保護;利用
中圖分類號:S828.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1302(2023)13-0001-05
豬種質資源豐富,全球有300多個豬品種,而我國約占1/3,豬種數量達130個[1-2]。江蘇作為養豬大省,地處長三角溫濕帶,優越的自然生態條件、豐富的飼糧來源和繁盛的經濟發展,為地方豬種質形成與產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經過多年的繁衍、選育與變遷,目前江蘇地方豬種入選《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名錄(2021版)》的有二花臉、梅山、楓涇、米豬、沙烏頭、淮豬、姜曲海豬、東串豬8個地方品種,及新淮、蘇太、蘇淮、蘇姜、蘇山5個培育品種。其中,除蘇山豬為白毛色外,其余均為黑色或黑色主體的優質豬品種。
相對于快長型外三元雜交豬,地方黑豬長速慢、飼料轉化率低、繁殖力高、抗逆性強、肉品質好;因適合國人烹飪與消費習慣,地方優質黑豬備受市場青睞,在“吃到肉”向“吃好肉”的轉變期發揮著巨大作用。江蘇地處長三角經濟發展帶,優質肉需求旺盛,市場潛力大,如何清晰認識并正確引導優質黑豬種質創新,保障優質肉豬產業健康發展顯得尤為重要。
1 江蘇地方黑豬的種質特點及地域分布
江蘇農牧業發達,地方豬種質資源豐富,形成歷史久遠。據史料記載,早在十九世紀中期太平天國年間,蘇北地區的淮豬與蘇南的大花臉豬便開始雜交,后逐步演變形成太湖豬、東串豬及姜曲海豬[3]。其中,太湖豬系列品種(含二花臉、梅山、楓涇、橫涇、米豬、沙烏頭和嘉興黑豬)因形成歷史、所處生態環境及飼養方式相近,性能特點較為相似,上世紀70年代被統稱為“太湖豬”[4]。得益于太湖流域獨特的地理環境、飼養條件和人文發展,太湖豬在選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產仔多、肉品質好的種質特征,并以高繁殖力享譽世界[5]。東串豬和姜曲海豬受江蘇中東部沿海氣候與養殖方式的影響,具有肉品質好、適應性強的特點。淮豬作為黃淮海黑豬的典型代表,則以耐粗飼、肉品質好、抗逆性強而備受歡迎,常作為優質肉豬培育親本用于雜交生產[6]。江蘇地方豬品種示例見圖1(左)。
江蘇地方豬品種分布以蘇中、蘇南相對集中,如太湖豬系列品種主要分布在環太湖流域及其周邊地區。其中,二花臉豬主要分布在江陰、武進、無錫、常熟、沙洲、丹陽等地,梅山豬主要分布在太倉、昆山,楓涇豬主要分布在金山、松江、吳江,米豬主要分布在金壇、揚中,沙烏頭豬主要分布于啟東、海門;淮豬主要分布在徐州、連云港及淮北一帶;姜曲海和東串豬處于江蘇中部,姜曲海主產于海安與姜堰,東串豬主產于南通海門與如皋地區。各地方黑豬品種根據中心產區及苗豬集散地建有相應的保種場,并獲國家或省級保種資質認證。各品種保種場分布示例見圖1(右)。
2 江蘇地方黑豬的保種現狀
近年來,響應國家種業發展戰略規劃,江蘇高度重視優良地方豬品種保護與開發利用。截至目前,江蘇建有國家級豬保種場9個、保護區1個,省級保種場12個、保護區1個、基因庫1個,建成保種場、保種區配套基因庫的地方優質豬種質資源保護體系,對現有地方豬品種進行保護與開發利用[7]。但類似于國內其他地方豬保種,江蘇地方豬種質資源保護同樣面臨外種豬沖擊,產業發展受限的困局。
2.1 種群規模小,數量嚴重縮減,部分品種瀕臨滅絕
受快長型外種豬引入的沖擊,以及城鎮化快速發展、農村散養戶退出等因素影響,江蘇地方優質黑豬因長速慢、瘦肉率低,產業發展受阻,種群數量與規模逐年縮減,少數品種瀕臨滅絕。盡管,自上世紀80年代國家就開始強調地方優質種源的保護與開發利用,但受特定時期經濟發展、市場需求及疫病流行的影響,地方種豬資源日益萎縮。據統計,1980年江蘇太湖豬約有60余萬頭的飼養量[8],而2006年僅有5萬頭左右[5]。截至目前,江蘇包含梅山、二花臉、米豬等在內的太湖豬總飼養量不超過3.5萬頭。江蘇優質地方黑豬保種情況見表1。
2.2 種質性能下降,特征優勢消弱
地方優質黑豬在保種過程中,受種群數量及血統限制,出現一定程度的近交退化。同時,由于產業化水平低,部分種質開發利用度差,針對核心群種豬的持續選育不夠重視,或商業雜交利用操作不規范,導致外種豬血統混入,疊加生態環境、養殖方式影響,種豬性能明顯下降。其中,以高繁殖力著稱的梅山、二花臉等太湖豬窩產仔數下降2~3頭,性能優勢顯著削弱[9]。較于傳統地方黑豬,培育豬性能相對穩定,但個別品種在產業化推廣應用過程中也存在性能波動性下調。
2.3 保種手段單一,保種效果有待提升
目前,地方豬保種仍以活體保存為主,養殖成本高,養殖壓力與風險并存。隨著非洲豬瘟等疫情入侵并持續肆虐,地方豬保種日益艱難,部分豬種甚至瀕臨滅絕。嚴峻的形勢預示,寶貴的地方豬種質資源保存必須引入新技術、新手段,以提高保種效率,保障種源安全。近年來,江蘇針對部分地方種質雖也開展了冷凍精液、體細胞等遺傳材料的保存,但品種覆蓋度及保種數量仍需進一步提升,尤其是體細胞凍存保種。
3 江蘇地方黑豬的產業開發與利用
我國雖是豬遺傳資源大國,但不是資源強國,地方豬優異種質挖掘利用不充分是導致這一窘迫局面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國地方豬的保護與開發利用仍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并成為現代生豬產業的卡脖子問題[10]。江蘇地方豬資源豐富,開發利用形式多樣,利用程度正逐步加強。
3.1 產業化利用形式
江蘇地方優質豬種質資源的開發利用,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一是純種利用,立足于地方豬的優勢特點進行純種繁育,開發高端優質特色豬肉及肉制品。典型代表有二花臉豬、淮豬、東串豬;二是優質黑豬雜交生產,選用杜洛克、巴克夏等豬為父本,與地方品種母豬雜交,生產長速快、肉品質好的黑毛色雜交商品豬,為市場提供優質黑豬肉。典型代表有梅山豬與皮特蘭雜交生產的皮梅豬、梅山與杜洛克、皮特蘭雜交生產的杜皮梅豬。三是基于地方豬種資源的優質豬新品種(系)培育,根據不同地方豬種質特性及用途,適度導入外血進行優質肉豬選育,育成適應性好、耐粗飼、繁殖力高、肉品質優的培育豬新品種(系),滿足肉豬市場多元化需求。典型代表有梅山、二花臉豬與杜洛克雜交選育的蘇太豬,與大約克雜交選育的蘇山豬;淮豬與大約克雜交選育的新淮豬、蘇淮豬;姜曲海、楓涇豬與杜洛克雜交選育的蘇姜豬。
3.2 產業化利用效果
江蘇地方黑豬的產業化利用以蘇南的梅山、二花臉豬,蘇北的淮豬以及蘇中的姜曲海豬效果較好,其余品種雖有不同程度的產業開發,但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首先,在地方黑豬純種利用上,以二花臉豬為素材,生產的焦溪牌二花臉豬肉及肉制品(紅燒肉、腌制品)極富地域特色,市場享譽度高;以老淮豬為素材,生產的東海(老)淮豬肉、古淮豬肉品牌特色,質優價好。其次,利用地方種豬資源雜交生產商品肉豬,如皮梅、杜皮梅、長皮梅商品豬,在南通如東及其周邊區域應用廣泛,生產效果好;以淮豬、二花臉、米豬等與杜洛克雜交生豬二元雜優豬,也有一定程度的應用[11]。再者,基于地方種質資源雜交選育優質豬新品種,如蘇太豬、蘇淮豬、蘇姜豬,這些培育豬品種在特定時期發揮重要作用,形成“蘇太”“香羽”“淮黑”等特色品牌產品。其中,“蘇太”“古淮”被評為“江蘇名牌產品”[11-12]。且“焦溪二花臉豬”“東海老淮豬”“淮安黑豬”還通過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江蘇地方優質黑豬資源的開發利用見表2。
4 培育黑豬品種的性能特點及產業發展
4.1 培育黑豬品種及性能特點
20世紀70年代以來,江蘇利用地方豬種和外來品種豬雜交,先后育成新淮、蘇太、蘇淮和蘇姜黑豬新品種。其中,新淮豬于1977年12月通過江蘇省新品種審定,屬肉脂兼用型豬[13]。蘇太豬、蘇淮豬和蘇姜豬均為瘦肉型豬,分別于1999年3月、2010年9月和2013年8月通過國家畜禽新品種審定[3,14-15]。遵循“保持優良繁殖性能、適度提升生長速度與飼糧報酬”的選育原則,新培育的優質黑豬均具有較高繁殖力,且肉品質好,抗逆性強;其中,除新淮豬生長速度、飼糧轉化率和瘦肉率略低外,其他3個品種豬生長育肥指標大致相當。具體各品種性能特點見表3。
4.2 培育黑豬產業發展現狀
我國生豬產業在“吃肉難、吃到肉、吃好肉”的過程演變中逐步發展,對應的豬新品種培育便是特定發展階段不同市場需求的最直接體現。新培育的優質黑豬雖然體型、生長速度、瘦肉率有較大改進,但在經濟快速增長、豬肉需求增加、優質優價尚未充分體現的市場背景下,相對于外三元雜交豬,培育品種產業化仍需精準定位和發展過程。其中,肉脂兼用型新淮豬育成于改革開放初期,于當時以本土豬生產為主的生豬產業,有質的飛躍,在后續的雜交利用及蘇淮豬培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蘇太豬是繼新淮豬后培育的第一個瘦肉型黑豬新品種,1999年育成至2015年前后,在江蘇、安徽、四川等省份均有一定規模的推廣,市場影響較大[16];蘇淮、蘇姜豬的選育則是江蘇地方優質種源開發利用的很好體現,蘇淮豬在淮安、鹽城為輻射點的蘇北地區得到較好的推廣,并于2012年被農業農村部列為主推品種[14]。
5 優質黑豬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問題分析
5.1 地方扶持力度不夠,產業拓展受限
我國分別于1976年、2006年、2021年啟動了3次畜禽遺傳資源調查,對全國地方畜禽遺傳資源及培育品種進行統計和性能測定,并編撰相應的品種志,為地方資源保護利用提供參考。同時,國家于1995年設立畜禽種質資源保護專項,分年撥付專項經費對地方珍稀資源進行保護。江蘇自2017年起,在省級農業發展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補助專項中安排資金,對省級保種單位和承擔資源搶救性保護的單位給予補助。其中,梅山、二花臉等優質黑豬均被納入保種范疇,但以有限的保種經費維持母豬規模和血統,于生豬養殖及核心群持續選育捉襟見肘。再加上近年來非洲豬瘟疫情肆虐,飼料價格上漲,防疫與養殖壓力給地方豬保種帶來嚴峻的挑戰。
面對外種豬沖擊及三元雜交豬的市場擠壓,地方豬生存空間日益狹小。部分種質仍停留在被動保種狀態,缺少后續屠宰加工及特色產品開發,雖然肉品質優良,但產業鏈短,附加值難體現,和外三元豬競爭生長速度和飼料轉化率裹挾下的毛豬價格處于明顯劣勢;加之地方政府扶持缺乏,種源保護舉步維艱,這種狀況在江浙滬經濟發達地區較為明顯。
5.2 缺乏有效的持續選育,特色性狀研究不透徹
以太湖豬為代表的江蘇地方豬資源因繁殖力高,常被作為雜交母本用于瘦肉型豬選育。因此,在地方豬種質保護及培育品種推廣應用中,往往側重于雜交生產,而對核心群種豬的持續選育重視不夠,導致部分品種種質優勢削弱,遺傳穩定性及產品一致性降低;個別培育品種甚至在雜交利用中出現毛色分離,性能難達預期等現象。
盡管部分豬場在科研院校的技術支撐下對種豬性能開展了研究,但仍缺乏系統深入的探討,地方資源高繁、抗逆、肉品質好等特色性狀的形成基礎與調控機制尚不清楚,在實際生產中的選育應用受限。目前,地方豬保種場還普遍存在建設早、設施設備老舊、人員更新慢、技術力量不足、資金投入少等問題,嚴重阻滯了種豬性能指標采集、特色性狀分析與高效選擇,限制了江蘇地方優異種質的產業開發與應用。
5.3 高端品牌少,產業開發空間大
目前,以梅山、二花臉和淮豬為母本開展的優質肉豬雜交生產較為廣泛,并形成相應的培育品種和雜交商品豬。針對地方豬和培育品種的產品開發,以淮豬(淮北豬)打造的“東海(老)淮豬肉”獲批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以二花臉豬開發的“焦溪二花臉豬肉產品”獲江蘇旅游特色農產品稱號,延伸的“二花臉豬扣肉、二花臉豬肉丸”為常州市名優農產品、特色農產品[17];以蘇淮豬為主體的淮安黑豬肉是“淮味千年”品牌入駐產品之一。以上產品雖擁有一定的市場享譽度,但相對于江蘇豐富的優質黑豬種質資源,品牌數量仍偏少,產品種類單一,綜合競爭力弱,特色資源優勢尚未真正轉化為經濟優勢,產業發展空間大。
6 江蘇優質黑豬的產業未來
種業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江蘇地處長三角魚米之鄉,飼糧資源豐富,生豬品種繁多。優質黑豬作為江蘇寶貴的種質資源,反映了江蘇生豬產業特色,對種質創新具有重要意義。鑒于江蘇優質黑豬種質資源保護、產業發展現狀及面臨的問題,結合國家種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未來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提升地方資源保種利用效率,打造優質生豬種源基地和種業創新高地。
一是完善保護手段。非洲豬瘟疫情持續肆虐,中小規模地方豬保種場面臨防疫與環保雙重壓力,活體保種日益艱難,逐步完善冷凍精液、體細胞保存等生物保種手段對地方豬保種意義重大。
二是強化持續選育。針對地方豬種質特征弱化,特色品質不突出的現象,以專項扶持開展本品種持續選育,融合特異基因挖掘與分子選育,培育專門化豬新品系,用于優質肉豬種質創新。
三是推進品牌建設。有重點有選擇地開發地方豬種質資源:對于數量稀少、特色明顯,但目前少有開發,效益不高的豬種進行專門保護,或納入資源保種庫保存;對于淮豬、二花臉及部分培育品種,在現有品牌基礎上給予適度扶持,提升檔位,打造高端引領性豬肉及肉制品品牌,輻射帶動長三角經濟區及東南沿海優質豬肉市場。
參考文獻:
[1]張仲葛. 我國豬種資源情況及今后設想[J]. 資源科學,1981,3(2):65-71.
[2]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 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品種名錄(2021年版)[EB/OL].(2021-01-13)[2022-08-01]. http://www.moa.gov.cn/govpublic/nybzzj1/202101/t20210114_6359937.html.
[3]經榮斌. 江蘇省地方豬種的保存和選育的演變[J]. 豬業科學,2009,26(2):96-99.
[4]太湖豬育種委員會. 中國太湖豬[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
[5]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組. 中國畜禽遺傳資源志:豬志[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1.
[6]唐式校,舒明剛. 東海縣的淮豬保種繁育與產業化開發[J]. 豬業科學,2008,25(10):96-97.
[7]江蘇省農業農村廳. 關于公布省級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單位名單的通知,2021.
[8]《中國家蓄家禽品種志》編委會,《中國豬品種志》編寫組.中國豬品種志[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
[9]趙 興,陳來華,趙云翔,等. 國內地方豬品種現狀與基因組選擇[J]. 中國豬業,2021,16(6):30-35,41.
[10]潘玉春. 加快推進地方豬遺傳資源保護與利用[J]. 中國畜牧業,2020(6):25-27.
[11]趙旭庭,朱滿興,潘雨來,等. 江蘇地方豬遺傳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J]. 江蘇農業科學,2018,46(19):179-181.
[12]國營江蘇省東海種豬場. 老淮豬保種與開發利用工作現狀[J]. 中國畜牧業,2014(23):27-28.
[13]葛云山. 新淮豬選育回顧和體會[J]. 養豬,2009(5):39-40.
[14]趙建軍,吳建海,張新國,等. 蘇淮豬培育歷程及市場化推廣現狀[J]. 中國畜禽種業,2015,11(5):71-73.
[15]經榮斌,吉文林,趙旭庭,等. 蘇姜豬新品種培育及展望[J]. 豬業科學,2016,33(8):129-132.
[16]嚴林俊,徐海燕. 江蘇省地方豬種資源現狀分析及保護利用[J]. 家畜生態學報,2015,36(10):86-90.
[17]李齊賢,顧岳清,王國平,等. 常州焦溪二花臉豬專業合作社保種模式的探討[J]. 養豬,2011(4):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