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雨茉
關于非虛構寫作,學界有各種不同的看法和觀點,有學者將報告文學歸為“非虛構”這一文類[1];有學者認為非虛構寫作等同于非虛構文學,將其劃分為完全非虛構、不完全非虛構和仿非虛構類型三類,第一類諸如報告文學、新聞報道、紀實性散文等,第二類諸如非虛構小說、紀實小說、歷史小說等,第三類諸如新寫實小說[2]。有學者提出,非虛構寫作是一種產生于中國土壤的時代文體,廣義上它是“虛構”之外一切寫作的總和,狹義上它是散文文體里的一種文學樣式,其概念小于散文[3]。也有學者提出,非虛構寫作是建立在真實事件基礎上,采用文學性表現手法加以編碼創作出的一種兼具事實與敘事的新聞寫作方式[4]。筆者比較認同非虛構寫作是一種建立在真實事件基礎上兼具事實與敘事的寫作方式。
20世紀60 年代,以“非虛構小說”和“新新聞報道”為代表的非虛構創作在美國盛行一時。美國作家杜魯門·卡波特根據一件兇殺案創作出的小說《冷血》被認為是非虛構寫作的開山之作。而“新新聞主義”主張將文學手法運用于新聞報道中,重視對場景、對話、心理細節的刻畫。在這種思潮的引領下,《凱利太太的妖怪》《切爾諾貝利的回憶:核災難口述史》等一系列優秀的非虛構作品開始不斷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中,處于新聞學和文學交叉地帶的非虛構寫作成為一種重要的文學類型。
1995年,《中國青年報》開設了刊登特稿的《冰點專欄》,非虛構寫作開始出現在中國新聞界的視野;2003年,記者李海鵬在《南方周末》發表了《舉重冠軍之死》一文,被認為是中國新聞史上的第一篇特稿;2007年,我國第一次以“非虛構”為概念推出文本的文學期刊《鐘山》將“非虛構文本”設置為固定欄目,并陸續發表了《直面人生的果敢與坦然》《〈敵乎?友乎?〉的前因后果》《萬歲,陛下》等文章。
2010年以后,隨著新媒體的發展,谷雨實驗室、真實故事計劃、地平線等一批優秀的非虛構寫作自媒體紛紛涌現。當年,《人民文學》在國內首次開設了非虛構寫作板塊,且發表了梁鴻的《中國在梁莊》,這標志著文學領域的非虛構寫作邁出了重要一步。此后,《中國,少了一味藥》《一個農村兒媳眼中的鄉村圖景》等非虛構作品相繼問世,并在文學領域產生了一定影響;《收獲》《當代》等一大批老牌文學期刊也相繼開設了“非虛構”類欄目;首個非虛構寫作平臺“中國三明治”于2011年3月創立;首屆“中國非虛構博士論壇”于2018年1月13日在江蘇華西村舉行;全國首家非虛構研究院——南京師范大學中國非虛構研究院于2020年12月26日揭牌,首屆中國非虛構文藝高端論壇也于同期舉行;中國首家全數字英文新媒體“第六聲(Sixth Tone)”于2021年10 月 27 日面向全球啟動了首屆英文非虛構寫作大賽[5];北京大學等諸多高校紛紛開設了非虛構創意寫作課程。非虛構寫作也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
當下,我國的非虛構寫作正處于蓬勃發展時期,尤其是借助新媒體的傳播優勢取得了令人驚喜的效果,GQ報道、剝洋蔥people、地平線等一批依托微信公眾號存在的自媒體平臺,正在源源不斷地向外輸送優質的非虛構作品。但是,隨著非虛構寫作的快速發展,很多問題也開始暴露出來。
一篇高質量的非虛構作品需要經過長期深入的調查采訪,這將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成本,然而非虛構寫作在當下尚未受到大眾的喜愛,作品的投入與發表后的回報也不甚匹配,這就導致大量優秀的非虛構寫作者和平臺因為內容供需失衡、投入與回報不匹配等問題而逐漸流失。
非虛構寫作因需要經過大量、細致、深入的調查和潛心創作,所以決定其創作周期較長,資本逐利的本質促使投資者在短期內難以獲利的情況下做出新的選擇,從而導致非虛構創作的準備和開展缺乏足夠的資金支持,影響此類型作品數量和質量的提升。商業化快速盈利的需求和非虛構的漫長創作周期似乎成了難以調解的矛盾。2017年“ONE 實驗室”解散和2020年“正午故事”解散的現實為非虛構寫作籠上了一層揮之不去的陰云慘霧。
要想完成一篇優質的非虛構作品,就需要對社會現實進行長期深入的調查,并細致入微地記錄細節,而沒有經過專業新聞采訪報道訓練或是社會調查訓練的個體,無論是在完成創作所需的大量信息采集方面還是在創作時保持客觀性原則、弱化主觀情感對事實的歪曲方面都會遇到重重困難,這也是當下非虛構作品良莠不齊,常常為了博眼球獲得流量而抓住社會痛點、罔顧真實原則進行寫作,導致倫理失范現象層出不窮的原因之一。譬如,沒有經受過專業新聞教育的創作者,極有可能對非虛構文學中對人物的信息能夠披露到什么程度沒有準確的把握。對于非虛構創作的核心之一,“對事實的合理想象”與真實性原則之間的界限沒有明晰的概念,這有可能會造成寫作者貿然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創作,從而違背新聞倫理的后果。
雖然非虛構創作面臨著種種問題和挑戰,但作為一種逐漸成長并發展起來的重要寫作類型,非虛構創作正在慢慢被大眾所熟悉和接受,相信五十年后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當下非虛構文學的創作素材多聚焦于邊緣群體和負面社會事件,這樣的素材傾向雖然能夠體現作者的同理心和人文關懷,具有更強的共情力,但也難免有失偏頗。未來五十年間中國必將繼續高速發展,市場經濟持續繁榮,社會將呈現出全新的面貌。這一期間,時代發展變遷下個體社會生活的變化、不同群體間利益的對抗、資本擴張帶來的階層分化等種種社會現實都將給予依賴事實進行創作的非虛構文學更多靈感與素材。
隨著信息時代的不斷發展,互聯網進一步擴張,碎片化閱讀已經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潮流,五十年后的中國民眾毫無疑問將會面對更加紛繁復雜、真假難辨的信息洪流,那時非虛構文學將會脫穎而出。基于深入調查、追求真實和展現生活細節的非虛構寫作,相較于其他“快餐式”的文本能夠為讀者提供深入認識這個世界的視角和渠道,也能滿足受眾對信息真實性愈發嚴苛的需求。而倘若那時的非虛構文學仍然聚焦于邊緣人群和負面事件,其產生的信息將會不可避免地走向雷同,無法滿足更加猛烈的碎片信息流裹挾下的民眾對真實性、深刻性和豐富性的要求,所以非虛構文學取材視角的擴大將會成為一種必然。我們可以預見,五十年后的非虛構文學將會成為記錄時代發展變遷的載體和深入觀察認識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眼睛”,為受眾提供內容更廣泛、更豐富的優質文本。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進步,文字、圖片、影像、聲音等媒介的革新和融合已成為一種趨勢,五十年后的非虛構寫作必然會采取圖片、音頻、視頻等手段對文本加以補充,多維度完成敘事,覆蓋讀者的所有感官,從而增強作品的表現力。相較于其他類型的作品,非虛構寫作對真實性的要求更高,其創作本身也更加依賴社會現實,故而輔以多媒體的形式呈現信息無疑是便捷且必要的手段,既能有效增強文本的可讀性,又能向讀者展示信息源,更好地滿足讀者對真實性的要求。
未來科技發展的一大方向是集成和互動,將信息生產者和信息傳播者相連接的媒體更是在向著集成化、互動化的方向發展。五十年后,媒體很可能已經完成了融合,形成了一個能夠承載所有信息形式并與讀者進行互動的傳播中介,依靠其傳播的非虛構作品也會順應媒體融合而改變自身的文本內容,發揮自身依托社會現實的優勢,使其更具沉浸感和代入感,滿足受眾的精神需求。
未來五十年,互聯網會更加深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人們的閱讀和表達習慣都將產生深刻的影響。互聯網具有“去中心化”的特征,每個人幾乎可以零門檻地成為信息的生產者和傳播者,加之社交媒體的出現和蓬勃發展,民眾的表達欲望變得前所未有的強烈,文學創作群體隨之不斷擴大,非虛構寫作也不例外。非虛構寫作強調個人對社會生活細節的深入調查和思考,強調真實性,這使其創作不再局限于專業作家和新聞記者,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時代變遷的記錄者。在五十年后,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持續提升,互聯網技術將高度發達并進一步擴張,開展調查、獲取信息將更加便捷高效,同時每個人都可以創辦自己的自媒體發表文本,并與他人通過網絡交流。顯而易見,參與非虛構創作的群體會進一步擴大,從事運營發表非虛構作品的平臺也會越來越多,非虛構寫作將會從當前的相對小眾逐漸走向大眾化、主流化。
值得一提的是,新聞寫作機器人也是不少科技公司正在研究攻關的方向之一。五十年后的人工智能更加發達,具備儲存處理大量信息和深度學習的能力,對人類思維的模仿更加成熟,極有可能會成為未來非虛構文學創作的輔助力量,甚至還可能會成為創作者。
非虛構文學相對較長的創作周期和商業化之間的矛盾是此類型文學發展中的沉疴積弊。而在未來五十年,隨著市場經濟的繁榮發展,資本對文化產業的影響將會更加深刻,不能實現商業化的作品,因其缺乏資金的支撐和流量的推廣,是難以有長久的生命力的。在當下,非虛構文學已經有了商業化的嘗試,例如《太平洋大逃殺親歷者自述》一文的影視改編權被賣出,許多專注非虛構寫作的平臺也會把優質的作品結集成冊出版販賣等。可以想象,五十年后的非虛構文學的商業化程度會更高,同時也將發展得更加成熟。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調查技術和手段將會更加先進,非虛構文學的時效性缺陷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成本也隨之降低,而時效性和創作成本問題得到解決后,作為優質文本的非虛構文學將會更加容易得到資本的青睞。同時,五十年后的媒體技術會更加發達,將會非常有利于非虛構作品的影視改編,從而推動非虛構作品IP的販賣;非虛構文學本身作為“故事”這個推廣改編核心的擁有者,有能力在商業化的過程中取得主動權,并深入參與文化產品的生產線,再加上走向大眾化的文學必將經歷商業化的實踐,五十年的商業化鍛煉時間完全可以助推非虛構文學建立完善、成熟的商業化機制,在保證資金充足的情況下開展深入細致的社會調查,基于此創作更加具備真實性和深刻思考的優質文本,同時加強推廣宣傳,推動變現和盈利,實現非虛構文學在商業化進程中的良性循環。
五十年后,非虛構寫作的倫理失范現象將會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首先,科學技術的進步會為非虛構寫作的調查和核實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手段,一定程度上降低非虛構寫作的門檻,從而出現失實的風險。某次,教育的普及和人民群眾文化水平的提高會促進受眾群體媒介素養的提升,創作者和受眾對于新聞倫理和真實性原則會有更加深刻的理解,非虛構作品在創作時將會更加規范,受眾也能對其是否符合新聞倫理進行監督。同時,能夠在信息爆炸時代為人們提供觀察和了解社會現實窗口的非虛構作品,將會逐步走向大眾化,擁有更廣泛的受眾和龐大的創作群體,尤其是在文學市場優勝劣汰的自然競爭下,擁有更加完善的信源核實機制和信息采集調查機制的創作者和平臺將會在競爭中勝出,高質量的、符合倫理規范的非虛構作品將會得到更廣泛的傳播。長此以往,整個非虛構寫作圈的倫理審查機制和信源核實機制都會得到規范,非虛構寫作中的倫理失范現象也會大大減少。
基于社會現實而創作的非虛構寫作,因其更加強調事件和內容的真實性,所以給了人們另一種不同的感受和體驗,并逐漸受到一部分受眾的青睞。中國的非虛構寫作經歷了十余年的探索發展,在新媒體環境下又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相信隨著人類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五十年后的中國非虛構文學將會呈現出創作題材更加全面、傳播媒介更加多樣化、創作主體擴大化、商業化程度提高的趨勢,并且創作背后的倫理失范問題也會得到有效解決,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