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羽,何清湖,陳小平,朱嶸


〔摘要〕 根據馬王堆醫書中酒劑的原始記載,采用文獻整理的方法,對14種馬王堆醫書有關“酒劑”的原文及醫學應用進行分類歸納。馬王堆醫書有關“酒”的文字有81處,酒劑的應用分為養生保健和疾病治療兩大類,養生保健類酒劑主要以延年益壽、輕身益力為主;疾病治療類酒劑范圍涵蓋內科、外科、皮膚科、婦科等學科的32種疾病。通過比較研究,指出早期酒劑與后世酒劑的差異及其發展的內在聯系。以期為探討酒劑的起源、發展及醫學應用提供參考。
〔關鍵詞〕 馬王堆醫書;中醫藥酒;酒劑;文獻研究;醫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R2-0? ? ?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doi:10.3969/j.issn.1674-070X.2023.07.018
Medical application of medicated wine in Mawangdui medical books
GU Yu1, HE Qinghu1,2*, CHEN Xiaoping1, ZHU Rong3
1.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Hunan 410208, China; 2. Hunan University Medicine, Huaihua,
Hunan 418000, China; 3.Hunan Zunsheng Bajian Liquor Corporation, Changsha, Hunan 410200,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records of "medicated wine" in Mawangdui medical books, the original text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14 kinds of medicated wine in those books were classified and summarized by literature collation. There were totally 81 references to "medicated wine" and the medicated wine was mainly used in two fields: health care and disease treatment. The medicated wine for health care mainly prolonged life and lightened the body; and the range of medicated wine for disease treatment covered 32 diseases in the disciplines of internal medicine, surgery, dermatology, gynecology, etc. Moreover,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ancient and modern medicated wine, and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of their development were pointed out by comparison,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studying the origin, development, and medical application of medicated wine.
〔Keywords〕 Mawangdui medical books; medicated wine of Chinese medicine; medicated wine; literature research; medical application
馬王堆醫書是在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醫書與竹木簡醫書。在馬王堆帛書中,有11種是古醫書,計有:《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甲本、《脈法》《陰陽脈死候》《五十二病方》《卻谷食氣》《陰十一脈灸經》乙本、《導引圖》《養生方》《雜療方》《胎產書》。以上11種,由于《陰陽十一脈灸經》有甲、乙兩種本子,文字基本相同,可以合并為一種,所以帛醫書實際上是10種。馬王堆三號漢墓還出土竹木簡200支,全部為醫書,分為《十問》《合陰陽》《雜禁方》《天下至道談》4種,其中除《雜禁方》為木簡外,其余全部是竹簡。以上帛醫書和竹木簡醫書合起來,總共為14種。馬王堆醫書所載方藥劑型主要有湯劑、酒劑、丸劑、膏劑、散劑等,其中關于馬王堆醫書酒劑的專題論述尚不多見。筆者試圖疏理馬王堆醫書中酒劑的醫學應用,并探討“藥與酒”在疾病治療及亞健康調理方面的作用。
1 馬王堆醫書酒劑的整理
經查閱,在馬王堆醫書研究相對影響較大的三部專著[1-3],發現與“酒劑”相關的記載集中在《五十二病方》《養生方》《胎產書》《十問》《雜療方》《雜禁方》。而在《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脈法》《陰陽脈死候》《卻谷食氣》《天下至道談》《合陰陽》《導引圖》暫未發現與“酒”相關的文字。與“酒”相關的文字包括所用“酒”的不同稱謂,即“酒”的同義詞,包括酒、美酒、醇酒、溫酒、善酒、熱酒、醪、醴、稱醴、稻醴、酌、醇糟、清、漿、瑤泉靈尊15種稱謂。馬王堆醫書中酒的稱謂及詞義詳見表1。
從表1可見,在“酒”的前綴詞中,“善”與“美”同義;“溫”與“熱”同義;“清”“漿”“瑤泉靈尊”現已少用。酒的名稱眾多,說明馬王堆各種醫書并非同期撰寫,抄錄時間亦跨度較大。有研究者亦認為在同一墓葬出土的簡帛,其字體、內容也大不相同,抄錄年代也非一時[4]。
根據馬王堆醫書“酒”相關文字出現的頻次,進行歸納整理,由多至少排列,詳見表2。
從表2可見,在馬王堆醫書中,使用頻次最多的是“酒”(36次),若將“酒”之前綴詞(美酒、醇酒、溫酒、善酒、熱酒)計算在內,則“酒”的出現頻次為63次,占比77.78%。說明當時“酒”字較為常用。
2 馬王堆醫書酒劑的應用
2.1? 養生酒劑
2.1.1? 滋補強身? 《養生方》(原文第2條)采用天門冬制酒,飲之以提高老年性功能。即“刌顛棘長寸□節者三斗。以萑堅稠節者爨,大沸,止火,沸定,復爨之……居二日而□漿,即已。近內而飲此漿一升……”另外,《養生方》(原文第15條)和《雜療方》(原文第25條)記載:“有恒以旦毀雞卵入酒中,前飲。明飲二,明飲三;有(又)更飲一,明飲二,明飲三,如此【盡】二卵,令人強益色美。”連續將雞蛋加入溫酒飲,可補虛益氣、通利中焦。古人認為雞善行易動為陽,多食雞蛋可滋陰溫陽,提高人的視力和聽力。酒為體陰用陽之物。至今江南地區仍有飲用甜酒沖蛋以滋補氣血的習俗。
2.1.2? 健步益行? 《養生方》(原文第6條)言:“以五月望取萊、蘭,陰干冶之。又冶白松脂之……各半之,善裹以韋。日一飲之。每飲,三指撮入酒中……力,善行。”即采集藜草和蘭草,混合陰干后研末。又取白松脂研末,用拇指、食指、中指3個指頭用力合攏,撮取藥末放入酒中飲用,能增強體力。
2.1.3? 補益元氣? 在馬王堆醫書中,記載一則令人費解的原文,即“以豬膏大如手,令蜂……醇糟四斗,善冶□。”(《養生方》第59條)指取一塊如手掌大小的豬肥肉,讓蜜蜂(此處缺字,疑似將豬肥肉放置蜂窩旁邊讓蜜蜂螫刺,蜜蜂尾針所含蜂毒刺入豬肥肉之中),將含有蜂毒的豬肥肉與酒糟四斗搗爛混均,焙烤干燥后,研成細末,服用這種含有蜂毒的油脂酒糟粉,有補益元氣的作用。用豬肥肉作為收集蜂毒的載體,是古人智慧的體現,與后人發明的電擊取蜂毒、低溫勻漿取蜂毒的方法,有異曲同工之效。但服用后是否能補益元氣則尚存疑。
2.1.4? 祛邪辟穢? 聞藥物氣味來防治疾病,是《養生方》的特色之一。如“茹,濕磨,盛之,飽食飲酒□□者嗅之。”(《養生方》第55條)指采集柴胡的地上莖葉部分,趁著新鮮含有水份揉碎研磨,盛入容器里。在飽食飲酒(此處缺二字)取出放在鼻孔下,吸入新鮮柴胡葉的氣味。這種借助酒的揮發性,吸入新鮮柴胡氣味的方法,后世歸屬于芳香療法。芳香療法是指利用藥物或香花的自然香氣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認為藥物的揮發氣味具有祛邪辟穢、開竅醒神、解郁化滯、寧神清心的功效。本條為防疫用品的開發提供參考與借鑒。
2.2? 治病酒劑
2.2.1? 癃閉病? 在馬王堆醫書中,應用較多的當屬治療癃閉。如:“酒煮蝸牛、薤白而飲之”(《五十二病方》第112條);“酒煮石韋飲之”(《五十二病方》第115條)。記載較詳細的有“取景天長尺,大圍束一,分以為三,以醇酒半斗,三汅煮之,熟,浚取其汁,歠之。”(《五十二病方》第108條)用酒煮景天治癃病(排尿困難)的方法,即將長約一尺(約23 cm)的一把景天,均分為3份,用醇酒半斗浸泡后煮沸3次,濾渣留汁而口服。這種將藥物溶解于酒的煎煮法,酒液在加熱煮沸時有所揮發,實際酒精度不高。而且對飲酒量亦有所控制,如“醇酒盈一中杯……不者,酒半杯。”(《五十二病方》第17條),善飲者可喝藥酒一中杯,不善飲酒者則喝半杯即可。說明古人已經認識到飲酒量的個體差異,并非統一劑量而無變通。
2.2.2? 跌打損傷? 《五十二病方·諸傷》載:“□□膏、甘草各二,桂、姜、椒……毀一丸,杯酒中,飲之,日一飲。”將各種藥物按比例配制成丸藥后,使用時捏碎一粒藥丸,放入一杯酒中飲用,治療各種跌打損傷。現在人們無論口服藥末、藥丸或藥片,多用水送服。而馬王堆醫書所載服藥方法多以酒送服。古人以酒送藥,可能是當時釀酒工藝處于初級水平,酒的酒精度偏低。
2.2.3? 痙證? “傷痙者,擇薤一把,以醇酒半斗煮沸,飲之。即溫衣夾坐四旁,汗出到足,乃已。”(《五十二病方》第22條),是用一把蔥白放在醇酒半斗里,煮沸后趁熱飲服。喝完酒后應當立刻穿上棉衣,將身體四周嚴密地包裹起來,使之全身出汗,即可痊愈。此方辛溫解表,主治外感風寒之痙證,歸屬于單方、驗方之列。
2.2.4? 皮膚病? 馬王堆醫書記載了治療皮膚病干癢癥的酒劑用法,如“取茹盧本,齏之,以酒漬之,后日一夜,而以涂之。”(《五十二病方》第261條)將茜草根搗碎后,放在酒中浸泡一天一夜,再用這種茜草根浸泡酒液涂敷患處,即用酒泡藥而后外敷,能收斂止癢。治療皮膚干癢,使用醇酒煮菱角(《五十二病方》第259條)。
2.2.5? 痔瘡? 酒作為液體輔料,應用于中藥的制劑過程中。《五十二病方》第157條載:“冶蘼蕪本、防風、烏喙、桂皆等,漬以醇酒而丸之,大如黑菽,而吞之。”將4種藥按同等比例,研成細末,用醇酒浸泡后,搓成如黑豆大小的藥丸而吞服,治療痔瘡。與當代水丸的制作相似,即將研成細粉的中藥與酒或藥汁混勻,制成圓形顆粒。不過目前臨床多以辛涼解毒之藥治痔瘡,已少用辛溫之品。
2.2.6? 動物咬傷? 《五十二病方》第32條記載:“犬所嚙,令毋痛及易瘳方。令嚙者臥,而令人以酒財沃其傷。”治療被狗咬傷的患者,醫師用適量的酒水反復沖洗傷口,而且傷口沖洗后不能立即擦干,須讓酒液自然干燥揮發。用酒沖洗被狗咬的傷口,進行消毒的方法,與現在外科對傷口初步處理有類似之處。
2.2.7? 疝氣? 在馬王堆醫書中有采用濕敷法治療疝氣的記載,酒作為外用消毒劑使用。如“頹,先上卵,引下其皮,以砭穿其臟隹旁,□□汁及膏□,澆以醇□。又灸其痏。勿令風及,易瘳。”(《五十二病方》第141條)先將患者的睪丸用手向上推,把陰囊的外皮向下拉,同時用砭石將陰囊后部(即臀側)的外皮刺破,(此處為“□□汁及膏□,當刺破外皮后應用某種藥液及油劑之類外敷傷口者)用醇酒浸潤消毒,還可在傷口部用灸法。但不要受風,容易治好。古人用酒作為藥液及油脂的調和劑外敷傷口,消毒以防感染。說明濕敷法具有消腫止痛、清熱涼血、促進傷口愈合等功效。
2.2.8? 助產生育? 在《胎產書》中有采用酒洗凈胎盤(原文第13條)、或用酒作為溶劑服藥以助產(原文第24條)、或用“九宗之草”泡酒,夫妻共飲,以圖生育(原文第28條)的記載,說明古人認識到用酒浸漬藥物,一方面可以促進藥材藥用成分溶解,另一方面酒行藥勢,還可以促進藥效發揮。
3 討論
3.1? 酒的起源
關于酒的起源,眾說紛紜。一般認為是在遠古時期,野生水果在溫度、濕度適宜的條件下自然發酵,形成自然酒。人類發現并飲用后,進行模仿,開始人工釀酒。劉莉等[5]通過對陜西藍田新街遺址仰韶文化晚期出土陶器殘留物的分析,發現有淀粉粒和植硅體,首次發現黍與稻同時用作釀酒原料,認為在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晚期,谷芽酒已成為當時常見的飲料之一。
釀酒技術逐漸成型于商周時期,最早的文字記載見于《周禮》:“五齊三酒。”《禮記·月令》載:“仲冬之月,乃令大酋,秫稻必香,曲蘗必時,湛熾必潔,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齊必得,兼用六物,大酋監之,毋有差貸。”據考證,馬王堆醫書《養生方·醪利中》所載藥酒制作是最古老的藥酒釀造工藝[2]。通過對馬王堆醫書酒劑有關文獻的整理,可以了解在當時的診療活動中,把酒作為藥引或溶媒,較多地應用于臨床治療或養生方面。說明在西漢以前,人們對酒的藥理作用及養生作用已有較多的經驗積累。但限于當時的條件,馬王堆醫書以記錄醫學應用為主,對醫學理論的闡述較為簡練。
3.2? 馬王堆醫書與《黃帝內經》比較
有研究者將馬王堆醫書與《黃帝內經》進行比較,認為二者都包含有陰陽五行、天人相應、形神合一、氣機的基本理論,不管采取論說方式,還是內在的具體思想,都有相關性和一致性[6]。《黃帝內經》有專篇論酒,即《素問·湯液醪醴論》,其論醪醴的制作較為簡煉:“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堅。”酒以稻米作原料、稻桿作燃料,釀造而成。論述酒劑的作用:“自古圣人之作湯液醪醴者,以為備耳。夫上古作湯液,故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氣時至,服之萬全。”說明古人十分推崇用酒防病、治病。《素問·血氣形志》載:“經絡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經絡運行不暢,患者肌膚麻木不仁,治療宜用按摩和藥酒。只記載藥酒的應用,未提及藥酒釀制方法。因此,鄭金生[7]認為馬王堆醫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中醫原著,其中部分書籍的成書年代比《黃帝內經》更早。
3.3? 對后世醫家的影響
馬王堆醫書作為先秦著作,其用酒思想對后世醫家影響深遠。后世醫家張仲景《傷寒雜病論》載:“婦人六十二種風,腹中血氣刺痛,紅蘭花酒主之”,紅蘭花行血活血,用酒煎更增藥效,使氣血通暢,則腹痛自止。此外,瓜蔞薤白白酒湯,也是藥酒劑型,借酒氣輕揚,引藥上行,通陽散結、豁痰逐飲以治胸痹。唐代孫思邈的《千金方》載藥酒方80余首,涉及補益強身及內、外、婦科等幾個方面,在《千金要方·風毒腳氣》中有“酒醴”一節,共載酒方16首,《千金翼方·諸酒》載酒方20首。我國第一部藥典《新修本草》則有:“凡作酒醋須曲”“諸酒醇醨不同,唯米酒入藥”之規定。由此可知,當時的藥酒是以曲釀造的米酒。在宋代的《太平圣惠方》中有采用糯米、生地黃釀出的地黃醴酒,常飲可益氣和中、養血滋陰、延年益壽。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谷部》藥酒之品名多達69種,如人參酒,可以“補中益氣,通治諸虛”。羊羔酒,“大補元氣,健脾胃,益腰腎”。花蛇酒,“治諸風,頑痹癱緩,攣急疼痛,惡瘡疥癲”。
清代的藥酒品種更加豐富。《醫宗金鑒》載“何首烏酒”“銀芋酒”“麻黃宣肺酒”等。因此,馬王堆醫書之酒劑精華,延續兩千余年而不衰,終究有其存在的理由,后人結合現代釀酒工藝技術,提升酒劑在疾病防治、亞健康調理的應用效果,仍有借鑒和開發價值。
4 展望
目前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版)》的內服酒劑有國公酒、胡蜂酒、舒筋活絡酒、三兩半酒等[8]。據報道,我國2022年飲料酒產量456億升,銷售收入近9 510億元,是30年前的近40倍;利潤總額2 492億元,是30年前的234倍,釀酒行業的總市值已經超過5萬億元[9]。因此,將馬王堆醫書《養生方·醪利中》所載最古老的藥酒釀制工藝,作為文化遺產,通過實物的形式加以研制推廣,仍然存在一定的市場需求。
馬王堆醫書自1973年出土以來,研究者分別從成書年代[10]、語言文字[11]、方藥研究[12-13]、針灸經絡[14]、養生文化[15-17]、酒與中醫藥[18-20]等多方位研究。隨著“湖湘中醫古籍數字化文庫”的建立,將吸引更多公眾對馬王堆醫書產生研究興趣。周波[21]提出“馬王堆學”的概念,認為馬王堆簡帛醫書的研究是一個長期過程。目前藥酒養生的理念,已被人們所接受,應用市場空間較大。
參考文獻
[1] 周一謀. 馬王堆醫書考注[M]. 天津: 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8: 231-364.
[2] 馬繼興. 馬王堆古醫書考釋[M]. 長沙: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2:321-1016.
[3] 裘錫圭. 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M]. 北京: 中華書局, 2014: 35-71.
[4] 盧? 進, 陳艷焦, 徐瑞琦, 等. 出土簡帛文獻中的經脈體系演進研究[J]. 中華中醫藥雜志, 2022, 37(5): 2427-2431.
[5] 劉? 莉, 王佳靜, 趙? 昊, 等. 陜西藍田新街遺址仰韶文化晚期陶器殘留物分析: 釀造谷芽酒的新證據[J]. 農業考古, 2018(1): 7-15.
[6] 商曉輝, 張? 芬. 《黃帝內經》與馬王堆醫書中的黃帝思想[J].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 2020, 26(6): 709-711.
[7] 鄭金生. 馬繼興先生的4項標志性成果: 謹以此文紀念恩師馬繼興先生[J]. 中醫文獻雜志, 2019, 37(6): 72, 75.
[8] 國家藥典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 一部[M]. 北京: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2020: 183-225.
[9] 楊孟涵. 中國酒業30年交出了怎樣的答卷?銷售規模已增近40倍![N]. 華夏酒報, 2023-04-11(A03).
[10] 劉瑤瑤, 鄧? 環. 從馬王堆漢墓典籍看中醫藥的發展歷史[J]. 陜西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8, 41(6): 109-112, 127.
[11] 鄭健飛. 馬王堆醫書釋文校讀及殘片綴合札記[J]. 文史, 2017(1): 5-27.
[12] 張尚華, 譚? 英, 劉? 珍, 等. 馬王堆醫書方藥研究述評[J]. 湖南中醫雜志, 2022, 38(8): 191-196.
[13] 戴子凌. 馬王堆醫書方藥證治規律研究[D]. 長沙: 湖南中醫藥大學, 2020: 2-5.
[14] 胡? 蓉, 田永衍, 趙小強, 等. 從馬王堆文獻看中醫灸法理論的演變: 以足太陽脈為例[J].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 2017, 23(6): 830-832.
[15] 肖? 丹, 孫貴香, 張? 婷, 等. 淺論馬王堆養生文化在亞健康防治中的意義[J]. 江西中醫藥大學學報, 2020, 32(6): 6-8.
[16] 何清湖. 探索湘醫源流, 發展現代湖湘中醫文化[J]. 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 2007, 27(5): 1-4.
[17] 葛曉舒, 魏一葦, 何清湖. 馬王堆醫書46年來研究成果與進一步發掘思路[J]. 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9, 39(11): 1412-1416.
[18] 劉文玉. 傳統釀酒制曲應用中藥材的規律及其現代意義探討[J]. 釀酒, 2018, 45(3): 116-117.
[19] 劉? 娟, 尚? 冰. 中華酒文化與中醫學[J].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19, 17(9): 56-60.
[20] 趙毅飛. 中國酒文化的發展與傳播及中外酒文化對比[D]. 廈門: 廈門大學, 2019: 6-8.
[21] 周? 波. 馬王堆漢墓簡帛醫書及相關文字補說[J].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 61(4): 95-102.
(本文編輯? 賀慧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