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中福
(聊城大學 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山東 聊城 252059)
新中國成立初期,臨清通過組織合作社恢復和發展手工業,特別是從解決供銷關系入手,建立手工業供銷生產合作社(簡稱供銷生產社)的成功經驗在全國具有代表性。在1953 年底召開的第三次全國手工業生產合作會議上,以臨清為典型的手工業供銷生產社被確定為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的三種形式之一。對于臨清手工業供銷生產社的情況,地方黨史專題、回憶錄等多有記述,本文在相關研究的基礎上,主要利用地方檔案,結合我國手工業合作化發展的歷史進一步詳加闡釋,并試圖進一步探討臨清供銷生產社的產生、發展及其歷史命運等問題。①相關研究見中共聊城市委黨史研究室編:《黨史專題文集》,2001 年發行;中共聊城地區委員會編:《黨和國家領導人與聊城》,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87 年;程玉海主編:《聊城通史》,北京:中華書局,2005 年,等等。
臨清最早組織供銷生產社的是竹器業。竹器業是臨清眾多手工業中的一個重要行業,在明清時期十分繁榮。進入近代以后,特別是抗日戰爭爆發后逐漸衰落,竹器業由1936 年的44 戶175 人縮減到18 戶54人。1945 年9 月臨清解放后逐步恢復,1948 年恢復到71 戶133 人。這年冬,臨清成立了由24 戶參加的供銷小組(亦稱聯購小組、購銷小組、供銷生產小組等),到1949 年7 月增加到70 戶,分成7 個生產小組。隨著供銷小組規模的擴大,誕生了供銷生產社這一新型合作組織,并選舉產生3 名理事,5 名監事。到1952 年底增加到73 戶。②《臨清鎮竹器手工業獨立勞動者組織起來走向合作化道路的經過》,臨清市檔案館,檔案號13-2-27。在竹器業供銷生產社的帶動下,1949 年春開始又建立了木器、鐵爐、籠業、棉織、白鐵、皮軸、麻繩、絲織供銷生產社,總量達到9 個。到1952 年,部分供銷生產社全部或部分社員開始過渡到生產社或生產組。到1953 年中期,在臨清11 個手工業行業中計有生產社8 個社員423 人;生產組3 個社員27 人;供銷生產社4 個社員282 戶,從業人員692 人。已組織起來者的比重:行業占58%,戶數占65%,人數占64%,生產合作社已經占有較大比重。①傅石霞:《山東省臨清鎮組織手工業生產供銷合作社的經驗》,臨清市檔案館,檔案號13-2-27。
臨清竹器業供銷生產社的發端,最初是為了解決原材料短缺制約竹器業發展問題。臨清竹器業原料多產于江蘇、浙江、廣西、湖南等南方地區,主要依賴資金雄厚的竹貨棧商人販運而來。生產者“本小腿短”,在原料采購上受制于私商。臨清解放之前,境內4 戶私商壟斷了原料供應,他們哄抬市價,一般暴利達到50%到80%,竹器從業者苦不堪言。但隨著1945 年臨清解放和土地改革的實行,這些私商受到嚴重打擊,竹器原料卻失去了來源。因此,如何解決原料問題就成為臨清解放后發展竹器業的當務之急。
解決原料困難的辦法,最初由幾戶資金較多者合伙采購,但價格難以下降,而且不能滿足全業生產的需要。為此,實行湊錢買貨,按錢分貨的聯購小組應運而生,聯購小組所購原料為每市斤400 元,比市價580 元便宜三分之一。這種“按錢分貨”的合作方式,解決了一定的原料問題,也為組織供銷生產社提供了經驗。當1949 年聯購小組轉為供銷生產社后,供銷生產社仍以低于市價3%到5%的價格向社員統一配售原料,這不僅解決了原料短缺的問題,供銷生產社還逐漸掌握了竹料的價格主動權,私商售價被迫隨供銷生產社就市。臨清供銷生產社成為周邊地區的原料來源處。②《臨清鎮竹業供銷合作社調查報告(1953 年8 月)》,臨清市檔案館,檔案號13-2-27。
除了原料供應問題外,產品銷售也是臨清竹器業面臨的重要問題:一是竹器業往往隨農業生產的淡旺季出現產品旺季脫銷,淡季積壓的情況;二是私商盤剝嚴重,產品批發給私商后,他們賺取大約一半的利潤。供銷生產社采取直接收購社員成品的辦法,減去中間剝削,并積極擴大銷路,與國營公司、其他合作社訂立大批量的購貨合同,從根本上解決竹器的銷售問題。
供銷關系在手工業發展中至關重要。個體手工業是小商品經濟,手工業勞動者多是憑手藝吃飯,沒有多少生產資料可言。他們的生產活動高度依賴于市場,通過原料供應和產品銷售同其他經濟和消費者建立不可分割的聯系,供銷關系一斷,手工業生產就無法進行,這與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截然不同。供銷生產社這一合作形式,在當時較好地解決了臨清竹器業在供、銷兩端所面臨的問題,可以說是竹器業發展的內在要求。
手工業供銷生產社的產生,也與黨和政府鼓勵和支持發展合作事業的政策密切相關。早在革命戰爭時期,各革命根據地(解放區)就有通過組織起來發展手工業生產的經驗。到1945 年7 月,陜甘寧邊區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發展到235 個,包括紡織業合作社、縫衣業合作社、食品業合作社等;山東解放區1941 年建立了近百個供銷形式的合作社,到1946 年手工業供銷合作社已發展到8000 多個。③《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料摘編》第7 編,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1 年,第196 頁;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上卷)》,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 年,第444 頁。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的報告確定了個體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要走合作化道路的政策。他明確指出:“占國民經濟總產值百分之九十的分散的個體的農業經濟和手工業經濟,是可能和必須謹慎地、逐步地而又積極地引導它們向著現代化和集體化的方向發展的,任其自流的觀點是錯誤的。”④《毛澤東選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1432 頁。1949 年11 月,以華北合作委員會為基礎,主管全國合作事業的中央合作事業管理局成立。之后,各大區、省、市、專、縣各級政府相應成立了主管合作事業的管理機構。在國民經濟恢復時期,手工業合作化是圍繞著醫治戰爭創傷,恢復和發展手工業生產的目標進行的。此時,盡管手工業合作化的道路已經確定,但在1953 年底第三次全國手工業生產合作會議前,全國的合作化仍處于摸索階段,各地在實踐中建立了各種形式的手工業合作組織。其中,黨和國家領導人劉少奇、朱德等更傾向于從供銷環節入手,發展手工業合作事業。
劉少奇在1949 年5 月與華北供銷合作總社及其所屬各地合作社干部談話中指出,可以舉辦各成系統的城市消費合作社、農業供銷合作社和手工業供銷合作社三種合作社。其中,手工業供銷合作社的分工是:“為手工業者收購原料,替他推銷、出口產品”。①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劉少奇年譜(下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 年,第205 頁。在1950 年中華全國合作者第一次代表大會后,劉少奇再次強調:“手工業合作應從生產中最困難的供銷環節入手,保持原有的生產方式不變,盡量不采取工廠的方式。”②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上卷)》,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 年,第444 頁,第446 頁。1952 年8 月召開的第二次全國手工業生產合作會議著重總結組織和管理各地合作社的經驗,指出試辦合作社的同時,對一般個體手工業者,從他們最困難的供銷上給予幫助,從供銷入手,采取組織加工訂貨,給予銀行貸款等措施,支持和幫助手工業恢復和發展生產,進行生產自救。隨著1953 年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這年底召開了第三次全國手工業者生產合作會議。這次會議明確提出了手工業生產小組、手工業供銷生產合作社、手工業生產合作社作為手工業合作化的三種形式。在這次會議上,朱德發表了《把手工業者組織起來,走社會主義道路》的講話。他指出:“把個體手工業組織起來,應該從實際出發,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由小到大,由低級到高級,絕對不要規定一個格式。”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檔案館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檔案資料選編·工業卷(1953-1957)》,北京:中國物價出版社,1998 年,第838 頁。劉少奇則指出:“組織起來,經手工業生產小組、供銷性的手工業生產合作社而后成為手工業合作社,這是一般的規律,但各種形式不一定都經過。”④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上卷)》,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 年,第444 頁,第446 頁。由上可見,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手工業合作化中,從供銷入手建立手工供銷生產社成為中央認可的一種重要形式。
作為革命老區的臨清,手工業合作化開始較早。在臨清解放后合作化過程中,地方黨委和政府起了十分關鍵的組織和領導作用。1949 年3 月,臨清成立生產推進社,新中國成立后更名為供銷生產社、手工業生產合作社聯社,具體領導合作化事業。最早成立的竹器業聯購小組,就是在臨清鎮委和幾位黨員的醞釀下,由共產黨員楊長蘭、鄭文祥為首率先成立的,后在鎮委的提議下轉為供銷生產社。1953 年,臨清黨委會總結加強領導手工業合作化的經驗為:一定將手工業合作化列為黨委每月議事日程,以合作社為主半月匯報一次,黨委分工書記親自負責;黨委每月制定計劃,每月向供銷生產社安排生產任務,進行季度和年度總結,召開手工業代表會、展覽會、交流會、座談會;將黨委組宣部、工、青、婦和工商科等有關部門組織起來,以合作社為主共同負責,圍繞合作社進行總結;黨委要具體支持,及時解決手工業問題;黨委書記親自負責,制造典型,由典型推廣指導,以點帶面;黨委要掌握從供銷生產社向生產社的過渡節奏。在加強手工業合作組織的黨團建設方面,提出生產社一定要建立黨團支部。黨團組織負責宣傳教育,提高個體手工業勞動者的思想政治意識;領導與掌握改進技術;統一力量,統一思想。⑤傅石霞:《山東省臨清鎮組織手工業生產供銷合作社的經驗》,臨清市檔案館,檔案號13-2-27。臨清黨委在供銷生產社發展中所起的積極作用,由此可見一斑。不但如此,供銷生產社還得到政府的低息銀行貸款、定期定額征稅支持以及國營商業、供銷社的加工訂貨等支持。
關于臨清供銷生產社如何成為全國手工業合作化典型的,《程子華回憶錄》和相關地方黨史專題作了大量記述。在第三次全國手工業生產合作會議前,中華全國合作社聯合總社⑥中華全國合作社聯合總社成立于1950 年,1954 年更名為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手工業合作化屬于中華全國合作社聯合總社管理,一直到1955 年單獨建立中華全國手工業合作社聯社為止。為了總結全國各地手工業合作社的經驗,于1951 年、1952 年分別組織了若干工作組,分赴濰坊、揚州、杭州等地進行調查研究,總結經驗。臨清手工業合作化的成功經驗備受負責全國手工業合作化工作的程子華的重視,他安排熟悉臨清情況的華北局中華全國合作總社辦事處主任郭獻瑞、華北局財委私營處處長傅石霞到臨清實地深入調研。⑦程子華,抗日戰爭時期在冀中、晉察冀一帶作戰,1950-1955 年任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副主任、主任、黨組書記,具體負責手工業合作化工作。曾任第五、六屆政協全國副主席。郭獻瑞,冀南人,臨清解放后曾任臨清市人民政府秘書主任。傅石霞,河北威縣人,1950 年4 月任臨清鎮委書記,1952 年調河北省委工作。關于郭獻瑞、傅石霞任職,參見《中國共產黨山東省聊城地區組織史資料(1926-1987)》,1989 年發行。1945年臨清解放后設立臨清市,后改臨清城區為臨清鎮。臨清是當時冀南一專署機關所在地,也是冀南乃至晉冀魯豫邊區的商貿中心和貨物集散地。臨清手工行業繁多發達,在手工業合作化中逐漸摸索出供銷生產小組、供銷生產社、生產社三種形式,其中供銷生產社這一形式引起程子華的高度重視。他認為:供銷生產社正是中央尋找的手工業勞動者走合作化道路的過渡形式,臨清提供了這方面的成功經驗,解決了手工業向合作化道路過渡的重要問題。①趙廣善:《程子華推廣臨清供銷生產社的經驗》,中共聊城地區委員會編:《黨和國家領導人與聊城》,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87 年,第282-283 頁。他將這一情況向劉少奇作了匯報。在隨后召開的第三次全國手工業生產合作會議上,臨清手工業聯社主任王化祥、竹器供銷生產社主任楊長蘭、皮軸生產社主任田秀起等應邀參會,楊長蘭作了典型發言。在這次會議上,以臨清為代表的供銷生產社正式被確定為全國手工業合作化的三種形式之一,并寫進了大會報告。自此,供銷生產社就成為全國手工業合作化的一種重要形式。
在我國手工業合作化的三種形式中,手工業生產小組是廣泛組織手工業勞動者的一種低級形式,也是手工業勞動者最容易接受的組織形式。手工業供銷生產社則是對手工業者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過渡形式,它與生產小組相比,兩者都是生產資料私有,沒有改變原有的生產關系,一般也采用分散生產,從供銷環節上組織起來。但是,它在某些生產環節上開始集中生產,并購置公有的工具。因此,這種形式比手工業生產小組具有更多的社會主義性質。就臨清手工業供銷生產社來說,它也是從供銷小組發展而來的,兩者的共同點在于,都是在個體生產和經營的基礎上組織起來的,按戶入股;社員不分紅,也無勞動返還金。以竹器業為例,1948 年供銷小組成立之時,以戶為入股單位,股金為2 斤竹篾子,湊款250 萬元,貸款200 萬元。原料購回后,按照出錢多少分配原料;銀行貸款購回的部分,按照股份平均分配。這形成了一種由基本供銷關系所聯結起來的最簡單的合作經濟形式。供銷小組轉為供銷生產社后,仍以戶為入股單位,每股1 萬元,實行統一供給原料,收購成品。從上可知,無論是供銷小組還是供銷生產社,都是以戶單位進行分散生產,原有的生產關系沒有發生根本改變。竹器業采用供銷生產社這種分散的合作組織形式,其優點在于:不僅解決了供銷這一關鍵問題,也適應了當地竹器業生產經營的特殊之處——竹器業的“連家鋪”生產經營模式。由于竹器生產是一種勞動力高度密集型手工業,生產上往往以家庭為單位,一般不雇傭工人,全家參與,家庭成員中的婦女、兒童、老人等輔助勞動力皆可參與,并形成了前鋪后家的“連家鋪”模式。供銷生產社這種合作形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家庭勞動力,一定程度上實現家庭經濟效益的最大化。那么,臨清手工業供銷生產社與供銷小組相比,又進行了哪些生產改造?
首先,加強供產銷的計劃性,平衡供產銷關系。在統一原料供給方面,根據1953 年竹器業的調查,從1952 年起供銷生產社為了穩定原料價格,擴大了對非社員(外地手工業者和農民)的原料供應,相應地減少了對社員原料的供應,1952 年對社員供應占實際需要的74.48%,1953 年上半年占80%弱,都比1951 年少,從而造成社員因原料供給減少產生不滿。②《臨清鎮竹業供銷合作社調查報告(1953 年8 月)》,臨清市檔案館,檔案號13-2-27。另,程子華記載,臨清竹器業供銷生產社從建社到1953 年上半年共采購原料14 億元,對社員原料供應達90%以上。參見《程子華回憶錄》,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 年,第349 頁。可見,社員所用原料大部分來自社的供應。
在生產環節上,主要是加強生產的計劃性,克服生產的盲目性、季節性。竹器業供銷生產社根據季節銷售規律和社會需求制定生產計劃,先是訂立社全年的生產、經營計劃,包括產量、推銷量、完成步驟、訂立合同及聯系小販情況等。接著全社各戶做出自己的計劃,由社逐一審核。最后召開全社大會討論,最終確定全社的供產銷計劃。就產品類別的計劃性而言,社針對不同季節對產品的需求情況調整生產計劃,銷售旺月重在鞏固產品質量和增加產量,背月(淡月)一面提高質量,加強推銷,并為旺月貨品做準備。在不同季節生產不同產品,如春季主要生產篩子、竹笙、籃子;夏季為籠子、掃帚、竹床;秋季為篩子、筢子;冬季為風門、籃子。供銷生產社在注重生產計劃性的同時,還加強生產計劃的監督和調整。社每季度、每月依照銷售情況及時檢查修訂生產計劃,平時社內設統計人員,每10 天調查統計一次各社員完成計劃情況,旬末加以督促。手工業的半成品及副產品可實行季度計劃,每季三查(查準備,查貫徹,查產銷能否平衡),每月統計一次,每季末、月終檢查督促。
在統一產品銷售上,供銷生產社除了通過聯系小販、下鄉推銷等辦法擴大銷售渠道外,主要是承攬國營商業、供銷社等大宗訂貨。從1951 年起,竹器業供銷生產社承攬大宗竹貨,實行分做,社與社員之間開展合同生產,貫徹定質、定量、定價、定時的“四定”合同。如1951 年聊城專區糧食局向臨清竹器業供銷生產社訂購竹氣筒3000 個,1952 年東北貿易部訂購竹篩子9000 個。①《臨清鎮竹器手工業獨立勞動者組織起來走向合作化道路的經過》,臨清市檔案館,檔案號13-2-27。湖北大冶專區在1951 年以財政款運竹料共約2 萬余斤撥給臨清供銷生產社,社將竹料分給社員,生產銷售后陸續回款。1953 年上半年,社員訂立的合同生產就占全年產值的36%。②《臨清鎮竹業供銷合作社調查報告(1953 年8 月)》,臨清市檔案館,檔案號13-2-27。
其次,打破技術封鎖,改進生產技術,提高產品質量。竹器業與我國大多數傳統手工業一樣,采取師傅帶徒弟的方式進行技術傳授,技術十分保守。在臨清,學習編竹器一般要訂立五年契約,其中規定徒弟幫師傅做工不拿報酬,五年中“投河溺井,死走逃亡,師傅概不負責”。臨清解放之后成立了店員工會,開始廢除不合理的封建制度,師傅又增加顧慮不敢收徒。竹器業供銷生產社組織召開師徒會議,逐漸打消師傅顧慮,提倡尊師愛徒,保證徒弟“不增資”,與師傅算細賬宣傳帶徒弟比個人生產有優勢。最后選出師徒代表,訂立師徒集體合同,規定徒弟學徒三年出師,第一年學會編篩子、筢子,師傅供給兩身單衣;第二年學會編風門、竹笙,每月供給20 到30 斤米;第三年學會全套技術,每月供給30 到40 斤米。這種辦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師徒關系緊張的問題。此后,鎮委會在工人學校中增設技術課,由技術精湛的社員專門講解傳授編制竹器技術,技術秘密逐漸被打破,師徒關系問題不攻而破。③《臨清鎮竹器手工業獨立勞動者組織起來走向合作化道路的經過》,臨清市檔案館,檔案號13-2-27。待生產社成立后,工人、徒弟又可以入股成為社員,有的成為社的管理骨干,師徒關系問題從根本上最終解決。
為了改變分散生產造成的產品規格不一、質量參差不齊甚至粗制濫造的現象,竹器業供銷生產社在1950 年6 月成立技術指導委員會,改進生產技術。該委員會的主要工作,一是定期研究各項竹器編制技術,推廣先進經驗。二是制定各種產品的技術標準。例如,篩子標準有7 項:口扎緊,圈圓,編的嚴,批篾勻,上底正,徑圓,頭不拆。每小組推選1 名技術委員,嚴格按照標準收貨。三是開展評比和技術比賽。供銷生產社與愛國主義運動相結合,每月開展一次產品評比會,并當場示范教學,提高產品質量和規格。④《臨清鎮竹器手工業獨立勞動者組織起來走向合作化道路的經過》,臨清市檔案館,檔案號13-2-27。
最后,增強公共積累,壯大社的力量。供銷生產社的公共積累,經歷了一個逐步增加的過程。竹器業供銷生產社建立之初,公共資金有限。此后,社的公共積累并沒有隨著業務擴大得到相應的增長。如1951年大宗承攬氣筒由社員分做,每個氣筒可賺取13000 元,社卻沒有得到絲毫利潤。1949 年到1951 年底社的公共積累只有2 千多萬元,隨著政府貸款、特殊照顧的不斷減少,供銷生產社無法繼續擴大生產經營。相反,各社員幾年來獲得大量利潤。1953 年,全部社員資金增加了606%,甚至出現10 戶比較富裕社員入股2200 萬元與私商開辦聯營貨棧的情況,這顯然與供銷生產社成立的初衷背道而馳。1953 年后,社的公共積累明顯增加。1952 年積累6900 余萬元,1953 年上半年盈利 6000 多萬元。這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社員的利益和要求,引起社員不滿。⑤《臨清鎮竹業供銷合作社調查報告(1953 年8 月)》,臨清市檔案館,檔案號13-2-27。因此,如何合理兼顧社的集體利益和社員的個人利益之間關系,是供銷生產社需要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
關于供銷生產社在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中的基本任務,傅石霞總結臨清經驗為:“從供銷業務著手,減輕或減去小生產者所受的中間商人的壟斷和剝削,以適當扶植其發展生產的目的。同時,生產供銷社在個體分散生產經營的基礎上,進一步地把手工業獨立勞動者聯系起來,這樣就直接地從組織工作上、生產技術上、經營方式上、小生產者的思想上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把黨的手工業改變為一個新的經濟成分。”①傅石霞:《山東省臨清鎮組織手工業生產供銷合作社的經驗》,臨清市檔案館,檔案號13-2-27。1954 年8 月,華北區手工業調查研究組根據臨清組織手工業供銷生產社的經驗,擬定了《組織手工業生產供銷社方案(草稿)》,該方案規定供銷生產社的任務與傅石霞的總結基本相同。②《組織手工業生產供銷社方案(草稿)》,臨清市檔案館,檔案號13-1-50。在有的文獻中,供銷生產社稱為生產供銷社。他們認為:供銷生產社在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中的基本任務主要有兩點:一是從供銷關系入手,減除中間剝削,割斷個體手工業者與資本主義經濟之間的聯系;二是對供銷生產社進行生產改造,增加其社會主義因素。1955 年6 月,全國省、市手工業局局長、聯社主任匯報會議討論了《手工業供銷生產合作社章程(草案)》。該章程對供銷生產社的基本任務又增加兩點:“加強政治教育,提高社會主義覺悟,逐步改變社員原有的雇傭、師徒和家長制的生產關系成為互助合作的生產關系,為過渡到手工業生產合作社準備條件;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逐步增加社員收入,提高社員物質文化水平。”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檔案館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檔案資料選編.工業卷(1953-1957)》,北京:中國物價出版社,1998 年,第917 頁,第861-862 頁,第880 頁。實際上,臨清手工業供銷生產社進行生產改造的同時,也涉及師徒關系的變革、社員物質生活水平提高等相關問題。
在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中,供銷生產社與實行生產資料公有,集中生產和統一經營、統一計算盈虧,按勞付酬的生產社明顯不同,它的發展前途是生產社。盡管如此,作為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過渡形式的供銷生產社將在“較長時間”內存在。如,傅石霞報告認為,供銷生產社是對手工業者進行“長期穩步地進行改造工作”的一個階段,最終目的是過渡到生產社。④傅石霞:《山東省臨清鎮組織手工業生產供銷合作社的經驗》,臨清市檔案館,檔案號13-2-27。1954 年公布的第三次全國手工業生產合作會議報告明確指出,為了防止供銷生產社在小生產者克服困難后可能滋生的資本主義傾向的辦法,“就是進一步從生產方面組織起來,提高到手工業生產合作社”。“但某些行業由于分散的生產方式和技術條件所限制,可較長時間地保持生產小組、供銷生產社形式;不必勉強地進行集中生產,以免浪費勞動,發生不合理現象。”⑤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檔案館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檔案資料選編.工業卷(1953-1957)》,北京:中國物價出版社,1998 年,第917 頁,第861-862 頁,第880 頁。但是,在此后兩三年的臨清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實踐中,供銷生產社的發展并不那么順利。
1953 年我國社會主義三大改造開始后,生產社成為手工業新社的主要形式。如上文提到,1949 年臨清已經組織了9 個手工業供銷生產社,此后經過過渡到生產社、生產小組或是撤銷,1953 年僅有鐵爐、竹業、木業、白鐵4 個供銷生產社。當年,臨清新組織了服裝、肥料生產合作社,將木業生產組轉為生產社,手工業中共有10 個生產合作社,2 個生產組。⑥《中共臨清鎮委關于1953 年手工業生產的總結報告》,臨清市檔案館,檔案號13-2-27。到1954 年4 月,臨清新建7 個手工業生產社,1 個生產組,1 個供銷生產社,擴大了8 個生產社。此時,共有17 個手工業生產社、5 個供銷生產社,1 個生產組,并計劃下半年發展新社3 個,生產組2 個。⑦《中共臨清鎮委關于一九五四年對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計劃》,臨清市檔案館,檔案號13-1-50。手工業供銷生產社發展緩慢的情況,全國各地也遇到類似的問題。1954 年第四次全國手工業生產合作會議報告中指出,對供銷生產社這一組織形式在合作化初期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很多地方對組織供銷生產合作社不夠積極,而是嫌從供銷入手麻煩,甚至不顧可能條件,追逐高級形式,一開始就組織生產合作社。”1954 年的組織工作,供銷生產社只能完成計劃的一半。⑧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檔案館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檔案資料選編.工業卷(1953-1957)》,北京:中國物價出版社,1998 年,第917 頁,第861-862 頁,第880 頁。1955 年9 月臨清手工業合作化規劃中強調,要按照由小到大,由低級到高級的過程,輾磨業、洋車修理業、醬菜業等,以及勞動力比較密集的竹器業暫時組織供銷生產社。⑨《關于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情況和對今后組織發展的規劃(1955 年9 月)》,臨清市檔案館,檔案號13-1-74。隨著1955 年底社會主義改造高潮的到來,這一規劃并沒有付諸實施。
在手工業生產社快速發展的情況下,臨清也意識到對供銷生產社的領導和扶植不力的情況。主要表現為:一是對供銷生產社社員貸款極少,大部分貸款扶持了生產社,竹業生產社還借用供銷生產社資金16000多元購買原料;二是手工業原料不能合理安排,如對絲織的原料,工業聯社不愿分配給分散的手工業者;三是基層社對分散戶均有不同的歧視。1954 年3 月后,開始注意對分散個體手工業的全面安排,重點為鐵、木、竹三個行業,解決它們生產任務不足和原料短缺問題。就供銷生產社自身來說也存在一定問題,如有的社員倒賣原料。1954 年竹器業供銷生產社為當地批發站加工竹簾,部分社員不按合同交貨,有10 多戶將原料高價賣出,有的將成品高價出售。①《臨清市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工作情況(1955 年6 月)》,臨清市檔案館,檔案號13-1-61。
在手工業供銷生產社向生產社的過渡上,也存在著“過高過急”“過渡遲緩”問題。供銷生產社向生產社的一般規律,傅石霞總結臨清經驗為:“首先從供銷合作社作(做)起,統一購料,從業務經營上連(聯)系起來分散生產,以照顧小生產者的特點,然后由分散逐漸轉向集體,成立生產小組,而后轉為生產合作社,達到統一購銷,統一規格與原料標準,集體生產或分散生產,統一計算盈虧。”②《中共臨清鎮委關于1953 年手工業生產的總結報告》,臨清市檔案館,檔案號13-2-27。臨清鐵爐、竹業、木器、皮軸等生產社的建立遵循了這一規律。以竹業生產社為例,1952 年春,7 個獨立勞動者和學徒期滿的工人,因缺少資金單獨生產存在困難,醞釀成立生產合作社。由于人數太少達不到成立生產社的條件,他們先在供銷生產社下成立生產小組,由供銷生產社供給原料,自己推銷產品,自負盈虧。此后,又吸收了9 個家屬和3 個輔助勞動力參加。到1953 年1 月,擴大到26 人參加生產小組,遂正式成立生產合作社。③《臨清鎮竹器手工業獨立勞動者組織起來走向合作化道路的經過》,臨清市檔案館,檔案號13-2-27。可見,竹業生產社就是依托竹器業供銷生產社,從生產小組一步步發展成生產社的。但是,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不經過供銷生產社這一階段,直接組成生產合作社,如供產銷條件具備的麻繩業。到1954 年底,皮軸、棉織等供銷生產社已經全部過渡到生產社,其他鐵、木、竹供銷生產社已過渡了一部分。
棉織業在過渡中存在“過高過急”問題。1952 年,在對供銷情況、發展前途等缺乏分析的情況下,臨清盲目地將棉織業60 戶200 多人手工業者全部組織起來進行集中生產,造成原料供應不足,困難重重。相反,竹器供銷生產社在過渡中則“過度遲緩”。竹器業供銷生產社到1955 年已建立了2 個生產社201 人,但仍有59 戶104 人沒有完成過渡。由于竹器業生產者具體的經濟情況、技術條件不同,他們的入社意愿差距較大。生產社更注重吸收入社意愿強烈的手工業工人、學徒、市民、家屬,容易忽視手工業者入社。如第一竹器社社員120 人,其中工人56 人,貧市民28 人,社員家屬4 人,手工業獨立勞動者僅有16 戶22名,全家入社的僅有14 戶20 人。部分手工業獨立勞動者甚至對加入生產社存在顧慮。如“連家鋪”怕“一人入社,全家失業”。門頭好,資金多,技術高,生活較富裕的,怕“入社吃虧”。④《加強領導辦好手工業合作社》,《大眾日報》1956 年2 月5 日,第2 版。他們加入生產社的意愿相對較低。其他如木業、鐵爐長期停留在供銷生產社階段,鐵爐供銷生產社與竹業情況相似,直到1955年底還沒有全部過渡完成。因此,臨清計劃在1956 年將能組織起來的全部組織起來,高級社(生產社)達到80%。1957 年全國達到高級社。⑤《臨清市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手工業及交通運輸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的規劃》,臨清市檔案館,檔案號13-1-59。在社會主義改造高潮中到來后成立的手工業生產社,除了一小部分經過生產小組過渡形式發展起來的,大部分則是直接組織起來的。到1956 年1 月,臨清手工業26 個行業建立了31 個生產社,全部實現了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關于供銷生產社的歷史意義,程子華從供銷生產社與生產社兩者之間的關系上做了精辟闡述。他認為:“首先要大量發展生產小組、供銷生產合作社,使之逐漸過渡到生產合作社;同時辦好生產合作社來推動生產小組、供銷生產社的發展。生產小組、供銷生產社的發展可以培養集中生產的習慣,摸出一套集中經營的經驗,準備好領導骨干,這就給組織生產合作社打下了基礎。”并指出,“必須因地制宜,按照不同手工業者容易接受的形式,由低級到高級,由小到大,由簡單到復雜地去做。”⑥《程子華回憶錄》,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 年,第357 頁。薄一波對新中國成立初期從供銷入手對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他中肯地指出:“對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在建國頭六年,是從供銷入手穩步前進的。但是,從1955 年冬季開始,改造步伐急劇加開了。”“這六年改造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上是正確的,具體決策基本上也是從手工業實際出發的,因而做出了好的成績。”①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上卷)》,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 年,第438 頁、第459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