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偉
(聊城大學 法學院,山東 聊城 252059)
傳統知識難以取得統一的定義,之前多認為傳統知識是指地方社區和原住民相關的知識、革新與實踐。而且傳統知識有一部分來源于土著人群體,與人權、文化等主題相關,帶有一些政治色彩,傳統知識常遭遇發達國家先發科技優勢下的各種剽竊問題①薛達元、崔國斌:《遺傳資源、傳統知識與知識產權》,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9 年,第6 頁。。狹義上的傳統知識是對客體的泛泛描述,因傳統背景下的智力活動而產生的知識,如農業知識、技術知識、生態知識、藥學知識,包括做法、技能和創新。產權組織(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WIPO)認為傳統知識是在一個社區內發展、延續和代代相傳的有生命力的知識體系,往往構成社區文化認同或精神認同的一部分,是知識、訣竅、技能、創新或做法,代代相傳,存在于傳統背景下,構成當地或土著人傳統生活方式的一部分。②WIPO.Intellectual Propertyand Genetic Resources,Traditional Knowledge and Traditional Cultural Expressions.https://www.wipo.int/edocs/pubdocs/en/wipo_pub_933_2020.pdf.產權組織指出不必對傳統知識過于給出精準的定義,也沒有一個定義能被普遍接受,傳統知識的強大生命力使其難以被嚴格限定。
傳統知識與鄉村振興關聯密切,因為傳統知識可以是鄉村中的農業、環境或醫學知識,也可以是與遺傳資源相關的知識,還涉及到手工藝品。傳統知識源于當地人民所創造且為當地所有,傳統知識普遍存在于從農業、環境、生物、乃至醫藥和醫學、旅游等多種領域。如在旅游價值鏈上的各種常見產品和服務都是傳統知識和文化的表現,例如各地傳統美食和飲食文化,傳統醫藥產品和服務。③WIPO&UNWTO.Boosting Tourism Development through Intellectual Property.https://www.wipo.int/edocs/pubdocs/en/wipo_pub_1054.pdf.傳統知識和文化在很多情況下是當地旅游業的重要基礎和發展動力,甚至是一些地區旅游業務的先決條件。2017 年,我國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將其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2021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出臺的目的就是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在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傳統知識(Traditional Knowledge,TK)是鄉村振興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傳統知識能夠在鄉村振興中發揮重要作用,并作為鄉村振興的內生推動力,促進農業農村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我國有著豐富的傳統知識和文化資源,傳統知識能夠助力鄉村振興,而且傳統知識涉及到鄉村振興戰略的多個方面,如鄉村產業振興、文化與生態振興等。在鄉村振興中不能忽視傳統知識的法治保障問題,因為在實踐上傳統知識長期以來缺失有效保護機制,特別是與知識產權相關的法律保障。而且在國際范圍內與傳統知識有關的監管機制上缺乏有效的政策和框架,這使傳統知識面臨著被濫用和盜用的風險,制約了傳統知識對經濟和生態的作用。但現今傳統知識的法治保障愈發受到國際社會的重視,傳統知識的法治化問題已經提上了國際議程和實踐。鄉村振興不能忽視傳統知識的作用,傳統知識的特性使其能夠有效促進鄉村產業發展,傳統知識的法治保障可以賦能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不能忽視對傳統知識的法治保障,因為傳統知識與鄉村振興的各個方面聯系緊密,不僅能夠賦能鄉村振興,還有助于解決氣候變化與糧食安全問題。未來國際條約中有關傳統知識的條款將可能不斷增多,一方面是知識產權保護帶來的挑戰與機遇,另一方面傳統知識問題還可以與國際條約和文書中的原住民條款相結合。
從傳統知識的定義可以看出,傳統知識在傳統農業、傳統醫學等方面與鄉村振興密切相關,直接關聯到鄉村振興中的產業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等多個方面。傳統知識在鄉村振興中可以發揮極大的作用,賦能鄉村振興。2022 年,我國有三個地區被糧農組織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因為他們以獨特的方式利用傳統知識和做法,保持了獨特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這三個地區是中國內蒙古阿魯科爾沁草原游牧系統、中國福建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中國河北涉縣旱作石堰梯田系統。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為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典范計劃,體現了可持續農業發展模式,能夠推動農村發展,促進鄉村振興。農業遺產是中華文化的物質載體,具有豐富的農業生物多樣性、傳統知識與技術體系,對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業功能拓展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與實踐意義。①盧勇:《農業遺產與農耕文化》,《光明日報》2021 年11 月27 日。傳統知識還與地方方言存在緊密聯系,方言中傳統知識的詞匯和表達承載了傳統知識和文化,促進鄉村振興要充分發揮鄉村在傳承和發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特有功能。②黃高超、嚴修鴻:《基于漢語方言調查記錄的傳統知識研究,《文化遺產》2022 年第1 期,第138-145 頁。傳統生態知識對區域生態文明建設具有獨特價值,傳統的生計技術對區域生態文明建設不可或缺,對自然的尊重會對區域生態文明建設產生積極影響。③付廣華:《論傳統生態知識對區域生態文明建設的影響機理》,《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 年第2 期,第32-36 頁。
《鄉村振興促進法》專章規定了產業發展。很多鄉村產業離不開對傳統知識的利用和發展,如在鄉村振興中茶葉產業區域的建設應充分利用傳統知識,合理利用自然資源,茶葉產業鏈及貿易和投資在很多地區都是當地支柱產業。再如鄉村林業發展也離不開傳統知識的支撐,傳統知識的運用有利于林業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建立平衡的林業生態系統。在鄉村振興中,可以基于傳統知識申報地理標志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少數民族地區的傳統土特產。還可以運用傳統知識傳承與發展生態農業,發展鄉村特色產業與優勢產業,建設特色旅游區域,傳承傳統文化與遺產,推進旅游精準扶貧。利用傳統知識建設美麗鄉村,推進傳統知識的信息化,實施智力精準扶貧。④孫志國、熊晚珍:《武陵山片區恩施州智力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戰略研究—基于傳統知識與文化遺產傳承發展》,《江西農業學報》2018 年第4 期,第134-140 頁。從世界范圍來看,一些國家的人民通過利用傳統知識實現了經濟的增長,不僅是在生物資源的醫藥商業化上,在農業上有利于可持續農業的傳統知識也促進了地區的經濟發展,傳統知識在推動農村經濟發展上發揮了其獨特的作用。①Sofia Khatun, Deepa Rani Salian.Traditional Knowledge and Its Efficacy in Economic Growt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w Management & Humanities, 2020(5), p.659-671.再如在新冠疫情背景下傳統知識中的傳統醫學還受到了特別的關注。傳統藥物的國際貿易不斷增長,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續的背景下,2021 年我國中藥類產品出口額50 億美元,同比增長16.5%。②《中國醫藥報》2022 年4 月11 日第5 版,中藥進出口兩旺,西藥出口大增。傳統醫學是基于不同文化的本土理論和經驗的知識、技能和做法的總和,無論是否可以解釋,用于預防和治理疾病,如我國傳統中醫和藏醫學屬于傳統醫學體系。
現代科技不能完全解決自然災害和氣候變化問題,然而全球各地的傳統知識在預防和減緩災害上一直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傳統知識可以到納入國際和地方氣候政策。如巴西沿海社區利用傳統知識適應不斷變化的生態條件,作為漁業社區他們與環境密切相關,他們的生活方式有助于認知氣候變化、環境保護與傳統知識等方面的問題③Mary Modeen.Traditional knowledge of the sea in a time of change: the Cai?ara of Ilhabela Brazil, Journal of Cultural Geography, 2021(1), p.50-80.。農業是對氣候變化最敏感的部門之一,農民能夠利用傳統知識去應對氣候變化,農業層面的傳統知識已顯示出鄉村適應氣候變化的潛力,這也有利于鄉村振興中農業環境政策的制定④Ruxandra Malina Petrescu-Mag, Dacinia Crina Petrescu.The nexus of traditional knowledge and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Romanian farmers’behavior towards landraces, Local Environment, 2022(2), p.229-250.。傳統知識可以應用在農林牧漁等資源的保護和管理上,可以適應氣候變化有關的影響,而且傳統知識能夠與現代技術相結合⑤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 and traditional knowledge: the linkages with sustainability, food security and climate change impacts.https://www.fao.org/3/i0841e/i0841e00.pdf.。農業傳統知識結合現代科技有助于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發、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是鄉村振興中生態振興的重要一環,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符合鄉村振興促進法規定的,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推動綠色發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在我國很多地區都有著農業傳統知識的應用,傳統知識在鄉村農業和鄉村生態上有著廣泛的適用。如侗族傳統農業的發展與保護,生態智慧與生態安全,傳統農業中的稻魚鴨共生體系不僅擁有其特色鮮明的地方性知識,而且還是一種寶貴的而且具有較高生態智慧的重要農業文化遺產⑥彭慶:《關于侗族傳統農業與生態知識的文獻梳理》,《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22 年第2 期,第53-56 頁。。傳統知識已成為最緊迫的全球性問題,傳統知識對人為和自然災害的復原能力以及地方的發展至關重要,地方和土著人民的傳統知識在土地保護、科學技術及醫學研究等領域提供了豐富資源和創新來源。傳統知識在解決氣候變化等問題上有著獨特的價值,其與現代科技的結合能夠使減緩自然災害和氣候變化的措施更有成效⑦尹侖:《傳統知識與減少氣候災害風險:概念、價值和路徑》,《災害學》2022 年第3 期,第5-11 頁。。
《鄉村振興促進法》規定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質量安全,傳統知識有助于糧食安全戰略。2020 年,全球缺乏糧食人數有8 億多人,土地的改良有助于減輕貧困問題,土地環境的恢復可以產生多種效益,提高土地生產力,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穩定糧食價格。聯合國糧農組織自其成立以來就認識到傳統知識對糧食和農業的重大貢獻,糧農組織將傳統知識納入了廣泛的政策和項目內。《糧食和農業植物遺傳資源國際條約》指出,要保護與糧食和農業植物遺資源有關的傳統知識,公平參與分享因利用糧食和農業植物遺傳資源而產生的利益的權利。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規定,就當地和傳統知識交流信息,確保充分保護這種知識,并且適當回報由此產生的利益。2021 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啟動實施了“一國一品”全球行動,聚焦五大關鍵領域,要求利用傳統知識、文化與經驗推動轉型,建設更高效、更包容、更具韌性且更可持續的農業糧食體系。傳統農學知識具有其當代價值,把傳統農學知識與當代農業生產技術相結合更是發展現代農業生產的必要措施,特別是對種植加工產業的發展和糧食安全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①王植、邵侃:《從《農政全書·甘薯疏》看塊莖作物的種植與加工——兼論傳統農學知識的當代價值》,《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 年第1 期,第11-120 頁。。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化知識產權保護工作體制機制改革,要研究實行差別化的產業和區域知識產權政策,及時研究制定傳統文化、傳統知識等領域保護辦法。就傳統知識和文化的知識產權問題上,知識產權指的是新創造、從藝術作品到發明,從計算機程序到其他商業標志,無所不包。知識產權涉及的范圍非常廣,知識產權的保護機制是非常復雜的,不同類型的知識產權有著不同的法律,而且世界范圍內不同國家的相關法律和國際法。知識產權法律必須不斷演進以應對實踐中的挑戰,特別是新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全球化視野下發展中國家的傳統知識和文化的保護面臨著新的挑戰②WIPO.What is intellectual property?.https://www.wipo.int/edocs/pubdocs/en/wipo_pub_450_2020.pdf.。然而傳統知識沒有統一的定義,即便是傳統知識中的手工藝品部分,國際上也沒有形成一致的意見。產權組織決定在2022-2023 年爭取就一部(或多部)確保遺傳資源、傳統知識和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得到平衡和有效保護的知識產權國際法文書最終達成一致意見。一方面,我們要關注最新的國際政策機制;另一方面,我們有必要結合我國鄉村振興的實際需要給予法治保障。這如世衛組織指出的,雖然傳統醫學在全球流行,在有些國家維護健康和向人民提供衛生保健的傳統知識可能會消失,應當引起有關知識產權機構的注意,這需要對傳統知識予以足夠的重視和保障③WHO.WHO Traditional Medicine Strategy 2014-2023.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9789241506096.。又如WIPO 所指出的,在應對社會面臨的挑戰時,會出現許多創新機會,創新可以促進知識的發展和資源的積累,但對傳統知識的創新和利用產生了很多問題④WIPO.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eport 2022: The direction of innovation.https://www.wipo.int/edocs/pubdocs/en/wipopub-944-2022-en-world-intellectual-property-report-2022-the-direction-of-innovation.pdf.。傳統知識持有人以外未經授權主體對其商業利用產生了濫用和保護的問題,涉及到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和國際投資與貿易等方面,知識產權可支持創新并鼓勵相關的國內和國際投資,但也可能被不當使用。而且傳統知識的多樣性意味著沒有一種普適的機制可以適合所有的國家或地區⑤WHO & WIPO & WTO.Promoting Access to Medical Technologies and Innovation Intersections between public health,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trade.https://www.wipo.int/edocs/pubdocs/en/wipo_pub_628_2020.pdf.。現階段我國知識產權法規制度體系逐步完善,傳統知識的利用水平穩步提升,產權保護的力度和效益不斷提升。傳統知識的產權保護與經典知識產權國際條約存在沖突,在國際層面上要重視傳統知識的產權保護問題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使傳統知識賦能鄉村振興,以傳統知識增強鄉村產業競爭力。
在產權組織知識產權與遺傳資源、傳統知識和民間文學藝術政府間委員會的傳統知識立法工作中有著原住民的深度參與。原住民代表在2022 年的會議上向產權組織提交了《土著人權框架內產權組織遺傳資源、傳統知識和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文書草案》,要求知識產權不能忽視原住民的權利,不能削弱原住民群體的既有權利⑥WIPO.Update of The Technical Review of Key Intellectual Propertyrelated Issues of The Wipo Draft Instruments on Genetic Resources, Traditional Knowledge And Traditional Cultural Expressions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Indigenous Human Rights.https://www.wipo.int/edocs/mdocs/tk/en/wipo_grtkf_ic_43/wipo_grtkf_ic_43_inf_8.pdf.。2022 年,委員會第43 屆會議決定相關工作要有原住民的參與,而且要與原住民群體進行協商。WIPO 指出在傳統知識和知識產權問題上,一些發達國家的政府,尤其是有土著人的發達國家非常積極,而且發展中國家的土著人也要求對他們的傳統知識給予同等保護。在WIPO 的討論中,很多人認為對傳統知識的使用應當遵守自由事先知情同意,而此項要求還可能與原住民的權益結合起來。WIPO 指出商標可用于標明真正的原住民藝術,一些國家已經采取了專門立法。如巴拿馬建立了一個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登記制度,而“保護傳統知識和文化表現形式太平洋區域框架”向“傳統所有人”授予允許或禁止使用民間文藝以及從商業性利用中分享利益的權利①WIPO.Traditional Knowledge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Background Brief-No.1.https://www.wipo.int/edocs/pubdocs/en/wipo_pub_tk_1.pdf.。《生物多樣性公約》和《名古屋議定書》都要求尊重原住民傳統知識和惠益分享,原住民傳統知識權益取決于各國遵守國際人權標準的能力,但這些標準因國家而異②Kamrul Hossain,Rosa Maria Ballardini.Protecting Indigenous Traditional Knowledge Through a Holistic Principle-Based Approach, Nordic Journal of Human Rights, 2021(1),p.51-72.。
鄉村振興中傳統知識在多個方面都有廣泛的國際文書和政策,而且正在迎來新的國際政策機制。在傳統知識現有國際框架上,聯合國《變革我們的世界: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目標二規定了根據國際商定原則獲取及公正、公平地分享利用基因資源和相關傳統知識產生的惠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公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也涉及到傳統知識問題。世貿組織《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的文本內容雖未涉及傳統知識和文化部分,但《多哈宣言》要求協定理事會對傳統知識和文化的保護問題進行審查。在生物多樣性問題上有《生物多樣性公約》和《名古屋議定書》,農業和糧食方面有糧食及農業組織的《糧食和農業植物遺傳資源國際條約》《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而且根據保護傳統知識權益的原理和國際法原則,傳統知識所有人的權益應享有法律保護,且已經得到了區域人權判例的支持③Samuel Lim.An Equitable Approach to Traditional Knowledge Protection, New York Universit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Politics, 2020(1), p. 135-188.。2022 年6 月,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提出了一項全球計劃,該計劃的四個重要目標之一便是公平分享利用生物多樣性和遺傳資源的利益,尊重原住民和地方社區的傳統知識和權利。2020 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不限成員名額工作組通過的建議中有大量條款涉及到傳統知識問題。《鄉村振興促進法》強調了依法保護農業農村知識產權,從傳統知識的知識產權問題來看,WIPO 一直致力于推動傳統知識方面的產權保護問題,使國際社會對傳統知識重要性的認識不斷提高。2022 年WIPO學院開設的知識產權通識課程包括了傳統知識、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遺傳資源,還有專門的知識產權、傳統知識和傳統文化表現形式高級課程。WIPO 還與非洲地區知識產權組織和非洲大學共同開辦知識產權碩士學位項目,項目面向非洲國家的國民,其中就包括了傳統知識相關的課程④WIPO.The WIPO Academy Portfolio of Education, Training and Skills Development Programs.https://www.wipo.int/edocs/pubdocs/en/wipo-pub-467-2022-en-the-wipo-academy-portfolio-of-education-training-and-skills-development-programs-2022.pdf.。
從實踐來看,以往傳統知識和文化的表現形式得不到知識產權制度的充分保護,因為傳統知識和文化的創造和創新屬于傳統知識產權制度中的公有領域,缺失相關保護機制。而且公有領域本身就沒有一個權威的定義,《布萊克法律詞典》將其定義為“不受知識產權保護并因此可以供任何人免費自由使用的發明和創造性作品”。在知識產權法中,公有領域被普遍認為是指不受知識產權專有權的約束并因此可以供任何人自由使用或利用的無形材料。但是產權組織認為公有領域并不是產權保護的對立面,公有領域本身就意味著資源,而且維護公有領域也是一個重要的公共政策目標⑤Intergovernmental Committee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Genetic Resources.Traditional Knowledge and Folklore.https://www.wipo.int/edocs/mdocs/tk/en/wipo_grtkf_ic_17/wipo_grtkf_ic_17_inf_8.pdf.。而且最近幾年國際社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普遍要求對傳統知識和文化以及基于傳統知識和文化的創造和創新賦予知識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IP)或強有力的保護機制,而不再是適當保護。國際社會要求尊重傳統知識和文化的表現形式,避免不公正的濫用,通過給予產權保護,使傳統知識和文化的權利所有人或地區能夠分享惠益。值得注意的是,傳統知識一詞有時可以指代傳統知識和文化領域的簡稱,但是現在產權組織經常對傳統知識和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Traditional cultural expressions,TCEs)進行區分,因為這關系到不同的政策和法律手段。在傳統文化上,產權組織認為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是土著和地區文化和社會認同及遺產的組成部分,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是代代相傳的,不斷演化、發展和再創造。
有的非洲國家在憲法和法律中規定了傳統知識保護問題。如肯尼亞的憲法規定國家有義務保護和促進肯尼亞人民的傳統知識,并承認原住民的相關權利,在國家政策上要求承認和保護傳統知識的可持續利用問題,因為傳統知識正被非法轉移和濫用。肯尼亞《保護傳統知識和文化表現形式法》將傳統知識的所有權賦予地方和社區,并承認根據習慣和慣例保管傳統知識的組織,建立傳統知識數據庫①Francis Kariuki.Protecting Traditional Knowledge In Kenya: Traditional Justice Systems As Appropriate Sui Generis Systems,WIPO-WTO Colloquium Papers, 2019(10)p.91-104.。肯尼亞制定了一系列的知識產權法,而且《肯尼亞憲法》和《保護傳統知識和文化表現形式法》對傳統知識有明確的規定。2016 年,肯尼亞立法賦予當地社區從使用他們傳統知識第三方獲得收益的權利。此外,南非和贊比亞也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立法。但像肯尼亞這樣的國家缺乏相關配套機制,僅有傳統知識立法是遠遠不夠的,民眾也對傳統知識法律缺乏認知②John Harrington, Harriet Deacon , Peter Munyi.Sovereignty and development: law and the politics of traditional knowledge in Kenya, Critical African Studies, 2021(1), p.95-14.。非洲對傳統知識中傳統醫藥的立法保護較早,除了非洲工業產權組織為了保護傳統知識簽訂的《斯瓦科普蒙德協議》之外,非洲各國還通過本國的知識產權法進行專門立法,而且很多非洲國家還用習慣法和國際條約對傳統知識進行保護③呂文清、馬治國:《非洲傳統醫藥知識立法保護及對我國的啟示》,《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2 期,第111-116 頁。。如尼日利亞保護傳統知識的法律并不完善,尼日利亞雖然簽署了《生物多樣性公約》,但公約并未有效納入國家法律中,這使其依賴于習慣法保護傳統知識④Ibijoke P. Byron.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knowledge under the sui generis regime in Nigeria.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Law,Computers & Technology, 2022,36(1):17-27.。
在緬甸,一些社區使用傳統知識使社區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探索對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管理和社區升級的改善⑤Akari Phyu Phyu Thet, Naoko Tokuchi.Socioeconomics,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Traditional knowledge on shifting cultivation of local communities in Bago Mountains Myanmar,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 2020(5), p.347-353.。就韓國傳統知識上的經驗而言,有學者指出,議定書及其相關規定存在含義模糊和極大的不確定性,因為他們是通過協調各方利益和觀點而通過的。韓國在簽署《名古屋議定書》后就啟動了多個項目,調查韓國的傳統知識和遺傳資源,修改國家法律。韓國法律規定,傳統知識是指個人或當地社區的知識、技術和實踐等,這些知識、技術和實踐保持了適合遺傳資源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的傳統生活方式。韓國建立了本國傳統知識和遺傳資源數據庫,認為這些知識屬于當地社區。韓國認為其本國沒有土著人,但是韓國的泡菜和草藥是他們的傳統知識。遺傳資源和傳統知識的保護問題應著眼于真正權利持有人的利益以及使用者和提供者之間的平衡。應特別關注簡化措施或豁免準入程序對于快速準入至關重要的情況,例如公共衛生緊急情況⑥Myung-Hyun Chung.Issue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Protection of Genetic Resources and Traditional Knowledge: The Korean Experience, WIPO-WTO Colloquium Papers, 2019(10), p.203-214.。
秘魯《關于秘魯生物多樣性和土著人民集體知識保護法》定義了對本國原住民的生物剽竊問題,規定禁止他人未經授權或未付報酬獲取和使用生物資源或原住民集體知識⑦Peru.Law on the Protection of Access to Peruvian Biological Diversity and the Collective Knowledge of Indigenous Peoples.https://wipolex-res.wipo.int/edocs/lexdocs/laws/en/pe/pe013en.pdf.。巴西原住民要求立法改革保護傳統知識,同時在國際層面上要求修訂知識產權法,要求跨國公司尊重原住民的傳統知識。印度修正了其專利法,增加了強制公開申請專利的發明中使用的生物材料和相關傳統知識的來源和地理來源的條款。之后一家印度制藥公司因利用原住民傳統知識和原住民之間的惠益分享協議被譽為全球此類協議的模板。還被視為依照與持有知識的土著社區達成的惠益分享協議,有效利用知識產權的開創性案例①WIPO.Key Questions on Patent Disclosure Requirements for Genetic Resources and Traditional Knowledge.https://www.wipo.int/edocs/pubdocs/en/wipo_pub_1047_19.pdf.。印度法律強調,禁止對傳統知識的盜用,防止跨國公司無償獲取傳統知識,但印度限制原住民的相關權利要求②Thomas R. Eimer.What if the subaltern speaks? Traditional knowledge policies in Brazil and India, Third World Quarterly,2020(1), p.96-112.。即便是偏遠和落后的太平洋島國也有著相關的傳統知識和文化的立法,雖然尚有一些不足。早在2002 年的太平洋論壇上,相關國家便提出保護傳統知識具有重要意義,并實施了《保護傳統知識和文化表現形式的示范法》。太平洋島國有著數量眾多的土著人,知識產權法律不能充分保護土著人的傳統知識,雖然示范法允許傳統知識的商業化使用,而且需經傳統知識所有人同意且分享利益,但示范法不能完全涵蓋傳統知識的所有領域③Isabella Tekaumarua Wilson.The Misappropriation of the Haka: Are the Current Legal Protections around Matauranga Maori in Aotearoa New Zealand Sufficient?, 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 Law Review, 2020(4), p.523-558.。如斐濟土著人使用特定植物入藥的傳統知識被國際制藥公司申請了專利,但斐濟人民卻沒有得到適當補償。現在,包括斐濟的南太平洋國家正尋求在傳統知識產權制度以外的替代性政策保護他們的傳統知識④Dr Salvin S. Nand.Protecting and Revitalizing Traditional Knowledge and Expressions of Culture: for an Equitable Future in Fiji, WIPO-WTO Colloquium Papers, 2011(2), p.55-69.。再如薩摩亞現有的知識產權法沒有規定傳統知識的問題,而且當地傳統知識被國際公司不當使用,如NIKE在女裝設計上使用了薩摩亞的傳統知識,而且這一設計傳統上僅用于男性⑤Aleni Sofara.Traditional Knowledge In Samoa: At Risk of Being Lost, WIPO-WTO Colloquium Papers, 2017(8), p.91-99.。
現在各國對傳統知識的保護上,多在知識產權法律中規定對傳統知識使用的限制,如澳大利亞規定對土著傳統知識利用的限制,或為保護傳統知識修改現有法律。或者制定專門的傳統知識保護法律,如危地馬拉的《文化遺產保護法案》⑥石巍、唐歡:《國際傳統知識保護的法經濟學分析》,《政法學刊》2019 年第1 期,第34-40 頁。。印度尼西亞設立了專門的傳統知識機構,將各種形式的傳統知識納入保護研究中,在保護中推廣傳統知識,而且與可持續發展的國家政策相關⑦Saiful Bakhri.Promoting Traditional Knowledge in Conservation: The Role of The Borobudur Conservation Office, AICCM Bulletin, 2020(2), p.95-105.。從域外國家的立法可以發現,現在國際社會愈發重視傳統知識的開發、利用和保護的問題,傳統知識已經成為科技創新、經濟發展的重要源泉和動力,是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傳統知識的保護、利用和利益分享問題,已成為前沿和熱點話題。
現階段我國傳統知識法治保障上有法律法規、地方規范性文件,還有國際條約中與傳統知識相關的條款。特別是近幾年,與傳統知識相關的部門規章不斷增多,地方規范性文件中與傳統知識有關的規定增長較快,與傳統知識有關的規制逐漸擴展到各個領域,這體現了國家對傳統知識問題的高度重視。
現行法律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規定在國家層面建立傳統知識保護機制,相關群體對其掌握和擁有的中醫藥傳統知識享有一系列權利。在立法動向上,國務院知識產權戰略實施工作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印發了《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和“十四五”規劃實施年度推進計劃》,規定了推進《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條例》立法進程;開展生物遺傳資源調查、評估和保護工作,推進生物多樣性相關傳統知識調查和編目;推進《生物遺傳資源獲取和惠益分享管理條例》立法進程,推進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研究中心建設,開展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體系構建研究。
一些地方還出臺了規范性文件,在醫藥、農業和遺傳資源方面規定了有關的傳統知識問題。如在傳統知識的醫藥領域上,浙江省《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打造“浙派中醫”文化品牌,建設省中醫藥古籍和傳統知識數字圖書館。北京市《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實施方案》要求完善中醫藥創新保障機制,落實上位法建立傳統知識數據庫的相關規定,將醫學古籍和傳統知識列為地方數字博物館建設,并積極研究和建立中醫藥產權保護機制。湖南省《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規定,搜集整理中醫藥方面的傳統知識,加大中醫藥領域傳統制藥工藝的傳承和保護力度,建立合作開發和利益分享機制。還有的地方出臺了與傳統農業有關的規范性文件,如2017 年江蘇省農業委員會印發《關于加快發展創意農業的意見》,要求合理有序發掘一批農業生物多樣性豐富、具有傳統知識技術體系、生態與文化景觀獨特的重要農業文化遺產。2021 年,《廣西壯族自治區生物遺傳資源及其相關傳統知識獲取與惠益分享管理辦法(試行)》頒布實施,成為全國首個省級生物遺傳資源及其相關傳統知識獲取與惠益分享方面的規范性文件。現在傳統知識的惠益分享和共享機制正在探索中,具體制度構建還需要解決一系列的問題,以更好地實現傳統知識在鄉村振興中的內生價值和經濟效益①劉勇軍:《中國非遺惠益分享立法的邏輯與模式》,《文化遺產》2022 年第1 期,第17-23 頁。。
就傳統知識法治保障的國際化上,我們已經認識到遺傳資源、傳統知識和民間文藝對科學、文化和經濟發展做出的貢獻。而且在符合《生物多樣性公約》規定的前提下,各國可根據國際義務和國內法,采取措施促進保持生物多樣性,公平分享利用與保持生物多樣性及持久使用其組成部分有關的傳統知識、創新和實踐中產生的惠益。如《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在知識產權章節規定,在遵循其國際義務的前提下,每一締約方可以制定適當的措施保護遺傳資源、傳統知識和民間文學藝術。對于此中國規定保留對民族傳統工藝的相關權利,在其他貿易協定中我國也有著類似的規定。
現在傳統知識條款散見于法律、法規中,缺乏傳統知識的專門立法,對傳統知識前沿領域的規制見于國務院部委下發的各類通知和意見。如文旅部和國家鄉村振興局《關于推動傳統工藝高質量傳承發展的通知》將傳統知識中的傳統工藝與鄉村振興聯系起來,要求在近幾年使傳統工藝在賦能鄉村振興方面進一步發揮作用,各類生存經營主體可通過傳統工藝推動大眾就業和創業,使傳統知識助力鄉村振興。2019 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見》,要求研究傳統知識領域的保護辦法,加強特定領域的知識產權保護。2021 年,《關于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見》規定,研究起草生物領域的傳統知識保護法規,實施生物領域相關的傳統知識調查登記,建立起傳統知識信息平臺,促進生物遺傳資源獲取、開發利用、進出境、知識產權保護、惠益分享等監管信息跨部門聯通共享。在中醫院傳統知識的法治保障上,相關的規定較多,既要求保護傳統知識,建立起相關數據庫和圖書館,又要求探索與現代產權保護制度的結合。《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規定,建立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制度,制定傳統知識保護名錄。《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2021—2035 年)》要求,加強傳統知識領域的惠益分享制度建設,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推動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與現代知識產權制度有效銜接。《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要求,建立國家中醫藥古籍和傳統知識數字圖書館,研究制定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條例。
但是由于缺乏上位法的指導,這給傳統知識的產權保護的司法實務帶來了困難,最高人民法院和檢察院發布了相關意見探索傳統知識問題。如早在2007 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全面加強知識產權審判工作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司法保障的意見》就關注了傳統知識有關的問題,要求積極保護傳統知識相關群體的權益。2021 年,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司法保護規劃(2021—2025 年)》要求積極研究傳統文化、傳統知識等領域知識產權保護問題,明確司法保護規則。2022 年,《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知識產權檢察工作的意見》規定,聚焦傳統文化、民間文藝、傳統知識保護,推動傳統文化、傳統知識等領域保護辦法完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加強新時代知識產權審判工作為知識產權強國建設提供有力司法服務和保障的意見》規定了促進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與現代知識產權制度有效銜接。
現在我國對外簽訂的國際協定中規定了傳統知識條款的數量并不多,但國際社會早已認識到了傳統知識的重要性。如2008 年歐盟(歐共體)就在對外簽署的經濟伙伴關系協定中詳細規定了遺傳資源與傳統知識和民間文學的條款。認識到以國家立法形式采取適當措施保護傳統知識的重要性,并認可繼續發展國際公認的保護傳統知識的法律模式。就產權組織和世貿組織有關遺傳資源與傳統知識和文化的問題進行交流。雙方尊重保護當地傳統知識的做法和創新,體現可持續利用生物多樣性有關的傳統生活方式,并促進更廣泛的應用,鼓勵公平分享這些利益,特別注意通過建立地理標志來促進和保護當地的傳統知識和生物多樣性。但在我國對外簽訂的相關條約中對傳統知識條款的規定較為簡略,如中國與新西蘭自貿協定僅規定了,各方可根據其國際義務,采取適當的措施保護遺傳資源、傳統知識和民間傳說,而且這是我國第一次在自貿協定中規制傳統知識問題。目前,中國對外談判和簽訂的國際條約對傳統知識條款的關注度仍然不夠,相關條款并沒有成為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自貿協定的必備條款①劉曉:《“一帶一路”倡議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保護的中國進路》,《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6 期,第135-144 頁。。
在傳統知識服務鄉村振興的法治保障上,現階段缺乏位階較高的專門傳統知識立法,傳統知識的法治保障急需上位法的指導和示范。我國傳統知識的法治保障要與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結合,才能更好地服務鄉村振興,使農業、農村、農民能夠惠益傳統知識。另外,還要注重國際條約談判和簽訂中的傳統知識問題,傳統知識問題和條款在未來會被更多的納入到國際文書和政策框架內。
傳統知識是根據時代和社會的需要而形成的,與社會有著密切的關系,并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演進,傳統知識服務社會的同時也需要專門的法治保障②Jigmee Wangchuk Bhutia.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Its Impact on Traditional Knowledge, Indian Journal of Law and Justice,2020(1), p.57-70 .。現階段,我國與傳統知識有關的規定分布在法律、法規、部門規章及地方規范性文件中。《鄉村振興促進法》規定了傳統知識中的農業文化遺產問題,明確規定了傳統知識條款的法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其他規定傳統知識條款的各類法規位階不高。以傳統知識為標題的立法僅為部門規章,而且也僅部門規章對傳統知識進行了專門規定。在傳統知識問題的立法和規定上,通知和號召性的部門規章較多,這意味著傳統知識的相關規制仍在探索和研究階段。與傳統知識有關的條款體系化不明顯,需要對傳統知識條款進行整合與梳理,而且鄉村振興有關的法律和法規中應當納入與傳統知識有關的條款。司法解釋雖規定了部分與傳統知識有關的條款,但基本為意見、通知和報告,未來應當有專門的傳統知識司法解釋。
2022 年,國家鄉村振興局等多部門發布的《關于推動傳統工藝高質量傳承發展的通知》就傳統知識的傳統工藝的傳承發展問題進行了專門規定,這體現了國家對傳統知識服務鄉村振興的重視。但目前我國對傳統知識的產權保護仍在探索階段,僅對傳統知識中關注度較高的類別單獨立法,如《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現在鄉村社區傳統知識存在產權保護意識薄弱,產權保護不足,給鄉村傳統知識的傳承帶來了困難,有必要制定專門法律,即鄉村傳統知識的產權保護法律,特別是結合當地實情的地方性法規③李嬋:《鄉村社區傳統知識的知識產權保護研究》,碩士學位論文,貴州師范大學法學院,2020 年,第26-31 頁。。就傳統知識的重要性來看,建立高位階的專門法保護模式符合我國的國情④鄭輝、李誠:《傳統知識的地理標志保護研究》,《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 年第1 期,第45-50 頁。。
地方傳統知識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公平分享利用傳統知識帶來的收益能夠推動鄉村經濟的發展,乃至形成鄉村傳統知識產業鏈。在地方傳統知識上,有學者指出,在利用土家族傳統知識帶來的的商業利益上,當地并沒有獲得相應的惠益,傳統的知識產權法沒有充分保護土家族人民的傳統知識①楊春娥:《土家族傳統知識特別知識產權保護的制度構建》,《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 年第4 期,第176-180 頁。。我國已頒布和實施了一系列與傳統知識相關的法律、法規,但在很多領域仍存在一些問題,如遺傳資源方面仍存在法律體系和制度設計上的不足,獲取與惠益分享的專門立法尚未完成②趙陽、溫源遠:《<名古屋議定書>履約挑戰與對策—以植物制劑行業為例》,《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22 年第1期,第57-62 頁。。傳統知識沒有專門的產權保護機制,但鄉村振興下的傳統知識迫切需要知識產權的保護。早在2011 年產權組織發布的世界知識產權報告中就指出,本報告沒有涉及到一些重要課題,如在傳統知識的保護上。知識產權植根于國內法,能夠促進知識增長,能夠吸引和帶動投資,良好的知識產權制度有助于建立可持續的全球創新生態系統③WIPO.WIPO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https://www.wipo.int/edocs/pubdocs/en/wipo_pub_1061_2021.pdf.。國家藥監局《關于促進中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規定深化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合作,深入參與國際傳統藥相關政策規則制定、標準協調,推動中藥標準國際化,持續提升我國中藥監管在國際監管組織中的話語權。在防止傳統知識的商業性盜用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在中醫藥傳統知識的保護上第一次賦予中醫藥傳統知識持有人權利的法律,為建立和完善傳統知識的產權保護構建了立法基礎④陳慶:《傳統知識持有人權利限制規則構建研究—以中醫藥法為契機》,《河北法學》2022 年第2 期,第148-161 頁。。
國新辦發布會指出,地理標志集體商標、證明商標和區域公共品牌,有效助力鄉村產業振興。這說明產權保護是鄉村振興事業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傳統知識需要與產權保護制度銜接。如在傳統手工藝上,它是一種專門的技藝與知識,制作手工藝品的技能屬于傳統知識,而其設計和風格屬于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傳統知識可以通過對外貿易和授權許可獲得經濟收入,但容易被仿制和濫用。特別是盜版和廉價的傳統手工藝品不僅會降低傳統手工藝品的銷量,而且還會破壞其聲譽。產權組織指出可以通過現有知識產權,如商標、地理標志、專利維護傳統知識持有人的權益⑤WIPO.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Traditional Handicrafts.https://www.wipo.int/edocs/pubdocs/en/wipo_pub_tk_5.pdf.。完善商標權保護,提高傳統手工藝從業人員知識產權意識是實現傳統知識產權保護的一個有效路徑,能夠滿足傳統手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需要⑥鄭文兵:《徽州傳統手工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保護路徑》,《阜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1 期,第116-121 頁。。
傳統知識并不意味著落后和古老,相反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適應力,傳統知識在鄉村振興的各個領域均有其實踐價值,如在新冠疫情中我國傳統中醫藥療法還被納入國家《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傳統知識的知識產權在當前并未得到有效的保護,現代知識產權制度與傳統知識的特性具有適用的局限性,特別是中醫藥傳統知識很多方面能適用產權制度⑦王璐:《傳統醫藥知識產權與遺傳資源權的博弈合作—以新冠肺炎防治中醫藥的保護為例》,《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 年第5 期,第108-118 頁。。還可以將傳統知識領域的一部分類別列為知識產權的特殊客體,以傳統知識權為核心專門立法,并充分利用現有產權保護制度落實惠益分享機制,幫助部分地區精準脫貧,助力鄉村振興⑧馬旭霞:《傳統醫藥知識產權保護的突破與中國的創新》,《貴州民族研究》2022 年第1 期,第79-85 頁。。我們可以積極探索獲得知識產權的相關保障,申請產權有關的保護,進行相關的注冊和標志認證。就《生物多樣性公約》規定的知情同意及惠益分享的傳統知識保護,注重防御性保護,防止傳統知識被商業不當使用⑨張軍榮:《傳統知識“產權”保護的現狀、爭議與路徑選擇》,《圖書館建設》2023 年第1 期,第106-117 頁。。
我國現在對國際條約中的傳統知識規制問題持較為保守的態度,而且,目前簽訂的FTA 中傳統知識的相關規定上條款范圍和內容不統一,原則性規定較多,對海外投資和鄉村振興的法治保障及爭議解決來說存在不足①張博、劉亞軍:《“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雙邊FTA 中傳統知識保護的完整性問題》,《社會科學家》2021 年第10 期,第131-136 頁。。《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要求締約方通過各自負責知識產權的機構或其他相關機構努力開展合作,以增進對與遺傳資源相關的傳統知識問題和遺傳資源的理解,但我國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制度②管育鷹:《CPTPP 知識產權條款及我國法律制度的應對》,《法學雜志》2022 年第2 期,第95-108 頁。。從發達國家貿易政策來看,雖然美國總體上主張淡化主權國家對本國遺傳資源的權利,但是這種主張已經開始松動。加強保護遺傳資源、傳統知識與民間文學藝術符合國家利益,我國可以在未來的中美談判中主張納入相關條款③謝迪揚、馬忠法:《百年變局下的中美知識產權規則競爭》,《西部法學評論》2021 年第6 期,第1-15 頁。。
要注重國際條約中的傳統知識問題,因為在鄉村振興中傳統知識和文化的發展還能受益于與生物多樣性相關的政策。因為《名古屋議定書》等國際文書要求各方根據本國國情采取有效的法律和行政規制,保障傳統知識所在地區或土著人能夠分享與利用傳統知識產生的惠益。處理跨境情況下傳統知識惠益的分享,逐步建立全球多邊惠益分享機制,開展國際合作。我國在國際條約的談判和簽訂中可以要求相關方尊重我國的傳統知識保護制度,公平惠益利用傳統知識的收益。雖然最近幾年最高人民法院接連發布了相關通知要求加強傳統知識的產權保護問題,但缺少關于傳統知識惠益分享的相關規定,這需要上位法的進一步規定及相關國際文書與條約的明確規定。
雖然早在2011 年就有用現代知識產權制度保護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提議,但相關立法工作進展緩慢,至今仍缺乏專門的傳統知識立法賦能鄉村振興④朱奕龍:《用知識產權保護傳統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2011lh/content_1821894.htm。。鄉村振興中傳統知識的法治保障需要專門立法,注重傳統知識與知識產權保護機制的結合,在國際條約的談判和國際文書中強調我國的傳統知識權益。傳統知識能夠促進鄉村農業和眾多鄉村產業的發展,傳統知識的法治保障既可以賦能鄉村振興,又契合國際條約和國際法的要求。傳統知識的充分保護能夠使我國的傳統知識有效應對國際產權挑戰,避免傳統知識在國際和國內的濫用或盜用,在鄉村振興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傳統知識有利于生物多樣性保護和鄉村生態文明,能夠為鄉村振興提供內生動力;傳統知識還能夠保護環境,減少氣候災害風險,緩解氣候變化帶來的各種問題,在預防自然災害上發揮獨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