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鵬
當前,一些基層理論宣講缺乏深意與新意,存在理論指導性和現實針對性不夠強,不能夠幫助群眾更好地把握理論精髓,及時了解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及有效辨析社會現象等問題。筆者認為,基層理論宣講要想增強權威性、指導性和針對性,更好地宣傳黨的主張,通達社情民意,產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的實實在在效果,迫切需要宣講者在堅持正確導向,傳播科學思想,壯大主流輿論的基礎上正確處理好以下“八對關系”。
一是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基層理論宣講的質量高不高、成效大不大關鍵就看內容與形式相結合得好不好。一方面,宣講者需要在內容上聚焦主題、主線和主旨,在文稿的選題、框架、邏輯、表達、辭藻、章法、修辭、結構等方面精雕細琢,注重修辭美學,增強理解力和表現力,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另一方面,宣講者還需要在形式上精益求精,注意著裝得體,精心制作標題,精美呈現PPT,精挑背景音樂,精選案例素材,精究語言表達,恰到好處地融入文學、藝術、表演、聲光等多元多樣多變要素,注重視覺效果,增強立體感和意境美,使得基層理論宣講富有吸引力、感染力和震撼力。
二是理論與實際的關系。基層理論宣講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原則,前提是學懂弄通理論,掌握思想精髓。一方面,宣講者要理直氣壯講理論,但不能一味地就理論講理論。如果只是在理論邏輯演繹中故弄玄虛,云里霧里,這樣就會不接“地氣”,導致觀者生厭、群眾反感。另一方面,宣講者要情真意切地講實際,但也不能只是片面地就實際講實際。如果只是就事論事,而不善于就事論理,就會在瑣碎細微中脫離理論,不接“天線”,致使理論宣講缺乏思想含量。因此,基層理論宣講既要“畫龍點睛”,又要“吹糠見米”,力爭在有理論、有思想和有實際、有生活的宣講過程中取得實效。
三是歷史與現實的關系。基層理論宣講要善于把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有機結合起來,講富有哲理、教育和啟發的故事。基層理論宣講在深情講述歷史的過程中不能沉迷歷史,陶醉歷史,迷戀歷史,終究還是要在歷史的回眸中加深對歷史的認知和理解,在歷史的省思中得到更好發展的經驗和借鑒,在歷史的鉤沉中客觀理性地審視現在和展望未來。從基層理論宣講實際來看,宣講者在具體講述過程中往往會涉及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和中華民族發展史中大量的人物、事件、會議等。這就要求宣講者加強歷史與現實的聯系,幫助群眾在歷史和現實的良性互動中多視角、多層面、多形式地分析歷史,獲得感悟,回饋現實,做到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的有機統一,增強基層理論宣講的歷史厚重感和現實針對性。
四是守正與創新的關系。基層理論宣講重在守正,貴在創新。基層理論宣講中好的傳統不是循規守舊的理由,大的優勢不是默守成規的借口。新時代的基層理論宣講者必須既是一以貫之的宣講者,又是與時俱進的宣講者。在一以貫之方面注重保留那些基層理論宣講的合理內核、有益經驗和典型做法。在與時俱進方面注重選題新、視角新、觀點新、內容新、材料新、思路新、語言新、樣式新,加強宣講理念創新、傳播手段創新和話語方式創新,努力根據時代發展變化讓黨的創新理論以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精神一振的方式在基層入耳、入腦、入心,展現新氣象,彰顯新風貌,滿足新期待。
五是共性與個性的關系。基層理論宣講者要在風格上避免雷同化現象,克服呆板老套陳舊,突破傳統思維定式,改變思維慣性,力爭在同質化宣講的基礎上,努力塑造出屬于自己的清新而獨特的宣講個性、宣講品牌和宣講風格。具體說來,包括文字風格、語言風格、才藝風格、組合風格等,盡力使得基層理論宣講在內容、形式、語言方面都有新的變化。而這種基層理論宣講風格的形成是因人而異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正確認知自我、充分發揮自我和不斷超越自我的長期實踐基礎上,強調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旨在更加彰顯自己的個性特點,更加貼近群眾的思想理論需求,更加符合基層民眾的口味,用別具一格、獨具匠心的基層理論宣講式樣來完成宣講任務,更好達到宣講效果。
六是調查與研究的關系。基層理論宣講的深刻性來自于深入一線“望聞問切”,源自于躬身實踐做調研。宣講者既要調查宣講受眾的年齡階段、文化程度、職業構成等基本信息,也要調查宣講場所是田間地頭、政府機關、廠礦車間,還是校園課堂、農村集市等外部環境。在搜集材料的基礎上還要深入分析場景與情節的融合,認真思考“要講”與“想聽”的內在關系,增強觀察力、實踐力和思考力。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基層理論宣講加以獨立思考和有機消化,觀察群眾的所思所想,回答究竟是滿足哪些受眾對象的理論需求,滿足受眾對象什么樣的理論需求,如何更好地滿足理論需求,進而在心中有數和言之有據中講己所思,靈活自如地適時調整宣講內容、宣講言語和宣講手段,增強宣講效果。
七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從站位來看,宣講者要有宏觀的視野和全局的高度,不能僅僅停留在本單位、本部門、本系統、本地域的狹小空間,拘泥于細枝末節,而是要善于關注中央、省和市級層面來系統謀劃和綜合思考。從宣講案例來看,既不能東拉西扯、生搬硬套,也不能顧此失彼、偏廢其一,要綜合考慮到篇章布局,起承轉合,協同聯動,案例鮮活,例證恰當,產生“1+1?>2”的效果。從立意和思想上來看,還需要宣講者考慮到基層理論宣講的針對性和時效性、覆蓋面和影響力等問題,著力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群眾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的創新理論要求上來。
八是過程與結果的關系。一些基層干部群眾之所以對有些理論宣講反感,原因在于宣講內容無病呻吟、空洞無物,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既不解決實際問題,也不釋疑解惑,更不回答基層干部群眾關切。這樣的基層理論宣講只能損害宣講者自身形象,降低理論的威信,使得黨的創新理論在基層干部群眾中失去親和力。這就需要宣講者把宣講動機和宣講效果有機統一起來,在日常學習、生活和工作中下苦功夫、真功夫、硬功夫,注重基層理論宣講材料的搜集和整理,注重相關理論政策的研究闡釋,注重經典著作的學習研讀,注重宣講語言的揣摩運用,務求基層理論宣講簡練務實、注重實效。
(作者系成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法學博士、碩士生導師。本文系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西部和邊疆地區青年基金項目“高校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眾化研究”【項目編號:21XJC710006】階段性成果。)